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刘肥告别
在学子们眼中,徐福须发皆白,整个人依旧很瘦,但一双眼睛还是很有神。
“海外没有仙山没有仙人……”
徐福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这堂课就结束了。
学子们再度议论纷纷,而在学舍外还有很多学子正在听着。
徐福几次三番强调海外没有仙山,没有仙人,但总有学子再度反问。
徐福也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讲。
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徐福收拾好他自己的书卷,就转身离开了书舍。
孩子们总是心有幻想,在他们心中的海外应该是很美好的,甚至还有学子相约也要出海。
徐福觉得自己明明已讲得很清楚了,海外空无一物,当你的船只走的足够远所见的皆是一望无垠的海水,你的水源将是你活下去的唯一保障,你的粮食必须精打细算。
当人的饥饿到了极限,能够恪守住心中的那一份人性,就已很难得了。
因此,徐福并不鼓励这些学子出海,他这辈子也再也不会出海了。
在潼关城中的一角,还有另一片住处,那是郡守分给诸多夫子所住的。
其中有不少是学士,大秦的学士是一类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参与国政,多数时候都是在这里教书。
皇帝在咸阳设置了学士府,是当年的博士府改建的,听说至今无人居住。
学士是一种荣誉,与官职无关,但会被秦廷奉养,可以养一辈子的那种。
徐福就住在其中,来到自己的住处之后,他让人煮了一碗面,又要了一头蒜。
大约是半月前,那时是刚来咸阳的时候,徐福什么都吃不下,尤其是一闻到鱼腥就想吐。
现在徐福最喜欢的吃食是一碗面与一头蒜,就这样饱餐一顿是最舒服的。
作为邻居的范增路过时见到正在吃面的徐福,道:“听说要听你讲课的学子,都挤满了书舍,就连书舍外也都是人。”
徐福嘴里还在嚼着面条,没有当即回话。
范增坐在一旁,低声道:“老夫就不一样,听老夫讲课的学子只有十余人,说起楚国……”
言语一顿,范增叹息一声接着道:“孩子们只是想知道以前的楚国是什么样,知道了之后也就仅此而已,他们只是想知道而已。”
徐福嘴里还嚼着蒜,回道:“还有人不信我说的。”
范增抚须,一时间没有言语,等桓楚也端了一碗面回来,他才端着面吃着。
徐福见到桓楚愣神片刻。
“桓楚见过徐县令,多年不见了。”
徐福这才想起来,这个桓楚他当年见过。
范增低声道:“他回来后又出门了一趟,如今才回来。”
徐福了然道:“许久不见了。”
其实徐福也知道当初楚地发生了什么,但见到桓楚还有些吃惊,但也没有多问。
等范增吃完了面,领着桓楚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屋内,范增询问道:“见到项羽了?”
桓楚颔首道:“见到了,他如今就在楚地,只是没有上前相认。”
范增抚着下巴的短须道:“其实项羽是个很好的孩子,这个孩子勇敢,有毅力,还重信义。”
桓楚低着头,“可是他偏偏是项梁的侄儿。”
范增道:“你为何不与项羽一起走?”
“学生想要照顾老师。”
范增冷哼道:“呵呵,这潼关城有的是人能照顾老朽。”
桓楚叹道:“学生就算是与项羽相认,也不想以后的项羽一直带着愧疚之心待我,这令我很不舒服,与其这样不如与他不相认,从此我就在潼关给老师养老,度过余生。”
范增看着手中的一卷书,没有回话。
桓楚低声道:“我在长城边做苦役,那时见到了项羽,项羽曾经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反秦真的是对的吗?”
范增缓缓道:“你们反秦就算是夺下了几片土地,到头来也不过永无止境的战争,当初若嬴政与李斯下令,杀光六国贵族又会如何?”
桓楚回道:“可能就没有项梁与项羽了。”
“老朽来潼关有几年了,嗯……想不起来了。”范增摇头道:“但在潼关记录有当初章台宫的文书,那时皇帝曾与李斯说过,这反秦的六国旧人杀得完吗?抓得完吗?”
“嬴政留下了六国旧贵族,但却给了六国旧贵族们反秦的机会,可他嬴政知道六国不一统,秦国东出的血就白流了,因此秦要一统六国,秦要废除分封所带来的战乱。”
桓楚回道:“老师是说秦是对的吗?”
范增道:“当年荆轲刺秦就是对的吗?燕太子丹就算杀了秦王政,难道就是为了给六国声张正义吗?呵呵……燕太子丹不过是为了给刺杀一个好名声而已,只不过是燕太子丹对秦王政怨气。”
“荆轲死了,他死的没有这么壮哉,反倒死得很可悲,他甚至在死前都不知道他刺秦王的意义何在。”范增接着道:“那你觉得项梁与荆轲比,又如何?”
桓楚低声道:“学生不明白。”
范增又道:“稂曾经说过,东出的秦军其实没什么特殊的,那些秦军都是关中的老农用血汗养大的孩子,当年中原六国的孩子其实都一样,那么项梁反秦究竟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楚人?”
桓楚向着老师又行了一礼。
范增接着道:“在这个潼关城的学子们心中,他们早就明白了,自爱的人都会学着保护自己,他们会明辨是非的,你不用多想,也不用困惑,且看看这以后吧。”
桓楚颔首。
秦新帝六年的四月,公子衡回到了雍城,他再一次见到了叔叔高。
叔叔高已成家了,也有了子嗣。
衡走到雍城的城头上,站在叔叔高身边。
公子高侧目看向公子,伸手拍在他的肩膀上,道:“公子都比我高了。”
衡如今的面容与兄长当年几乎一模一样,这让高有些恍惚。
“叔叔说笑了,我还是比叔叔矮一些吧。”
说着话,见衡伸手要比较,公子高拦住他的手道:“眼见为实,你就是比我高。”
衡道:“我说去年的衣裳还能穿得下,母亲就没有给我准备今年的夏衣。”
见叔叔低着头不语,表情似有几分沉重。
衡询问道:“叔叔?”
高回过神,吸了吸有些发酸的鼻子,解释着:“想起了一些事。”
高领着这个侄儿一边在雍城的城墙上走着,与他说道:“在你爷爷是秦王时,秦东出打仗,很多年轻的秦人离开了,那时关中的很多人家都在思念出远门打仗的儿子,会有人写书信来,也会有人将夏衣或冬衣送出去。”
“可是有人战死了,有人回不来了,而那些家书与衣裳用具,都留在了函谷关,别人或许看到不会在意,但我将那些往来家书都看完了。”
衡感受着叔叔此刻的感情,也有些鼻子泛酸。
高道:“你近来如何?”
“侄儿近来在御史府与右相学政事,闲暇时去渭北帮助萧何。”
“与右相走得近的是廷尉冯劫与陈平吧。”
“是的。”
“他们除了教你政事,还有教你待人以及对付人的手段?”
“侄儿听过一些。”
高颔首,这个侄儿太过懂事了,也不想他太过良善,让他见识人心的另一面也挺好。
高觉得兄长是他这一辈子最敬重的人,直到如今,兄长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话,至今都是对的。
衡离开了雍城,在秦就要入暑的这一天,公子衡又来到了渭北的泾阳。
泾阳县,刘肥背着包袱行礼道:“公子。”
刘肥本是太学府的夫子,又有军职在身,他腰配剑还牵着马。
“刘肥,你这是要去何处?”
“公子,我回家了。”
“回家?”
见公子衡很诧异,刘肥解释道:“我已与萧何叔,曹参叔告别了。”
公子衡拿出一块铜牌递给他,道:“这是我的御史令牌,有此令你可以在关中各县随意走动。”
刘肥拱手道:“臣有夫子令。”
“也对。”衡叹息一声收回了自己的铜牌,又看向刘肥牵出来的这匹枣红马,拍了拍马脖子道:“我在咸阳等着你回来。”
刘肥再一次行礼。
眼看着刘肥牵着马从自己面前走过,又追问道:“以后,你会来咸阳任职吗!”
刘肥没有当即回答,只是翻身上马后,挥了挥手,策马就离开了。
衡再回头看去看,见到曹参不知何时已站在了县府门口,正在擦着眼泪。
“这孩子还是回去了,刘季啊……你真是好福气啊。”
衡看到低声嘀咕的曹参忽然一笑,道:“曹县令,郡守何在?”
曹参低着头行礼解释道:“去三原县了。”
闻言,衡也转身走向三原县。
三原县就在咸阳的北面,向西紧挨着泾阳县。
很早以前属北地郡,后来经过几次改迁之后,这里就成了三原县。
衡见到坐在渠边的萧何,萧何身边还站着几个老农。
萧何一如既往地亲力亲为,这片渭北几乎就是萧何一人建设起来的。
等萧何与眼前几人将修渠之事商量好,回身看去才见到公子,行礼道:“公子。”
衡道:“刘肥走了。”
(本章完)
在学子们眼中,徐福须发皆白,整个人依旧很瘦,但一双眼睛还是很有神。
“海外没有仙山没有仙人……”
徐福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这堂课就结束了。
学子们再度议论纷纷,而在学舍外还有很多学子正在听着。
徐福几次三番强调海外没有仙山,没有仙人,但总有学子再度反问。
徐福也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讲。
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徐福收拾好他自己的书卷,就转身离开了书舍。
孩子们总是心有幻想,在他们心中的海外应该是很美好的,甚至还有学子相约也要出海。
徐福觉得自己明明已讲得很清楚了,海外空无一物,当你的船只走的足够远所见的皆是一望无垠的海水,你的水源将是你活下去的唯一保障,你的粮食必须精打细算。
当人的饥饿到了极限,能够恪守住心中的那一份人性,就已很难得了。
因此,徐福并不鼓励这些学子出海,他这辈子也再也不会出海了。
在潼关城中的一角,还有另一片住处,那是郡守分给诸多夫子所住的。
其中有不少是学士,大秦的学士是一类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参与国政,多数时候都是在这里教书。
皇帝在咸阳设置了学士府,是当年的博士府改建的,听说至今无人居住。
学士是一种荣誉,与官职无关,但会被秦廷奉养,可以养一辈子的那种。
徐福就住在其中,来到自己的住处之后,他让人煮了一碗面,又要了一头蒜。
大约是半月前,那时是刚来咸阳的时候,徐福什么都吃不下,尤其是一闻到鱼腥就想吐。
现在徐福最喜欢的吃食是一碗面与一头蒜,就这样饱餐一顿是最舒服的。
作为邻居的范增路过时见到正在吃面的徐福,道:“听说要听你讲课的学子,都挤满了书舍,就连书舍外也都是人。”
徐福嘴里还在嚼着面条,没有当即回话。
范增坐在一旁,低声道:“老夫就不一样,听老夫讲课的学子只有十余人,说起楚国……”
言语一顿,范增叹息一声接着道:“孩子们只是想知道以前的楚国是什么样,知道了之后也就仅此而已,他们只是想知道而已。”
徐福嘴里还嚼着蒜,回道:“还有人不信我说的。”
范增抚须,一时间没有言语,等桓楚也端了一碗面回来,他才端着面吃着。
徐福见到桓楚愣神片刻。
“桓楚见过徐县令,多年不见了。”
徐福这才想起来,这个桓楚他当年见过。
范增低声道:“他回来后又出门了一趟,如今才回来。”
徐福了然道:“许久不见了。”
其实徐福也知道当初楚地发生了什么,但见到桓楚还有些吃惊,但也没有多问。
等范增吃完了面,领着桓楚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屋内,范增询问道:“见到项羽了?”
桓楚颔首道:“见到了,他如今就在楚地,只是没有上前相认。”
范增抚着下巴的短须道:“其实项羽是个很好的孩子,这个孩子勇敢,有毅力,还重信义。”
桓楚低着头,“可是他偏偏是项梁的侄儿。”
范增道:“你为何不与项羽一起走?”
“学生想要照顾老师。”
范增冷哼道:“呵呵,这潼关城有的是人能照顾老朽。”
桓楚叹道:“学生就算是与项羽相认,也不想以后的项羽一直带着愧疚之心待我,这令我很不舒服,与其这样不如与他不相认,从此我就在潼关给老师养老,度过余生。”
范增看着手中的一卷书,没有回话。
桓楚低声道:“我在长城边做苦役,那时见到了项羽,项羽曾经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反秦真的是对的吗?”
范增缓缓道:“你们反秦就算是夺下了几片土地,到头来也不过永无止境的战争,当初若嬴政与李斯下令,杀光六国贵族又会如何?”
桓楚回道:“可能就没有项梁与项羽了。”
“老朽来潼关有几年了,嗯……想不起来了。”范增摇头道:“但在潼关记录有当初章台宫的文书,那时皇帝曾与李斯说过,这反秦的六国旧人杀得完吗?抓得完吗?”
“嬴政留下了六国旧贵族,但却给了六国旧贵族们反秦的机会,可他嬴政知道六国不一统,秦国东出的血就白流了,因此秦要一统六国,秦要废除分封所带来的战乱。”
桓楚回道:“老师是说秦是对的吗?”
范增道:“当年荆轲刺秦就是对的吗?燕太子丹就算杀了秦王政,难道就是为了给六国声张正义吗?呵呵……燕太子丹不过是为了给刺杀一个好名声而已,只不过是燕太子丹对秦王政怨气。”
“荆轲死了,他死的没有这么壮哉,反倒死得很可悲,他甚至在死前都不知道他刺秦王的意义何在。”范增接着道:“那你觉得项梁与荆轲比,又如何?”
桓楚低声道:“学生不明白。”
范增又道:“稂曾经说过,东出的秦军其实没什么特殊的,那些秦军都是关中的老农用血汗养大的孩子,当年中原六国的孩子其实都一样,那么项梁反秦究竟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楚人?”
桓楚向着老师又行了一礼。
范增接着道:“在这个潼关城的学子们心中,他们早就明白了,自爱的人都会学着保护自己,他们会明辨是非的,你不用多想,也不用困惑,且看看这以后吧。”
桓楚颔首。
秦新帝六年的四月,公子衡回到了雍城,他再一次见到了叔叔高。
叔叔高已成家了,也有了子嗣。
衡走到雍城的城头上,站在叔叔高身边。
公子高侧目看向公子,伸手拍在他的肩膀上,道:“公子都比我高了。”
衡如今的面容与兄长当年几乎一模一样,这让高有些恍惚。
“叔叔说笑了,我还是比叔叔矮一些吧。”
说着话,见衡伸手要比较,公子高拦住他的手道:“眼见为实,你就是比我高。”
衡道:“我说去年的衣裳还能穿得下,母亲就没有给我准备今年的夏衣。”
见叔叔低着头不语,表情似有几分沉重。
衡询问道:“叔叔?”
高回过神,吸了吸有些发酸的鼻子,解释着:“想起了一些事。”
高领着这个侄儿一边在雍城的城墙上走着,与他说道:“在你爷爷是秦王时,秦东出打仗,很多年轻的秦人离开了,那时关中的很多人家都在思念出远门打仗的儿子,会有人写书信来,也会有人将夏衣或冬衣送出去。”
“可是有人战死了,有人回不来了,而那些家书与衣裳用具,都留在了函谷关,别人或许看到不会在意,但我将那些往来家书都看完了。”
衡感受着叔叔此刻的感情,也有些鼻子泛酸。
高道:“你近来如何?”
“侄儿近来在御史府与右相学政事,闲暇时去渭北帮助萧何。”
“与右相走得近的是廷尉冯劫与陈平吧。”
“是的。”
“他们除了教你政事,还有教你待人以及对付人的手段?”
“侄儿听过一些。”
高颔首,这个侄儿太过懂事了,也不想他太过良善,让他见识人心的另一面也挺好。
高觉得兄长是他这一辈子最敬重的人,直到如今,兄长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话,至今都是对的。
衡离开了雍城,在秦就要入暑的这一天,公子衡又来到了渭北的泾阳。
泾阳县,刘肥背着包袱行礼道:“公子。”
刘肥本是太学府的夫子,又有军职在身,他腰配剑还牵着马。
“刘肥,你这是要去何处?”
“公子,我回家了。”
“回家?”
见公子衡很诧异,刘肥解释道:“我已与萧何叔,曹参叔告别了。”
公子衡拿出一块铜牌递给他,道:“这是我的御史令牌,有此令你可以在关中各县随意走动。”
刘肥拱手道:“臣有夫子令。”
“也对。”衡叹息一声收回了自己的铜牌,又看向刘肥牵出来的这匹枣红马,拍了拍马脖子道:“我在咸阳等着你回来。”
刘肥再一次行礼。
眼看着刘肥牵着马从自己面前走过,又追问道:“以后,你会来咸阳任职吗!”
刘肥没有当即回答,只是翻身上马后,挥了挥手,策马就离开了。
衡再回头看去看,见到曹参不知何时已站在了县府门口,正在擦着眼泪。
“这孩子还是回去了,刘季啊……你真是好福气啊。”
衡看到低声嘀咕的曹参忽然一笑,道:“曹县令,郡守何在?”
曹参低着头行礼解释道:“去三原县了。”
闻言,衡也转身走向三原县。
三原县就在咸阳的北面,向西紧挨着泾阳县。
很早以前属北地郡,后来经过几次改迁之后,这里就成了三原县。
衡见到坐在渠边的萧何,萧何身边还站着几个老农。
萧何一如既往地亲力亲为,这片渭北几乎就是萧何一人建设起来的。
等萧何与眼前几人将修渠之事商量好,回身看去才见到公子,行礼道:“公子。”
衡道:“刘肥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