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剿抚並施,兵发宣府
    乾清宫。
    寢殿。
    时已入夏。
    帝塌旁的银盆里,新换的冰鉴正冒著丝丝寒气。
    龙床之上。
    锦缎半掩著於佩珍的身形,她肌肤如凝脂,长发散在枕上。
    此刻。
    她被外殿传来的动静惊醒,眼睫还沾著几分睡意,朦朧间抬眼望向帐外,声音带著刚醒的软糯:
    “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朱由校已掀开锦缎坐起身,身上只著一件月白中衣,衣摆垂落在榻边,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
    他回头看了眼帐內,语气放得温和:
    “不妨事,你且安歇。”
    说罢便赤著脚踩在地面上,朝著外殿走去。
    刚踏出內殿,候在廊下的四名宫女便连忙上前。
    为首的宫女捧著一件明黄色常服,其余三人分別端著玉带、皂靴与巾帽。
    朱由校抬手任由宫女为他披衣。
    同时目光扫向阶下躬身侍立的魏朝,声音沉稳得听不出半分慌乱,只眉头微蹙:
    “王国樑真反了?张鹤鸣竟真的没了?你且把前因后果说清楚。”
    魏朝连忙躬身向前半步,双手捧著早已捋顺的军报,上前说道:
    “回陛下,马世龙的急报上说,前日镇国府外,张鹤鸣本与王国樑对质,却被冷箭射杀,箭手是王国樑的小舅子黑云龙。
    之后王国樑据宣府城反叛,马世龙率七百京营残部突围,现驻城外,已派人联络宣府三名愿归顺的参將,还请朝廷速调蓟镇戚金、陈策所部驰援。”
    朱由校眉头微皱,似在深思,不过他眼底没有半分慌乱。
    若是辽东未定时,宣府谋逆这等事,怕是要让他彻夜难眠。
    可如今皇太极已死,建奴覆灭,京营尚有五万精锐,蓟镇、山海关又有重兵驻守,区区一个宣府总兵,还掀不起能动摇大明根基的风浪。
    他只是可惜。
    前些日子刚与內阁商议好,待九边安抚妥当,便调兵南下整顿江南漕运,再派水师去福建教训那些骚扰沿海的西夷,没成想宣府这边先乱了,全盘计划都要被打乱。
    “陛下,急报的详文在此。”
    魏朝见皇帝沉思,连忙將军报递得更近了些。
    朱由校伸手接过,开始细看起来:
    从张鹤鸣遇刺的细节,到王国樑关闭宣府三门的举动,再到马世龙担忧大同、山西镇响应的预警,一一列明。
    越往下看,他眉头皱得越紧,语气里终於透出几分冷意:
    “这个王国樑,倒真是胆大包天,以为杀了个钦差,就能掀翻我大明不成?”
    此时宫女已为他系好皂靴,又递上一顶乌纱翼善冠。
    朱由校抬手戴上,任由宫女为自己调整冠带,目光转向魏朝,语气骤然变得果决:
    “宣大离京师不过四百里,快马一两日便能到,此事耽搁不得。
    你立刻去传旨:
    召內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燝,群辅叶向高、孙如游、朱国祚、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李汝华等前来,即刻来东暖阁议事。”
    “奴婢遵旨!”
    魏朝连忙叩首应下,转身快步退下,脚步声在空旷的宫道上渐行渐远,很快便消失在夜色中。
    朱由校站在廊下,抬头望向夜空。
    夏夜的星空格外明亮,北斗七星清晰可见,晚风拂过他的衣摆,带来几分凉意。
    他深吸一口气,眼底的思索渐渐化为坚定。
    安抚九边的计划虽被打断,但只要速调援军平定宣府,再藉此震慑其余边镇,九边的秩序迟早能恢復。
    至於江南与西夷的事,不过是多等些时日罢了。
    穿戴衣物之后,朱由校便前往东暖阁。
    趁著稍候群臣的时间,朱由校也看著大明九边图,开始思索起计策来了。
    “陛下,您要的浓茶沏好了。”
    就在这时。
    魏朝轻手轻脚走进来,捧著个汝窑天青釉茶盏,盏內碧色茶汤浮著细密的茶沫,热气裊裊升起,裹著醇厚的茶香。
    朱由校抬手接过,浅啜一口。
    茶汤入口微苦,而后回甘顺著喉头漫开,一股暖意从丹田直窜头顶,方才因初醒而混沌的思绪,竟如被清风拂过般渐渐清明,连眉峰的褶皱都舒展了几分。
    他放下茶盏,目光重新落回舆图,手指按在“宣府”与“大同”之间的驛道上,陷入沉思。
    在朱由校原本的计划里,九边只需安抚。
    让各镇將领自陈罪状、补缴赃款,再补发部分欠餉,便能暂时稳住局面,好腾出手来整顿江南漕运、应对福建的西夷骚扰。
    可王国樑弒钦差、据城反叛,倒像是个意外的“契机”。
    若藉此机会彻底清查九边空额、剷除將门盘剥的顽疾,岂不是一劳永逸?
    念头刚冒出来,他便轻轻摇了摇头。
    宣府、大同、陕西各镇,明面上的兵额加起来近四十万,即便半数是空额,真能战的也有十几万。
    若真逼得他们联合作反,京营五万精锐再加上辽军,虽能平定,却也要折损大半。
    到时候北境空虚,韃子残余势力若趁机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朱由校低声自语。
    “但宣大必须整顿,王国樑杀了钦差,若不处置,朝廷威仪何在?
    九边將领岂不是都要学他,视王法如无物?”
    正思索间,阁外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伴隨著內侍的通报:
    “內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燝,群辅叶向高.到!”
    朱由校抬眼望去,只见一群身著緋色、青色官袍的官员鱼贯而入,为首的方从哲脚步虚浮,白的鬍鬚上还沾著些许夜露,脸色蜡黄,眼神也有些涣散。
    他已年过七旬,深夜被从熟睡中唤醒,实在有些顶不住。
    紧隨其后的叶向高则腰杆挺直,虽也面带倦色,却目光锐利,显然已在赶来的路上理清了思绪。
    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李长庚等人也各有神態,或凝重、或急切,却都规规矩矩地在阁中站定,躬身行礼:
    “臣等,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免礼。”
    朱由校抬手,声音沉稳。
    他没有什么客套,而是直接开门见山。
    “宣大总兵王国樑谋逆,弒杀抚边钦差张鹤鸣,马世龙已率残部突围,急盼援军。
    此事关乎九边安危,朕连夜召诸卿来,便是要定个处置之策。
    诸卿有何看法,儘管直言。”
    话音刚落,阁內顿时安静下来。
    眾臣相互对视一眼,都明白此事的严重性。
    钦差被杀、边將谋反,若是处置不当,九边恐將掀起燎原之火。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首辅方从哲身上。
    作为首辅,陛下问计,他是要第一个回答的。
    方从哲缓缓站直身子,声音沙哑却还算清晰:
    “陛下,依臣之见,当分四步处置:
    其一,即刻下旨,定王国樑『弒钦差、谋大逆』之罪,昭告九边各镇,让宣府將领知晓附逆便是灭族之祸,断其追隨者的念想。
    其二,速选能征善战之將,统兵驰援宣府,务必以最快速度平定叛乱,防止乱局蔓延。
    其三,张鹤鸣乃朝廷钦命抚边大臣,其身后事需妥善处置,追赠官爵、荫其子嗣,以慰忠魂、安朝臣之心。
    其四,遣锦衣卫緹骑赶赴大同、山西镇,严密监视各镇动向,若有將领敢与王国樑勾连,可先斩后奏,防患於未然。”
    他话音刚落,叶向高便上前一步,拱手补充:
    “元辅所言大体周全,臣尚有几点细则补充。
    定罪之外,更需施恩。
    宣府眾將中,若有不愿附逆、暗中联络朝廷者,朝廷需许以『免罪加嘉奖』之诺。
    便是已从逆者,若能弃暗投明、献城或擒贼,也应既往不咎,如此才能分化王国樑的部眾,断其羽翼。
    至於平叛之兵,仅调戚金、陈策的川兵、南兵恐还不够。
    蓟镇也应该出一万人,由总兵官刘渠率部前往平叛。
    京营离宣府更近,可遣一部京营精锐先行,与辽军形成夹击之势,方能速战速决,不给王国樑勾连外镇的时间。”
    “叶阁老所言极是!”
    户部尚书李长庚连忙附和。
    “臣愿即刻调度粮草,从宣府周边府县徵调粮餉,確保援军粮草无忧。
    平叛之事,粮草为先,绝不能让將士们饿著肚子打仗。”
    其余臣僚也纷纷开口,或补充调兵细节,或建议安抚宣府军户,三言两语间,处置宣府之乱的大方针渐渐清晰:
    以“剿抚並施”为核心,先定罪昭告、分化叛军,再遣京营+辽军速战速决,同时监视外镇、保障粮草,最后妥善处置钦差后事。
    朱由校在一边默默的听著。
    这些人皆是大明中枢的栋樑,方才提出的计策也算得上周全,可在朱由校看来,仍缺了几分对全局的把控。
    待殿內的议论声渐歇,朱由校才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只是平叛之事,需兼顾『快』与『稳』,朕倒有几处补充,与诸位商议。”
    “其一,剿抚宣府的主帅,朕意属熊廷弼。
    熊廷弼刚平定辽东,麾下辽军皆是百战精锐,让他即刻率一万辽军、两万客军,共三万人南下。
    已至蓟镇的陈策,可任先锋,先带所部赶赴宣镇,与马世龙匯合,稳住阵脚。
    熊廷弼善统筹,陈策善攻坚,二人配合,可保平叛之师进退有度。”
    眾臣闻言皆暗自点头:
    熊廷弼在辽东平叛时的手段有目共睹,既能严明军纪,又懂安抚民心,由他掛帅,確实能镇住场面。
    陈策麾下的川兵南兵素来驍勇,做先锋再合適不过。
    “其二,粮草供应,一律从京中太仓调拨,由户部派专人押运,直送陈策军营。
    宣府百姓常年受边將盘剥,早已困苦不堪,若再从当地征粮,极易激起民变。
    本来只是总兵谋逆,若掺杂了民变,局面只会更复杂。
    此事交由李阁老,明日点验粮草,务必保证前线粮草不缺。”
    李汝华连忙躬身应道:
    “臣遵旨!”
    他心中暗自嘆服:
    陛下不仅考虑平叛,还顾及民生,这份心思,远非寻常帝王可比。
    “其三,大同、山西二镇,需派使者携朕的敕令与犒军物资前往安抚。”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舆图上“大同”“山西”二处,语气沉了下来。
    “王国樑定会派人去拉拢二镇,我等不能让其如愿。
    敕令中要明说:
    二镇將士若能严守边界,不与逆党勾结,待平叛之后,朝廷定有嘉奖。
    若有將领敢附逆,便是与王国樑同罪,诛九族!”
    叶向高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此计甚妙!以犒军物资安其心,以敕令慑其胆,可保二镇不生变数!”
    朱由校最后看向舆图上的“京师”,语气愈发果决:
    “其四,调京营骑兵三千、神机营两千,由曹文詔统领骑兵,曹文耀统领神机营,即刻赶赴宣府。
    曹文詔兄弟久在京营任职,熟悉骑兵奔袭与火器作战,可从侧翼牵制宣府叛军,防止其向外扩张。
    京营兵离京师近,明日便可出发,能与陈策的先锋军前后脚抵达。”
    京营兵卒,都是曹文詔、曹文耀两兄弟训练的。
    他们两个虽然没有出兵作战过,但在京师,几次演武,都可见其战术水平。
    前者擅长骑兵突袭,后者对神机营的火器运用了如指掌,眾人听闻这个任命,皆觉得妥帖。
    有辽军、客军、川兵南兵、蓟镇之兵,再加上京营的骑兵与神机营,平叛兵力堪称精锐云集,足以压制宣府叛军。
    “陛下运筹帷幄,面面俱到,臣等自愧不如!”
    方从哲率先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敬佩。
    他本因深夜被唤醒而有些昏沉,此刻听完皇帝的补充策略,只觉得思路豁然开朗,疲惫也消散了大半。
    其余大臣也纷纷躬身称颂:“陛下英明!”
    朱由校摆了摆手。
    对於这些彩虹屁,朱由校向来是不感冒的。
    “这些奉承的话大可不必说。
    宣大之乱,拖得越久,越容易生变数。
    若让王国樑站稳脚跟,再与其他边镇勾结,后续平定只会更难。
    今日议定的策略,诸位需即刻去办:
    兵部速发调令,户部筹备粮草,礼部擬写敕令与使者的文书,锦衣卫配合使者护送犒军物资……
    务必让平叛之师早日启程!”
    “臣等遵旨!”
    眾臣齐声应道,声音鏗鏘有力。
    片刻后。
    诸臣皆散去,布置剿抚宣镇之事。
    而隨著一道道圣旨从乾清宫发出,大明的战爭机器已然全速运转:
    兵部衙署內,吏员们连夜誊写调令,快马一匹接一匹地从署內奔出,直奔蓟镇、辽东与京营。
    户部太仓外,士兵们正忙著將粮袋搬上马车,火把的光芒照亮了夜空。
    京营的营地里,號角声骤然响起,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迅速穿戴甲冑,准备集结。
    另外一边。
    保安州新城。
    这座小城距宣府城仅百里,城墙是三年前刚修葺过的,青灰色墙砖上还留著雨水冲刷的痕跡,城角的火路墩高高矗立,炊烟从墩顶的瞭望口裊裊升起。
    本该是边镇寻常的暮色,却因一队疾驰而来的骑兵,添了几分紧张。
    “是马副总兵的旗號!”
    城楼上的哨兵高声喊道。
    只见远处官道上,一队身披血污甲冑的骑兵奔来,为首者正是马世龙。
    他胯下战马已近脱力,口鼻喷著白沫,甲冑上的箭孔还沾著乾涸的暗红,身后跟著的京营残部虽疲惫,却仍保持著队列,握著刀枪的手未曾鬆懈。
    守备江武早已接到哨探通报,亲自带著衙役和守军在城门內等候。
    他年约四十,身材微胖,平日在保安州过得安逸,此刻见马世龙这般狼狈模样,脸上满是敬畏与疑惑,连忙上前躬身行礼:
    “末將保安州守备江武,恭迎马副总镇!不知副总镇驾临,有失远迎……”
    “不必多礼。”
    马世龙翻身下马,然后对著江武说道:
    “宣府城陷,王国樑弒钦差谋反,本將率部突围至此。
    如今保安州需由本將接管,即刻传令:
    全城守军集合,军册、粮草帐簿一併呈来!”
    江武心头一震,虽惊於宣府兵变,却不敢违抗。
    马世龙是朝廷任命的副总兵,职级远在他这个守备之上。
    他连忙点头应下,转身吩咐亲兵去召集守军,自己则引著马世龙往守备衙署走。
    不多时,八百一十九名保安州守军便在衙署前的空地上列队。
    马世龙亲自点验,將其中精壮者编入京营残部,又派自己的亲信接管了城门守卫与粮仓钥匙。
    江武虽仍掛著守备之名,却已被彻底架空,只能在一旁喏喏听命。
    而將这些事情做完,世间也就到了深夜了。
    守备衙署的正堂內,烛火摇曳。
    马世龙捧著一碗热茶,却没心思喝。
    一名从宣府逃出来的军卒刚向他稟报了王国樑这几日的所作所为。
    擒拿镇守太监刘坤梟首、打开府库賑济百姓、给军户补发粮餉,甚至喊出“宣府人治宣府”的口號。
    “好一手收买人心!”
    马世龙猛地攥紧拳头,茶碗在手中微微颤抖。
    “底层士卒只认粮餉,百姓只求安稳,王国樑这是把『反贼』的名头,换成了『为民请命』的幌子!”
    他越想越沉重,原本以为王国樑只是被逼谋反,却没料到对方竟有这般手段。
    若是宣府军民真被笼络,再想平定,怕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就在他心绪烦乱之际,衙署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两名风尘僕僕的传令兵掀帘而入,其中一人手里还攥著两封书信,脸上满是兴奋:
    “將军!周参將、赵参將回信了!他们愿听將军调遣!”
    马世龙连忙接过书信,就著烛火细看。
    东路杯来永寧参將周通在信中写道:
    “王国樑弒钦差、谋叛逆,天人共戮之!
    末將愿率三千部曲,即刻从永寧出发,赴保安州听令,共討逆贼!”
    南路顺圣蔚广参將赵承业的信更简短,却態度坚决:
    “顺圣川东城已整备兵马,三日內可至,愿隨將军平叛!”
    “好!好!”
    马世龙连说两个“好”字,紧绷的脸色终於有了几分缓和。
    周通、赵承业二人各带三千兵卒,再加上自己麾下的京营残部与保安州守军,总兵力已达八千。
    虽算不上精锐云集,却也有了与王国樑对峙的底气。
    他抬头看向窗外,夜色似乎也没那么沉了,
    “只是这吴谦……”
    想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將吴谦至今未回信,他眉头又微微皱起。
    “怕是还在观望,需派人再去催问。”
    话音刚落,衙署外又传来一阵驛铃响,一名身披“驛卒”服饰的骑手疾驰而至,翻身下马时险些摔倒,手里高举著一封盖著兵部火漆印的文书:
    “马副总兵!朝廷急报!”
    马世龙快步迎出去,接过文书,撕开火漆封口,展开一看,眼底瞬间燃起光芒。
    文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陛下命熊廷弼为宣府剿抚主帅,率一万辽军、两万客军南下。
    陈策为先锋,领南兵、川兵一万、蓟镇一万兵马先行。
    另调京营骑兵三千、神机营两千,由曹文詔、曹文耀兄弟统领,赶赴保安州匯合。
    算上自己麾下的八千人,平叛大军总计六万三千人,且皆是辽军精锐、京营劲旅与蓟镇老兵!
    “六万三千人……”
    马世龙喃喃自语,心中彻底安定下来。
    熊廷弼在辽东平定建奴,威名远播,有他掛帅,足以震慑宣府叛军。
    陈策麾下的川兵南兵驍勇善战,曹文詔、曹文耀的京营,尤其是神机营,带著都是新式火器与火炮。
    这般兵力配置,对付王国樑那点临时拼凑的叛军,绰绰有余。
    他走到衙署前的空地上,望著远处正在整备的士兵,腰间的环首刀在月光下泛著冷光。
    “王国樑!”
    马世龙眼神闪烁。
    “你以为杀了钦差、笼络了民心,就能据城作乱?
    如今天兵云集,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挡!”
    此番,他要让王国樑付出代价。
    他要协助熊廷弼,彻底整顿了宣府。
    不还给宣府一个朗朗乾坤,钦差之死的污点,便在他身上洗刷不去了!
    他的政治生涯,还不想终结在宣府!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皇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皇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