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老熊家出息了!
第278章 老熊家出息了!
《明熹宗实录》载:“廷弼主守,化贞主攻,败由化贞。”將广寧失陷的主责归咎在化贞身上。但讽刺的是,王化贞只是被收监,而熊廷弼却因为失陷边疆的罪名被传首九边。
直到前年,朱由检给熊廷弼平反,將王化贞处决,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牵连他的家属。相比於熊廷弼长子被阉党追赃逼死、妻儿被当街羞辱,他的下场已经算好的了。
不过,熊廷弼遭受不公平的判罚,跟王化贞並没有直接的联繫,处斩抄家这是三司会审的结果,不行株连是朱由检的意思。
错了就要认,就要去弥补,能弥补就弥补,不能弥补就补偿,不能弥补也不能补偿就引以为戒,而不是用更大的过错去掩盖上一个过错。就算是把王化贞片成全聚德烤鸭,熊廷弼也活不过来了。
为熊廷弼平反以后,朱由检让他次子熊兆璧做了锦衣卫百户。锦衣卫百户属於正六品武官,其俸禄標准与其他正六品官员一致,每个月可以领五石米,按照北京的粮食价格,大概四两银子的月收入,也就比边军精锐的收入高那么一点。
以辽东家丁举例,他们的月银为三两银子,外加两石口粮。这已经是六品官了,那些个八品、九品甚至是不入流的微末小官的收入,还要更加的微薄。
所以说,大明官员明面上的收入確实不高,收入低、地位高,必然滋生腐败,但这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涨工资就可以遏制的,因为国家养不起。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两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已经將官僚待遇拔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境地了,但仍旧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以朱由检可怜的人生经验来看,贪腐几乎是无解的,无论是严刑峻法,还是提反腐倡廉,都无法將贪腐消灭。
严刑峻法,前有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剥皮实草;道德感化,有王阳明推行的所谓心学,这两个都失败了。
所以有时候,当皇帝还是挺绝望的,目之所及都是无解的难题,与其绞尽脑汁思考解决方案,不如躺平摆烂,爱咋咋地,反正到最后要死一起死,黄泉路上也不寂寞啊。哪有可以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国家啊,这玩意本身就很不实事求是。
熊廷弼之妻陈氏受封三品浩命夫人,赐还田宅和家產。只是田宅回来了,家產却不见了,別说金银珠宝了,就连家里面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什么的都被搬空了,要不是树挪树死,恐怕连他们家的绿植都要打包带走。
问就是不知道、不清楚。新任江夏知县说,这是上任知县王尔玉乾的,他刚来,什么都不知道。找到王尔玉,他却说自己已经被削职为民了,你们难道还不满意吗?
至於钱財,他王尔玉两袖清风,怎么可能夺人家產呢?他之所以被罢免,也只是站错了队而已。
王尔玉的脸上满是愿赌服输的神情,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自觉,心中並无半分愧疚,后悔的也只是当初下手还不够狠,没有將熊家人全部逼死,以至於让他们死灰復燃,都有本事跑到他面前蹬鼻子上脸了!
由於熊兆璧已经入了锦衣卫的编制,锦衣卫又负责给皇帝採风,这件事就被汤白象当个笑话讲给了朱由检听。
朱由检知道以后勃然大怒,勒令江夏县衙全额赔偿熊家的经济损失、恢復其名誉,並赔偿其精神损失,共计白银八百两。
江夏县新任知县叫苦不迭,只能用当年的赋税留存支付这笔费用。他自认倒霉,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部门一把手都捐款了,那么县衙里面的其他人还能装死不成?!
这下,江夏县所有的官吏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衙役巡街的时候都得多拿商贩几个烧饼。江夏官民因此怨声载道,埋怨朝廷的不公,埋怨皇帝的昏庸,为了討好区区一个败军之將,甚至还是个死人,却要委屈他们这一大帮忠臣良吏。
八百两不是个小数字,江夏县留存银也要用於公共支出,其类目繁多,也不是说省就省的,衙门就算买个扫帚,也都是要走公帐的。所以江夏知县只能找当地的富户借贷,用往后三年的赋税做抵押,这才支付了这八百两赔偿银。
明明是王尔玉乾的破事,最后却要让整个江夏县来承担赔偿,最后费的却是民脂民膏。而王尔玉也委屈,当年他是收钱了,可是大头不是他拿的啊,这八百两,他看著就想骂娘,他当初就在熊家捞了三百两好吧,这还是在卖掉熊家田宅的情况下。
朝廷要求退还田宅,新任的江夏知县虽然是个新科进士,人年轻、行事稚嫩,但他可是江夏本地人,王尔玉乾的破事,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也没有饶过王尔玉,这退还的田宅还是勒令王尔玉买回来的,费了王尔玉五百二十六两又三钱白银。
不仅当年拿的吐了出去,他行善积德攒的养老钱都填进去不少,哪有贪官往外吐钱的啊,王尔玉委屈得想要眶眶撞大墙。
最后,江夏县的糟心事,汤豫没敢再告诉皇帝,就皇帝那脆弱的心理,知道这件事,那脾气得暴躁成什么样,最后遭罪的还得是他这种近臣。皇帝真性情,好也不好,有时候路过的狗都得挨上两脚。
汤豫觉得,既然补偿已经给到位了,这钱款从哪里筹措的也就不重要了。可怜朱由检还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实际上各方面都不討好。
这些年,朱由检抽出时间对锦衣卫也梳理了一遍:锦衣卫全国一共有14个千户所,每千户所额定1120人,理论上总员额应为15680人;
北镇抚司专项编制:设镇抚使1人,下辖直厅百户1员、办事吏30名、校尉130
名、皂隶41名,合计203人;特殊附属单位:含驯象所(掌仪仗)、水军所(掌江防巡查)等,合计3000人。
锦衣卫的理论员额为18883人,但理论和实际情况却有亿点点差別!
首先是皇帝带头搞破坏,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往锦衣卫里面塞,大臣立功了,给他儿子封几个千户、百户,比如朱燮元的儿子;大臣死了,荫庇他的子嗣,比如熊兆璧。
皇帝跟朝廷爭权夺利,好的、坏的、有的、没的先往怀里楼,有没有用、划不划得来,抢到手了再说。仅南镇抚司就有12个工坊、两万多的工匠,实际上南镇抚司作为锦衣卫內部的纪律部队,只有944人的正式编制,而所谓的东缉事厂,理论上也归属於锦衣卫的一部分。
崇禎三年,泛锦衣卫纸面上的人员一共有十五万人,每年支付餉银二百七十万两。去芜存菁,剔除掉空额,核定人员为四万九千人,军餉缩减为二百万两。之所以人少了三分之二,钱却只少了不到三分之一,是因为支出的军餉里面,军官占据的是大头。
四万九千人里面,有千户官1000人,百户官12000人,这就很滑稽!总不能让一群领导盯看一个下属干活吧?所以锦衣卫大部分的千户、百户是没有活乾的,单纯是朝廷出钱恩养。
当然,不干活就別想拿全额的薪水,遇到边事吃紧、朝廷財政紧缺,就只能优先停了这些吃乾饭的薪水,总不能让干活的人饿死吧。
虽然是哥哥乾的破事,但作为继任者的朱由检,对於熊廷弼一家还是很愧疚的,所以朱由检给熊兆璧的是难得的有班上的百户。
这年头,有个班上算不错了,不知道多少人羡慕熊兆璧的待遇,有的逆子甚至在心底嘀咕,为啥自家的老爹不死上一死,让皇帝也补偿一下他们呢?!熊兆璧的工作是养熊。
四川石柱土司的第二统治核心覃氏家族,不知道是出於什么考量,崇禎二年年底的时候,给朝廷进贡的土仪是三只熊猫幼崽。
覃氏是石柱马家的姻亲世族,双方联姻了三百多年,早已经形成了“马主覃辅”的统治格局,甚至在万历年间出现了覃氏女代掌土司的局面。
覃氏进贡带给朱由检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嚇,朱由检不得不发顺丰速递去询问秦良玉到底是怎么个事儿。而马祥麟则告诉朱由检,最近这十几年,他们马家跟覃家的关係確实是不太好。
万历二十二年,马千乘之父马斗斛因经营国企开採铅锌银矿不善,亏欠民工薪资又挪用公款补发,被人告发,朝廷判其充军流放辽东,马千乘被羈押,马祥麟的奶奶,也就是秦良玉的婆婆,代理石柱宣抚使职权。
代掌石柱土司期间,她曾经亲率土兵平定四川叠茂大雪山叛乱。覃氏本应该跟秦良玉一样,在石柱、在马家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覃氏偏爱小儿子马千駟,这让马千乘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覃氏让马千駟娶了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嫡女,而马千乘则通过比武招亲,迎娶了忠州望族秦氏家族的小女儿。
后来,马千乘堂叔马斗霖率眾驱逐覃氏和马千駟,扶持马千乘上位,覃氏带著马千駟流亡播州,投奔了杨应龙。
再后来,杨应龙叛乱,石柱土司出兵三千,秦家出兵五百参与平叛,儿子跟妈掐架,还拿了南川路战功第一。
儿媳可以公然手撕婆婆,也不知道当年秦良玉受了多少委屈,打得那叫一个卖力,平叛总督李化龙还命人打造一面鐫有“女中丈夫”的银牌赠予秦良玉。
不过,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出嫁以后一般算作夫家的人,朝廷诛连的时候都不会诛连到犯人娘家去。覃氏让小儿子跟播州杨氏联姻,又逼得大儿子找秦家作盟友,她这样做已经把自己的本家覃氏都得罪了。
而恨屋及乌是人的本能,虽然覃氏乾的破事是她的个人行为,但还是让马家人对覃家有了应激反应,事情闹得那么难堪,也让马、覃两家的关係陷入了僵局。
此时覃氏拋开马家独立上贡,多少是有些想法的,其实他们也不傻,按照正常皇帝的思维,石柱的势力那么大,手握上万白杆兵,让马氏一家独大是很不安全的,出於制衡的需要,此时覃氏就是送上门的棋子。
如果是別的皇帝,大可以顺势接纳了,但朱由检的脑迴路比较清奇:制衡?!制衡个勾八,就算是秦良玉想独立建国,朱由检都要摸著下巴寻思著怎么压下朝堂上的群情激奋。
大明都没了,人家还跟满清干架,优待一下怎么了,这是人家应得的,大明可以亡,天下不可亡!这大明的皇帝可以姓朱,也可以姓李、姓张、姓秦,只要不是爱新觉罗就还好!
覃家的熊,朱由检收下了,不拿白不拿,他们的投献,朱由检就当没看见,两家的矛盾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该打压打压,想收买也行,朱由检给的批示就是最好不要发生流血事件。
石柱的稳定来之不易,与其內耗,有那精力不如来辽东打韃子、建功立业。如今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那么大的疆域,封百十个土司还是绰绰有余的。
清末,清廷开放柳条边,鼓励百姓闯关东,土地隨便造,射箭圈地,以此为泄压阀,缓和人地矛盾,满清可以做的事情,大明也可以做。
霸终归不是正途,先是陕西行都司关西七卫的丟失,后有建州女真起兵叛明,正如史家所嘆“羈摩失度,终丧边隆”。
想要真正的守卫国家边疆,就必须捨得承担治理成本,迁民实边,维持边疆汉人主体民族的主体地位,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长治久安。所谓的羈摩自治,不过是统治者的软弱懒情,是一种对內的绥靖行为!
千年难遇的特大灾难即將来临,这不是仅仅提升运力、发展工商业、大力推行海贸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全世界都缺粮食,全世界都在打仗,为了活下来,所有的活下来的国家都变得武德充沛。
如果不想通过消耗人口去挨过残酷的大灾变时期,就必须为大明的百姓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广大的辽东、东西伯利亚的林海雪原是上天赐予勤劳的汉人百姓的应许之地。
辽东在大明手里可以养活数百万百姓,就这还未曾將辽东的潜力彻底开发,没有將广大的黑土地变成熟地,而辽东以北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著被开发。
歷史不是没有给过女真人机会,但他们夺了辽东,却实行残酷的减丁策略,数百万汉人几乎被杀光!
肥沃的辽河平原被建奴当成了养马场,他们不事生產,作为一个庞大的麻匪集团,习惯了劫掠为生,他们將弱肉强食当成了真理,將奴役他人当成了理所应当,他们就是华夏之癌,不配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锦衣卫百户的编制是112人,但熊兆璧这个百户官只有九个手下,加上他自己刚好组成一什,其他的百户官大致也是这样的状態,虽然不至於像他这么惨,但基本也没有满员的,甚至熊兆璧还被人耻笑,说他的岗位是皇帝为了安置他刻意创造出来的。
在朱由检的统治下,他希望大明没有人吃乾饭,除了他自己,所以就算是熊猫也不能光吃不练,当个一无是处的造粪机。所以熊兆璧除了满京畿地贩竹子餵熊猫,还要在集市的时候,跟驯象所一起,带熊猫上街乞討。
一方面是同僚的轻视,还有就是卖艺这件事本身的羞耻感,熊兆璧的工作並不容易。
汤白象刚开始养大象的时候也非常的不甘心,但后来养了十几年,都养出感情了,而熊兆璧很显然还处於不甘心的阶段。
对於熊兆璧的困境,朱由检並不清楚,在他看来,给熊兆璧安排了工作,已经是对他非常之照顾,他又不是谁的保姆,可以时时刻刻照顾到臣下的感受。而熊兆璧说到底,也没有做出什么杰出的责献,他的一切优待,只是来源於他爹熊廷弼,他只是个二代而已。
本来,熊兆璧这人或许很久都不会再出现在朱由检的视线里面了,可是这小子却很爭气。朱由检在崇禎元年举行了第一次武举考试,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所以第二次考试是在崇禎四年中旬,此次武举考中进士者,熊兆璧儼然在榜!老熊家出息了!
当初熊廷弼因为广寧之战的大溃败而死,广寧不战而降,如今又是因为李永芳这个死汉奸,广寧不费一兵一卒就光復了。
朱由检决定给熊兆璧一个机会,让他出任广寧屯田千户所试千户,当然不会直接让他上,派个老將带带他,考察个两三年后,如果他可以胜任,就让他转正,如果不行,就让他回来铲屎!
《明熹宗实录》载:“廷弼主守,化贞主攻,败由化贞。”將广寧失陷的主责归咎在化贞身上。但讽刺的是,王化贞只是被收监,而熊廷弼却因为失陷边疆的罪名被传首九边。
直到前年,朱由检给熊廷弼平反,將王化贞处决,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牵连他的家属。相比於熊廷弼长子被阉党追赃逼死、妻儿被当街羞辱,他的下场已经算好的了。
不过,熊廷弼遭受不公平的判罚,跟王化贞並没有直接的联繫,处斩抄家这是三司会审的结果,不行株连是朱由检的意思。
错了就要认,就要去弥补,能弥补就弥补,不能弥补就补偿,不能弥补也不能补偿就引以为戒,而不是用更大的过错去掩盖上一个过错。就算是把王化贞片成全聚德烤鸭,熊廷弼也活不过来了。
为熊廷弼平反以后,朱由检让他次子熊兆璧做了锦衣卫百户。锦衣卫百户属於正六品武官,其俸禄標准与其他正六品官员一致,每个月可以领五石米,按照北京的粮食价格,大概四两银子的月收入,也就比边军精锐的收入高那么一点。
以辽东家丁举例,他们的月银为三两银子,外加两石口粮。这已经是六品官了,那些个八品、九品甚至是不入流的微末小官的收入,还要更加的微薄。
所以说,大明官员明面上的收入確实不高,收入低、地位高,必然滋生腐败,但这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涨工资就可以遏制的,因为国家养不起。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两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已经將官僚待遇拔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境地了,但仍旧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以朱由检可怜的人生经验来看,贪腐几乎是无解的,无论是严刑峻法,还是提反腐倡廉,都无法將贪腐消灭。
严刑峻法,前有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剥皮实草;道德感化,有王阳明推行的所谓心学,这两个都失败了。
所以有时候,当皇帝还是挺绝望的,目之所及都是无解的难题,与其绞尽脑汁思考解决方案,不如躺平摆烂,爱咋咋地,反正到最后要死一起死,黄泉路上也不寂寞啊。哪有可以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国家啊,这玩意本身就很不实事求是。
熊廷弼之妻陈氏受封三品浩命夫人,赐还田宅和家產。只是田宅回来了,家產却不见了,別说金银珠宝了,就连家里面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什么的都被搬空了,要不是树挪树死,恐怕连他们家的绿植都要打包带走。
问就是不知道、不清楚。新任江夏知县说,这是上任知县王尔玉乾的,他刚来,什么都不知道。找到王尔玉,他却说自己已经被削职为民了,你们难道还不满意吗?
至於钱財,他王尔玉两袖清风,怎么可能夺人家產呢?他之所以被罢免,也只是站错了队而已。
王尔玉的脸上满是愿赌服输的神情,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自觉,心中並无半分愧疚,后悔的也只是当初下手还不够狠,没有將熊家人全部逼死,以至於让他们死灰復燃,都有本事跑到他面前蹬鼻子上脸了!
由於熊兆璧已经入了锦衣卫的编制,锦衣卫又负责给皇帝採风,这件事就被汤白象当个笑话讲给了朱由检听。
朱由检知道以后勃然大怒,勒令江夏县衙全额赔偿熊家的经济损失、恢復其名誉,並赔偿其精神损失,共计白银八百两。
江夏县新任知县叫苦不迭,只能用当年的赋税留存支付这笔费用。他自认倒霉,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部门一把手都捐款了,那么县衙里面的其他人还能装死不成?!
这下,江夏县所有的官吏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衙役巡街的时候都得多拿商贩几个烧饼。江夏官民因此怨声载道,埋怨朝廷的不公,埋怨皇帝的昏庸,为了討好区区一个败军之將,甚至还是个死人,却要委屈他们这一大帮忠臣良吏。
八百两不是个小数字,江夏县留存银也要用於公共支出,其类目繁多,也不是说省就省的,衙门就算买个扫帚,也都是要走公帐的。所以江夏知县只能找当地的富户借贷,用往后三年的赋税做抵押,这才支付了这八百两赔偿银。
明明是王尔玉乾的破事,最后却要让整个江夏县来承担赔偿,最后费的却是民脂民膏。而王尔玉也委屈,当年他是收钱了,可是大头不是他拿的啊,这八百两,他看著就想骂娘,他当初就在熊家捞了三百两好吧,这还是在卖掉熊家田宅的情况下。
朝廷要求退还田宅,新任的江夏知县虽然是个新科进士,人年轻、行事稚嫩,但他可是江夏本地人,王尔玉乾的破事,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也没有饶过王尔玉,这退还的田宅还是勒令王尔玉买回来的,费了王尔玉五百二十六两又三钱白银。
不仅当年拿的吐了出去,他行善积德攒的养老钱都填进去不少,哪有贪官往外吐钱的啊,王尔玉委屈得想要眶眶撞大墙。
最后,江夏县的糟心事,汤豫没敢再告诉皇帝,就皇帝那脆弱的心理,知道这件事,那脾气得暴躁成什么样,最后遭罪的还得是他这种近臣。皇帝真性情,好也不好,有时候路过的狗都得挨上两脚。
汤豫觉得,既然补偿已经给到位了,这钱款从哪里筹措的也就不重要了。可怜朱由检还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实际上各方面都不討好。
这些年,朱由检抽出时间对锦衣卫也梳理了一遍:锦衣卫全国一共有14个千户所,每千户所额定1120人,理论上总员额应为15680人;
北镇抚司专项编制:设镇抚使1人,下辖直厅百户1员、办事吏30名、校尉130
名、皂隶41名,合计203人;特殊附属单位:含驯象所(掌仪仗)、水军所(掌江防巡查)等,合计3000人。
锦衣卫的理论员额为18883人,但理论和实际情况却有亿点点差別!
首先是皇帝带头搞破坏,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往锦衣卫里面塞,大臣立功了,给他儿子封几个千户、百户,比如朱燮元的儿子;大臣死了,荫庇他的子嗣,比如熊兆璧。
皇帝跟朝廷爭权夺利,好的、坏的、有的、没的先往怀里楼,有没有用、划不划得来,抢到手了再说。仅南镇抚司就有12个工坊、两万多的工匠,实际上南镇抚司作为锦衣卫內部的纪律部队,只有944人的正式编制,而所谓的东缉事厂,理论上也归属於锦衣卫的一部分。
崇禎三年,泛锦衣卫纸面上的人员一共有十五万人,每年支付餉银二百七十万两。去芜存菁,剔除掉空额,核定人员为四万九千人,军餉缩减为二百万两。之所以人少了三分之二,钱却只少了不到三分之一,是因为支出的军餉里面,军官占据的是大头。
四万九千人里面,有千户官1000人,百户官12000人,这就很滑稽!总不能让一群领导盯看一个下属干活吧?所以锦衣卫大部分的千户、百户是没有活乾的,单纯是朝廷出钱恩养。
当然,不干活就別想拿全额的薪水,遇到边事吃紧、朝廷財政紧缺,就只能优先停了这些吃乾饭的薪水,总不能让干活的人饿死吧。
虽然是哥哥乾的破事,但作为继任者的朱由检,对於熊廷弼一家还是很愧疚的,所以朱由检给熊兆璧的是难得的有班上的百户。
这年头,有个班上算不错了,不知道多少人羡慕熊兆璧的待遇,有的逆子甚至在心底嘀咕,为啥自家的老爹不死上一死,让皇帝也补偿一下他们呢?!熊兆璧的工作是养熊。
四川石柱土司的第二统治核心覃氏家族,不知道是出於什么考量,崇禎二年年底的时候,给朝廷进贡的土仪是三只熊猫幼崽。
覃氏是石柱马家的姻亲世族,双方联姻了三百多年,早已经形成了“马主覃辅”的统治格局,甚至在万历年间出现了覃氏女代掌土司的局面。
覃氏进贡带给朱由检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嚇,朱由检不得不发顺丰速递去询问秦良玉到底是怎么个事儿。而马祥麟则告诉朱由检,最近这十几年,他们马家跟覃家的关係確实是不太好。
万历二十二年,马千乘之父马斗斛因经营国企开採铅锌银矿不善,亏欠民工薪资又挪用公款补发,被人告发,朝廷判其充军流放辽东,马千乘被羈押,马祥麟的奶奶,也就是秦良玉的婆婆,代理石柱宣抚使职权。
代掌石柱土司期间,她曾经亲率土兵平定四川叠茂大雪山叛乱。覃氏本应该跟秦良玉一样,在石柱、在马家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覃氏偏爱小儿子马千駟,这让马千乘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覃氏让马千駟娶了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嫡女,而马千乘则通过比武招亲,迎娶了忠州望族秦氏家族的小女儿。
后来,马千乘堂叔马斗霖率眾驱逐覃氏和马千駟,扶持马千乘上位,覃氏带著马千駟流亡播州,投奔了杨应龙。
再后来,杨应龙叛乱,石柱土司出兵三千,秦家出兵五百参与平叛,儿子跟妈掐架,还拿了南川路战功第一。
儿媳可以公然手撕婆婆,也不知道当年秦良玉受了多少委屈,打得那叫一个卖力,平叛总督李化龙还命人打造一面鐫有“女中丈夫”的银牌赠予秦良玉。
不过,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出嫁以后一般算作夫家的人,朝廷诛连的时候都不会诛连到犯人娘家去。覃氏让小儿子跟播州杨氏联姻,又逼得大儿子找秦家作盟友,她这样做已经把自己的本家覃氏都得罪了。
而恨屋及乌是人的本能,虽然覃氏乾的破事是她的个人行为,但还是让马家人对覃家有了应激反应,事情闹得那么难堪,也让马、覃两家的关係陷入了僵局。
此时覃氏拋开马家独立上贡,多少是有些想法的,其实他们也不傻,按照正常皇帝的思维,石柱的势力那么大,手握上万白杆兵,让马氏一家独大是很不安全的,出於制衡的需要,此时覃氏就是送上门的棋子。
如果是別的皇帝,大可以顺势接纳了,但朱由检的脑迴路比较清奇:制衡?!制衡个勾八,就算是秦良玉想独立建国,朱由检都要摸著下巴寻思著怎么压下朝堂上的群情激奋。
大明都没了,人家还跟满清干架,优待一下怎么了,这是人家应得的,大明可以亡,天下不可亡!这大明的皇帝可以姓朱,也可以姓李、姓张、姓秦,只要不是爱新觉罗就还好!
覃家的熊,朱由检收下了,不拿白不拿,他们的投献,朱由检就当没看见,两家的矛盾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该打压打压,想收买也行,朱由检给的批示就是最好不要发生流血事件。
石柱的稳定来之不易,与其內耗,有那精力不如来辽东打韃子、建功立业。如今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那么大的疆域,封百十个土司还是绰绰有余的。
清末,清廷开放柳条边,鼓励百姓闯关东,土地隨便造,射箭圈地,以此为泄压阀,缓和人地矛盾,满清可以做的事情,大明也可以做。
霸终归不是正途,先是陕西行都司关西七卫的丟失,后有建州女真起兵叛明,正如史家所嘆“羈摩失度,终丧边隆”。
想要真正的守卫国家边疆,就必须捨得承担治理成本,迁民实边,维持边疆汉人主体民族的主体地位,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长治久安。所谓的羈摩自治,不过是统治者的软弱懒情,是一种对內的绥靖行为!
千年难遇的特大灾难即將来临,这不是仅仅提升运力、发展工商业、大力推行海贸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全世界都缺粮食,全世界都在打仗,为了活下来,所有的活下来的国家都变得武德充沛。
如果不想通过消耗人口去挨过残酷的大灾变时期,就必须为大明的百姓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广大的辽东、东西伯利亚的林海雪原是上天赐予勤劳的汉人百姓的应许之地。
辽东在大明手里可以养活数百万百姓,就这还未曾將辽东的潜力彻底开发,没有將广大的黑土地变成熟地,而辽东以北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著被开发。
歷史不是没有给过女真人机会,但他们夺了辽东,却实行残酷的减丁策略,数百万汉人几乎被杀光!
肥沃的辽河平原被建奴当成了养马场,他们不事生產,作为一个庞大的麻匪集团,习惯了劫掠为生,他们將弱肉强食当成了真理,將奴役他人当成了理所应当,他们就是华夏之癌,不配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锦衣卫百户的编制是112人,但熊兆璧这个百户官只有九个手下,加上他自己刚好组成一什,其他的百户官大致也是这样的状態,虽然不至於像他这么惨,但基本也没有满员的,甚至熊兆璧还被人耻笑,说他的岗位是皇帝为了安置他刻意创造出来的。
在朱由检的统治下,他希望大明没有人吃乾饭,除了他自己,所以就算是熊猫也不能光吃不练,当个一无是处的造粪机。所以熊兆璧除了满京畿地贩竹子餵熊猫,还要在集市的时候,跟驯象所一起,带熊猫上街乞討。
一方面是同僚的轻视,还有就是卖艺这件事本身的羞耻感,熊兆璧的工作並不容易。
汤白象刚开始养大象的时候也非常的不甘心,但后来养了十几年,都养出感情了,而熊兆璧很显然还处於不甘心的阶段。
对於熊兆璧的困境,朱由检並不清楚,在他看来,给熊兆璧安排了工作,已经是对他非常之照顾,他又不是谁的保姆,可以时时刻刻照顾到臣下的感受。而熊兆璧说到底,也没有做出什么杰出的责献,他的一切优待,只是来源於他爹熊廷弼,他只是个二代而已。
本来,熊兆璧这人或许很久都不会再出现在朱由检的视线里面了,可是这小子却很爭气。朱由检在崇禎元年举行了第一次武举考试,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所以第二次考试是在崇禎四年中旬,此次武举考中进士者,熊兆璧儼然在榜!老熊家出息了!
当初熊廷弼因为广寧之战的大溃败而死,广寧不战而降,如今又是因为李永芳这个死汉奸,广寧不费一兵一卒就光復了。
朱由检决定给熊兆璧一个机会,让他出任广寧屯田千户所试千户,当然不会直接让他上,派个老將带带他,考察个两三年后,如果他可以胜任,就让他转正,如果不行,就让他回来铲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