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岳乐的年号让王五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正大”二字很容易让他联想到综艺。
南边的消息来源说“正大”是源于顺治手书的“正大光明”四字,岳乐以此为年号,估计是想表明他这个皇帝很正统的意思。
毕竟,当年顺治临终时的确想过传位给岳乐这个堂兄,而这件事也是导致岳乐在康熙朝倍受打压的原因。
如今岳乐称帝,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皇位。
南边消息来源就是前江宁织造,现被岳乐任命为内务府大臣的曹玺。
曹玺还是识时务的,在其侄子曹荣牵线下暗地向大周赵王殿下投了诚。
除了满清已经没有前途外,也是因为其独子就在燕京。
真若榆木疙瘩跟满清这条破船沉到底,他曹家可就要断后。
王五留曹寅一命可不是看在他那孙子曹雪芹的面子,就是想利用这小子要胁曹玺。
曹玺不上道,曹寅就得上道。
黄泉道。
好在曹玺识趣,舵转的比谁都快。
据曹玺密信所说,拥戴岳乐的主要是东南那帮旗人,汉官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多官员暗中都在“押注”。
大部分注码是押武昌的,毕竟武昌的洪化朝廷离的太近,远在燕京的王五由于势力暂时无法触及东南,故而除主动接触的曹玺外,东南方面暂时没有多少官员想投靠他这个大周朝的赵王。
不过曹玺说只要赵王的兵马能够进至江淮一带,他就有把握为赵王殿下劝说凤庐巡抚朱国治、江南提督梁化凤等官员向赵王投诚。
朱国治、梁化凤这两个人,王五还是比较熟悉的,南明史上的常客了。
不过对这二人确是没有半点招揽的意思,将来南下真要接受二人投诚,多半回头也要找个理由处决掉的。
据曹玺透露,岳乐这个正大朝廷现在除了聚拢兵马确保东南外,也在积极寻求“外交”渠道以缓解当下困境。
“外交”渠道主要集中在福建方面,即派人前往福州劝说耿家休兵。
耿家虽然因为郑氏袭其后方导致从浙江全线退兵,但耿家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如今在福建和江西仍有十余万兵马,也是对岳乐这个正大朝廷最大的威胁。
其次是江西的吴军。
如果耿家能够同清军谈和休战,甚至重新投向清廷,那肯定是对看起来极不乐观的岳乐朝喂了一碗鸡血。
不仅东南的军事压力骤减,也能提高岳乐的威望,便于其笼络东南人心。
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岳乐给耿家开出父子双亲王、世袭福建的价码,同时表示可以出兵帮助耿家对付占领福建数府的台湾郑氏。
耿家若是接受这个条件,就能打通江宁同广州的联系。
广东尚家目前是唯一没有公开表示反对大清的藩王,哪怕尚之信多次同吴军谈判,并接受了吴军一些条件,但依旧没有公开臣服吴周,并且同侵入广东的郑军多次交战。
看起来,这位在燕京时常辱骂满洲人为鞑子的平南世子比满洲人还忠于大清。
因此岳乐登基后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正式册封尚之信为平南亲王,同时给其父尚可喜追赠了一大堆荣誉称号。
不仅是尚可喜,连鳌拜等人都被岳乐给平了反,追赠了个一等公爵。
很明显,岳乐给鳌拜一党翻案原因是为了稳住西北的卓布泰,可惜东南离西北太远,双方音讯不通,所以这个翻案有没有效果谁也不知道。
两江总督郎廷佐上书新帝,请封广西孙延龄袭其岳父孔有德的定南王爵,并准世袭广西。
孙延龄此前在吴军大将吴应期的压力下,已经向吴三桂臣服,不过吴三桂当时是以前明朱三太子名义给孙延龄封的安南王。
朱三太子是谁?人在哪?
鬼影都瞧不见一个。
那这个封王诏书肯定是有问题的。
洪化朝廷建立后,夏国相可能是看不起同样是女婿出身的孙延龄,亲王、郡王封了好几个,愣是没给孙延龄一道正式封王诏书。
所以,孙延龄这个安南王看着不伦不类,且越来越边缘化,好像淡出人们的视线。
有鉴于此,郎廷佐认为孙延龄肯定对洪化朝廷不满,吴三桂在时能压住他,现在吴三桂不在了,孙延龄未必就服夏国相。
因此只要朝廷及时纠正过去错误,承认孙延龄是孔有德的衣钵传人,承认其对广西的世镇权,孙延龄极有可能在广西再竖反旗。
如此一来,吴军大后方就又乱了。
若是福建耿家再同大清谈和,打通两广讯道,使东南和两广地区重新联成一片,那局势就能立即改观,中兴大清有望。
不得不说郎廷佐这个两江总督有两把刷子,事实上福建耿家因为被郑氏插刀原因父子二人都决定将头等大敌从清军转为郑军,只是顾虑浙江方向压过来的清军才不敢与郑氏大动干戈。
岳乐的示好可谓是及时解除耿军北面之敌,使耿军能集中力量对付侵占沿海数府的郑军。耿家要是同清军重新握手言和,广西的孙延龄又岂有不动心之理。
没死的吴三桂如同武林第一高手压制了一帮高手,如今第一高手没了,继承人又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主政的还是个无能至极的蠢货夏国相,这帮高手哪个不蠢蠢欲动。
何况,吴军还自个内讧了。
平凉的王辅臣在方光琛的劝说下终是全军向吴应麟投降,充当了吴应麟打天下的第一猛将。
得到王辅臣麾下万余平凉精兵支持后,王五的大舅子根根哥终是在秦州迫不及待为自己披上了黄袍,年号“兴武”。
这个年号是当初群臣为吴三桂进献的四个年号之一,吴三桂最终选择的是“昭武”。
可惜没多久昭武年号就被传出谣言不吉利,结果还真是不吉利。
登基没多久的昭武帝突然就中风了!
吴应麟选择父亲没用的“兴武”为年号,表明其积极进取之心。
西北大乱。
南边的消息来源说“正大”是源于顺治手书的“正大光明”四字,岳乐以此为年号,估计是想表明他这个皇帝很正统的意思。
毕竟,当年顺治临终时的确想过传位给岳乐这个堂兄,而这件事也是导致岳乐在康熙朝倍受打压的原因。
如今岳乐称帝,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皇位。
南边消息来源就是前江宁织造,现被岳乐任命为内务府大臣的曹玺。
曹玺还是识时务的,在其侄子曹荣牵线下暗地向大周赵王殿下投了诚。
除了满清已经没有前途外,也是因为其独子就在燕京。
真若榆木疙瘩跟满清这条破船沉到底,他曹家可就要断后。
王五留曹寅一命可不是看在他那孙子曹雪芹的面子,就是想利用这小子要胁曹玺。
曹玺不上道,曹寅就得上道。
黄泉道。
好在曹玺识趣,舵转的比谁都快。
据曹玺密信所说,拥戴岳乐的主要是东南那帮旗人,汉官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多官员暗中都在“押注”。
大部分注码是押武昌的,毕竟武昌的洪化朝廷离的太近,远在燕京的王五由于势力暂时无法触及东南,故而除主动接触的曹玺外,东南方面暂时没有多少官员想投靠他这个大周朝的赵王。
不过曹玺说只要赵王的兵马能够进至江淮一带,他就有把握为赵王殿下劝说凤庐巡抚朱国治、江南提督梁化凤等官员向赵王投诚。
朱国治、梁化凤这两个人,王五还是比较熟悉的,南明史上的常客了。
不过对这二人确是没有半点招揽的意思,将来南下真要接受二人投诚,多半回头也要找个理由处决掉的。
据曹玺透露,岳乐这个正大朝廷现在除了聚拢兵马确保东南外,也在积极寻求“外交”渠道以缓解当下困境。
“外交”渠道主要集中在福建方面,即派人前往福州劝说耿家休兵。
耿家虽然因为郑氏袭其后方导致从浙江全线退兵,但耿家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如今在福建和江西仍有十余万兵马,也是对岳乐这个正大朝廷最大的威胁。
其次是江西的吴军。
如果耿家能够同清军谈和休战,甚至重新投向清廷,那肯定是对看起来极不乐观的岳乐朝喂了一碗鸡血。
不仅东南的军事压力骤减,也能提高岳乐的威望,便于其笼络东南人心。
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岳乐给耿家开出父子双亲王、世袭福建的价码,同时表示可以出兵帮助耿家对付占领福建数府的台湾郑氏。
耿家若是接受这个条件,就能打通江宁同广州的联系。
广东尚家目前是唯一没有公开表示反对大清的藩王,哪怕尚之信多次同吴军谈判,并接受了吴军一些条件,但依旧没有公开臣服吴周,并且同侵入广东的郑军多次交战。
看起来,这位在燕京时常辱骂满洲人为鞑子的平南世子比满洲人还忠于大清。
因此岳乐登基后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正式册封尚之信为平南亲王,同时给其父尚可喜追赠了一大堆荣誉称号。
不仅是尚可喜,连鳌拜等人都被岳乐给平了反,追赠了个一等公爵。
很明显,岳乐给鳌拜一党翻案原因是为了稳住西北的卓布泰,可惜东南离西北太远,双方音讯不通,所以这个翻案有没有效果谁也不知道。
两江总督郎廷佐上书新帝,请封广西孙延龄袭其岳父孔有德的定南王爵,并准世袭广西。
孙延龄此前在吴军大将吴应期的压力下,已经向吴三桂臣服,不过吴三桂当时是以前明朱三太子名义给孙延龄封的安南王。
朱三太子是谁?人在哪?
鬼影都瞧不见一个。
那这个封王诏书肯定是有问题的。
洪化朝廷建立后,夏国相可能是看不起同样是女婿出身的孙延龄,亲王、郡王封了好几个,愣是没给孙延龄一道正式封王诏书。
所以,孙延龄这个安南王看着不伦不类,且越来越边缘化,好像淡出人们的视线。
有鉴于此,郎廷佐认为孙延龄肯定对洪化朝廷不满,吴三桂在时能压住他,现在吴三桂不在了,孙延龄未必就服夏国相。
因此只要朝廷及时纠正过去错误,承认孙延龄是孔有德的衣钵传人,承认其对广西的世镇权,孙延龄极有可能在广西再竖反旗。
如此一来,吴军大后方就又乱了。
若是福建耿家再同大清谈和,打通两广讯道,使东南和两广地区重新联成一片,那局势就能立即改观,中兴大清有望。
不得不说郎廷佐这个两江总督有两把刷子,事实上福建耿家因为被郑氏插刀原因父子二人都决定将头等大敌从清军转为郑军,只是顾虑浙江方向压过来的清军才不敢与郑氏大动干戈。
岳乐的示好可谓是及时解除耿军北面之敌,使耿军能集中力量对付侵占沿海数府的郑军。耿家要是同清军重新握手言和,广西的孙延龄又岂有不动心之理。
没死的吴三桂如同武林第一高手压制了一帮高手,如今第一高手没了,继承人又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主政的还是个无能至极的蠢货夏国相,这帮高手哪个不蠢蠢欲动。
何况,吴军还自个内讧了。
平凉的王辅臣在方光琛的劝说下终是全军向吴应麟投降,充当了吴应麟打天下的第一猛将。
得到王辅臣麾下万余平凉精兵支持后,王五的大舅子根根哥终是在秦州迫不及待为自己披上了黄袍,年号“兴武”。
这个年号是当初群臣为吴三桂进献的四个年号之一,吴三桂最终选择的是“昭武”。
可惜没多久昭武年号就被传出谣言不吉利,结果还真是不吉利。
登基没多久的昭武帝突然就中风了!
吴应麟选择父亲没用的“兴武”为年号,表明其积极进取之心。
西北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