成祖和宁王之喻就是王五这么随口一说,主要就是表明自己支持大舅哥的态度,胡全才到了兰州不可能真拿这两兄弟说事。
那宁王的兵马可都被四哥“借”走了,您做妹夫的麾下这十几万兵马是借还是不借呢?
有些事,大家心中明白,却是不能乱说的。
王五给胡全才一个“谈判”底线,就是大舅哥如果确实需要自己出兵帮忙,那只能以“志愿”形式派遣一到两万人助战。
牌面上除非到了决战时候,不然赵王殿下还是效忠于武昌洪化天子的。
能助战的大概率是渡过黄河在陕北活动的周奎和陈虎部。
二部本就是绿营降兵,改旗易帜家常便饭。
这支偏师在陕北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牵制陕北当地的清军,减轻西安方面的军事压力,同时也负责下一步对宁夏一带的经略。
胡全才认为陕北是李自成老家,也是大顺军发迹的地方,如果能派一些大顺方面的老人前往陕北,可能更有利于局势发展。
最好的人选肯定是在襄阳的虎帅李来亨,或者袁宗第、郝摇旗随便来一个都成。
只襄阳方面来信,监军潘应龙欲拥韩王前来燕京登基称帝,虽然此举被部院洪育鳌阻止,但由此表明忠贞营其实还是拥明的。
那么就不太合适让李来亨、袁宗第他们到老家搞组织活动。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王五这个吴周册封的赵王已经有了问鼎资格。
何况韩王曾说过复燕京、正衣冠者为社稷共主。
只要韩王承认这话,那王五就有足够的法理成为新的社稷共主。
法理当然来自于明朝。
韩王这个在大陆的最后一位明室亲藩,本身就是明室唯一的正统所在。
否则不可能谣传韩定武政权。
不管虎帅和袁宗第他们内心如何看待眼下时局,看待王五这个出身于顺营的新兴问鼎人,王五都必须妥善安排他们。
让老帅在荆襄替他坐镇,以便其在北方积蓄力量南下就是最好的安排。
将来真称了帝,给老帅们一个郡王待遇使其安享晚年也是王五早就有的打算。
老帅们不能来,现成倒有两个合适人选,一个是李自成封的武阳伯李友,一个是太平伯吴汝义。
李友是榆林人,吴汝义则是绥德人,二人祖上都是明朝守边的世代军户。
降清后李友和吴汝义都被编在汉军镶红旗,之前传言二人降清被杀,其实都活着。
顺政权其实还有个牛人活着,这人就是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
外号宋矮子的宋献策因为擅长卜卦术算,降清后被满洲的王公大臣很看重,出行甚至还有护卫。
攻破燕京后王五询问过清朝降官宋献策哪去了,被告知穆里玛在西山大败后宋献策就不知所踪,没人知道此人在哪。
至于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则早在顺治九年死在其子牛佺官署中。
王五没有特意安排人找寻宋献策下落,于他而言宋献策是上个时代的人,属于退出历史舞台的人。
找他干吗?
估计其也没脸露面,毕竟大顺政权的火种还在。
他这个军师有什么脸去见李自成的继承者,又有什么脸去见当年并肩作战的袁宗第、郝摇旗他们?
时也势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为了便于李友和吴汝义开展工作,王五分别给了二人一个知府、一个知州的官衔,让他们即刻离开燕京前往陕北配合周奎、陈虎二将。
此时,远在兰州的根根哥行情却是猛涨。
陕西巡抚贾汉复叛清消息传到西北各地后,引发了多米诺骨牌似的效果。
大量汉官汉将为自身利益考虑纷纷效仿贾汉复,就连大将陕西提督赵良栋、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孙思克等都在动摇中。
但最先吃下大蛋糕不是王五这个赵王,而是吴应麟这个楚王。
清廷委任的西北经略明安达礼和甘肃巡抚华善在审时度势后,双双选择向吴应麟这个大周楚王投降。
两位满清西北大员的投降不仅给吴应麟献上了一直顽抗的河西走廊四府,还给吴应麟带来了包括3000八旗包衣健勇在内的三万大军。
如此算上之前投降的满洲正红旗出身的觉罗宗室、甘肃布政使成额,这就是三位清朝在西北的旗人大员主动归顺吴应麟了。
明安达礼和华善的归降使得吴应麟的势力急剧膨胀,不仅完全占据甘肃全省,且还招降了青海一带的不少蒙古部落,加上一些投降的回兵,绿营兵,令得这位楚王麾下如今拥兵足足七万余。
如果平凉的王辅臣也选择向吴应麟投降,那王五这个大舅哥真就是兵强马壮的很。
方光琛也在不遗余力替二公子劝降西北清军诸将,分别写信给张勇、孙思克、赵良栋等清军将领,许他们只要肯降楚王,必酬以伯侯。
而给清朝平寇将军卓布泰、陕西总督白如梅的信中,方光琛更是以公爵许之。
与此同时其也暗中派人联系不属二公子指挥的吴军诸将。
目前决定支持二公子的有被封为安福王的吴三桂侄孙吴世综、四川提督郑蛟麟、陕西巡抚吴之茂等人,约占西北吴军主要将领三分之一。
其余吴军将领要么反对,要么观望。
关于楚王殿下对朝廷不满的小道消息也漫天飞扬,尽管方光琛再三要求吴应麟在各方态度没有明确前不要轻举妄动,但性子急的吴应麟还是亲领大军自兰州出发向秦州进军。
不是要同王屏藩开战,而是要逼迫卓布泰、白如梅等人做决定。
卓布泰同白如梅一旦选择归降,那平凉王辅臣就再也没有选择余地,同样张勇、赵良栋等指挥的陕甘绿营也无法再打坐收吴军内讧的渔翁之利。
吴应麟的迫不及待导致另一个结果出现,那就是原本还担心各地清军反扑的西安方面倒是出奇的安静。
“主持工作”的陕甘总督贾汉复甚至和刚刚率军赶到支援的镇将张天福商议起是不是出兵凤翔,把盘踞在那的白如梅撵走。
时间一晃来到洪化二年春,中旬时赶了一个多月路的胡全才在秦州见到了楚王殿下。
此时的西北形势已经很严峻,虽然根根哥尚未给自己披上黄袍,可所有人都知道根根哥要反。
远在武昌的洪化朝廷正处于高度紧张中,不是因为西北的楚王要反,而是东南传来消息,清朝的安亲王岳乐在江宁被满清东南文武推举为皇帝,年号“正大”。
取自原乾清宫正殿高悬的顺治皇帝御笔亲书“正大光明”四字。
那宁王的兵马可都被四哥“借”走了,您做妹夫的麾下这十几万兵马是借还是不借呢?
有些事,大家心中明白,却是不能乱说的。
王五给胡全才一个“谈判”底线,就是大舅哥如果确实需要自己出兵帮忙,那只能以“志愿”形式派遣一到两万人助战。
牌面上除非到了决战时候,不然赵王殿下还是效忠于武昌洪化天子的。
能助战的大概率是渡过黄河在陕北活动的周奎和陈虎部。
二部本就是绿营降兵,改旗易帜家常便饭。
这支偏师在陕北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牵制陕北当地的清军,减轻西安方面的军事压力,同时也负责下一步对宁夏一带的经略。
胡全才认为陕北是李自成老家,也是大顺军发迹的地方,如果能派一些大顺方面的老人前往陕北,可能更有利于局势发展。
最好的人选肯定是在襄阳的虎帅李来亨,或者袁宗第、郝摇旗随便来一个都成。
只襄阳方面来信,监军潘应龙欲拥韩王前来燕京登基称帝,虽然此举被部院洪育鳌阻止,但由此表明忠贞营其实还是拥明的。
那么就不太合适让李来亨、袁宗第他们到老家搞组织活动。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王五这个吴周册封的赵王已经有了问鼎资格。
何况韩王曾说过复燕京、正衣冠者为社稷共主。
只要韩王承认这话,那王五就有足够的法理成为新的社稷共主。
法理当然来自于明朝。
韩王这个在大陆的最后一位明室亲藩,本身就是明室唯一的正统所在。
否则不可能谣传韩定武政权。
不管虎帅和袁宗第他们内心如何看待眼下时局,看待王五这个出身于顺营的新兴问鼎人,王五都必须妥善安排他们。
让老帅在荆襄替他坐镇,以便其在北方积蓄力量南下就是最好的安排。
将来真称了帝,给老帅们一个郡王待遇使其安享晚年也是王五早就有的打算。
老帅们不能来,现成倒有两个合适人选,一个是李自成封的武阳伯李友,一个是太平伯吴汝义。
李友是榆林人,吴汝义则是绥德人,二人祖上都是明朝守边的世代军户。
降清后李友和吴汝义都被编在汉军镶红旗,之前传言二人降清被杀,其实都活着。
顺政权其实还有个牛人活着,这人就是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
外号宋矮子的宋献策因为擅长卜卦术算,降清后被满洲的王公大臣很看重,出行甚至还有护卫。
攻破燕京后王五询问过清朝降官宋献策哪去了,被告知穆里玛在西山大败后宋献策就不知所踪,没人知道此人在哪。
至于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则早在顺治九年死在其子牛佺官署中。
王五没有特意安排人找寻宋献策下落,于他而言宋献策是上个时代的人,属于退出历史舞台的人。
找他干吗?
估计其也没脸露面,毕竟大顺政权的火种还在。
他这个军师有什么脸去见李自成的继承者,又有什么脸去见当年并肩作战的袁宗第、郝摇旗他们?
时也势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为了便于李友和吴汝义开展工作,王五分别给了二人一个知府、一个知州的官衔,让他们即刻离开燕京前往陕北配合周奎、陈虎二将。
此时,远在兰州的根根哥行情却是猛涨。
陕西巡抚贾汉复叛清消息传到西北各地后,引发了多米诺骨牌似的效果。
大量汉官汉将为自身利益考虑纷纷效仿贾汉复,就连大将陕西提督赵良栋、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孙思克等都在动摇中。
但最先吃下大蛋糕不是王五这个赵王,而是吴应麟这个楚王。
清廷委任的西北经略明安达礼和甘肃巡抚华善在审时度势后,双双选择向吴应麟这个大周楚王投降。
两位满清西北大员的投降不仅给吴应麟献上了一直顽抗的河西走廊四府,还给吴应麟带来了包括3000八旗包衣健勇在内的三万大军。
如此算上之前投降的满洲正红旗出身的觉罗宗室、甘肃布政使成额,这就是三位清朝在西北的旗人大员主动归顺吴应麟了。
明安达礼和华善的归降使得吴应麟的势力急剧膨胀,不仅完全占据甘肃全省,且还招降了青海一带的不少蒙古部落,加上一些投降的回兵,绿营兵,令得这位楚王麾下如今拥兵足足七万余。
如果平凉的王辅臣也选择向吴应麟投降,那王五这个大舅哥真就是兵强马壮的很。
方光琛也在不遗余力替二公子劝降西北清军诸将,分别写信给张勇、孙思克、赵良栋等清军将领,许他们只要肯降楚王,必酬以伯侯。
而给清朝平寇将军卓布泰、陕西总督白如梅的信中,方光琛更是以公爵许之。
与此同时其也暗中派人联系不属二公子指挥的吴军诸将。
目前决定支持二公子的有被封为安福王的吴三桂侄孙吴世综、四川提督郑蛟麟、陕西巡抚吴之茂等人,约占西北吴军主要将领三分之一。
其余吴军将领要么反对,要么观望。
关于楚王殿下对朝廷不满的小道消息也漫天飞扬,尽管方光琛再三要求吴应麟在各方态度没有明确前不要轻举妄动,但性子急的吴应麟还是亲领大军自兰州出发向秦州进军。
不是要同王屏藩开战,而是要逼迫卓布泰、白如梅等人做决定。
卓布泰同白如梅一旦选择归降,那平凉王辅臣就再也没有选择余地,同样张勇、赵良栋等指挥的陕甘绿营也无法再打坐收吴军内讧的渔翁之利。
吴应麟的迫不及待导致另一个结果出现,那就是原本还担心各地清军反扑的西安方面倒是出奇的安静。
“主持工作”的陕甘总督贾汉复甚至和刚刚率军赶到支援的镇将张天福商议起是不是出兵凤翔,把盘踞在那的白如梅撵走。
时间一晃来到洪化二年春,中旬时赶了一个多月路的胡全才在秦州见到了楚王殿下。
此时的西北形势已经很严峻,虽然根根哥尚未给自己披上黄袍,可所有人都知道根根哥要反。
远在武昌的洪化朝廷正处于高度紧张中,不是因为西北的楚王要反,而是东南传来消息,清朝的安亲王岳乐在江宁被满清东南文武推举为皇帝,年号“正大”。
取自原乾清宫正殿高悬的顺治皇帝御笔亲书“正大光明”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