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舆论
李孜省领兵在西北取得一场大捷的消息,当天就如同晴空霹雳一般,迅速在京师官场蔓延开来。
没有人能想到,平时看起来狡猾奸诈满肚子坏水却从不知兵的李孜省,竟有这般本事。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派出人手四下找人求证,以验证此消息真伪。
但最后的结果却无不显示……这似乎是真的。
除非是李孜省欺瞒上报,以小功冒大功,对自己取得的一点儿小功劳便夸大其词,再或是杀良冒功,哄骗天下人。
这些只能等后续消息传来才能进行甄别。
文渊阁。
内阁值房。
刘吉干坐在那儿,手上仍旧拿着边关送来的奏捷奏疏的关白本,整个人还没从晃神中跳脱出来。
“刘阁老?”
徐溥生怕刘吉接受不了边关捷报的冲击,在旁善意提醒。
你要是继续坐在那儿冥思苦想,只怕你会想不开,直接背过气去。
刘吉苦着脸问道:“时用啊,你说说看,这是个寻常人能想到的结果么?要是今日我在朝会上带头参劾李孜省和他背后站着的张来瞻,是不是说现在我已经被天下人群起耻笑了?”
徐溥心说,被天下人耻笑倒不至于。
看走眼的又不止你一个,反正我没看出来李孜省到底是怎么获得军功的。
真是邪门儿!
刘吉继续问道:“你说,姓李的有几分可能是虚奏捷报,以换取军功?反正天高皇帝远,骗得一时是一时,让张来瞻在朝中替他发声,然后这场子虚乌有的大捷就可以堂而皇之存在,甚至铭记于史书中?”
徐溥皱眉问道:“这可能吗?”
“怎么不可能?”
刘吉道,“以我了解的李孜省,他做事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先皇时更是不守规矩,朝堂上下最恣意妄为的那个人就是他。”
徐溥无奈摇头,意思是,我不认为李孜省有胆量在这么大的事情上弄虚作假。
除非他活腻了!
刘吉继续分析:“你想啊,这是陛下登基后第一场像样的战事,先奏个捷,让陛下开心一下,朝廷也把庆祝流程走完,将事情变成既定事实。这样就算回头派人去调查,发现问题所在,也不能随便揭露……毕竟谁都要为陛下的颜面着想。”
徐溥苦着脸道:“刘阁老,您是不是多心了?就算李孜省有此心思,我想,覃公公也不会让他随便乱来的……再说这一战可是有首级和俘虏作为凭证的,很难作假!”
“覃昌得罪了张峦,被陛下发配,要想重获帝心非得立下军功不可。也就是说,如今覃昌的未来已经跟李孜省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共同弄虚作假也不是不可想象之事。”
随即刘吉又指了指奏捷奏疏,分析道:“你没看到上面说,此番出塞还抓了不少边疆牧民,或许他们就是以这些异族百姓来充军功。
“别以为我不知道当初王世昌就是这么干的,威宁海破了鞑子营寨,杀的抓的基本上都是老弱妇孺,然后先皇就给他定了那么大的功劳,让世人觉得他是当世第一名将,殊不知他根本就是欺世盗名。”
“有这回事吗?”
徐溥很惊讶。
心说,当时我只是东宫讲官,在朝中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真不清楚背后的门道。
刘吉道:“后来还是我跟先皇说明情况,要不然王世昌怎会被发配去安陆结屋山岩下种庄稼?”
“……”
徐溥颇为无语。
感情当初王越倒霉,还有你刘吉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功劳呢?
刘吉目光阴冷,道:“李孜省对于军功的渴望,比之昔日王世昌更甚,所以他完全有理由杀良冒功……故此,这件事必须得严查,追究到底,不能让他有任何钻空子的机会。”
徐溥试探地问道:“那您……”
刘吉显得很自负:“我这人,看人很少会走眼。哼,先前参劾之事还没完,我倒要看看,那张峦和李孜省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要真是随便一个什么鸟人,去了趟西北,受张峦一番指点后就能开疆拓土,杀敌建功,那他张峦岂不是成了仙人?
“这种事,打死我都不信!”
……
……
徐溥离开文渊阁时,心里很是纠结。
因为从情理上来说,内阁目前就两个人,他应该在立场上跟刘吉保持一致。
虽然二人年岁相当,但刘吉资历太过深厚,宰辅的经验比他徐溥多多了,他不该怀疑刘吉观事的准确性。
但从理智上来说,这个刘吉做事太不靠谱了,“刘”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
跟刘吉站在同一立场上,就像是明知此路走不通还非得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也太傻了。
从内心而言,他还是倾向于跟刘吉划清界限的。
“徐阁老?”
徐溥刚走到翰林院门口,还没等进去,就见刘健从里面迎了出来。
徐溥上前问道:“希贤,你为何在此?找我有事吗?”
刘健道:“先前您让人传话来,让所有人都在参劾掌院学士张峦的奏疏上联名,本来已收集得差不多了,但适才西北捷报传来,翰苑同僚震惊之余,纷纷议论,认为此事应当慎重再议。”
徐溥叹道:“我此番回翰苑,也是为叫停此事。”
“这参与不参,有何讲究?”
刘健问道,“据说李孜省和覃昌二人,领兵在塞外抵御鞑靼人,大获全胜,还是按照张峦所给情报方才取得的战果?
“张峦远在京城之地,如何得悉千里外的鞑靼人的行军动向?莫非是……”
徐溥一听,赶紧叫停:“切莫多做猜测。”
因为徐溥已经感觉到了,这帮站在儒家学术顶端的翰林,从理性角度做出猜测,张峦很可能是跟鞑靼人暗中有勾连,或是牵扯到鞑靼内部派系之争,鞑靼人要借助大明边关将士之手来教训那些不听话的部族武装。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当下最符合这次“神迹”的解释。
毕竟大明文官最通人情世故,做事素来讲究“合情合理”,你张峦在皇帝面前装神弄鬼,绷绷面子装装逼也就算了,还想让我们相信你真的通晓天机?
不好意思,这实在是超出人类正常能力所及,别怪我们不相信。
徐溥道:“据闻,李孜省领兵出关后,埋伏于边民的营地内,待鞑靼骑兵抵达时,突然杀出,星夜破敌后立即回兵关隘。如今鞑靼兵马或将卷土重来,贼酋可能调集更多部族武装进犯偏关。”
刘健点头道:“边防本无事,或因此一闹,事便不能了了。”
徐溥道:“我稍后会去找负图商议此事,他对边事了解颇多,或可释疑解惑。”
“徐阁老为何不去兵部问策呢?”
以刘健的意思,你对这一战有疑问的话,应该去找兵部尚书余子俊才对啊。
至于马文升,虽当过一年兵部尚书,但如今他只是左都御史,照理说不该过问军机事务才对。
徐溥叹息道:“既要问,还要答,且能言中要害,这个人选可不好找。朝中多数人在边事上少有深入了解过,且就算明晰也未必会应答于我。”
刘健点了点头,算是弄明白了一些事。
徐溥毕竟刚入阁不久,地位虽卓然于六部九卿之上,但从朝中声望上来说,他比之兵部尚书余子俊还远有不如,需慢慢积累资历。
所以这会儿徐溥有军事方面的疑难去找余子俊谈话,余子俊恪于面子最多敷衍几句,并不会真心跟他分析个中利害干系,内阁也就得不到想要的应对策略,无法在后续票拟中有个鲜明的立场。
毕竟徐溥可指望不上刘吉。
于是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先前当过兵部尚书又被去职,直至新皇登基后才又重新起用的左都御史马文升。
如此一来,对话会更为方便快捷,也体现出了双方身份上的对等。
刘健道:“先前陛下曾派人来翰苑放风,说是只要西北有捷报传来,就可以此拔擢张峦入阁。如今果真应验,会不会是有人提前设下的局?不可不慎啊!”
徐溥一怔。
他在想,怎么刘希贤的想法,会跟刘吉如出一辙呢?
难道李孜省带兵打胜仗,真就那么不靠谱?
以至于是个人都怀疑,这是李孜省和张峦早就设计好的阴谋诡诈,甚至让覃昌和西北将士都为之扯谎?然后大家就在同一条船上了,默认军功的存在,就算陛下知晓事情的真相也会出面包庇?
徐溥摇头叹息,感慨道:“若真如此,西北必定会再起波折……咱不妨先等等看,暂且不忙做决定。这边你先与我进去将差事办妥……不便在此多逗留,稍后我就会离开。”
或许是徐溥感觉到,如今翰林院上下对张峦也存在不小的戒心,尤其是那些侍读、侍讲甚至是学士,生怕张峦越级升迁,直接把本来属于他们的萝卜坑给占了。
所以一旦有涉及到对张峦入阁利好的消息传来,一个二个都开动脑筋去谤议,生怕张峦真获得军功,直接跳过他们入阁。
(本章完)
李孜省领兵在西北取得一场大捷的消息,当天就如同晴空霹雳一般,迅速在京师官场蔓延开来。
没有人能想到,平时看起来狡猾奸诈满肚子坏水却从不知兵的李孜省,竟有这般本事。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派出人手四下找人求证,以验证此消息真伪。
但最后的结果却无不显示……这似乎是真的。
除非是李孜省欺瞒上报,以小功冒大功,对自己取得的一点儿小功劳便夸大其词,再或是杀良冒功,哄骗天下人。
这些只能等后续消息传来才能进行甄别。
文渊阁。
内阁值房。
刘吉干坐在那儿,手上仍旧拿着边关送来的奏捷奏疏的关白本,整个人还没从晃神中跳脱出来。
“刘阁老?”
徐溥生怕刘吉接受不了边关捷报的冲击,在旁善意提醒。
你要是继续坐在那儿冥思苦想,只怕你会想不开,直接背过气去。
刘吉苦着脸问道:“时用啊,你说说看,这是个寻常人能想到的结果么?要是今日我在朝会上带头参劾李孜省和他背后站着的张来瞻,是不是说现在我已经被天下人群起耻笑了?”
徐溥心说,被天下人耻笑倒不至于。
看走眼的又不止你一个,反正我没看出来李孜省到底是怎么获得军功的。
真是邪门儿!
刘吉继续问道:“你说,姓李的有几分可能是虚奏捷报,以换取军功?反正天高皇帝远,骗得一时是一时,让张来瞻在朝中替他发声,然后这场子虚乌有的大捷就可以堂而皇之存在,甚至铭记于史书中?”
徐溥皱眉问道:“这可能吗?”
“怎么不可能?”
刘吉道,“以我了解的李孜省,他做事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先皇时更是不守规矩,朝堂上下最恣意妄为的那个人就是他。”
徐溥无奈摇头,意思是,我不认为李孜省有胆量在这么大的事情上弄虚作假。
除非他活腻了!
刘吉继续分析:“你想啊,这是陛下登基后第一场像样的战事,先奏个捷,让陛下开心一下,朝廷也把庆祝流程走完,将事情变成既定事实。这样就算回头派人去调查,发现问题所在,也不能随便揭露……毕竟谁都要为陛下的颜面着想。”
徐溥苦着脸道:“刘阁老,您是不是多心了?就算李孜省有此心思,我想,覃公公也不会让他随便乱来的……再说这一战可是有首级和俘虏作为凭证的,很难作假!”
“覃昌得罪了张峦,被陛下发配,要想重获帝心非得立下军功不可。也就是说,如今覃昌的未来已经跟李孜省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共同弄虚作假也不是不可想象之事。”
随即刘吉又指了指奏捷奏疏,分析道:“你没看到上面说,此番出塞还抓了不少边疆牧民,或许他们就是以这些异族百姓来充军功。
“别以为我不知道当初王世昌就是这么干的,威宁海破了鞑子营寨,杀的抓的基本上都是老弱妇孺,然后先皇就给他定了那么大的功劳,让世人觉得他是当世第一名将,殊不知他根本就是欺世盗名。”
“有这回事吗?”
徐溥很惊讶。
心说,当时我只是东宫讲官,在朝中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真不清楚背后的门道。
刘吉道:“后来还是我跟先皇说明情况,要不然王世昌怎会被发配去安陆结屋山岩下种庄稼?”
“……”
徐溥颇为无语。
感情当初王越倒霉,还有你刘吉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功劳呢?
刘吉目光阴冷,道:“李孜省对于军功的渴望,比之昔日王世昌更甚,所以他完全有理由杀良冒功……故此,这件事必须得严查,追究到底,不能让他有任何钻空子的机会。”
徐溥试探地问道:“那您……”
刘吉显得很自负:“我这人,看人很少会走眼。哼,先前参劾之事还没完,我倒要看看,那张峦和李孜省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要真是随便一个什么鸟人,去了趟西北,受张峦一番指点后就能开疆拓土,杀敌建功,那他张峦岂不是成了仙人?
“这种事,打死我都不信!”
……
……
徐溥离开文渊阁时,心里很是纠结。
因为从情理上来说,内阁目前就两个人,他应该在立场上跟刘吉保持一致。
虽然二人年岁相当,但刘吉资历太过深厚,宰辅的经验比他徐溥多多了,他不该怀疑刘吉观事的准确性。
但从理智上来说,这个刘吉做事太不靠谱了,“刘”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
跟刘吉站在同一立场上,就像是明知此路走不通还非得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也太傻了。
从内心而言,他还是倾向于跟刘吉划清界限的。
“徐阁老?”
徐溥刚走到翰林院门口,还没等进去,就见刘健从里面迎了出来。
徐溥上前问道:“希贤,你为何在此?找我有事吗?”
刘健道:“先前您让人传话来,让所有人都在参劾掌院学士张峦的奏疏上联名,本来已收集得差不多了,但适才西北捷报传来,翰苑同僚震惊之余,纷纷议论,认为此事应当慎重再议。”
徐溥叹道:“我此番回翰苑,也是为叫停此事。”
“这参与不参,有何讲究?”
刘健问道,“据说李孜省和覃昌二人,领兵在塞外抵御鞑靼人,大获全胜,还是按照张峦所给情报方才取得的战果?
“张峦远在京城之地,如何得悉千里外的鞑靼人的行军动向?莫非是……”
徐溥一听,赶紧叫停:“切莫多做猜测。”
因为徐溥已经感觉到了,这帮站在儒家学术顶端的翰林,从理性角度做出猜测,张峦很可能是跟鞑靼人暗中有勾连,或是牵扯到鞑靼内部派系之争,鞑靼人要借助大明边关将士之手来教训那些不听话的部族武装。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当下最符合这次“神迹”的解释。
毕竟大明文官最通人情世故,做事素来讲究“合情合理”,你张峦在皇帝面前装神弄鬼,绷绷面子装装逼也就算了,还想让我们相信你真的通晓天机?
不好意思,这实在是超出人类正常能力所及,别怪我们不相信。
徐溥道:“据闻,李孜省领兵出关后,埋伏于边民的营地内,待鞑靼骑兵抵达时,突然杀出,星夜破敌后立即回兵关隘。如今鞑靼兵马或将卷土重来,贼酋可能调集更多部族武装进犯偏关。”
刘健点头道:“边防本无事,或因此一闹,事便不能了了。”
徐溥道:“我稍后会去找负图商议此事,他对边事了解颇多,或可释疑解惑。”
“徐阁老为何不去兵部问策呢?”
以刘健的意思,你对这一战有疑问的话,应该去找兵部尚书余子俊才对啊。
至于马文升,虽当过一年兵部尚书,但如今他只是左都御史,照理说不该过问军机事务才对。
徐溥叹息道:“既要问,还要答,且能言中要害,这个人选可不好找。朝中多数人在边事上少有深入了解过,且就算明晰也未必会应答于我。”
刘健点了点头,算是弄明白了一些事。
徐溥毕竟刚入阁不久,地位虽卓然于六部九卿之上,但从朝中声望上来说,他比之兵部尚书余子俊还远有不如,需慢慢积累资历。
所以这会儿徐溥有军事方面的疑难去找余子俊谈话,余子俊恪于面子最多敷衍几句,并不会真心跟他分析个中利害干系,内阁也就得不到想要的应对策略,无法在后续票拟中有个鲜明的立场。
毕竟徐溥可指望不上刘吉。
于是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先前当过兵部尚书又被去职,直至新皇登基后才又重新起用的左都御史马文升。
如此一来,对话会更为方便快捷,也体现出了双方身份上的对等。
刘健道:“先前陛下曾派人来翰苑放风,说是只要西北有捷报传来,就可以此拔擢张峦入阁。如今果真应验,会不会是有人提前设下的局?不可不慎啊!”
徐溥一怔。
他在想,怎么刘希贤的想法,会跟刘吉如出一辙呢?
难道李孜省带兵打胜仗,真就那么不靠谱?
以至于是个人都怀疑,这是李孜省和张峦早就设计好的阴谋诡诈,甚至让覃昌和西北将士都为之扯谎?然后大家就在同一条船上了,默认军功的存在,就算陛下知晓事情的真相也会出面包庇?
徐溥摇头叹息,感慨道:“若真如此,西北必定会再起波折……咱不妨先等等看,暂且不忙做决定。这边你先与我进去将差事办妥……不便在此多逗留,稍后我就会离开。”
或许是徐溥感觉到,如今翰林院上下对张峦也存在不小的戒心,尤其是那些侍读、侍讲甚至是学士,生怕张峦越级升迁,直接把本来属于他们的萝卜坑给占了。
所以一旦有涉及到对张峦入阁利好的消息传来,一个二个都开动脑筋去谤议,生怕张峦真获得军功,直接跳过他们入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