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出宫看民间,老朱觉得值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金瓦上,朱元璋抱着曾孙站起身,衣袖拂过石桌时带落了几片槐。
老人望着争食的锦鲤突然笑道:“咱们在这儿争得面红耳赤,倒不如去听听百姓怎么说。”
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抹去曾孙嘴角的糕点渣,“史书是死的,可满大街活人总不会都说假话。”
朱标闻言立即起身:“儿臣这就安排銮驾……”
“摆什么銮驾!”朱元璋把曾孙交到乳母怀里,顺手从石凳旁抄起根竹杖,“咱穿这身粗布衣裳,谁能认出是洪武皇帝?”
说着竟用竹杖挑起石桌上那本被撕破的簿子,残页哗啦啦响着落进湖里,惊得鱼群四散。
陈寒注意到老爷子麻布衣襟上还沾着菜地的泥点——这是真准备微服私访了。
他刚要开口,朱幼薇已经解下自己的黛青色斗篷给朱元璋披上:“祖父,您这身打扮倒像我们书院的农学教授。”
“那敢情好!”朱元璋大笑时露出缺了颗的臼齿,活像个市井老翁。
他忽然用竹杖点点朱标:“老大留下看家,要是让咱发现你又偷偷批奏折到三更天……”
竹杖在空中划出咻的破空声,吓得树梢的麻雀扑棱棱飞起。
待朱标苦笑着领命离去,朱元璋突然变戏法似的从袖中掏出三个粗布荷包:“陈小子,会认铜钱不?”
荷包倒转,哗啦啦滚出几十枚带着铸痕的洪武通宝,在石桌上蹦跳着排成三列。
陈寒瞳孔微缩。
这些分明是新铸的铜钱,边缘还带着锐利的毛刺。
“上月工部刚呈的新钱模子。”朱元璋用指甲弹起一枚铜钱,叮的脆响惊得乳母怀里的孩子睁圆了眼睛,“正好试试能不能出去。”
穿过玄武门时,陈寒发现守门的侍卫竟对三人视若无睹。
直到瞥见阴影里那个穿便装的锦衣卫千户,他才恍然大悟。
老爷子这是早有准备。
朱幼薇似乎也察觉异常,借着整理帷帽的功夫低声道:“上个月开始,祖父就让锦衣卫在各大城门训练守军识记便装出入的官员。”
正说着,朱元璋突然在护城河的石桥边驻足。
顺着老人竹杖指的方向,陈寒看见桥墩上新刻的凹槽里嵌着铁皮漏斗,两个戴红袖标的老汉正用长柄刷子刷洗石栏。
“这是……”朱幼薇好奇地凑近。
“这就是排污槽吧!”朱元璋得意地用竹杖敲敲铁皮,发出铛铛的回响,“陈小子说的‘垃圾分类’,应天府尹给护城河每座桥都装了这玩意儿。”
老人突然弯腰,从桥面缝隙里抠出块果核丢进漏斗,果核顺着铁皮管道骨碌碌滚进下方木桶,竟半点没沾污桥面。
陈寒心头微热,他三年前随口提的“城市排水系统”,没想到真被落实到了这种细节。
正感慨时,忽听前方传来清脆的铃铛声,三个穿褐色短打的汉子推着带轮子的木箱走来,箱体漆着“净街司”三个大字。
“让一让!收泔水喽!”为首的汉子摇着铜铃,挨家挨户从商铺门口拎出小木桶。
陈寒注意到这些木桶都分两种颜色,汉子们将绿桶里的菜叶倒进大木箱,灰桶里的煤渣则装进另一个隔层。
朱元璋突然用竹杖拦住他们:“这位差爷,老汉从乡下来,打听个事儿。”
他故意把“差爷”二字咬得滑稽,摸出三枚铜钱排在掌心,“如今京城倒比我们村里还干净?”
汉子们相视一笑,竟没收钱。
领头的指着箱体上“举报脏乱赏银五钱”的红字笑道:“老爷子您要真想挣钱,不如去前面茶楼看看。刚有人往窗外泼了杯茶,这会儿该被巡街的逮住了!”
果然,前方传来阵喧哗。
只见个穿绸衫的商人正对戴红袖标的老妇作揖:“嬷嬷高抬贵手!在下真不知道新规……”
老妇铁面无私地展开本册子:“按洪武二十三年修订的《市容令》,当街倾倒污水罚银二钱,记录在案后三月内再犯加倍。”
陈寒看着朱元璋的嘴角越翘越高。
老人突然用竹杖捅捅他后背:“你定的规矩?”
“是孙女与应天府尹商议……”朱幼薇刚开口就被祖父打断。
朱元璋眯眼望着茶楼门口新砌的陶土排水沟,沟底竟铺着层细纱,过滤后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地下管道。“这细纱三天就得换吧?”
老人突然发问。
推泔水车的汉子闻言驻足:“您老眼毒!这‘滤沙法’还是小公爷的主意呢。”
他指着排水沟尽头新挖的沉淀池,“泥沙沉底下,清水进暗渠,每月能清出上百担肥土送给京郊菜农。”
朱元璋突然大笑,惊得茶楼檐下的鸽子扑棱棱飞起。
他摸出那三枚新铸的铜钱硬塞给汉子:“赏你的!”
转身走远时还听见汉子在嘀咕:“怪事,这钱摸着比官制的还沉……”
转过街角,陈寒的鼻腔突然捕捉到一丝熟悉的清香。
路旁新栽的香樟树下,几个孩童正踮脚往树坑里倒黑乎乎的粉末。
见三人驻足,梳着总角的小丫头举起瓦罐:“我们在施‘陈公肥’!爹爹说这样树长得快!”
朱元璋蹲下身捻了捻黑土,突然扭头瞪陈寒:“你把化肥配方泄给民间了?”
“是书院农科院的试验田……”朱幼薇急忙解释,却被祖父抬手制止。老人盯着小丫头衣襟上“慈幼局义学”的绣字看了半晌,突然问道:“你们学堂还教种树?”
“教呀!”另一个男孩抢着回答,“每旬三的劳作课,李夫子带我们清理街道换‘功德分’,攒够十分能换《天工开物》画本呢!”
说着从怀里掏出本巴掌大的册子,扉页赫然盖着“皇家印书馆”的朱印。
陈寒心头剧震,这是他半年前提议的“市民积分制”,没想到连儿童读物的奖励机制都完善到了这种程度。
正想细看,街尽头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八个穿统一靛蓝短打的汉子推着带水箱的板车走来,车头铜铃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净街司洒水车!避让!”为首汉子吹响铜哨,路边商贩纷纷把摆在街沿的货架往里收。
水箱下方伸出的十二个铜喷嘴同时旋转起来,扇形水雾在夕阳下划出彩虹。陈寒注意到水流刚好控制在浸湿路面的程度,既不起灰也不积水。
朱元璋的竹杖突然在地上重重一顿:“连洒水角度都算计好了?”
他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当年咱打应天时,这街上还淌着粪水……”
话音未落,洒水车后头跟来两个戴白袖标的少年,手持长杆夹子捡拾路面零星垃圾。
他们腰间挂的小木牌在跑动时叮咚作响,上面“国子监勤工俭学”的字样在暮色中闪闪发亮。
“老爷子您看这个。”朱幼薇突然拉着祖父来到巷口的砖砌小屋前。
看似普通的民宅墙上钉着“公厕”木牌,推门进去竟别有洞天:青砖铺地,石灰刷墙,每个蹲位后都有陶土水箱,拉绳上还系着香囊。
最令人称奇的是,墙角铁架上整整齐齐码着裁好的草纸。
“用一次一文钱。”管理公厕的老妪笑眯眯递上竹筹,“持筹可在前街茶楼抵一文茶钱。”她指着墙上《卫生公约》补充道:“小公爷定的规矩,如厕不冲水罚扫巷子三日。”
朱元璋突然夺过陈寒的荷包,哗啦啦倒出所有铜钱塞给老妪:“咱包场半个时辰!”
关上门就仰天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陈寒啊陈寒,你把这金陵城拾掇得比朕的乾清宫还讲究!”
暮色渐浓时,三人走到了秦淮河畔。
昔日飘满脂粉的河水如今清澈见底,新修的条石堤岸上每隔十步就立着青铜垃圾桶,桶身铸着“乱弃垃圾者游街”的阴文。
河对岸的书肆门口,几个书生正排队往“废纸回收箱”里投递字纸,每投一叠就能领到张盖戳的凭证。
“凭这个买墨条能打折。”书肆掌柜热情地向朱元璋解释,“小公爷说这叫‘资源循环’。”
他指着柜台上新到的《格物周报》,“这期正好讲垃圾分类,老爷子要不要捎一份?”
朱元璋摩挲着报纸上清晰的活字印痕,突然问道:“如今应天府多少户用上了抽水马桶?”
掌柜的闻言竟从柜台下抽出本蓝皮册子:“上月的《市政公报》写着呢,皇城周边六坊已通管道六百户……”
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宫里都没这么讲究,气得工部那群老爷天天弹劾小公爷奢靡逾制。”
陈寒后背顿时沁出冷汗。
却见朱元璋把报纸卷成筒,狠狠敲在掌柜头上:“放屁!工部尚书家的茅房还是朕赏的景德镇瓷马桶!”
老人骂完自己先笑了,摸出最后几枚铜钱拍在柜台上:“给咱来份公报!”
华灯初上时,他们站在新拓宽的十字路口。
四角矗立的玻璃风灯将路面照得雪亮,穿红马甲的更夫正挨个给风灯添油。
远处传来打更声,伴随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但这声音竟是从铁皮喇叭里传出的,在街巷间回荡得格外清晰。
“电子喇叭?“陈寒脱口而出。
朱幼薇抿嘴一笑:“是物理院的声学试验品。”
她指着更夫腰间挂的铜匣子,“里头有弹簧齿轮组,能放大声音三倍。夫君那本《基础物理》笔记被他们当宝贝研究呢。”
朱元璋突然在路中央站定。
月光下,老人斑白的鬓角闪着银光,竹杖指向四通八达的下水道井盖:“这些,还有那些,”他又指向远处皇家印书馆通明的灯火,“都是你从未来带来的?”
陈寒刚要回答,一阵清脆的童谣声飘来。
十几个提绢灯的孩童蹦跳着走过,歌声在石板路上清脆地回荡:“洪武爷,陈公郎,修得金陵亮堂堂。茅房改成抽水桶,垃圾也能变钱粮……”
朱元璋的竹杖当啷落地。
老人弯腰去捡时,陈寒看见有水滴在青石板上洇开小小的圆痕。
“值了。”朱元璋起身时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拍拍陈寒的肩膀,“就算史书把咱爷俩写成混世魔王……”
突然指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民居,“可这些亮堂堂的窗户,总不会全是假的。”
最后一盏风灯熄灭时,陈寒看见老爷子偷偷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月光照在重新变得平整的街面上,那些新铺的青石板光可鉴人,倒映着满天星斗,仿佛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都在这镜面般的街道上徐徐展开。
暮鼓声刚歇,秦淮河畔的灯笼便一盏接一盏亮起来。
朱元璋正拄着竹杖走在回宫的路上,忽听得身后传来木轮碾过青石板的辘辘声。
老人猛地转身,竹杖在石板路上刮出刺耳的声响。
二十多个戴红袖标的汉子推着带玻璃罩的餐车,正沿着河岸依次排开。
“这……这是要造反?”朱元璋下意识摸向腰间,却只摸到陈寒硬塞给他的粗布荷包。
老人这才想起,自己已有三年没佩过绣春刀了。
朱幼薇噗嗤一笑,帷帽上的珍珠串跟着轻晃:“祖父,这是新设的夜市。”
她指向餐车侧板漆着的“酉时开市,子时收摊”字样,“这是上月批的条陈,没想到应天府动作这般快。”
陈寒突然拽着爷孙俩退后两步。
只见个穿靛蓝短打的精瘦汉子敲着铜锣走来,身后跟着四个抬木牌的差役。
木牌上贴着巨幅《夜市管理条例》,最醒目的是朱笔圈出的“严禁随地便溺,违者罚扫街三日”。
“好家伙!”朱元璋的竹杖差点戳到条例上,“陈小子,你这规矩比朕当年的《大诰》还细!”
老人眯眼细看,发现条文竟细分到“摊主需自备带盖泔水桶”这种程度。
铜锣声忽然在街角炸响。
“都听好了!”蓝衣汉子踩着条凳吼,“摊与摊间隔六尺,垃圾按绿灰两色分类!”
他变戏法似的从腰间解下个铁皮喇叭,“尤其是卖油炸果子的——”喇叭将尾音拖得老长,“油渣不许倒进排水沟!”
……
(本章完)
夕阳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金瓦上,朱元璋抱着曾孙站起身,衣袖拂过石桌时带落了几片槐。
老人望着争食的锦鲤突然笑道:“咱们在这儿争得面红耳赤,倒不如去听听百姓怎么说。”
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抹去曾孙嘴角的糕点渣,“史书是死的,可满大街活人总不会都说假话。”
朱标闻言立即起身:“儿臣这就安排銮驾……”
“摆什么銮驾!”朱元璋把曾孙交到乳母怀里,顺手从石凳旁抄起根竹杖,“咱穿这身粗布衣裳,谁能认出是洪武皇帝?”
说着竟用竹杖挑起石桌上那本被撕破的簿子,残页哗啦啦响着落进湖里,惊得鱼群四散。
陈寒注意到老爷子麻布衣襟上还沾着菜地的泥点——这是真准备微服私访了。
他刚要开口,朱幼薇已经解下自己的黛青色斗篷给朱元璋披上:“祖父,您这身打扮倒像我们书院的农学教授。”
“那敢情好!”朱元璋大笑时露出缺了颗的臼齿,活像个市井老翁。
他忽然用竹杖点点朱标:“老大留下看家,要是让咱发现你又偷偷批奏折到三更天……”
竹杖在空中划出咻的破空声,吓得树梢的麻雀扑棱棱飞起。
待朱标苦笑着领命离去,朱元璋突然变戏法似的从袖中掏出三个粗布荷包:“陈小子,会认铜钱不?”
荷包倒转,哗啦啦滚出几十枚带着铸痕的洪武通宝,在石桌上蹦跳着排成三列。
陈寒瞳孔微缩。
这些分明是新铸的铜钱,边缘还带着锐利的毛刺。
“上月工部刚呈的新钱模子。”朱元璋用指甲弹起一枚铜钱,叮的脆响惊得乳母怀里的孩子睁圆了眼睛,“正好试试能不能出去。”
穿过玄武门时,陈寒发现守门的侍卫竟对三人视若无睹。
直到瞥见阴影里那个穿便装的锦衣卫千户,他才恍然大悟。
老爷子这是早有准备。
朱幼薇似乎也察觉异常,借着整理帷帽的功夫低声道:“上个月开始,祖父就让锦衣卫在各大城门训练守军识记便装出入的官员。”
正说着,朱元璋突然在护城河的石桥边驻足。
顺着老人竹杖指的方向,陈寒看见桥墩上新刻的凹槽里嵌着铁皮漏斗,两个戴红袖标的老汉正用长柄刷子刷洗石栏。
“这是……”朱幼薇好奇地凑近。
“这就是排污槽吧!”朱元璋得意地用竹杖敲敲铁皮,发出铛铛的回响,“陈小子说的‘垃圾分类’,应天府尹给护城河每座桥都装了这玩意儿。”
老人突然弯腰,从桥面缝隙里抠出块果核丢进漏斗,果核顺着铁皮管道骨碌碌滚进下方木桶,竟半点没沾污桥面。
陈寒心头微热,他三年前随口提的“城市排水系统”,没想到真被落实到了这种细节。
正感慨时,忽听前方传来清脆的铃铛声,三个穿褐色短打的汉子推着带轮子的木箱走来,箱体漆着“净街司”三个大字。
“让一让!收泔水喽!”为首的汉子摇着铜铃,挨家挨户从商铺门口拎出小木桶。
陈寒注意到这些木桶都分两种颜色,汉子们将绿桶里的菜叶倒进大木箱,灰桶里的煤渣则装进另一个隔层。
朱元璋突然用竹杖拦住他们:“这位差爷,老汉从乡下来,打听个事儿。”
他故意把“差爷”二字咬得滑稽,摸出三枚铜钱排在掌心,“如今京城倒比我们村里还干净?”
汉子们相视一笑,竟没收钱。
领头的指着箱体上“举报脏乱赏银五钱”的红字笑道:“老爷子您要真想挣钱,不如去前面茶楼看看。刚有人往窗外泼了杯茶,这会儿该被巡街的逮住了!”
果然,前方传来阵喧哗。
只见个穿绸衫的商人正对戴红袖标的老妇作揖:“嬷嬷高抬贵手!在下真不知道新规……”
老妇铁面无私地展开本册子:“按洪武二十三年修订的《市容令》,当街倾倒污水罚银二钱,记录在案后三月内再犯加倍。”
陈寒看着朱元璋的嘴角越翘越高。
老人突然用竹杖捅捅他后背:“你定的规矩?”
“是孙女与应天府尹商议……”朱幼薇刚开口就被祖父打断。
朱元璋眯眼望着茶楼门口新砌的陶土排水沟,沟底竟铺着层细纱,过滤后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地下管道。“这细纱三天就得换吧?”
老人突然发问。
推泔水车的汉子闻言驻足:“您老眼毒!这‘滤沙法’还是小公爷的主意呢。”
他指着排水沟尽头新挖的沉淀池,“泥沙沉底下,清水进暗渠,每月能清出上百担肥土送给京郊菜农。”
朱元璋突然大笑,惊得茶楼檐下的鸽子扑棱棱飞起。
他摸出那三枚新铸的铜钱硬塞给汉子:“赏你的!”
转身走远时还听见汉子在嘀咕:“怪事,这钱摸着比官制的还沉……”
转过街角,陈寒的鼻腔突然捕捉到一丝熟悉的清香。
路旁新栽的香樟树下,几个孩童正踮脚往树坑里倒黑乎乎的粉末。
见三人驻足,梳着总角的小丫头举起瓦罐:“我们在施‘陈公肥’!爹爹说这样树长得快!”
朱元璋蹲下身捻了捻黑土,突然扭头瞪陈寒:“你把化肥配方泄给民间了?”
“是书院农科院的试验田……”朱幼薇急忙解释,却被祖父抬手制止。老人盯着小丫头衣襟上“慈幼局义学”的绣字看了半晌,突然问道:“你们学堂还教种树?”
“教呀!”另一个男孩抢着回答,“每旬三的劳作课,李夫子带我们清理街道换‘功德分’,攒够十分能换《天工开物》画本呢!”
说着从怀里掏出本巴掌大的册子,扉页赫然盖着“皇家印书馆”的朱印。
陈寒心头剧震,这是他半年前提议的“市民积分制”,没想到连儿童读物的奖励机制都完善到了这种程度。
正想细看,街尽头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八个穿统一靛蓝短打的汉子推着带水箱的板车走来,车头铜铃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净街司洒水车!避让!”为首汉子吹响铜哨,路边商贩纷纷把摆在街沿的货架往里收。
水箱下方伸出的十二个铜喷嘴同时旋转起来,扇形水雾在夕阳下划出彩虹。陈寒注意到水流刚好控制在浸湿路面的程度,既不起灰也不积水。
朱元璋的竹杖突然在地上重重一顿:“连洒水角度都算计好了?”
他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当年咱打应天时,这街上还淌着粪水……”
话音未落,洒水车后头跟来两个戴白袖标的少年,手持长杆夹子捡拾路面零星垃圾。
他们腰间挂的小木牌在跑动时叮咚作响,上面“国子监勤工俭学”的字样在暮色中闪闪发亮。
“老爷子您看这个。”朱幼薇突然拉着祖父来到巷口的砖砌小屋前。
看似普通的民宅墙上钉着“公厕”木牌,推门进去竟别有洞天:青砖铺地,石灰刷墙,每个蹲位后都有陶土水箱,拉绳上还系着香囊。
最令人称奇的是,墙角铁架上整整齐齐码着裁好的草纸。
“用一次一文钱。”管理公厕的老妪笑眯眯递上竹筹,“持筹可在前街茶楼抵一文茶钱。”她指着墙上《卫生公约》补充道:“小公爷定的规矩,如厕不冲水罚扫巷子三日。”
朱元璋突然夺过陈寒的荷包,哗啦啦倒出所有铜钱塞给老妪:“咱包场半个时辰!”
关上门就仰天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陈寒啊陈寒,你把这金陵城拾掇得比朕的乾清宫还讲究!”
暮色渐浓时,三人走到了秦淮河畔。
昔日飘满脂粉的河水如今清澈见底,新修的条石堤岸上每隔十步就立着青铜垃圾桶,桶身铸着“乱弃垃圾者游街”的阴文。
河对岸的书肆门口,几个书生正排队往“废纸回收箱”里投递字纸,每投一叠就能领到张盖戳的凭证。
“凭这个买墨条能打折。”书肆掌柜热情地向朱元璋解释,“小公爷说这叫‘资源循环’。”
他指着柜台上新到的《格物周报》,“这期正好讲垃圾分类,老爷子要不要捎一份?”
朱元璋摩挲着报纸上清晰的活字印痕,突然问道:“如今应天府多少户用上了抽水马桶?”
掌柜的闻言竟从柜台下抽出本蓝皮册子:“上月的《市政公报》写着呢,皇城周边六坊已通管道六百户……”
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宫里都没这么讲究,气得工部那群老爷天天弹劾小公爷奢靡逾制。”
陈寒后背顿时沁出冷汗。
却见朱元璋把报纸卷成筒,狠狠敲在掌柜头上:“放屁!工部尚书家的茅房还是朕赏的景德镇瓷马桶!”
老人骂完自己先笑了,摸出最后几枚铜钱拍在柜台上:“给咱来份公报!”
华灯初上时,他们站在新拓宽的十字路口。
四角矗立的玻璃风灯将路面照得雪亮,穿红马甲的更夫正挨个给风灯添油。
远处传来打更声,伴随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但这声音竟是从铁皮喇叭里传出的,在街巷间回荡得格外清晰。
“电子喇叭?“陈寒脱口而出。
朱幼薇抿嘴一笑:“是物理院的声学试验品。”
她指着更夫腰间挂的铜匣子,“里头有弹簧齿轮组,能放大声音三倍。夫君那本《基础物理》笔记被他们当宝贝研究呢。”
朱元璋突然在路中央站定。
月光下,老人斑白的鬓角闪着银光,竹杖指向四通八达的下水道井盖:“这些,还有那些,”他又指向远处皇家印书馆通明的灯火,“都是你从未来带来的?”
陈寒刚要回答,一阵清脆的童谣声飘来。
十几个提绢灯的孩童蹦跳着走过,歌声在石板路上清脆地回荡:“洪武爷,陈公郎,修得金陵亮堂堂。茅房改成抽水桶,垃圾也能变钱粮……”
朱元璋的竹杖当啷落地。
老人弯腰去捡时,陈寒看见有水滴在青石板上洇开小小的圆痕。
“值了。”朱元璋起身时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拍拍陈寒的肩膀,“就算史书把咱爷俩写成混世魔王……”
突然指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民居,“可这些亮堂堂的窗户,总不会全是假的。”
最后一盏风灯熄灭时,陈寒看见老爷子偷偷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月光照在重新变得平整的街面上,那些新铺的青石板光可鉴人,倒映着满天星斗,仿佛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都在这镜面般的街道上徐徐展开。
暮鼓声刚歇,秦淮河畔的灯笼便一盏接一盏亮起来。
朱元璋正拄着竹杖走在回宫的路上,忽听得身后传来木轮碾过青石板的辘辘声。
老人猛地转身,竹杖在石板路上刮出刺耳的声响。
二十多个戴红袖标的汉子推着带玻璃罩的餐车,正沿着河岸依次排开。
“这……这是要造反?”朱元璋下意识摸向腰间,却只摸到陈寒硬塞给他的粗布荷包。
老人这才想起,自己已有三年没佩过绣春刀了。
朱幼薇噗嗤一笑,帷帽上的珍珠串跟着轻晃:“祖父,这是新设的夜市。”
她指向餐车侧板漆着的“酉时开市,子时收摊”字样,“这是上月批的条陈,没想到应天府动作这般快。”
陈寒突然拽着爷孙俩退后两步。
只见个穿靛蓝短打的精瘦汉子敲着铜锣走来,身后跟着四个抬木牌的差役。
木牌上贴着巨幅《夜市管理条例》,最醒目的是朱笔圈出的“严禁随地便溺,违者罚扫街三日”。
“好家伙!”朱元璋的竹杖差点戳到条例上,“陈小子,你这规矩比朕当年的《大诰》还细!”
老人眯眼细看,发现条文竟细分到“摊主需自备带盖泔水桶”这种程度。
铜锣声忽然在街角炸响。
“都听好了!”蓝衣汉子踩着条凳吼,“摊与摊间隔六尺,垃圾按绿灰两色分类!”
他变戏法似的从腰间解下个铁皮喇叭,“尤其是卖油炸果子的——”喇叭将尾音拖得老长,“油渣不许倒进排水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