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签售会
第191章 签售会
正月一过,学校正式开学当天,方堃上午第二节的课和下午的英语课做调换o
人早早由董浩开著车去火车站,接到梁英侠女士的时候,竟然还用麻袋套了四只老母鸡。
袋子一打开,鸡还活著,就是现在只剩眼珠子动了,蔫不拉几的。
梁英侠也晕乎乎的,一个人离家走这么远的路,这种体验是头一次。
“娘,你带这个干嘛,京城什么都有能买得著。”
“买得著就不带了?这才吃上几天商品粮。”
方堃愣了愣,他没想到自家老娘会来这么一句,一旁的董浩见自家老板吃瘪,只能扭头憋著笑。
梁英侠继续道:“这可不是给你带的,这是给小姚带的,你想吃自己买去。”
“我的娘欸,你这真是有了儿媳忘了儿啊,我可提前告诉你,寧姚肚子里大概率是个女娃,你到时候可別不高兴。”
临上车,梁英侠一只脚踩在吉普上顿道:“女娃咋了,你大姐和四妹我照样养的好好的,再说你们现在还年轻,生个男娃又不是什么难事。”
“那万一来个六姊妹呢,招娣,来娣,引娣,盼娣?”
方堃的话落梁英侠狠狠一顿数落,话不能说这么难听,但是传宗接代的男娃是一定要有的。
甭管家里有没有什么传国玉璽,亿万家產需要继承,总之老祖宗基因里自带的,血脉不等断!
回到家,梁英侠瞅著儿媳那是相当开心,谁也没想到刚结婚肚子就有动静了。
方堃带著她熟悉了熟悉厨房內放著的调料,又拉著她带著钱票去附近菜市场逛了逛。
“学校一开学,家里面您就得多顾著点了,钱別怕,菜啊肉啊什么的,每天变著儿的买。”
“不用你提醒,这个是小学吧?”
“对,学府小学,以后闺女长大上学也方便,出了胡同就是小学。”
对於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哪怕还没出生,夫妻俩晚上躺床上也已经討论过了。
寧姚主张让孩子去北大附中从小学部就开始念,毕竟有方堃赵勇军这层关係在,既然有好的选择,为什么不用。
而方则是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离家近何必捨近求远,至於什么所谓的教育资源,对他儿子闺女来说,好像不是太重要。
梁英侠往学校里多了两眼,其实她是想说可以等孩子生下来带回老家住住,让孙子知道自己是晋省人。
可一看见人家这小学办的,比他们村里的气派多了。
“去年端午村里请了戏班子连唱了五天五夜,你们那个学校被用作了那些唱戏的住的地方,你要真有钱,回头捐一捐盖个好学校。”
方堃这下可真惊住了,他老娘不说爱財如命,可这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哪个不是守財奴。
“娘,你认真的?”
“读书才有出路,不读书只能跟我们一样在村里跟那几亩地討生活,你大姐家的娃娃也快上学了,能考出来总比一辈子待在村里强。”
梁英侠说的很诚恳,这种念头要是早四年她是决然不会有的。
可正是因为自家老三这几年给她的影响,尤其是在京城这边的所见所闻,家里的土地她是放不下,可又不愿意让下一代跟他们一样守著那点地。
细细一想,孙子在这边一生下来,岂不是就是京城户口了,哪里还会是晋省人,只求以后逢年过节能回老家一趟了。
中午,自家老娘在一边看著,方亲自操刀炸了新鲜的五肉炸酱麵的滷子。
这玩意儿夫妻俩都喜欢吃,滷子放得住,时间赶的话对付起来也方便。
出门前又叮嘱了几句,梁英侠不耐烦的摆手赶他走。
方堃摇了摇头,也难为他老娘一个人北上进京了,到学校,熟悉教案准备上课。
等方堃走进教学楼走廊的时候,整个人瞬间懵了。
“这什么情况?”
“方老师?方老师来了,前面的让一让,让老师进去!”
说话那小子硬生生挤开过道,跟在方堃屁股后面溜进了教室。
原本能容纳近三百人的教室,现在乌泱泱的全是人头,连过道都没地方站人了。
“方老师,你写的鬼吹灯大概多少字能完结?”
“方老师,那个纸扎人是真的吗?老鼠真的能成精吗?”
耳根子呜呜渣渣的,方堃听的一阵头皮发麻,好半天才给安静下来。
“大家能来听我的课,我倍感荣幸,如果是课堂以外的问题下课再討论,希望大家能保持一定的课堂纪律。”
上学期是古代文学,这学期自然是现代文学,课程流程是从西方文学史开始最后到东方文学结束,九月份可能会再带新生古文,也有可能系里会有別的安排。
方堃讲的速度很快,不管是希腊神话和欧洲贵族里的故事风俗,又或者是东方歷史里的人物典故那是信手拈来。
甚至还点到了欧洲吸血鬼、伯爵、古堡等词汇,让那些昏昏欲睡的理科生瞬间提起了精神。
季淮真闻风带人麻溜赶到教室门口,看到的就是这一幅盛况,好在方堃控制住了场面,不然真得驱散学生了。
一节课讲罢,不等方堃撒丫子逃离,所有学生一窝蜂拥了上去。
学校开学正式上课是今天,可他们进京到校却是昨天前天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鬼吹灯自然没落下,顺带连著正月里方堃在京城的舆论战也看了个新鲜。
“鬼吹灯我暂定的是一个系列的作品,这只是第一部,如果要具体一个字数,最少也得百万字往后吧。”
“方老师,那些鬼神真的存在吗,真的有纸扎人吗?”
“科学!我们要相信科学!小说只是杜撰出来的故事,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
。
“可东北出马仙,和湘西赶尸怎么解释?”
麻蛋,没得聊了,方堃循声看了提问题的那个学生两眼,好在季淮真留了个心眼,保卫部的人维持秩序,他才顺利脱逃。
回到办公室,方鬆了一口气,可又不敢大意,泡了杯茶,连忙去隔壁叶蜚声办公室躲著去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小子就不能安分几天?”
“老师,我也没办法啊,京城晚报那边,原先《明朝那些事儿》一完结我是不打算继续写了的,可在结尾之前,王纪刚就三天两头往我家跑,说写什么都行,我拗不过,就答应下来了。”
方堃这话多多少少有点显摆的意思,不过对上自家老师,这更像是卖弄。
叶蜚声抬头,镜片下的眼睛看了他一眼:“书写的不错,里面的故事写的有鼻子有眼的,你在哪儿找的思路?”
方堃摸了摸鼻子,道:“主要还是听了些东北那边出马仙的故事,正巧我平常喜欢收藏,买老物件的时候又碰上了土里刨活儿...”
源头肯定能自圆其说回来,重点是看別人信不信了,显然叶蜚声並不关注这点。
五月份天一回暖,叶蜚声的课题小组要出差去乡下做调研,语言学跟方言学一样,搞研究就得四处跑,指望在办公室和图书馆坐著是写不出什么来的。
方堃没法儿去,学校请假可以,但是不推荐,更何况寧姚也快生了。
“论文署名最后会加上你,你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有个思路,儘早做打算,有什么问题就来问我。”
听著楼道上的声音渐弱,方退回办公室。
许晓燕后怵道:“你现在真是大名人儿了,我看一多半都是其他学校跑过来的,要不是保卫部的人控制,他们等不到你都不肯走。”
“实在抱歉各位。”
办公室里有年轻老师,也有比他们大些的中年教师,对於影响工作的事情,儘管不说,可那张脸摆明了心有不满。
方堃道了声歉,又跑去季淮真办公室商討办法。
“咱们学校不禁止校外人员进校,总不能因为你破了这个先例。”
“实行一段时间也行啊,等这个风头过去再放开。”
“这事儿我可决定不了,得等上面开会討论。”
季淮真对於方堃真是又爱又恨,中文系出这么一號大作家,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北大中文系的工作成绩和歷史底蕴。
青黄不接?那是不存在的!
且不说全国皆知,现在这小子说句全市皆知是毫不过分了,方堃现在简直就是他们北大中文系的招生活招牌。
接下来三天,方望只是等通知,主要是他不够格儿参加系院以上级別的会议,等两个月以內禁止外校人员进校的通知下发下来,他在三角地的宣传栏上才看到。
枯木逢春,草长鶯飞四月,註定是个不平凡且閒不下来的季节。
寧姚住院了,临近產期,再在家里待著不像话。
方堃头一次感觉忙的有点累挺,学校得上课,鬼吹灯得连载,明朝那些事儿已经走到了排版印刷的阶段,他隔一天就得往商务印书馆跑一趟。
沪上文艺出版社同样亲自派人来询问出版事宜,方堃很歉意的请他们吃了顿饭,这玩意儿真讲究个先来后到,他对於在哪儿出版都是没意见的。
丁唐景留了个心眼,瞄上了刚刚连载个把月的鬼吹灯。
大有一副,先来后到是吧,谁有我快!
方堃哭笑不得,不过也没有为难,既然人家看好自己,扭捏就没意思了。
廿七,《潜伏》伴隨著最新一期的收穫杂誌正式面世。
四月初五,十七號当天,恰好是个周日,《明朝那些事儿》的签售会最后定在了少年宫举办。
並不是临时商討,而是提前半个月就进行了宣传。
商务印书馆对於这本书的印刷,像是认定了一定会成为畅销品似的,当然也不是说完全的靠赌,而是小说在连载期间就有明確的市场反馈。
真玩儿赌博他们是赌不起的,一旦赌输了,运营这本书的成本会让他们伤筋动骨。
出版实体书,五千本,一万本,三万本都是很常见的。
陈翰伯首批印刷了五万册,当然也不可能全部用在签售会上,可哪怕是百十来册也够方堃受的了。
京城各大媒体报社,甚至连外地大报也派记者赶了过来。
长枪短炮一顿拍,现场读者朋友从少年宫內排到了景山后街上,一溜队伍能有个几百米,不知情的大爷大妈还以为排上能领什么东西。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定价,全册一共二十五块六毛钱,如果只是喜欢其中某一单本,单价五块九。
喜欢归喜欢,其实还得考虑到读者能不能消费得起的问题。
这年头知识是最贵的,知识分子是最受人们尊崇的,二十五块六毛全册,贵的离谱。
可拋开別的不谈,单单印刷成本就高的离谱,现在印刷厂还在加班加点的印刷第一批。
帐一算下来,单本买省钱,全册十二本一起买最划算。
方堃行楷签名,签的手都快抽筋了。
“方老师?”
“你是?”方堃抬头看向大眼睛看著自己的女孩儿。
“老师,我是三班的周苗,我听过您的课。”
方堃奥”了一声,其实压根儿没回忆起来,他见得学生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一二班自己带的学生,本校的最多也是各班班长学委混了个脸熟。
方堃签完字,愣了愣手又收回来:“这一册可不便宜,学校一个月全部的补贴也不够吧?”
“方老师,这不是我个人买,这是我们女生三个宿舍一起凑钱买的,到时候我们轮流著看。”
“千万不要过度消费,要是在学校饿著,我就成罪人了。
看著周苗摆手离开,方这才想起他上个学期好像答应了一些同学送书,签售会结束,找陈翰伯一问。
“这个没问题,不过量不能太大,而且成本得从你的分成里扣。”
“这没问,给我准备十五,三十册吧。”
实书到手,第二天方堃提早十分钟去教室,按著之前那份名单发了发。
“朱於飞,刘向云...钟晓军,钟晓军没来?”
“老师,我记得他说他是隔壁华清电子系的。”
“有没有认识的同学回头去联繫联繫,让他来找我。”
“方老师,他不来给我们唄,那帮清华的老来咱们学校骚扰女同学,忒不地道。”
“是啊,听说化学系更是和尚庙,里面清一色的达摩。”
“哈哈哈...”
台下一阵鬨笑,方的课现在是出了名的宽鬆,当然宽鬆不代表纪律涣散,只不过师生关係更好而已。
方堃撇了撇嘴,说的跟自家化学系有多少女同学一样。
化学女天才有,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女生也有,稀里糊涂报了这个专业的更是大有人在。
总之男女比例肯定是不协调的,除了舞蹈影视音乐这类的学院,可能整个中关村就他们北大和北大中文系最受欢迎了。
正月一过,学校正式开学当天,方堃上午第二节的课和下午的英语课做调换o
人早早由董浩开著车去火车站,接到梁英侠女士的时候,竟然还用麻袋套了四只老母鸡。
袋子一打开,鸡还活著,就是现在只剩眼珠子动了,蔫不拉几的。
梁英侠也晕乎乎的,一个人离家走这么远的路,这种体验是头一次。
“娘,你带这个干嘛,京城什么都有能买得著。”
“买得著就不带了?这才吃上几天商品粮。”
方堃愣了愣,他没想到自家老娘会来这么一句,一旁的董浩见自家老板吃瘪,只能扭头憋著笑。
梁英侠继续道:“这可不是给你带的,这是给小姚带的,你想吃自己买去。”
“我的娘欸,你这真是有了儿媳忘了儿啊,我可提前告诉你,寧姚肚子里大概率是个女娃,你到时候可別不高兴。”
临上车,梁英侠一只脚踩在吉普上顿道:“女娃咋了,你大姐和四妹我照样养的好好的,再说你们现在还年轻,生个男娃又不是什么难事。”
“那万一来个六姊妹呢,招娣,来娣,引娣,盼娣?”
方堃的话落梁英侠狠狠一顿数落,话不能说这么难听,但是传宗接代的男娃是一定要有的。
甭管家里有没有什么传国玉璽,亿万家產需要继承,总之老祖宗基因里自带的,血脉不等断!
回到家,梁英侠瞅著儿媳那是相当开心,谁也没想到刚结婚肚子就有动静了。
方堃带著她熟悉了熟悉厨房內放著的调料,又拉著她带著钱票去附近菜市场逛了逛。
“学校一开学,家里面您就得多顾著点了,钱別怕,菜啊肉啊什么的,每天变著儿的买。”
“不用你提醒,这个是小学吧?”
“对,学府小学,以后闺女长大上学也方便,出了胡同就是小学。”
对於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哪怕还没出生,夫妻俩晚上躺床上也已经討论过了。
寧姚主张让孩子去北大附中从小学部就开始念,毕竟有方堃赵勇军这层关係在,既然有好的选择,为什么不用。
而方则是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离家近何必捨近求远,至於什么所谓的教育资源,对他儿子闺女来说,好像不是太重要。
梁英侠往学校里多了两眼,其实她是想说可以等孩子生下来带回老家住住,让孙子知道自己是晋省人。
可一看见人家这小学办的,比他们村里的气派多了。
“去年端午村里请了戏班子连唱了五天五夜,你们那个学校被用作了那些唱戏的住的地方,你要真有钱,回头捐一捐盖个好学校。”
方堃这下可真惊住了,他老娘不说爱財如命,可这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哪个不是守財奴。
“娘,你认真的?”
“读书才有出路,不读书只能跟我们一样在村里跟那几亩地討生活,你大姐家的娃娃也快上学了,能考出来总比一辈子待在村里强。”
梁英侠说的很诚恳,这种念头要是早四年她是决然不会有的。
可正是因为自家老三这几年给她的影响,尤其是在京城这边的所见所闻,家里的土地她是放不下,可又不愿意让下一代跟他们一样守著那点地。
细细一想,孙子在这边一生下来,岂不是就是京城户口了,哪里还会是晋省人,只求以后逢年过节能回老家一趟了。
中午,自家老娘在一边看著,方亲自操刀炸了新鲜的五肉炸酱麵的滷子。
这玩意儿夫妻俩都喜欢吃,滷子放得住,时间赶的话对付起来也方便。
出门前又叮嘱了几句,梁英侠不耐烦的摆手赶他走。
方堃摇了摇头,也难为他老娘一个人北上进京了,到学校,熟悉教案准备上课。
等方堃走进教学楼走廊的时候,整个人瞬间懵了。
“这什么情况?”
“方老师?方老师来了,前面的让一让,让老师进去!”
说话那小子硬生生挤开过道,跟在方堃屁股后面溜进了教室。
原本能容纳近三百人的教室,现在乌泱泱的全是人头,连过道都没地方站人了。
“方老师,你写的鬼吹灯大概多少字能完结?”
“方老师,那个纸扎人是真的吗?老鼠真的能成精吗?”
耳根子呜呜渣渣的,方堃听的一阵头皮发麻,好半天才给安静下来。
“大家能来听我的课,我倍感荣幸,如果是课堂以外的问题下课再討论,希望大家能保持一定的课堂纪律。”
上学期是古代文学,这学期自然是现代文学,课程流程是从西方文学史开始最后到东方文学结束,九月份可能会再带新生古文,也有可能系里会有別的安排。
方堃讲的速度很快,不管是希腊神话和欧洲贵族里的故事风俗,又或者是东方歷史里的人物典故那是信手拈来。
甚至还点到了欧洲吸血鬼、伯爵、古堡等词汇,让那些昏昏欲睡的理科生瞬间提起了精神。
季淮真闻风带人麻溜赶到教室门口,看到的就是这一幅盛况,好在方堃控制住了场面,不然真得驱散学生了。
一节课讲罢,不等方堃撒丫子逃离,所有学生一窝蜂拥了上去。
学校开学正式上课是今天,可他们进京到校却是昨天前天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鬼吹灯自然没落下,顺带连著正月里方堃在京城的舆论战也看了个新鲜。
“鬼吹灯我暂定的是一个系列的作品,这只是第一部,如果要具体一个字数,最少也得百万字往后吧。”
“方老师,那些鬼神真的存在吗,真的有纸扎人吗?”
“科学!我们要相信科学!小说只是杜撰出来的故事,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
。
“可东北出马仙,和湘西赶尸怎么解释?”
麻蛋,没得聊了,方堃循声看了提问题的那个学生两眼,好在季淮真留了个心眼,保卫部的人维持秩序,他才顺利脱逃。
回到办公室,方鬆了一口气,可又不敢大意,泡了杯茶,连忙去隔壁叶蜚声办公室躲著去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小子就不能安分几天?”
“老师,我也没办法啊,京城晚报那边,原先《明朝那些事儿》一完结我是不打算继续写了的,可在结尾之前,王纪刚就三天两头往我家跑,说写什么都行,我拗不过,就答应下来了。”
方堃这话多多少少有点显摆的意思,不过对上自家老师,这更像是卖弄。
叶蜚声抬头,镜片下的眼睛看了他一眼:“书写的不错,里面的故事写的有鼻子有眼的,你在哪儿找的思路?”
方堃摸了摸鼻子,道:“主要还是听了些东北那边出马仙的故事,正巧我平常喜欢收藏,买老物件的时候又碰上了土里刨活儿...”
源头肯定能自圆其说回来,重点是看別人信不信了,显然叶蜚声並不关注这点。
五月份天一回暖,叶蜚声的课题小组要出差去乡下做调研,语言学跟方言学一样,搞研究就得四处跑,指望在办公室和图书馆坐著是写不出什么来的。
方堃没法儿去,学校请假可以,但是不推荐,更何况寧姚也快生了。
“论文署名最后会加上你,你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有个思路,儘早做打算,有什么问题就来问我。”
听著楼道上的声音渐弱,方退回办公室。
许晓燕后怵道:“你现在真是大名人儿了,我看一多半都是其他学校跑过来的,要不是保卫部的人控制,他们等不到你都不肯走。”
“实在抱歉各位。”
办公室里有年轻老师,也有比他们大些的中年教师,对於影响工作的事情,儘管不说,可那张脸摆明了心有不满。
方堃道了声歉,又跑去季淮真办公室商討办法。
“咱们学校不禁止校外人员进校,总不能因为你破了这个先例。”
“实行一段时间也行啊,等这个风头过去再放开。”
“这事儿我可决定不了,得等上面开会討论。”
季淮真对於方堃真是又爱又恨,中文系出这么一號大作家,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北大中文系的工作成绩和歷史底蕴。
青黄不接?那是不存在的!
且不说全国皆知,现在这小子说句全市皆知是毫不过分了,方堃现在简直就是他们北大中文系的招生活招牌。
接下来三天,方望只是等通知,主要是他不够格儿参加系院以上级別的会议,等两个月以內禁止外校人员进校的通知下发下来,他在三角地的宣传栏上才看到。
枯木逢春,草长鶯飞四月,註定是个不平凡且閒不下来的季节。
寧姚住院了,临近產期,再在家里待著不像话。
方堃头一次感觉忙的有点累挺,学校得上课,鬼吹灯得连载,明朝那些事儿已经走到了排版印刷的阶段,他隔一天就得往商务印书馆跑一趟。
沪上文艺出版社同样亲自派人来询问出版事宜,方堃很歉意的请他们吃了顿饭,这玩意儿真讲究个先来后到,他对於在哪儿出版都是没意见的。
丁唐景留了个心眼,瞄上了刚刚连载个把月的鬼吹灯。
大有一副,先来后到是吧,谁有我快!
方堃哭笑不得,不过也没有为难,既然人家看好自己,扭捏就没意思了。
廿七,《潜伏》伴隨著最新一期的收穫杂誌正式面世。
四月初五,十七號当天,恰好是个周日,《明朝那些事儿》的签售会最后定在了少年宫举办。
並不是临时商討,而是提前半个月就进行了宣传。
商务印书馆对於这本书的印刷,像是认定了一定会成为畅销品似的,当然也不是说完全的靠赌,而是小说在连载期间就有明確的市场反馈。
真玩儿赌博他们是赌不起的,一旦赌输了,运营这本书的成本会让他们伤筋动骨。
出版实体书,五千本,一万本,三万本都是很常见的。
陈翰伯首批印刷了五万册,当然也不可能全部用在签售会上,可哪怕是百十来册也够方堃受的了。
京城各大媒体报社,甚至连外地大报也派记者赶了过来。
长枪短炮一顿拍,现场读者朋友从少年宫內排到了景山后街上,一溜队伍能有个几百米,不知情的大爷大妈还以为排上能领什么东西。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定价,全册一共二十五块六毛钱,如果只是喜欢其中某一单本,单价五块九。
喜欢归喜欢,其实还得考虑到读者能不能消费得起的问题。
这年头知识是最贵的,知识分子是最受人们尊崇的,二十五块六毛全册,贵的离谱。
可拋开別的不谈,单单印刷成本就高的离谱,现在印刷厂还在加班加点的印刷第一批。
帐一算下来,单本买省钱,全册十二本一起买最划算。
方堃行楷签名,签的手都快抽筋了。
“方老师?”
“你是?”方堃抬头看向大眼睛看著自己的女孩儿。
“老师,我是三班的周苗,我听过您的课。”
方堃奥”了一声,其实压根儿没回忆起来,他见得学生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一二班自己带的学生,本校的最多也是各班班长学委混了个脸熟。
方堃签完字,愣了愣手又收回来:“这一册可不便宜,学校一个月全部的补贴也不够吧?”
“方老师,这不是我个人买,这是我们女生三个宿舍一起凑钱买的,到时候我们轮流著看。”
“千万不要过度消费,要是在学校饿著,我就成罪人了。
看著周苗摆手离开,方这才想起他上个学期好像答应了一些同学送书,签售会结束,找陈翰伯一问。
“这个没问题,不过量不能太大,而且成本得从你的分成里扣。”
“这没问,给我准备十五,三十册吧。”
实书到手,第二天方堃提早十分钟去教室,按著之前那份名单发了发。
“朱於飞,刘向云...钟晓军,钟晓军没来?”
“老师,我记得他说他是隔壁华清电子系的。”
“有没有认识的同学回头去联繫联繫,让他来找我。”
“方老师,他不来给我们唄,那帮清华的老来咱们学校骚扰女同学,忒不地道。”
“是啊,听说化学系更是和尚庙,里面清一色的达摩。”
“哈哈哈...”
台下一阵鬨笑,方的课现在是出了名的宽鬆,当然宽鬆不代表纪律涣散,只不过师生关係更好而已。
方堃撇了撇嘴,说的跟自家化学系有多少女同学一样。
化学女天才有,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女生也有,稀里糊涂报了这个专业的更是大有人在。
总之男女比例肯定是不协调的,除了舞蹈影视音乐这类的学院,可能整个中关村就他们北大和北大中文系最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