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大明荣光,君临倭国
    嘉靖三十二年夏。
    征倭大军分为五部,开始清剿倭国列岛。
    蒋庆之吩咐多抓俘虏。
    “开采银山需要大量人手,那些大名,战俘,倭国的战俘……上天有好生之德,便放他们一条生路。”
    蒋巨子一脸悲天悯人,众人一阵赞美。
    这年头开采银矿的死亡率一言难尽,那些权贵哪里熬得住。
    松木良子带着整顿后的一万俘虏出发了,名义上是足利义辉领军。
    就在石见银山开始大规模开采时,消息传来。
    “倭皇病故!”
    “京城走水,被焚毁。”
    大堂内,文武官员静静的看着蒋庆之。
    那位年轻权臣微笑道:“天道好轮回!”
    ……
    随着明军清剿的结束,列岛上渐渐恢复了平静。
    各处维持会……别笑,就是维持会。
    在击败联军后,蒋庆之就令随行的官吏跟随军队出征清剿,在各地收拢一批带路党,以这些人为首组建维持会,维持地方统治。
    随后蒋庆之令人去京师报捷,并催促朝中派遣人手来治理新疆土。
    没错儿!
    倭国,不复存在了。
    ……
    两个农人一人拉,一人推着大车,带着秋收后的喜悦,走进了那片曾经的战场。
    “大哥,今年真的赋税减半?”年轻男子依旧不敢置信。
    年长男子推着大车,黝黑的脸上多了喜悦之色,“那是长威伯说的,你上次没听,那些什么……维持会的说了,伪帝来自于什么前秦,老祖宗乃是徐福。就是中原人。”
    “啊!竟然是中原人?”
    “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登岸,繁衍生息,这才有了咱们。说起来,咱们就是正经的中原人,是汉儿,明白吗?”
    “那可是好事啊!”
    “谁说不是呢!”大哥笑的很是开心,“长威伯说,既然是一家人,没道理大明百姓过好日子,让列岛上的兄弟姐妹们饥寒交迫,陛下得知消息后,当即下了旨意,今年赋税减半。”
    “陛下英明啊!”
    “那是。”
    “大哥,那明年呢?”
    人活着总是在不断追逐着,他们渴望得到一个东西,当得到后,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接着去追求更好的东西。
    求而不得便备受煎熬……最终被越来越高的欲望阈值击败。
    “维持会的人说,明年要看情况。说若是列岛稳定,很有可能……以后都这样。”
    “我的神啊!那咱们岂不是能吃饱饭了?”
    “隔三差五还能吃一顿白米饭。”
    “大哥,那日子给个神仙也不换啊!”
    “可不是。陛下英明呢!”大哥笑道:“长威伯也仁慈。”
    “那……那明年可能稳定?”
    “维持会的人说,当今大多人都心向中原,对陛下,对大明忠心耿耿,可总有些混账,伪帝的那些余孽心有不甘,总是想复辟。”
    “娘的!原先赋税重的让咱们喘不过气来,那些余孽这是想继续压榨咱们呢!”
    “嗯!维持会的人说了,但凡举报查实的,一律重赏。”
    “回头没事我就在村里转转,看看谁是余孽。”
    “还等你?早就有人这般做了。”
    “难怪最近村里多了许多闲人。”
    大哥直起腰,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他们说长威伯在这里弄了个什么尸山,好吓人。怎地没见到?”
    弟弟说:“那多半是唬人的。”
    “嗯!”大哥刚想弯腰,“咦!那里……我记得去年路过的时候,那里不是空荡荡的吗?怎地多了一座山?”
    “哪?”
    “前面!”
    顺着自己大哥的手指方向,年轻男子放眼看去,“大哥是不是你记错了?”
    “哪会记错,走,看看去。”大哥兴致勃勃的道:“难道是神灵搬山?”
    两兄弟推拉着大车接近了那座大山。
    秋风下,一座巨大的土山横亘在这片旷野上。
    两兄弟站在土山下,仰头看着。
    一支支风干的手或是脚伸出土山,风干的头颅偶尔露出半截,那深陷的眼眶中,是无尽的幽暗。
    “是……是尸山!”
    两个农民尖叫着。
    他们转身就跑。
    可没跑多远,他们止步回身。
    “这就是长威伯弄的尸山!”
    那辆大车上是刚收获的粮食,丢弃了,两兄弟活不过今年冬季。
    他们走了回去,再度仰头看着这座尸山。
    跪下。
    虔诚的膜拜。
    随着尸山的消息在列岛上传播,各地竟然有人祭祀供奉一位新神。
    “什么神?”蒋庆之问。
    打击淫祀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松木良子犹豫了一下,“是……是伯爷。”
    啥?
    蒋庆之懵逼了,徐渭笑道:“叫什么名儿?”
    “煞神!”
    蒋庆之满头黑线。
    脑海中大鼎突然一震。
    蒋庆之看了一眼,数字盘依旧没动。
    但很奇怪的是,蒋庆之此刻却心如止水。
    他走出大堂,轻声道:“国祚不是天定,是人心!我要做的是不是什去挽救国祚,而是重振人心。当这个大明,这个中原人心激奋,当人人皆有进取之心时,谁能阻挡大明的国祚?老天也不成!”
    大鼎缓缓转动,散发出一种……蒋庆之觉得是温和的气息。
    仿佛是欣慰。
    又仿佛是失落。
    就像是一个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就要远走高飞了,那种失落感,令人惆怅。
    ……
    京师。
    秋风下的西苑,侍卫看着那一片去岁刚种下的树,有些怅然的道:“没人来挖树,真是寂寞如雪啊!”
    挖树的那人出海了。
    初春出发,如今是深秋,除去出海前来了一份奏疏之外,再无音讯。
    “怎地,长威伯不在,咱们轻省了不少,你怎地不高兴?”有人问。
    侍卫叹息,“你等没发现吗?长威伯不在京师,连秋风都多了几分惆怅。”
    “李卫,你特娘的又在做诗人的美梦了?”有人笑道。
    侍卫嫌弃了看了同伴一眼,“我本想追随长威伯出征海外,为他作诗,可惜……”
    “哎!是裕王来了。”
    侍卫们赶紧站好。
    如今的裕王不同于以往,在景王表态退出夺嫡之争后,太子之位再无悬念。虽然道爷并未立储,但这事儿板上钉钉,所有人都把裕王当做是太子看待。
    “见过殿下!”侍卫们行礼。
    “嗯!”裕王眉头紧锁,急匆匆去了西苑。
    “父皇!”
    依旧是隔着一扇门,道爷问:“何事?”
    “父皇,北方一群商人南下,准备出海贸易之事,半道被人劫掠。”
    “嗯?”
    虽然隔着一道门,但裕王依旧感受到了怒火,“我刚出宫碰到传信的军士,此刻消息应当到了直庐。”
    道爷眯着眼,“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人想断庆之的后路。令锦衣卫与东厂严查……你去一趟。”
    裕王一怔。“是。”
    黄锦目光复杂的看着裕王急匆匆去了,回身进殿。
    道爷盘坐在蒲团上,一袭道袍,云淡风轻,“锦衣卫是朕的鹰犬,东厂是朕的家奴,当如禁脔一般,不容他人触碰半分。可是奇怪朕让老三去指派他们?”
    “是。”黄锦低头,心中有个猜测。
    “庆之临行前与朕有过长谈,他说世间万物如细沙,你越是想握紧它,它便会流逝的越快。朕当初修炼服丹,便是想握紧这把叫做生命与康健的细沙,可越是握得紧,它们流逝的就越快。朕沉思良久,深以为然。半年未曾服丹,朕觉着身子渐渐强健了许多。”
    道爷眸色温和,“放手,接纳这一切,上天自然会安排好一切。听从就是了。这是庆之在暗示朕,一切不必抓紧,该放手时便放手。
    老三注定是帝王,若是朕一直握紧权力,他如何能成长?朕一旦有不测,他仓促接手权力,臣子们反攻倒算……没有经历磨砺的他,可能抵御?弄不好便会沦为傀儡。朕握紧的权力,最终将在儿孙手中失去……”
    黄锦心头巨震,道爷这阵子停止了服丹,让道人们颇为不解和沮丧,黄锦也不知这是为何。
    原来是蒋庆之的劝谏。
    这世间能让道爷放弃多年服丹习惯的人,能有谁?
    那个人,便是道爷最信任之人!
    没有之一!
    “放开了,想开了,朕反而觉着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朕一直受困于西苑,不是群臣压迫所致,而是朕自己。这个囚笼叫做……权力!”
    道爷眼中多了轻松之意,“也不知征倭之战如何了。”
    殿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道爷淡淡的道:“是严嵩……朱希忠。”
    是什么让两个近臣这般慌乱?
    黄锦刚出去,就被朱希忠撞开。
    卧槽!
    成国公这是疯了吗?
    朱希忠冲进殿内,“陛下,捷报!”
    道爷挑眉,“可是倭国?”
    “正是!”
    朱希忠手握捷报,狂喜道:“庆之报捷,八月,大军与倭国联军决战,一战击败敌军,斩杀十三万,筑京观于战场之侧。陛下,大喜啊!”
    道爷的眉间缓缓松弛,伸手,朱希忠一怔,这才发现自己没给捷报。
    捷报上写的什么他也不知道,只是从信使口中得知了战报。
    道爷打开封口,拿出捷报。
    “八个字!”道爷笑了。
    就八个字。
    老弟这是飘了吗?
    朱希忠愣住了,担心道爷发怒。
    严嵩却眸色微冷,低着头,看着金砖。
    道爷缓缓说:
    “大明荣光,君临倭国!”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早安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迪巴拉爵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迪巴拉爵士并收藏早安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