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乱局难收,九边危悬
利箭入喉的闷响还悬在半空,现场静得只剩下风卷尘土的声音。
谁都没料到,谁都没有料到
居然有人敢当街弒杀钦差!
马世龙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像疯了一样扑到张鹤鸣身边,双手颤抖著托起钦差的身体。
他慌忙去探张鹤鸣的鼻息,掌心只感受到一片冰凉的死寂,连一丝微弱的气流都没有。
“部堂……部堂!”
马世龙的声音带著几分焦急。
没人回应。
张鹤鸣的眼睛还圆睁著,脖颈处的血窟窿还在往外冒血,染红了他胸前的緋色官袍,也染红了马世龙的双手。
大明的抚边钦差,竟死在了宣府镇国府的门外。
京营兵卒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又转为铁青。
杀钦差,这是谋反!
是罪无可赦的大罪,是要诛九族的!
王国樑的家丁们也慌了,有人悄悄往后退,手里的刀垂了下去,眼神里满是恐惧。
马世龙猛地抬起头,通红的眼睛死死盯著不远处的王国樑,手“唰”地抽出腰间的环首刀。
“王国樑!”
“你当街弒杀钦差,已犯了死罪!还不快速速束手就擒!”
王国樑僵在原地,面色铁青,嘴唇还在微微颤抖。
他看著张鹤鸣的尸体,又看著马世龙眼底的杀意,嘴唇哆嗦著,半天才挤出一句话:
“如果我说……此事不是我做的,你信吗?”
“信?”
马世龙冷笑一声,刀刃指向前方。
“钦差死在你眼前,你的家丁就在箭射来的地方,你让我信你?
是不是你做的,押回京城,三司会审自然清楚!
王国樑,束手就擒罢!
若真不是你做的,真相一定会大白的!”
他话音刚落,两侧的京营兵立刻动了。
弓箭手搭箭拉弓,箭尖直指王国樑和他的家丁。
火銃手们也准备扳动机括,“咔嗒”声连成一片,枪口的黑洞洞的,透著致命的寒意。
王国樑看著眼前的阵仗,心里最后一点侥倖也没了。
哎~
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张鹤鸣死在他面前,他就算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
他深吸一口气,胸口剧烈起伏著,突然朝著马世龙跪了下去,声音里满是绝望:
“马副將,求你给我一条生路!
我是被逼的!
真的有人要害我,要害宣府啊!”
“配合调查,朝廷自然会还你清白。”
见到王国樑束手就擒,马世龙鬆了一口气。
可让马世龙没想到的是,王国樑这话刚说完,他猛地向后一滚,动作快得不像个常年养尊处优的总兵。
“护著总镇!”
他身后的家丁队长嘶吼一声,十几个精壮的家丁立刻扑上来,手持圆盾,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將王国樑护在后面。
他奶奶的!
又在骗?
王国樑,看来你是真谋反了!
“放箭!射击!”
马世龙怒喝一声。
瞬间,箭矢如蝗虫般掠过半空,“咻咻”声刺耳。
火銃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耳膜发疼,铅弹砸在地上,溅起一片片尘土,也砸在躲闪不及的家丁身上。
有人中了箭,捂著胸口倒在地上,鲜血顺著指缝往外流,
有人被铅弹击中胳膊,惨叫著摔在地上,手里的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王国樑在家丁的掩护下,连滚带爬地往后退,脸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跡,早已没了往日总兵的威严。
他看著身边的家丁一个个倒下,京营兵像猛虎下山一样衝过来,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破罐破摔的狠劲。
“都別退!”
他猛地站起来,嘶吼著。
“钦差要撅咱们宣府的根!
他要裁撤兵额,要把咱们的粮餉全收回去,让大傢伙都吃不上饭!
现在还污衊咱们谋反,要把咱们都砍头!
弟兄们!
咱们不是造反,咱们是要给宣府的兵卒討个公道!
冲啊!
守住宣府城,咱们还有活路!”
这番话半真半假,却像一剂强心针,扎进了家丁们的心里。
他们本就是王国樑的亲信,对王国樑忠心耿耿。
此刻听王国樑这么一说,顿时觉得自己不是“反贼”,而是在“求生”,而是在討公道!
顿时,他们心中就没了恐惧。
大义傍身,杀伐都果断起来了。
“冲啊!”
家丁嘶吼著,举著刀朝著京营兵扑去,哪怕胸前中了箭,也死死抱住京营兵的腿,让身后的人继续往前冲,嘴里喊著“杀钦差,保宣府”的口號。
京营兵虽然精锐,可架不住家丁人多。
一开始还能靠著火銃和弓箭压制,可火銃装弹慢,弓箭射完一轮也需要时间,很快就被潮水般的家丁冲乱了阵脚。
马世龙所部被逼得连连后退,渐渐退到了镇国府的大门前。
“撤进府里!关门!”
马世龙看著越来越多的家丁涌上来,知道再硬拼下去只会伤亡更大,只能咬牙下令。
京营兵们连忙退进镇国府,几个强壮的士兵合力推著沉重的朱漆大门,“嘎吱嘎吱”地將大门关上。
门外。
王国樑的家丁还在疯狂地砸门,喊杀声、撞击声、惨叫声混在一起,震得镇国府的墙壁都微微发颤。
马世龙靠在门后,大口喘著气,看著手下士兵们狼狈的模样。
大傢伙都受了伤,断手断脚的,也不少。
好在
钦差张鹤鸣的尸体,救了回来。
只是
张鹤鸣的死,对宣府的影响太大了。
一场本可化解的误会,在那支突如其来的暗箭下,彻底变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九边,或许会因此大乱。
而他这个宣府副总兵,恐怕也逃不了罪。
《大明律》律条上明晃晃写著,涉案地区官员若未及时缉拿凶手,轻则“失察”革职下狱,重则被指“通谋”,全家都要跟著遭殃。
而且。
就算真能擒住王国樑,他还是洗不清罪责。
钦差死了,这场抚边差事从根上就办砸了,陛下即便不追责,他这辈子的仕途也算是到头了,更別提什么功劳。
“该死!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拼著抗命,也要把钦差拦在府里!”
马世龙肠子都快悔青了。
他早该知道,宣府这潭水太深,王国樑看似趋利避害,可被逼到绝境时,哪还有什么理智可言?
而且
宣府离京城不过四百里,快马一日便能抵达,若是这里的动乱传到陛下耳中,朝野必然震动。
好在北面的察哈尔部因林丹汗被擒,早已分裂成几股势力,自顾不暇,无力南下。
若是他们此刻趁机来犯,內有叛乱,外有强敌,宣府怕是真要完了。
“大人,火銃的弹药不多了,门外的反贼还在砸门!”
一名京营兵小校匆匆跑来,声音很是焦急,脸上的慌乱之色那是掩盖不住的。
马世龙深吸一口气,挣扎著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守住镇国府,等戚金、陈策的川兵和南兵过来!只要撑到援军抵达,咱们还有活路!”
此话一出,他身侧的那些兵卒,一个个也有了信心。
而此刻。
镇国府门外。
王国樑拄著一把染血的长刀,勉强支撑著摇摇欲坠的身体。
他的官袍早已被鲜血浸透,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家丁的,脸上沾著尘土与血污,昔日的威严荡然无存,只剩下满眼的死寂。
“黑云龙……你这个畜生!”
他低声咒骂。
他到现在才明白,黑云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回头。
偽造密信、煽动譁变、最后一箭杀了张鹤鸣,每一步都是陷阱,就是要把他逼上绝路。
可后悔已经晚了。
《大明律刑律人命》里规定:
“凡杀死奉制命出使官员者,不分首从,皆斩”。
而且,谋反之罪,实际的处罚远比律条更严酷。
当年蓟镇有个小吏衝撞了巡边御史,都被按“大不敬”凌迟处死,更何况是杀了抚边钦差?
杀了钦差,是谋逆之罪。
主犯凌迟,父族、母族、妻族十六岁以上男丁全部斩首,女眷和幼童流放为奴……
哎~
王国樑深深嘆了一口气。
他不想反啊!
他只想保住总兵的位置,保住家里的財產,让妻子儿女安安稳稳过日子。
可现在呢?
张鹤鸣死在他面前,杀钦差的是他的小舅子黑云龙,他就算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自己的清白。
“总镇,门砸不开,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有家丁跑过来问道,只是他脸上有几许惶恐之色。
杀钦差,形同谋逆,虽然是在给宣府討公道,但万一陛下派大军前来镇压,那该如何是好?
王国樑看著镇国府的府门,缓缓抬起手,抹掉脸上的血污,眼神从最初的迷茫、恐惧,渐渐变得狠厉。
“还能怎么办?”
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钦差死了,咱们已经没有活路了。
不反,是死。
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举起手中的长刀,刀尖指向镇国府的大门,嘶吼声穿透了门外的混乱:
“弟兄们!
咱们不是反贼,是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
今日要么杀进去,要么死在这里!
冲啊!”
家丁们看著他眼中的狠劲,又想起自己可能面临的刑罚,终於不再犹豫,纷纷举起刀斧,朝著大门发起了更猛烈的衝击。
而在一边。
见到王国樑终於愿意造反的黑云龙,悬著的心终於放下去了。
他快步上前,脸上掛著难以掩饰的笑意,伸手就想去拍王国樑的肩膀:
“姐夫,早该如此!”
只是,他的手掌还没碰到对方的官袍,王国樑便猛地侧身避开,动作快得带著风。
黑云龙的手僵在半空,这才看清王国樑的模样。
只见其眉头紧皱,嘴角死死抿著,眼底的杀意近乎凝成实质。
“姐夫,宣府这地界,本就是咱们的天下!”
黑云龙也不尷尬,收回手顺势拢了拢衣襟,继续说道:
“陛下派个酸儒钦差来,拿著几本破律条就想捋顺咱们的规矩?可笑!”
他顿了顿,见王国樑脸色没缓和,又凑近些,声音压低了些却依旧带著兴奋。
“不过姐夫,既然要反,就得把场面做足。
先把宣府各卫所的兵都动员起来,西路的柴沟堡、中路的万全右卫,那些参將都是您的老部下,一呼百应!
再赶紧给大同、山西镇送信,只要他们跟著一起反,朝廷就算有辽兵,也顾不过来咱们这摊子!”
“姐夫姐夫!”
王国樑突然开口,声音冷得像淬了冰,还带著压抑不住的怒火,胸腔剧烈起伏著。
“跟你说过多少遍?
宣府镇中,要称职务!
我是总兵官,你是独石口参將。
没大没小,成何体统!”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黑云龙头上。
他脸上的笑意瞬间淡了下去,眼底闪过一丝不快,却也不敢真的顶撞。
他知道王国樑此刻的怒火有多盛,若是再刺激,说不定真会被对方一刀劈了。
他悻悻地低下头,双手拢在袖中,声音也收敛了不少:
“是,总镇。”
王国樑看著他这副假意顺从的模样,心里的火气更甚。
若是眼神能杀人,黑云龙早已被他凌迟千百遍。
从偽造密信到煽动譁变,再到最后那一箭杀了张鹤鸣,每一步都把他往死路上推。
可现在木已成舟,箭已射出,他就算再恨,也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目光扫过周围畏畏缩缩的家丁,声音沉了下来。
“为今之计,先集中兵力围堵镇国府。
要么把马世龙的京营兵歼灭,要么赶出府城。”
他顿了顿,眼神掠过远处的街巷,继续说道:
“再派心腹去通知各要地参將、游击,就说『钦差苛待边军,蓄意构陷,我等被迫自保』,让他们速速带兵来匯合。
大同、山西、延绥、寧夏那些边镇,也得送信过去。
就说宣府已举事,盼他们共举义旗,逼朝廷招抚。”
“另外.”
“咱们可不是造反!咱们是討公道。”
而实际上,他也没有造反的本钱。
宣府实际能战的兵卒不足五万,他能够控制的,在三万以以下,战马更是不足万匹。
加之人心不齐。
真要跟朝廷的辽兵、京营兵硬碰硬,不过是鸡蛋碰石头。
不过,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著推翻大明。
而是要打出“统战价值”。
只要九边多镇响应,朝廷剿灭不了,便只能选择招抚。
这是他唯一的活路。
王国樑继续吩咐道:
“大同那边,让你最信任的护卫去送信,务必亲手交到大同总兵手里。”
王国樑在想办法给自己找统战价值。
镇国府內,马世龙便发现自己守不住镇国府了。
镇国府本就不是为御敌修建的堡垒。
明初是谷王府,正德年间改成镇国府,虽有朱漆大门、青砖高墙,却无箭楼、敌台,墙头连女墙都修得低矮。
此刻,大门已被王国樑的家丁撞得裂开数道缝隙,木刺翻飞。
西侧院墙被数根圆木撞得嗡嗡作响,墙皮簌簌往下掉。
院內的京营兵只剩七百余人,火銃弹药已尽,只能握著长刀与翻墙而入的家丁廝杀。
“大人!西南角墙塌了!反贼涌进来了!”
一名断后的京营兵嘶吼著,长刀劈倒一个家丁,自己却被身后的长矛刺穿了肩胛,重重摔在地上。
马世龙挥刀砍断缠上手臂的绳索,抬头望去。
院中的家丁像潮水般从各处涌来,京营兵的防线已被冲得七零八落。
镇国府守不住了,再耗下去,別说等援军,他们这七百多人都得死在这里。
就在这时。
一名亲卫浑身是汗地衝过来,甲冑上还插著半支断箭。
“將军!
东门!
东门还在咱们手里!
守东门的弟兄顶住了反贼的衝击,快往东门撤!”
“东门还在?”
马世龙眼中骤然亮起一丝光。
他这三千京营兵,当初为了控制宣府城,不得不分兵布防。
东门八百人,南门六百人,西门五百人,剩下的七百人守镇国府。
如今看来,分散兵力的决定虽让镇国府陷入险境,却也为他留了一条退路。
“传令下去!留五十人断后,其余人隨我撤往东门!”
马世龙当机立断,声音洪亮得盖过廝杀声。
“断后的弟兄听著,撑一盏茶的功夫即可,不必死战,东门匯合!”
“是!”
京营兵们齐声应和,原本疲惫的眼神里重新燃起斗志。
断后的五十人迅速结成刀盾阵,將院门堵住,长刀挥舞间,暂时挡住了家丁的衝击。
其余人则护著马世龙,朝著府后通往东门的小巷撤去。
镇国府门外。
王国樑正站在一棵老槐树下。
黑云龙匆匆从巷口跑过来,脸上带著兴奋,又有些著急:
“姐夫……不,总镇!
探马来报,马世龙带著人往东门逃了!
末將这就带些人去追,把他斩了,以绝后患!”
“不必追。”
王国樑缓缓摇头。
黑云龙愣住了,脸上的兴奋瞬间褪去,满是不解:
“为何不追?
马世龙是京营將领,杀了他,既能削弱朝廷的力量,也能断了京营兵卒的主心骨啊!”
“杀了他,有什么用?”
王国樑反问。
“咱们杀了张鹤鸣,已是捅了天大的篓子,再杀马世龙,便是把『谋反』的罪名钉得死死的,连半点转圜的余地都没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身边的家丁,大多面带惧色,显然是怕了京营兵卒。
“更何况,马世龙的兵是京营出身,装备精良,又是在辽东打过仗的,个个能打。
咱们的人虽多,却战斗力不如对面,真要追上去死战,怕是得不偿失。”
黑云龙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却被王国樑的眼神制止了。
“更何况,这东门,本就是我故意留给他的活路。”
他心里打的算盘,比黑云龙要精得多。
留马世龙一条命,让他带著残兵逃出去,既能向朝廷传递一个信號:
宣府虽乱,却未赶尽杀绝,尚有谈判的余地。
又能借马世龙之口,让朝廷知道宣府的“实力”。
连京营兵都能逼退,若想硬剿,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
“咱们要的不是赶尽杀绝,是『统战价值』。”
“守住宣府城,再联络大同、山西那些边镇,只要九边有几镇响应,朝廷就不敢轻易动兵。
到时候,陛下权衡利弊,自然会选择招抚。
只有招抚,我们的罪过才能烟消云散,咱们才能保住荣华。”
说到这里,王国樑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像极了草原上盯著猎物的狼:
“若是能够逼得陛下招抚,我们宣府镇就能效仿唐末藩镇故事。
唐末的藩镇,节度使掌兵、掌政、掌財,朝廷不敢轻易招惹。
我宣府镇,將来就要做这样的『藩镇』!”
黑云龙听得眼睛发亮,之前的不解瞬间烟消云散。
“总镇英明!
只要咱们守住宣府,再拉上其他边镇,朝廷迟早得让步!”
王国樑没再说话,只是望著东门的方向。
马世龙这一走,宣府的乱局才算真正开始。
而他的“藩镇梦”,能否实现,就看接下来大同、山西那些边镇的反应了。
不过
在此之前,他还有要事要做。
那便是凝聚宣府镇的人心。
若不能儘快稳住人心,不等戚金、陈策的援军到来,宣府自己就先乱了。
所谓“统战价值”,从来不是靠喊口號喊出来的,而是要攥住底层人的命根子。
让其吃饱饭,活下去,他便会支持你。
思及此。
他转身对身旁的亲兵喝道:
“传我命令,即刻去镇守太监府,將刘坤拿下!
带至南教场,午时三刻,当眾梟首!”
亲兵愣了愣,隨即躬身应下。
刘坤是司礼监派来的监军太监,平日里在宣府作威作福,剋扣军餉、索贿受贿,连將领们都要让他三分。
但现如今,既然已经准备『討公道』了,那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刘坤反而成了最好的“靶子”。
杀了他,既能泄士卒的愤,又能把“谋逆”的帽子换成“討公道”的旗子。
午时刚过。
两名膀大腰圆的亲兵就拖著五大绑的刘坤穿过街巷。
刘坤还穿著绣金的太监袍,却没了往日的威风,头髮散乱,脸上沾著尘土,嘴里不停咒骂:
“王国樑!你这反贼!敢动咱家,陛下定要诛你九族!”
“你们要造反不成?咱家是镇守太监,咱家背后有陛下撑腰!”
可街上的士卒与百姓却没人为他说话。
有老军户想起去年冬天,刘坤剋扣御寒的衣,冻死了自己的儿子。
有小贩记得,他强征“孝敬钱”,逼得自己卖了女儿。
连最胆小的民妇,都听过他强抢民女的劣跡。
未久。
南教场已挤满了人。
王国樑站在高台上,身后插著“宣府镇总兵”的大旗,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声音洪亮如:
“弟兄们!
父老们!
咱们宣府人守著北门,流血流汗,可日子过得怎么样?
军餉被剋扣,粮草被挪用,连冬衣都穿不上。
这是谁干的?”
他指向被按在地上的刘坤,语气陡然加重:
“就是这个阉贼!
他在宣府敲骨吸髓,把咱们的血汗钱揣进自己腰包,把咱们的命不当命!
钦差来了,非但不替咱们做主,反倒要帮著他清算咱们。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咱们能认吗?”
台下一片寂静,隨即有特意安插在下面的人高声附和:
“不能认!”
並且,这些声音越来越大,渐渐匯成一片呼喊。
“不能认!”
“不能认!”
“不能认!”
刘坤嚇得浑身发抖,还想辩解,却被亲兵按住了嘴。
午时三刻很快就到了。
王国樑抬手一挥:“斩!”
鬼头刀落下,鲜血溅起三尺高。
台下的士卒先是一愣,隨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喊著“杀得好!”
王国樑看著这场景,眼底闪过一丝喜色。
第一步,成了。
但聚人心关键,还是在第二步!
他又抬手压了压,待欢呼声平息,继续说道:
“诸位!
咱们不是造反!
是要朝廷给个公道!
让朝廷补发歷年欠餉,让宣府人治宣府!
现在,打开府库,賑济百姓,给军户补发粮餉,
告诉大家,这是咱们自己的粮,自己的钱,若是朝廷敢来镇压,咱们又要回到冻饿而死的日子!”
命令一下,府库的大门被“嘎吱”推开。
里面堆著的粮囤、银锭、布匹,在阳光下闪著诱人的光。
负责分发的亲兵高声喊著:
“军户每户发粮一石、银五钱!
百姓每户发粮半石!
都来领,按户登记,不许爭抢!”
人群瞬间沸腾了。
老军户颤巍巍地捧著粮袋,泪水顺著皱纹往下流。
他已经多年没领到足额的粮了。
年轻的士卒攥著银锭,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盘算著能给家里寄点钱。
连街边的小贩,都领到了半匹布,嘴里不停念叨著“王总兵好”。
黑云龙站在一旁,看著百姓们爭抢粮餉的模样,忍不住嘆了口气,凑到王国樑身边低声说:
“总镇,给这些贱民发这么多钱粮,当真是糟蹋了。
咱们自己留著招兵买马不好吗?”
王国樑斜睨了他一眼,说道:
“糟蹋?
若是宣府守不住,咱们连性命都没了,留著这些钱粮给谁?”
“而且”
“你以为我真想养著他们?
没有这些人,咱们拿什么跟朝廷谈?
戚金的川兵、陈策的南兵转眼就到,到时候咱们就是孤家寡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黑云龙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地闭嘴。
他看著台下越来越多的人举著粮袋,跟著別人喊“跟著王总兵討公道”。
心里虽不情不愿,却也明白王国樑说的是实话。
午后的阳光洒在宣府城的街巷里,往日的恐慌渐渐被一种狂热取代。
士卒们扛著刀枪,在街上巡逻,嘴里喊著“保宣府,討欠餉”。
百姓们自发地在门口摆上茶水,给巡逻的士卒解渴。
连之前犹豫的卫所士兵,也纷纷来投,说要跟著王国樑“討公道”。
王国樑站在高台上,望著这一切,嘴角勾起一抹大计得逞的微笑。
但他並没有洋洋自得。
他心里清楚。
这些人不是忠於他,而是忠於手里的银、怀里的粮。
可那又如何?
只要能稳住宣府,只要能让朝廷看到“宣府不可轻动”,他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只是
他同时也明白,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粮会吃完,银会光,等到朝廷的大军兵临城下,这些今天喊著“討公道”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嘴脸?
他不敢深想,只能攥紧刀柄,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朝廷不敢硬剿”上。
而他
则是要打出自己的价值来!
此刻。
宣府城外。
马世龙等一眾残部,已经逃出来了。
但马世龙没有远离府城,而是在府城外十里休整。
“將军,再不走,恐被乱兵发现!”
亲卫低声提醒,声音里带著未散的惊惶。
方才从镇国府突围时,京营兵虽精锐,却架不住叛军潮水般的衝击,七百弟兄折损了近半,若不是东门守军拼死接应,他们怕是连宣府城都逃不出来。
马世龙心中很是沉重。
他是宣镇副总兵,他能走到哪里去?
更何况.
四百里外,便是大明的中枢。
他的阻止此次动乱。
因此。
马世龙思索片刻之后,说道:
“宣府乱了,京师就悬了。”
“当务之急,不是逃,是稳住局面。”
他翻身下马,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舖开一张残破的舆图,借著马灯的微光,指尖落在宣府东路、西路的標记上:
“之前那三个自呈罪状的参將,周通、吴谦、赵承业,他们肯认过错,就有归顺朝廷的心。
派人去联络他们,说我马世龙在城外等他们,只要肯带部曲来投,朝廷既往不咎!”
亲卫连忙应下,刚要转身,又被马世龙叫住:
“告诉他们,王国樑杀了钦差,已是谋逆大罪,若他们敢附逆,便是诛九族的下场!”
他语气陡然加重,眼底闪过一丝狠厉。
这三个参將手里握著宣府近三成的兵力,若是能爭取过来,至少能挡住王国樑向外扩张的势头。
安排完联络之事,马世龙的目光又落回舆图上的“京师”二字,心沉得更厉害。
“还有,八百里加急送信!”
他猛地抬头,看向身后的亲兵。
“挑两个最快的骑手,一匹马累倒了就换驛马,务必把宣府兵变的消息,连夜送到京师兵部和蓟镇戚金、陈策大营!”
两名精壮的传令兵立刻上前领命。
他们卸下甲冑,只穿轻便短打,背上缝著“急报”二字的皮囊,翻身上了两匹最健壮的战马。
“將军放心!便是跑死所有马,也定把消息送到!”
话音未落,两匹战马已如离弦之箭,消失在马世龙的视线之中,蹄声在空旷的官道上渐行渐远。
马世龙望著他们的背影,拳头死死攥紧。
现在。
时间就是生命。
若是等大同、山西镇的將领反应过来,跟著王国樑一起反,九边就会燃起燎原之火,到时候別说平定宣府,整个北境都要乱了。
夜色渐深。
官道上的驛马换了一批又一批。
传令兵不敢有片刻停歇,马嚼子勒得战马嘶鸣,汗水顺著马腹往下淌。
中途路过驛站,他甚至来不及喝一口热水,只抓起备好的驛马,翻身上去继续狂奔。
连续奔袭数个时辰。
其中传令兵的战马突然腿一软,轰然倒地,口吐白沫。
这已是第三匹累死的驛马。
他动作嫻熟,换上一匹备用马,继续朝著北京的方向疾驰。
深夜。
这传令兵终於到了北京城下。
“宣府急报!八百里加急!”
他对著城头吼道。
守城的校尉不敢怠慢,当即用吊篮將这传令兵和驛马都拉了上来。
確认了身份与急报之后,这传令兵被守城士兵引著,换了匹快马,向兵部值房疾驰而去。
此时已近子时,皇城內外早已沉寂,但兵部值房之中,还有人留守。
正是职方司郎中梁之垣。
今夜到他轮值。
属吏匆匆而至,身后还带著一个传令兵。
“郎中!快!宣府急报!八百里加急!”
传令兵“扑通”跪倒在地,颤抖著从怀中掏出个急报。
梁之垣揉了揉乾涩的眼睛,睡意瞬间被这声“八百里加急”衝散。
他定了定神,接过密报,抖出里面的信纸,烛火摇曳中,“抚边钦差张鹤鸣遇刺”“宣府总兵王国樑据城谋逆”“马世龙率残部突围”几行字让他面色剧变!
“嘶~”
梁之垣倒吸一口凉气,猛地站起身。
“宣大总兵反了……这是要掀了九边的天!”
他不敢有片刻耽搁,立刻铺开奏疏纸,提起狼毫笔。
只见他眉头紧锁,笔尖在纸上疾走,他虽然写得急,但字跡依旧工整美观。
梁之垣先是扼要写明急报核心。
“天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宣府总兵王国樑弒抚边钦差张鹤鸣,据城谋逆,参將马世龙率七百京营残部突围,现驻宣府城外,急盼朝廷调兵”。
再补上周通、吴谦等参將动向,最后附上初步应对建议:
“速调蓟镇戚金、陈策所部川兵南兵驰援,命大同、山西镇总兵严守边界,防谋逆之势蔓延;另遣锦衣卫赴宣府周边侦伺,缉拿脱逃逆党”。
写完后,梁之垣从案角铜盒中取出兵部“职方司关防”,蘸足硃砂,重重盖在奏疏落款处,鲜红的印鑑如血,在素白纸上格外刺目。
他又在封面用硃笔竖写“八百里加急”四字,旁边小字標註“子时三刻,兵部值房接报”,才算完稿。
抓起奏疏,梁之垣才发现自己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夜风从窗缝钻进来,竟让他打了个寒颤。
“备马!去通政使司!”
梁之垣大步衝出值房,门外早已备好马匹。
他翻身上马,马蹄声在空寂的街巷里“得得”作响。
很快。
他便到了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守门吏见是兵部郎中亲来,还捧著標有“八百里加急”的奏疏,连忙抬手示意放行,口中高声通报:
“兵部梁郎中,携宣府急报!”
很快,梁之垣便被引入通政使司。
值夜的通政使司左通政涂乔迁刚被叫醒,睡眼惺忪地揉著眼睛,可一看到奏疏封面上的硃笔大字,瞬间清醒过来。
他接过奏疏,先凑近烛火查验兵部关防是否完好。
印鑑清晰,无半点偽造痕跡。
再核对奏疏格式,见事由、经过、建议条理分明,符合“急报”规范。
最后翻开《通政使司接收密报簿》,在簿册上写下“天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子时五刻,接兵部职方司梁之垣递宣府谋逆密报,八百里加急”。
提笔在末尾画了个朱圈,又从案上取过通政司紫印,“啪”地盖在奏疏封面的兵部红印旁。
“快!派专人送司礼监!走內驛道,一刻都不能耽误!”
涂乔迁將奏疏递给身旁的吏员,很是急切。
司礼监的值房设在紫禁城外侧的廊房內,此时也是一片寂静。
隨堂太监石元雅刚靠在椅上打盹,手里还攥著未整理完的文书,忽被门外的脚步声惊醒。
见是通政使司的吏员捧著密报来,他连忙起身,接过奏疏只扫了一眼封面,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都开始发抖:
“宣府……谋逆?”
他不敢擅自处置,立刻叫过小太监:
“快!
去后院请老祖宗!
就说有宣府八百里加急密报,迟了要掉脑袋!”
小太监拔腿就往后院跑。
不多时。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披著件素色披风赶来,头髮还微微散乱。
他刚睡下不足一个时辰,可一听“宣府八百里加急”,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只趿著双布鞋就往值房赶。
魏朝接过奏疏,飞快瀏览一遍,眉头越拧越紧。
魏朝旋即前往文渊阁,见到了值守在此地的阁臣李汝华。
“李阁老,大事,先票擬罢!”
李汝华见事情紧急,思索片刻后,隨即取过一张空白票签,提起硃笔。
烛火下,他笔尖微顿,隨即写下票擬意见:
“宣府事急,擬请陛下即刻传旨:
一、调蓟镇戚金、陈策所部川兵、南兵,星夜驰援宣府。
二、命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遣緹骑百人,赴大同、山西镇侦伺动向,若有將领附逆,可先斩后奏。
三、召內阁诸臣、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李长庚连夜入宫议事。”
得了这票擬,魏朝与李汝华匆匆赶往东华门。
此时东华门已闭,唯有两名侍卫持戟守在门外,见是魏朝与李汝华来,连忙上前见礼。
魏朝掏出腰间的“司礼监夜传令牌”,亮给侍卫看:
“有宣府八百里加急密报,需面奏陛下。”
侍卫验过令牌,不敢阻拦,立刻推开侧门,引他们入宫。
宫道上静悄悄的,只有脚步声在夜色中迴荡。
小太监提著的宫灯,光晕在青砖上缓缓移动,映出魏朝急促的身影。
到了乾清宫偏殿,守殿的隨堂太监见是魏朝,连忙放轻脚步上前:
“老祖宗稍候,奴婢这就去唤醒陛下。”
司礼监隨堂太监两人当即跪伏在寢殿外殿,对著里面喊道:
“八百里紧急军情,宣大总兵弒杀钦差谋逆,请陛下速速批阅!”
隨堂太监连喊三声,而內殿毫无回应。
正当他们准备进入內殿唤醒皇帝的时候,里面终於发出声音了。
“朕知道了。”
而也就在此刻。
被吵醒的朱由校,才知道,宣镇的事情,麻烦了。
张鹤鸣抚边抚著抚著,抚成了王国樑谋逆。
才从御塌上坐起来的朱由校苦笑一声。
张鹤鸣.
你死得不是时候啊!
ps:
10400字万字大章!
月票马上过期了,速速投来!
另外
求订阅!!!
(本章完)
利箭入喉的闷响还悬在半空,现场静得只剩下风卷尘土的声音。
谁都没料到,谁都没有料到
居然有人敢当街弒杀钦差!
马世龙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像疯了一样扑到张鹤鸣身边,双手颤抖著托起钦差的身体。
他慌忙去探张鹤鸣的鼻息,掌心只感受到一片冰凉的死寂,连一丝微弱的气流都没有。
“部堂……部堂!”
马世龙的声音带著几分焦急。
没人回应。
张鹤鸣的眼睛还圆睁著,脖颈处的血窟窿还在往外冒血,染红了他胸前的緋色官袍,也染红了马世龙的双手。
大明的抚边钦差,竟死在了宣府镇国府的门外。
京营兵卒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又转为铁青。
杀钦差,这是谋反!
是罪无可赦的大罪,是要诛九族的!
王国樑的家丁们也慌了,有人悄悄往后退,手里的刀垂了下去,眼神里满是恐惧。
马世龙猛地抬起头,通红的眼睛死死盯著不远处的王国樑,手“唰”地抽出腰间的环首刀。
“王国樑!”
“你当街弒杀钦差,已犯了死罪!还不快速速束手就擒!”
王国樑僵在原地,面色铁青,嘴唇还在微微颤抖。
他看著张鹤鸣的尸体,又看著马世龙眼底的杀意,嘴唇哆嗦著,半天才挤出一句话:
“如果我说……此事不是我做的,你信吗?”
“信?”
马世龙冷笑一声,刀刃指向前方。
“钦差死在你眼前,你的家丁就在箭射来的地方,你让我信你?
是不是你做的,押回京城,三司会审自然清楚!
王国樑,束手就擒罢!
若真不是你做的,真相一定会大白的!”
他话音刚落,两侧的京营兵立刻动了。
弓箭手搭箭拉弓,箭尖直指王国樑和他的家丁。
火銃手们也准备扳动机括,“咔嗒”声连成一片,枪口的黑洞洞的,透著致命的寒意。
王国樑看著眼前的阵仗,心里最后一点侥倖也没了。
哎~
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张鹤鸣死在他面前,他就算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
他深吸一口气,胸口剧烈起伏著,突然朝著马世龙跪了下去,声音里满是绝望:
“马副將,求你给我一条生路!
我是被逼的!
真的有人要害我,要害宣府啊!”
“配合调查,朝廷自然会还你清白。”
见到王国樑束手就擒,马世龙鬆了一口气。
可让马世龙没想到的是,王国樑这话刚说完,他猛地向后一滚,动作快得不像个常年养尊处优的总兵。
“护著总镇!”
他身后的家丁队长嘶吼一声,十几个精壮的家丁立刻扑上来,手持圆盾,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將王国樑护在后面。
他奶奶的!
又在骗?
王国樑,看来你是真谋反了!
“放箭!射击!”
马世龙怒喝一声。
瞬间,箭矢如蝗虫般掠过半空,“咻咻”声刺耳。
火銃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耳膜发疼,铅弹砸在地上,溅起一片片尘土,也砸在躲闪不及的家丁身上。
有人中了箭,捂著胸口倒在地上,鲜血顺著指缝往外流,
有人被铅弹击中胳膊,惨叫著摔在地上,手里的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王国樑在家丁的掩护下,连滚带爬地往后退,脸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跡,早已没了往日总兵的威严。
他看著身边的家丁一个个倒下,京营兵像猛虎下山一样衝过来,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破罐破摔的狠劲。
“都別退!”
他猛地站起来,嘶吼著。
“钦差要撅咱们宣府的根!
他要裁撤兵额,要把咱们的粮餉全收回去,让大傢伙都吃不上饭!
现在还污衊咱们谋反,要把咱们都砍头!
弟兄们!
咱们不是造反,咱们是要给宣府的兵卒討个公道!
冲啊!
守住宣府城,咱们还有活路!”
这番话半真半假,却像一剂强心针,扎进了家丁们的心里。
他们本就是王国樑的亲信,对王国樑忠心耿耿。
此刻听王国樑这么一说,顿时觉得自己不是“反贼”,而是在“求生”,而是在討公道!
顿时,他们心中就没了恐惧。
大义傍身,杀伐都果断起来了。
“冲啊!”
家丁嘶吼著,举著刀朝著京营兵扑去,哪怕胸前中了箭,也死死抱住京营兵的腿,让身后的人继续往前冲,嘴里喊著“杀钦差,保宣府”的口號。
京营兵虽然精锐,可架不住家丁人多。
一开始还能靠著火銃和弓箭压制,可火銃装弹慢,弓箭射完一轮也需要时间,很快就被潮水般的家丁冲乱了阵脚。
马世龙所部被逼得连连后退,渐渐退到了镇国府的大门前。
“撤进府里!关门!”
马世龙看著越来越多的家丁涌上来,知道再硬拼下去只会伤亡更大,只能咬牙下令。
京营兵们连忙退进镇国府,几个强壮的士兵合力推著沉重的朱漆大门,“嘎吱嘎吱”地將大门关上。
门外。
王国樑的家丁还在疯狂地砸门,喊杀声、撞击声、惨叫声混在一起,震得镇国府的墙壁都微微发颤。
马世龙靠在门后,大口喘著气,看著手下士兵们狼狈的模样。
大傢伙都受了伤,断手断脚的,也不少。
好在
钦差张鹤鸣的尸体,救了回来。
只是
张鹤鸣的死,对宣府的影响太大了。
一场本可化解的误会,在那支突如其来的暗箭下,彻底变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九边,或许会因此大乱。
而他这个宣府副总兵,恐怕也逃不了罪。
《大明律》律条上明晃晃写著,涉案地区官员若未及时缉拿凶手,轻则“失察”革职下狱,重则被指“通谋”,全家都要跟著遭殃。
而且。
就算真能擒住王国樑,他还是洗不清罪责。
钦差死了,这场抚边差事从根上就办砸了,陛下即便不追责,他这辈子的仕途也算是到头了,更別提什么功劳。
“该死!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拼著抗命,也要把钦差拦在府里!”
马世龙肠子都快悔青了。
他早该知道,宣府这潭水太深,王国樑看似趋利避害,可被逼到绝境时,哪还有什么理智可言?
而且
宣府离京城不过四百里,快马一日便能抵达,若是这里的动乱传到陛下耳中,朝野必然震动。
好在北面的察哈尔部因林丹汗被擒,早已分裂成几股势力,自顾不暇,无力南下。
若是他们此刻趁机来犯,內有叛乱,外有强敌,宣府怕是真要完了。
“大人,火銃的弹药不多了,门外的反贼还在砸门!”
一名京营兵小校匆匆跑来,声音很是焦急,脸上的慌乱之色那是掩盖不住的。
马世龙深吸一口气,挣扎著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守住镇国府,等戚金、陈策的川兵和南兵过来!只要撑到援军抵达,咱们还有活路!”
此话一出,他身侧的那些兵卒,一个个也有了信心。
而此刻。
镇国府门外。
王国樑拄著一把染血的长刀,勉强支撑著摇摇欲坠的身体。
他的官袍早已被鲜血浸透,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家丁的,脸上沾著尘土与血污,昔日的威严荡然无存,只剩下满眼的死寂。
“黑云龙……你这个畜生!”
他低声咒骂。
他到现在才明白,黑云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回头。
偽造密信、煽动譁变、最后一箭杀了张鹤鸣,每一步都是陷阱,就是要把他逼上绝路。
可后悔已经晚了。
《大明律刑律人命》里规定:
“凡杀死奉制命出使官员者,不分首从,皆斩”。
而且,谋反之罪,实际的处罚远比律条更严酷。
当年蓟镇有个小吏衝撞了巡边御史,都被按“大不敬”凌迟处死,更何况是杀了抚边钦差?
杀了钦差,是谋逆之罪。
主犯凌迟,父族、母族、妻族十六岁以上男丁全部斩首,女眷和幼童流放为奴……
哎~
王国樑深深嘆了一口气。
他不想反啊!
他只想保住总兵的位置,保住家里的財產,让妻子儿女安安稳稳过日子。
可现在呢?
张鹤鸣死在他面前,杀钦差的是他的小舅子黑云龙,他就算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自己的清白。
“总镇,门砸不开,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有家丁跑过来问道,只是他脸上有几许惶恐之色。
杀钦差,形同谋逆,虽然是在给宣府討公道,但万一陛下派大军前来镇压,那该如何是好?
王国樑看著镇国府的府门,缓缓抬起手,抹掉脸上的血污,眼神从最初的迷茫、恐惧,渐渐变得狠厉。
“还能怎么办?”
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钦差死了,咱们已经没有活路了。
不反,是死。
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举起手中的长刀,刀尖指向镇国府的大门,嘶吼声穿透了门外的混乱:
“弟兄们!
咱们不是反贼,是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
今日要么杀进去,要么死在这里!
冲啊!”
家丁们看著他眼中的狠劲,又想起自己可能面临的刑罚,终於不再犹豫,纷纷举起刀斧,朝著大门发起了更猛烈的衝击。
而在一边。
见到王国樑终於愿意造反的黑云龙,悬著的心终於放下去了。
他快步上前,脸上掛著难以掩饰的笑意,伸手就想去拍王国樑的肩膀:
“姐夫,早该如此!”
只是,他的手掌还没碰到对方的官袍,王国樑便猛地侧身避开,动作快得带著风。
黑云龙的手僵在半空,这才看清王国樑的模样。
只见其眉头紧皱,嘴角死死抿著,眼底的杀意近乎凝成实质。
“姐夫,宣府这地界,本就是咱们的天下!”
黑云龙也不尷尬,收回手顺势拢了拢衣襟,继续说道:
“陛下派个酸儒钦差来,拿著几本破律条就想捋顺咱们的规矩?可笑!”
他顿了顿,见王国樑脸色没缓和,又凑近些,声音压低了些却依旧带著兴奋。
“不过姐夫,既然要反,就得把场面做足。
先把宣府各卫所的兵都动员起来,西路的柴沟堡、中路的万全右卫,那些参將都是您的老部下,一呼百应!
再赶紧给大同、山西镇送信,只要他们跟著一起反,朝廷就算有辽兵,也顾不过来咱们这摊子!”
“姐夫姐夫!”
王国樑突然开口,声音冷得像淬了冰,还带著压抑不住的怒火,胸腔剧烈起伏著。
“跟你说过多少遍?
宣府镇中,要称职务!
我是总兵官,你是独石口参將。
没大没小,成何体统!”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黑云龙头上。
他脸上的笑意瞬间淡了下去,眼底闪过一丝不快,却也不敢真的顶撞。
他知道王国樑此刻的怒火有多盛,若是再刺激,说不定真会被对方一刀劈了。
他悻悻地低下头,双手拢在袖中,声音也收敛了不少:
“是,总镇。”
王国樑看著他这副假意顺从的模样,心里的火气更甚。
若是眼神能杀人,黑云龙早已被他凌迟千百遍。
从偽造密信到煽动譁变,再到最后那一箭杀了张鹤鸣,每一步都把他往死路上推。
可现在木已成舟,箭已射出,他就算再恨,也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目光扫过周围畏畏缩缩的家丁,声音沉了下来。
“为今之计,先集中兵力围堵镇国府。
要么把马世龙的京营兵歼灭,要么赶出府城。”
他顿了顿,眼神掠过远处的街巷,继续说道:
“再派心腹去通知各要地参將、游击,就说『钦差苛待边军,蓄意构陷,我等被迫自保』,让他们速速带兵来匯合。
大同、山西、延绥、寧夏那些边镇,也得送信过去。
就说宣府已举事,盼他们共举义旗,逼朝廷招抚。”
“另外.”
“咱们可不是造反!咱们是討公道。”
而实际上,他也没有造反的本钱。
宣府实际能战的兵卒不足五万,他能够控制的,在三万以以下,战马更是不足万匹。
加之人心不齐。
真要跟朝廷的辽兵、京营兵硬碰硬,不过是鸡蛋碰石头。
不过,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著推翻大明。
而是要打出“统战价值”。
只要九边多镇响应,朝廷剿灭不了,便只能选择招抚。
这是他唯一的活路。
王国樑继续吩咐道:
“大同那边,让你最信任的护卫去送信,务必亲手交到大同总兵手里。”
王国樑在想办法给自己找统战价值。
镇国府內,马世龙便发现自己守不住镇国府了。
镇国府本就不是为御敌修建的堡垒。
明初是谷王府,正德年间改成镇国府,虽有朱漆大门、青砖高墙,却无箭楼、敌台,墙头连女墙都修得低矮。
此刻,大门已被王国樑的家丁撞得裂开数道缝隙,木刺翻飞。
西侧院墙被数根圆木撞得嗡嗡作响,墙皮簌簌往下掉。
院內的京营兵只剩七百余人,火銃弹药已尽,只能握著长刀与翻墙而入的家丁廝杀。
“大人!西南角墙塌了!反贼涌进来了!”
一名断后的京营兵嘶吼著,长刀劈倒一个家丁,自己却被身后的长矛刺穿了肩胛,重重摔在地上。
马世龙挥刀砍断缠上手臂的绳索,抬头望去。
院中的家丁像潮水般从各处涌来,京营兵的防线已被冲得七零八落。
镇国府守不住了,再耗下去,別说等援军,他们这七百多人都得死在这里。
就在这时。
一名亲卫浑身是汗地衝过来,甲冑上还插著半支断箭。
“將军!
东门!
东门还在咱们手里!
守东门的弟兄顶住了反贼的衝击,快往东门撤!”
“东门还在?”
马世龙眼中骤然亮起一丝光。
他这三千京营兵,当初为了控制宣府城,不得不分兵布防。
东门八百人,南门六百人,西门五百人,剩下的七百人守镇国府。
如今看来,分散兵力的决定虽让镇国府陷入险境,却也为他留了一条退路。
“传令下去!留五十人断后,其余人隨我撤往东门!”
马世龙当机立断,声音洪亮得盖过廝杀声。
“断后的弟兄听著,撑一盏茶的功夫即可,不必死战,东门匯合!”
“是!”
京营兵们齐声应和,原本疲惫的眼神里重新燃起斗志。
断后的五十人迅速结成刀盾阵,將院门堵住,长刀挥舞间,暂时挡住了家丁的衝击。
其余人则护著马世龙,朝著府后通往东门的小巷撤去。
镇国府门外。
王国樑正站在一棵老槐树下。
黑云龙匆匆从巷口跑过来,脸上带著兴奋,又有些著急:
“姐夫……不,总镇!
探马来报,马世龙带著人往东门逃了!
末將这就带些人去追,把他斩了,以绝后患!”
“不必追。”
王国樑缓缓摇头。
黑云龙愣住了,脸上的兴奋瞬间褪去,满是不解:
“为何不追?
马世龙是京营將领,杀了他,既能削弱朝廷的力量,也能断了京营兵卒的主心骨啊!”
“杀了他,有什么用?”
王国樑反问。
“咱们杀了张鹤鸣,已是捅了天大的篓子,再杀马世龙,便是把『谋反』的罪名钉得死死的,连半点转圜的余地都没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身边的家丁,大多面带惧色,显然是怕了京营兵卒。
“更何况,马世龙的兵是京营出身,装备精良,又是在辽东打过仗的,个个能打。
咱们的人虽多,却战斗力不如对面,真要追上去死战,怕是得不偿失。”
黑云龙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却被王国樑的眼神制止了。
“更何况,这东门,本就是我故意留给他的活路。”
他心里打的算盘,比黑云龙要精得多。
留马世龙一条命,让他带著残兵逃出去,既能向朝廷传递一个信號:
宣府虽乱,却未赶尽杀绝,尚有谈判的余地。
又能借马世龙之口,让朝廷知道宣府的“实力”。
连京营兵都能逼退,若想硬剿,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
“咱们要的不是赶尽杀绝,是『统战价值』。”
“守住宣府城,再联络大同、山西那些边镇,只要九边有几镇响应,朝廷就不敢轻易动兵。
到时候,陛下权衡利弊,自然会选择招抚。
只有招抚,我们的罪过才能烟消云散,咱们才能保住荣华。”
说到这里,王国樑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像极了草原上盯著猎物的狼:
“若是能够逼得陛下招抚,我们宣府镇就能效仿唐末藩镇故事。
唐末的藩镇,节度使掌兵、掌政、掌財,朝廷不敢轻易招惹。
我宣府镇,將来就要做这样的『藩镇』!”
黑云龙听得眼睛发亮,之前的不解瞬间烟消云散。
“总镇英明!
只要咱们守住宣府,再拉上其他边镇,朝廷迟早得让步!”
王国樑没再说话,只是望著东门的方向。
马世龙这一走,宣府的乱局才算真正开始。
而他的“藩镇梦”,能否实现,就看接下来大同、山西那些边镇的反应了。
不过
在此之前,他还有要事要做。
那便是凝聚宣府镇的人心。
若不能儘快稳住人心,不等戚金、陈策的援军到来,宣府自己就先乱了。
所谓“统战价值”,从来不是靠喊口號喊出来的,而是要攥住底层人的命根子。
让其吃饱饭,活下去,他便会支持你。
思及此。
他转身对身旁的亲兵喝道:
“传我命令,即刻去镇守太监府,將刘坤拿下!
带至南教场,午时三刻,当眾梟首!”
亲兵愣了愣,隨即躬身应下。
刘坤是司礼监派来的监军太监,平日里在宣府作威作福,剋扣军餉、索贿受贿,连將领们都要让他三分。
但现如今,既然已经准备『討公道』了,那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刘坤反而成了最好的“靶子”。
杀了他,既能泄士卒的愤,又能把“谋逆”的帽子换成“討公道”的旗子。
午时刚过。
两名膀大腰圆的亲兵就拖著五大绑的刘坤穿过街巷。
刘坤还穿著绣金的太监袍,却没了往日的威风,头髮散乱,脸上沾著尘土,嘴里不停咒骂:
“王国樑!你这反贼!敢动咱家,陛下定要诛你九族!”
“你们要造反不成?咱家是镇守太监,咱家背后有陛下撑腰!”
可街上的士卒与百姓却没人为他说话。
有老军户想起去年冬天,刘坤剋扣御寒的衣,冻死了自己的儿子。
有小贩记得,他强征“孝敬钱”,逼得自己卖了女儿。
连最胆小的民妇,都听过他强抢民女的劣跡。
未久。
南教场已挤满了人。
王国樑站在高台上,身后插著“宣府镇总兵”的大旗,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声音洪亮如:
“弟兄们!
父老们!
咱们宣府人守著北门,流血流汗,可日子过得怎么样?
军餉被剋扣,粮草被挪用,连冬衣都穿不上。
这是谁干的?”
他指向被按在地上的刘坤,语气陡然加重:
“就是这个阉贼!
他在宣府敲骨吸髓,把咱们的血汗钱揣进自己腰包,把咱们的命不当命!
钦差来了,非但不替咱们做主,反倒要帮著他清算咱们。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咱们能认吗?”
台下一片寂静,隨即有特意安插在下面的人高声附和:
“不能认!”
並且,这些声音越来越大,渐渐匯成一片呼喊。
“不能认!”
“不能认!”
“不能认!”
刘坤嚇得浑身发抖,还想辩解,却被亲兵按住了嘴。
午时三刻很快就到了。
王国樑抬手一挥:“斩!”
鬼头刀落下,鲜血溅起三尺高。
台下的士卒先是一愣,隨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喊著“杀得好!”
王国樑看著这场景,眼底闪过一丝喜色。
第一步,成了。
但聚人心关键,还是在第二步!
他又抬手压了压,待欢呼声平息,继续说道:
“诸位!
咱们不是造反!
是要朝廷给个公道!
让朝廷补发歷年欠餉,让宣府人治宣府!
现在,打开府库,賑济百姓,给军户补发粮餉,
告诉大家,这是咱们自己的粮,自己的钱,若是朝廷敢来镇压,咱们又要回到冻饿而死的日子!”
命令一下,府库的大门被“嘎吱”推开。
里面堆著的粮囤、银锭、布匹,在阳光下闪著诱人的光。
负责分发的亲兵高声喊著:
“军户每户发粮一石、银五钱!
百姓每户发粮半石!
都来领,按户登记,不许爭抢!”
人群瞬间沸腾了。
老军户颤巍巍地捧著粮袋,泪水顺著皱纹往下流。
他已经多年没领到足额的粮了。
年轻的士卒攥著银锭,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盘算著能给家里寄点钱。
连街边的小贩,都领到了半匹布,嘴里不停念叨著“王总兵好”。
黑云龙站在一旁,看著百姓们爭抢粮餉的模样,忍不住嘆了口气,凑到王国樑身边低声说:
“总镇,给这些贱民发这么多钱粮,当真是糟蹋了。
咱们自己留著招兵买马不好吗?”
王国樑斜睨了他一眼,说道:
“糟蹋?
若是宣府守不住,咱们连性命都没了,留著这些钱粮给谁?”
“而且”
“你以为我真想养著他们?
没有这些人,咱们拿什么跟朝廷谈?
戚金的川兵、陈策的南兵转眼就到,到时候咱们就是孤家寡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黑云龙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地闭嘴。
他看著台下越来越多的人举著粮袋,跟著別人喊“跟著王总兵討公道”。
心里虽不情不愿,却也明白王国樑说的是实话。
午后的阳光洒在宣府城的街巷里,往日的恐慌渐渐被一种狂热取代。
士卒们扛著刀枪,在街上巡逻,嘴里喊著“保宣府,討欠餉”。
百姓们自发地在门口摆上茶水,给巡逻的士卒解渴。
连之前犹豫的卫所士兵,也纷纷来投,说要跟著王国樑“討公道”。
王国樑站在高台上,望著这一切,嘴角勾起一抹大计得逞的微笑。
但他並没有洋洋自得。
他心里清楚。
这些人不是忠於他,而是忠於手里的银、怀里的粮。
可那又如何?
只要能稳住宣府,只要能让朝廷看到“宣府不可轻动”,他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只是
他同时也明白,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粮会吃完,银会光,等到朝廷的大军兵临城下,这些今天喊著“討公道”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嘴脸?
他不敢深想,只能攥紧刀柄,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朝廷不敢硬剿”上。
而他
则是要打出自己的价值来!
此刻。
宣府城外。
马世龙等一眾残部,已经逃出来了。
但马世龙没有远离府城,而是在府城外十里休整。
“將军,再不走,恐被乱兵发现!”
亲卫低声提醒,声音里带著未散的惊惶。
方才从镇国府突围时,京营兵虽精锐,却架不住叛军潮水般的衝击,七百弟兄折损了近半,若不是东门守军拼死接应,他们怕是连宣府城都逃不出来。
马世龙心中很是沉重。
他是宣镇副总兵,他能走到哪里去?
更何况.
四百里外,便是大明的中枢。
他的阻止此次动乱。
因此。
马世龙思索片刻之后,说道:
“宣府乱了,京师就悬了。”
“当务之急,不是逃,是稳住局面。”
他翻身下马,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舖开一张残破的舆图,借著马灯的微光,指尖落在宣府东路、西路的標记上:
“之前那三个自呈罪状的参將,周通、吴谦、赵承业,他们肯认过错,就有归顺朝廷的心。
派人去联络他们,说我马世龙在城外等他们,只要肯带部曲来投,朝廷既往不咎!”
亲卫连忙应下,刚要转身,又被马世龙叫住:
“告诉他们,王国樑杀了钦差,已是谋逆大罪,若他们敢附逆,便是诛九族的下场!”
他语气陡然加重,眼底闪过一丝狠厉。
这三个参將手里握著宣府近三成的兵力,若是能爭取过来,至少能挡住王国樑向外扩张的势头。
安排完联络之事,马世龙的目光又落回舆图上的“京师”二字,心沉得更厉害。
“还有,八百里加急送信!”
他猛地抬头,看向身后的亲兵。
“挑两个最快的骑手,一匹马累倒了就换驛马,务必把宣府兵变的消息,连夜送到京师兵部和蓟镇戚金、陈策大营!”
两名精壮的传令兵立刻上前领命。
他们卸下甲冑,只穿轻便短打,背上缝著“急报”二字的皮囊,翻身上了两匹最健壮的战马。
“將军放心!便是跑死所有马,也定把消息送到!”
话音未落,两匹战马已如离弦之箭,消失在马世龙的视线之中,蹄声在空旷的官道上渐行渐远。
马世龙望著他们的背影,拳头死死攥紧。
现在。
时间就是生命。
若是等大同、山西镇的將领反应过来,跟著王国樑一起反,九边就会燃起燎原之火,到时候別说平定宣府,整个北境都要乱了。
夜色渐深。
官道上的驛马换了一批又一批。
传令兵不敢有片刻停歇,马嚼子勒得战马嘶鸣,汗水顺著马腹往下淌。
中途路过驛站,他甚至来不及喝一口热水,只抓起备好的驛马,翻身上去继续狂奔。
连续奔袭数个时辰。
其中传令兵的战马突然腿一软,轰然倒地,口吐白沫。
这已是第三匹累死的驛马。
他动作嫻熟,换上一匹备用马,继续朝著北京的方向疾驰。
深夜。
这传令兵终於到了北京城下。
“宣府急报!八百里加急!”
他对著城头吼道。
守城的校尉不敢怠慢,当即用吊篮將这传令兵和驛马都拉了上来。
確认了身份与急报之后,这传令兵被守城士兵引著,换了匹快马,向兵部值房疾驰而去。
此时已近子时,皇城內外早已沉寂,但兵部值房之中,还有人留守。
正是职方司郎中梁之垣。
今夜到他轮值。
属吏匆匆而至,身后还带著一个传令兵。
“郎中!快!宣府急报!八百里加急!”
传令兵“扑通”跪倒在地,颤抖著从怀中掏出个急报。
梁之垣揉了揉乾涩的眼睛,睡意瞬间被这声“八百里加急”衝散。
他定了定神,接过密报,抖出里面的信纸,烛火摇曳中,“抚边钦差张鹤鸣遇刺”“宣府总兵王国樑据城谋逆”“马世龙率残部突围”几行字让他面色剧变!
“嘶~”
梁之垣倒吸一口凉气,猛地站起身。
“宣大总兵反了……这是要掀了九边的天!”
他不敢有片刻耽搁,立刻铺开奏疏纸,提起狼毫笔。
只见他眉头紧锁,笔尖在纸上疾走,他虽然写得急,但字跡依旧工整美观。
梁之垣先是扼要写明急报核心。
“天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宣府总兵王国樑弒抚边钦差张鹤鸣,据城谋逆,参將马世龙率七百京营残部突围,现驻宣府城外,急盼朝廷调兵”。
再补上周通、吴谦等参將动向,最后附上初步应对建议:
“速调蓟镇戚金、陈策所部川兵南兵驰援,命大同、山西镇总兵严守边界,防谋逆之势蔓延;另遣锦衣卫赴宣府周边侦伺,缉拿脱逃逆党”。
写完后,梁之垣从案角铜盒中取出兵部“职方司关防”,蘸足硃砂,重重盖在奏疏落款处,鲜红的印鑑如血,在素白纸上格外刺目。
他又在封面用硃笔竖写“八百里加急”四字,旁边小字標註“子时三刻,兵部值房接报”,才算完稿。
抓起奏疏,梁之垣才发现自己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夜风从窗缝钻进来,竟让他打了个寒颤。
“备马!去通政使司!”
梁之垣大步衝出值房,门外早已备好马匹。
他翻身上马,马蹄声在空寂的街巷里“得得”作响。
很快。
他便到了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守门吏见是兵部郎中亲来,还捧著標有“八百里加急”的奏疏,连忙抬手示意放行,口中高声通报:
“兵部梁郎中,携宣府急报!”
很快,梁之垣便被引入通政使司。
值夜的通政使司左通政涂乔迁刚被叫醒,睡眼惺忪地揉著眼睛,可一看到奏疏封面上的硃笔大字,瞬间清醒过来。
他接过奏疏,先凑近烛火查验兵部关防是否完好。
印鑑清晰,无半点偽造痕跡。
再核对奏疏格式,见事由、经过、建议条理分明,符合“急报”规范。
最后翻开《通政使司接收密报簿》,在簿册上写下“天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子时五刻,接兵部职方司梁之垣递宣府谋逆密报,八百里加急”。
提笔在末尾画了个朱圈,又从案上取过通政司紫印,“啪”地盖在奏疏封面的兵部红印旁。
“快!派专人送司礼监!走內驛道,一刻都不能耽误!”
涂乔迁將奏疏递给身旁的吏员,很是急切。
司礼监的值房设在紫禁城外侧的廊房內,此时也是一片寂静。
隨堂太监石元雅刚靠在椅上打盹,手里还攥著未整理完的文书,忽被门外的脚步声惊醒。
见是通政使司的吏员捧著密报来,他连忙起身,接过奏疏只扫了一眼封面,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都开始发抖:
“宣府……谋逆?”
他不敢擅自处置,立刻叫过小太监:
“快!
去后院请老祖宗!
就说有宣府八百里加急密报,迟了要掉脑袋!”
小太监拔腿就往后院跑。
不多时。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披著件素色披风赶来,头髮还微微散乱。
他刚睡下不足一个时辰,可一听“宣府八百里加急”,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只趿著双布鞋就往值房赶。
魏朝接过奏疏,飞快瀏览一遍,眉头越拧越紧。
魏朝旋即前往文渊阁,见到了值守在此地的阁臣李汝华。
“李阁老,大事,先票擬罢!”
李汝华见事情紧急,思索片刻后,隨即取过一张空白票签,提起硃笔。
烛火下,他笔尖微顿,隨即写下票擬意见:
“宣府事急,擬请陛下即刻传旨:
一、调蓟镇戚金、陈策所部川兵、南兵,星夜驰援宣府。
二、命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遣緹骑百人,赴大同、山西镇侦伺动向,若有將领附逆,可先斩后奏。
三、召內阁诸臣、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李长庚连夜入宫议事。”
得了这票擬,魏朝与李汝华匆匆赶往东华门。
此时东华门已闭,唯有两名侍卫持戟守在门外,见是魏朝与李汝华来,连忙上前见礼。
魏朝掏出腰间的“司礼监夜传令牌”,亮给侍卫看:
“有宣府八百里加急密报,需面奏陛下。”
侍卫验过令牌,不敢阻拦,立刻推开侧门,引他们入宫。
宫道上静悄悄的,只有脚步声在夜色中迴荡。
小太监提著的宫灯,光晕在青砖上缓缓移动,映出魏朝急促的身影。
到了乾清宫偏殿,守殿的隨堂太监见是魏朝,连忙放轻脚步上前:
“老祖宗稍候,奴婢这就去唤醒陛下。”
司礼监隨堂太监两人当即跪伏在寢殿外殿,对著里面喊道:
“八百里紧急军情,宣大总兵弒杀钦差谋逆,请陛下速速批阅!”
隨堂太监连喊三声,而內殿毫无回应。
正当他们准备进入內殿唤醒皇帝的时候,里面终於发出声音了。
“朕知道了。”
而也就在此刻。
被吵醒的朱由校,才知道,宣镇的事情,麻烦了。
张鹤鸣抚边抚著抚著,抚成了王国樑谋逆。
才从御塌上坐起来的朱由校苦笑一声。
张鹤鸣.
你死得不是时候啊!
ps:
10400字万字大章!
月票马上过期了,速速投来!
另外
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