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所谓专业
第194章 所谓专业
潘经理其实一时半会儿并不能想明白李旭到底要做什么。
自从他坐到这个位置上来以后,已经很少有过这样的体验了,就是上面的人想要做什么、怎么想的,你完全猜不透。
比如眼下李旭交代给他的这件事情,让他按照重要程度给整个部门的人排个序。
难道说是要根据自己排序的次序来确定他们的薪水吗?
越是不重要的人,薪水就开得越低,如此维持排在前面的几个金牌销售的薪水?
如果李旭真的是如此考虑的,潘经理就会觉得有一些失望,因为这样做,本质是将矛盾丢给了他这个部门经理啊。
而让潘经理难受的是,眼下他还想不出来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只是这件事情李旭既然交代了,就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无论怎么猜,都未必准确。
等下一步把这个次序排出来交给李旭以后,就会知道李旭究竟想做什么的,到时候该提意见的时候再说。
想到这里,潘经理将他们部门的所有人的名字都罗列出来,认真地在每个人的名字上勾勾画画。
无论李旭要做什么,这个排序一定都会影响到被排序者的切身利益。能力当然很重要,但除了能力以外,忠诚度同样很重要。
看似简单的排序,潘经理却是改了好几版,最终才在踌躇中确定了一个名单。
随后微微叹了口气,通过内部邮件给李旭发了过去。
此时,他的心情是忐忑的。
李旭并没有让关注这三份报告的所有人等太久。
就在潘经理将名单交给他的第二天,李旭便吩咐黄玲玲安排了一个会议,是让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参加的。
作为副总裁的徐亮也是有自己的秘书的,当他的秘书通知接下来的十点钟,李旭会组织召开一个会议时,他轻笑了一声:“总裁到我们这儿组织的第一次重要会议,通知一下所有人,没有其他的事情尽量不要请假。”
秘书点点头,下去安排了。
徐亮靠在椅子上,他大概知道李旭是要针对薪酬方案做一些安排部署的。
只是,他想好要怎么决策了吗?
毫无疑问,无论是站在市场部这边,或是站在人力资源与财务部这边,都会伤害到对方的利益。
职场不是过家家,一个人的命令也不是金科玉律,政治的本质就是寻找利益共同体,这会是一场抉择。
所以李旭要怎样处理这一次的事情,能让他把李旭看得更清楚一些。
徐亮将桌上的笔记本收拾好,看了看时间出门了。
毕竟是总裁的第一次会议,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迟到,那就实在是太不开眼了。
在李旭抵达之前,已经有几个中层率先来到了办公室。
徐亮到门口的时候刚好碰到了财务部的蔡经理。
蔡经理微微颔首,对徐亮打招呼:“徐总,早上好啊。”
徐亮并没有回应,而是饶有兴趣地问:“你们打上来的报告,李总批了吗?”
蔡经理摇了摇头,他长发和胡子拉碴的模样,看上去有一些憔悴,但眼神却格外精明。
蔡经理说:“目前还没有呢。”
徐亮拍了拍蔡经理的肩膀说:“财务方面你是我们公司最专业的,可一定要严谨一点。”
蔡经理连忙说道:“这个是当然的。”
看着蔡经理丝毫没有一点惭愧地接受了自己的这句话,徐亮有一些好笑。
他这句话里的重点其实并不是后半段“要严谨一点”,而是前半段“你是我们公司最专业的”。
他蔡经理当真是公司里最专业的财务人员吗?徐亮并没有点破。
但在他眼中,蔡经理的财务水平仅仅是够用。
够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总公司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可以保证财务的正常运转,仅此而已。
你如果要让他真的独立去设计出一些模型,他连南北方向都找不到了。
所以蔡经理的上限也只能在这分公司里当一个财务部的经理罢了。
而可笑的是蔡经理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一直以专家自居,对那些新来的大学生挑三拣四,时常以专业的口吻去批评,其实不过是多了一点经验优势罢了。
但是呢,就这样的水平,已经让刘国庆看不懂了。
徐亮却很清楚,李旭可不是刘国庆那种专业草包,毕竟是清北大学管理学院的高材生。
如果蔡经理还抱着之前对待刘国庆时的那种心态,那多半会吃大亏。
在财务方面,徐亮也很专业。蔡经理拿给他的那份报告,虽然一眼看过去没有发现多少问题,但是肯定是有bug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仔细地找。
对于李旭来说,唯一的问题是他拿到那份报告时间太短了。
换了是他徐亮自己,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地琢磨那份报告,肯定能够挑出不少的问题来。
但李旭从看那份报告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才三天时间,而李旭要看的还有人力资源的薪酬方案,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给出一些修改意见,到底是有一些困难了。
所以徐亮觉得李旭可能的出发点还得是从宏观的角度,那么看看吧。
会议在10:00的时候正式开始。
黄玲玲将李旭所需要的文件材料放好,然后转过身去,帮李旭将座椅拉开。
此时李旭刚好走过来,顺势坐下。
看了一眼在场所有人已经到齐,便沉声开口:“人都到齐了,那我们就直接开始吧。”
背后的ppt上出现了那份薪酬报告的封面,李旭也不废话,直接开口:“今天叫大家过来是讨论一下关于薪酬方案的事情。
“这件事情呢,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我的了解,新的薪酬方案已经讨论了一个多月,目前还没有定下来,而这个季度也马上过去,下个季度一定要将新的薪酬制度运行起来,时间很紧急,今天我们的主要议程就是围绕着这个薪酬方案展开的。”
此时人力资源部的孟经理和财务部的蔡经理都明显有一些兴奋起来。
李旭的目光在两人的身上扫过,随后低下头去,翻出来一份材料,又抬起头,顿了一阵。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时,才缓缓开口:“首先我先说一下这份报告吧,如果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下来指正一下。”
下一刻,李旭的语气忽然冷峻下来,轻轻的敲了敲桌子:“我认为一份报告,要讨论它的前提条件是专业,但这份报告在我看来实在是太不专业了。”
此话一出,顿时让坐在角落里的孟经理和蔡经理脸上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孟经理有一些沉不住气,忍不住开口道:“李总,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李旭目光望了过去:“孟经理,你有一些不服气吗?”他深吸一口气说:“嗯,财务部还有人力资源部,你们两个部门的报告,那我就一起说了。”
李旭说:“这份薪酬方案的底层逻辑和公司财务健康度存在明显脱节。”
“你看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薪酬的占比已达流动负债的42%,而你的方案中薪酬总额增长率预设为15%,这与利润表中ebitda利润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完全不匹配。
“更关键的是,现金流量表显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连续三个季度低于预期,你却没有在方案中设置薪酬总额的现金保障性调节机制。”
在场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财务背景的,听李旭的这些专业术语一愣一愣的,但是,很明显能够看出来李旭……
专业,太专业了!
他们都在偷偷的看孟经理和蔡经理一向以专业自居的他们被新来的总裁怒斥不专业,这一幕真是显得有一些黑色幽默。
孟经理愣了一下,一直以来,他和蔡经理给别人留下来的印象都是专业,此时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被李旭批得体无完肤,怎么可能接受呢?
他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下,硬着头皮说:“李总,您提到的这些财务指标关联,我确实之前没结合起来看。我一直想着把薪酬向市场水平看齐,但没考虑到咱们公司当下现金流和利润率的压力。”
李旭摇了摇头:“从成本结构来看,方案里固定薪酬占比68%,这会导致单位边际人力成本刚性过高,在管理费用科目中直接挤压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预算。
“你没有将薪酬成本与roic、eva等核心财务指标建立敏感性分析模型,也没考虑到方案实施后对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而且,方案中绩效工资的计提规则与权责发生制存在冲突。”
这几句话让孟经理一时间无法反驳,他低下头去又忽然想到什么,笑了笑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对这些财务分析工具和专业概念掌握得不够扎实。您说的权责发生制和绩效计提的关系,我还需要再学习。我能先从哪个方向开始改进呢?”
李旭冷笑一声,很明显孟经理是在以退为进,但是自己可是有一个智囊团队,自然早就有解决的方案了。
他沉声开口:“带着调整后的方案,附上包含薪酬成本变动的预计资产负债表,先从用杜邦分析法重新测算开始,搞清楚薪酬成本和各项财务指标的联动关系……”
此时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蔡经理,内心才是最为惊讶的。
因为他是主管财务的,听李旭的这番话,可以明显看出来李旭不仅看了他们的薪酬方案,更是将财务报表认真地研究过、一一对照,才能够如此一针见血地点出来存在的问题。
而且蔡经理很清楚李旭事先是没有看过薪酬报告的。
所以也就是说他在短短的这么两三天时间,就已经抓住了这么多漏洞,专业,太专业了,这种专业是基于对财务薪酬管理业务理解的更高层面的专业。
此时孟经理脸色涨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而蔡经理没有被点名,此时便很识趣的没有开口。
李旭往椅子上微微一靠,语气生硬而又严肃说:“所以对这份薪酬制度,我的意见是,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好好地对照财务报表中的关键要素重新调整,我看就三天时间吧,三天时间后,把调整后的报告交到我办公室,我们再做讨论。”
李旭看了看其他人:“大家有没有意见?”
会议室里此时鸦雀无声。
徐亮率先开口说:“我没有任何意见,大家有意见的可以举手发表。”此时当然没有谁会这么傻乎乎的举手了。
李旭轻轻拍了拍桌子,站起身来:“如果没有意见的话,那么今天的这个会议就开到这里,我不喜欢开长会,有事说事,没事的话那今天就先散会了。”
说完,黄玲玲赶紧过来,将李旭的材料收拾好,跟着李旭出去了。
黄玲玲此时看着李旭的背影,一脸傻笑,她觉得刚才李旭怒斥两个经理不专业的画面实在是太帅了,她太爱看了。
等到李旭走出办公室,在场的其他人才面面相觑,发出讨论的声音,陆陆续续的起身离开。
而此时最为尴尬的自然是蔡经理和孟经理了,他们俩都很清楚之所以那份薪酬制度会被李旭点出来那么多问题,核心原因还是因为之前的刘国庆太不专业了,所以让他们产生了一些侥幸心理,觉得哪怕有一些问题,不是专业的人反正也看不懂,糊弄过去也没什么关系,却没想到李旭竟然这么厉害,三天时间,那这两天恐怕得好好加班了。
而潘经理起身以后,看着李旭离开的背影,却是陷入了沉思。
今天的会议结果自然是将薪酬方案否定了,但是这否定又否的不完全,因为李旭并没有表现出立场,他只是从专业的角度挑出了薪酬制度的bug,但对于薪酬制度的基本方向却是没有碰的,所以李旭到底是怎么想的,他还是摸不清头脑。
这似乎更像是一种推迟……
没错,就像是推迟!
似乎是抓住了一点灵感,但潘经理又有了新的疑问,只是三天时间又能做什么呢?
不过李旭并没有让潘经理等太久,他刚刚回办公室,就接到了黄玲玲的电话。
黄玲玲说:“潘经理,你现在没有事的话到李总办公室来一下,李总有事找你。”
潘经理心头一动,连忙说:“好的,我马上就到。”
(本章完)
潘经理其实一时半会儿并不能想明白李旭到底要做什么。
自从他坐到这个位置上来以后,已经很少有过这样的体验了,就是上面的人想要做什么、怎么想的,你完全猜不透。
比如眼下李旭交代给他的这件事情,让他按照重要程度给整个部门的人排个序。
难道说是要根据自己排序的次序来确定他们的薪水吗?
越是不重要的人,薪水就开得越低,如此维持排在前面的几个金牌销售的薪水?
如果李旭真的是如此考虑的,潘经理就会觉得有一些失望,因为这样做,本质是将矛盾丢给了他这个部门经理啊。
而让潘经理难受的是,眼下他还想不出来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只是这件事情李旭既然交代了,就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无论怎么猜,都未必准确。
等下一步把这个次序排出来交给李旭以后,就会知道李旭究竟想做什么的,到时候该提意见的时候再说。
想到这里,潘经理将他们部门的所有人的名字都罗列出来,认真地在每个人的名字上勾勾画画。
无论李旭要做什么,这个排序一定都会影响到被排序者的切身利益。能力当然很重要,但除了能力以外,忠诚度同样很重要。
看似简单的排序,潘经理却是改了好几版,最终才在踌躇中确定了一个名单。
随后微微叹了口气,通过内部邮件给李旭发了过去。
此时,他的心情是忐忑的。
李旭并没有让关注这三份报告的所有人等太久。
就在潘经理将名单交给他的第二天,李旭便吩咐黄玲玲安排了一个会议,是让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参加的。
作为副总裁的徐亮也是有自己的秘书的,当他的秘书通知接下来的十点钟,李旭会组织召开一个会议时,他轻笑了一声:“总裁到我们这儿组织的第一次重要会议,通知一下所有人,没有其他的事情尽量不要请假。”
秘书点点头,下去安排了。
徐亮靠在椅子上,他大概知道李旭是要针对薪酬方案做一些安排部署的。
只是,他想好要怎么决策了吗?
毫无疑问,无论是站在市场部这边,或是站在人力资源与财务部这边,都会伤害到对方的利益。
职场不是过家家,一个人的命令也不是金科玉律,政治的本质就是寻找利益共同体,这会是一场抉择。
所以李旭要怎样处理这一次的事情,能让他把李旭看得更清楚一些。
徐亮将桌上的笔记本收拾好,看了看时间出门了。
毕竟是总裁的第一次会议,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迟到,那就实在是太不开眼了。
在李旭抵达之前,已经有几个中层率先来到了办公室。
徐亮到门口的时候刚好碰到了财务部的蔡经理。
蔡经理微微颔首,对徐亮打招呼:“徐总,早上好啊。”
徐亮并没有回应,而是饶有兴趣地问:“你们打上来的报告,李总批了吗?”
蔡经理摇了摇头,他长发和胡子拉碴的模样,看上去有一些憔悴,但眼神却格外精明。
蔡经理说:“目前还没有呢。”
徐亮拍了拍蔡经理的肩膀说:“财务方面你是我们公司最专业的,可一定要严谨一点。”
蔡经理连忙说道:“这个是当然的。”
看着蔡经理丝毫没有一点惭愧地接受了自己的这句话,徐亮有一些好笑。
他这句话里的重点其实并不是后半段“要严谨一点”,而是前半段“你是我们公司最专业的”。
他蔡经理当真是公司里最专业的财务人员吗?徐亮并没有点破。
但在他眼中,蔡经理的财务水平仅仅是够用。
够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总公司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可以保证财务的正常运转,仅此而已。
你如果要让他真的独立去设计出一些模型,他连南北方向都找不到了。
所以蔡经理的上限也只能在这分公司里当一个财务部的经理罢了。
而可笑的是蔡经理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一直以专家自居,对那些新来的大学生挑三拣四,时常以专业的口吻去批评,其实不过是多了一点经验优势罢了。
但是呢,就这样的水平,已经让刘国庆看不懂了。
徐亮却很清楚,李旭可不是刘国庆那种专业草包,毕竟是清北大学管理学院的高材生。
如果蔡经理还抱着之前对待刘国庆时的那种心态,那多半会吃大亏。
在财务方面,徐亮也很专业。蔡经理拿给他的那份报告,虽然一眼看过去没有发现多少问题,但是肯定是有bug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仔细地找。
对于李旭来说,唯一的问题是他拿到那份报告时间太短了。
换了是他徐亮自己,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地琢磨那份报告,肯定能够挑出不少的问题来。
但李旭从看那份报告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才三天时间,而李旭要看的还有人力资源的薪酬方案,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给出一些修改意见,到底是有一些困难了。
所以徐亮觉得李旭可能的出发点还得是从宏观的角度,那么看看吧。
会议在10:00的时候正式开始。
黄玲玲将李旭所需要的文件材料放好,然后转过身去,帮李旭将座椅拉开。
此时李旭刚好走过来,顺势坐下。
看了一眼在场所有人已经到齐,便沉声开口:“人都到齐了,那我们就直接开始吧。”
背后的ppt上出现了那份薪酬报告的封面,李旭也不废话,直接开口:“今天叫大家过来是讨论一下关于薪酬方案的事情。
“这件事情呢,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我的了解,新的薪酬方案已经讨论了一个多月,目前还没有定下来,而这个季度也马上过去,下个季度一定要将新的薪酬制度运行起来,时间很紧急,今天我们的主要议程就是围绕着这个薪酬方案展开的。”
此时人力资源部的孟经理和财务部的蔡经理都明显有一些兴奋起来。
李旭的目光在两人的身上扫过,随后低下头去,翻出来一份材料,又抬起头,顿了一阵。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时,才缓缓开口:“首先我先说一下这份报告吧,如果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下来指正一下。”
下一刻,李旭的语气忽然冷峻下来,轻轻的敲了敲桌子:“我认为一份报告,要讨论它的前提条件是专业,但这份报告在我看来实在是太不专业了。”
此话一出,顿时让坐在角落里的孟经理和蔡经理脸上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孟经理有一些沉不住气,忍不住开口道:“李总,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李旭目光望了过去:“孟经理,你有一些不服气吗?”他深吸一口气说:“嗯,财务部还有人力资源部,你们两个部门的报告,那我就一起说了。”
李旭说:“这份薪酬方案的底层逻辑和公司财务健康度存在明显脱节。”
“你看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薪酬的占比已达流动负债的42%,而你的方案中薪酬总额增长率预设为15%,这与利润表中ebitda利润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完全不匹配。
“更关键的是,现金流量表显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连续三个季度低于预期,你却没有在方案中设置薪酬总额的现金保障性调节机制。”
在场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财务背景的,听李旭的这些专业术语一愣一愣的,但是,很明显能够看出来李旭……
专业,太专业了!
他们都在偷偷的看孟经理和蔡经理一向以专业自居的他们被新来的总裁怒斥不专业,这一幕真是显得有一些黑色幽默。
孟经理愣了一下,一直以来,他和蔡经理给别人留下来的印象都是专业,此时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被李旭批得体无完肤,怎么可能接受呢?
他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下,硬着头皮说:“李总,您提到的这些财务指标关联,我确实之前没结合起来看。我一直想着把薪酬向市场水平看齐,但没考虑到咱们公司当下现金流和利润率的压力。”
李旭摇了摇头:“从成本结构来看,方案里固定薪酬占比68%,这会导致单位边际人力成本刚性过高,在管理费用科目中直接挤压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预算。
“你没有将薪酬成本与roic、eva等核心财务指标建立敏感性分析模型,也没考虑到方案实施后对每股收益的稀释效应。而且,方案中绩效工资的计提规则与权责发生制存在冲突。”
这几句话让孟经理一时间无法反驳,他低下头去又忽然想到什么,笑了笑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对这些财务分析工具和专业概念掌握得不够扎实。您说的权责发生制和绩效计提的关系,我还需要再学习。我能先从哪个方向开始改进呢?”
李旭冷笑一声,很明显孟经理是在以退为进,但是自己可是有一个智囊团队,自然早就有解决的方案了。
他沉声开口:“带着调整后的方案,附上包含薪酬成本变动的预计资产负债表,先从用杜邦分析法重新测算开始,搞清楚薪酬成本和各项财务指标的联动关系……”
此时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蔡经理,内心才是最为惊讶的。
因为他是主管财务的,听李旭的这番话,可以明显看出来李旭不仅看了他们的薪酬方案,更是将财务报表认真地研究过、一一对照,才能够如此一针见血地点出来存在的问题。
而且蔡经理很清楚李旭事先是没有看过薪酬报告的。
所以也就是说他在短短的这么两三天时间,就已经抓住了这么多漏洞,专业,太专业了,这种专业是基于对财务薪酬管理业务理解的更高层面的专业。
此时孟经理脸色涨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而蔡经理没有被点名,此时便很识趣的没有开口。
李旭往椅子上微微一靠,语气生硬而又严肃说:“所以对这份薪酬制度,我的意见是,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好好地对照财务报表中的关键要素重新调整,我看就三天时间吧,三天时间后,把调整后的报告交到我办公室,我们再做讨论。”
李旭看了看其他人:“大家有没有意见?”
会议室里此时鸦雀无声。
徐亮率先开口说:“我没有任何意见,大家有意见的可以举手发表。”此时当然没有谁会这么傻乎乎的举手了。
李旭轻轻拍了拍桌子,站起身来:“如果没有意见的话,那么今天的这个会议就开到这里,我不喜欢开长会,有事说事,没事的话那今天就先散会了。”
说完,黄玲玲赶紧过来,将李旭的材料收拾好,跟着李旭出去了。
黄玲玲此时看着李旭的背影,一脸傻笑,她觉得刚才李旭怒斥两个经理不专业的画面实在是太帅了,她太爱看了。
等到李旭走出办公室,在场的其他人才面面相觑,发出讨论的声音,陆陆续续的起身离开。
而此时最为尴尬的自然是蔡经理和孟经理了,他们俩都很清楚之所以那份薪酬制度会被李旭点出来那么多问题,核心原因还是因为之前的刘国庆太不专业了,所以让他们产生了一些侥幸心理,觉得哪怕有一些问题,不是专业的人反正也看不懂,糊弄过去也没什么关系,却没想到李旭竟然这么厉害,三天时间,那这两天恐怕得好好加班了。
而潘经理起身以后,看着李旭离开的背影,却是陷入了沉思。
今天的会议结果自然是将薪酬方案否定了,但是这否定又否的不完全,因为李旭并没有表现出立场,他只是从专业的角度挑出了薪酬制度的bug,但对于薪酬制度的基本方向却是没有碰的,所以李旭到底是怎么想的,他还是摸不清头脑。
这似乎更像是一种推迟……
没错,就像是推迟!
似乎是抓住了一点灵感,但潘经理又有了新的疑问,只是三天时间又能做什么呢?
不过李旭并没有让潘经理等太久,他刚刚回办公室,就接到了黄玲玲的电话。
黄玲玲说:“潘经理,你现在没有事的话到李总办公室来一下,李总有事找你。”
潘经理心头一动,连忙说:“好的,我马上就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