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748一苇渡江
    建国初始,很多系统都着手组建自己的专业院校,其地位在各个系统中相当于会计界的提篮桥。
    眼下没有什么211、985,但能从院校的名称及所属系统上大概分辨出其重要性。
    公安大学前身是华北保卫干部训练班,始建于1948年,解放后暂住东四胡同,后转至白云观。
    名字也几经变迁,先后改名为华北公安干部学校、中央公安干部学校,直至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校址再次迁到木樨地,开启了现代化办学之路。
    四九城解放后,在很多专业领域,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加上为了尽快使社会转稳的原因,很多原系统的人员都得以留任,被百姓称之为“臭脚巡”的警察也不例外。
    经审查后,只要没有大错,都被吸收到了队伍里面。
    这些“臭脚巡”也并不是吃干饭的,都有着自己的特长。
    有的祖传好几代的仵作,破案是把好手。
    虽然咱们的战士不惧生死、勇往直前,但打敌人可以,却做不到让尸体说话。
    有的对自己的片区特别熟悉,谁家活动异常、谁家跟哪家飞到对岸的有联系、哪座房产是谁谁谁的等等,不仅协助清理了敌特、不稳定因素,还协助整理了部分逆产。
    限于当时的大环境,虽然“臭脚巡”们确实起到了正面作用,但总归因为身份问题让人难以彻底放心,所以才会有在自己院校里培养让党和国家放心的人才的做法。
    当然,对于留任的人员,公安口并没有再次对他们清理,甚至有些进步的警员也得到了进学院深造的机会。
    武爱军怎么说都是已经在公安口工作了两年多,对公安大学的重要性知之甚深。
    公安大学不在高考录取序列,眼下只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系统的在职人员,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大多都会被委以重任。
    “妈,这……合适吗?会不会影响不好?”武爱军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雀跃,试探的问道。
    鹿岚笑了:“我之前不答应给你调岗,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出成绩,现在你有成绩了,哪怕我不开口,同样有别人会开口,毕竟你的出身、经历摆在这,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行!那我去!”武爱军咧着嘴答应下来。
    虽然武爱军嘴上没说过,但确实羡慕过唐植桐,倒不是因为能娶到王静文,而是他个人的发展,现在已经是副科,等大学毕业肯定还能往上走一步甚至两步。
    自己现在才刚起步,已经比他晚了……
    次日,星期四。
    唐植桐生怕赶不上教师进修学院的午饭,提前一节课溜号。
    从邮电学院到顺城街接近十公里,唐植桐到的时候正好开饭。
    三个馒头一碗菜,唐植桐蹲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吃的贼香。
    吃完,薅点山泉水在陶瓷饭缸里咣咣,一气干掉,集刷碗与喝水于一体,主打一个省事。
    不知道其他上课老师有没有办公室,反正唐植桐没打算就这点小事去找韩海舟,径直进了教室,坐在最后排。
    小憩一会,等开始上课后,唐植桐也忙碌起来,脚扣的图纸还没画完呢!
    并不是每位讲课老师都跟唐植桐似的互动,所以这两节课并没有出现老师提名唐植桐的乌龙事件。
    下午上课时,唐植桐用搪瓷饭缸盛了一缸水,边讲边喝。
    已经有日子没有扯着嗓子说这么多话了,嗓子多少有些不适应。
    两节课结束,唐植桐照样打饭回家。
    “还是在外面当先生好,还能有束脩拿。”张桂芳对儿子做的这份兼职很满意,这几天用儿子打回来的饭菜凑合一下,菜店的定量先攒着,改天一起买出来改善生活。
    “嘿嘿,我干的这个,放在以前,怎么也得是个秀才吧?”唐植桐顺着张桂芳说道。
    “可不止秀才,秀才当不了官,怎么也得是个举人老爷。”张桂芳生在旧社会,对那个年代很了解,秀才虽然有见官不跪的特权,但收入上也就比百姓强一点,甚至比不了地主,不少秀才都是终生当个私塾先生,体面却不富贵。
    “可不敢当举人,范进中了举,差点乐疯了。”唐植桐连连摆手,先不说举人,就算是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多少人七老八十了还是童生呢,再说了,施耐庵、蒲松龄那么有才也就秀才出身。
    “又胡说,忘记武训了?”小王同学在旁看婆婆和丈夫越说越不像话,先是开口提醒了丈夫一句,然后给了婆婆一个台阶,把唐植桐在外面上课的事情定了性:“妈,桉子这是用自己的学识践行为人民服务呢,可当不得秀才、举人什么的。”
    “对,对,还是文文有文化。”张桂芳是知道武训的,前几年闹的动静很大,此时也知道自己嘴瓢了,连忙往回圆。
    唐植桐嘿嘿一笑,挠挠头。
    武训嘛,他不陌生,不光前几年从一时风光无限的神坛跌落到被口诛笔伐,甚至几十年后依旧有人想为他翻案,就跟有人试图给周扒皮、刘文彩套慈善光环一般。
    饭后,回到厢房,小王同学教育丈夫道:“武训的言行确实迷惑了很多天真的孩子般的不用脑筋的老好人,但你不一样啊。去外面可不能乱说。”
    “是,首长!”唐植桐主打一个听劝,立马立正给小王同学敬了个礼。
    按照唐植桐的理解,电影《武训传》有强行为武训漂白的嫌疑。
    武训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为了让家乡更多的孩子能读上书,才想着去办学。
    但办学是需要钱的,所以他走上了行乞的道路。
    这个“乞”可不是一些影视剧中的那种“老爷行行好、奶奶大慈大悲”,而是“你不给我,我就吃毒药死在你门口”,类似于乞丐社团、数来宝那样强迫要来的。
    虽然武训没有乱乞讨来的钱,但他将这些钱攒下来拿去放了印子钱,利滚利的剥削他人。
    后来有了官方背书后更是依仗官势募捐。
    拿着这样的钱去办学,获得了交口称赞,名留了青史。
    这种行为在武训所处的年代是符合当时主流认知的,但不能到了新中国还人被称颂!
    眼下虽然没有“武训”了,但还有为“武训”鼓与吹的人,强行扭曲历史,《武训传》硬把武训塑造成了一个一心为人民,临了幡然觉悟的进步形象!
    在唐植桐看来,即便眼下或者以后有“武训”这样的人都不奇怪,但有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借“武训”来达到什么目的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赚了不义之财,捐点款、做点善事、资助几个大学生就能洗清罪恶了?那跟钱买“赎罪券”有什么区别?
    自己以后不会成为这样的人!
    吧?
    “没个正形。喏,咱妈今天给买的窗帘,让你挂起来。”小王同学嗔怪的拍了丈夫一下,指着墙角的两卷竖着的窗帘说道。
    “嘿,蒲帘!”唐植桐上前拿起来一瞅,认出了窗帘的材质,回头朝小王同学挤挤眼,说道:“还是咱妈贴心,生怕夏天热着你。”
    “哎呀~你这人真讨厌!”小王同学不依不饶,噘着嘴,跺跺脚,一副气嘟嘟的模样。
    “哈哈哈,来,帮个忙,拿个剪刀过来。”唐植桐见状哈哈一笑。
    小王同学生气是有原因的,去年是两人结婚的第一年,她脸嫩、放不开,哪怕是炎炎夏日,睡觉之前也得把窗帘给拉上。
    窗帘是布的,虽然遮挡性好,但透气性差,天热起来的时候,俩人每每都会折腾的大汗淋漓。
    好在去年时“灭四害”的余威犹在,经过一轮轮的全民运动,去年四九城百姓的夏天很清静,家里基本上没有苍蝇、蚊子。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卫生运动就少了,截止到现在,好像只搞了两次,恐怕再过几天苍蝇、蚊子会有所增加。
    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张桂芳才买的蒲帘吧。
    “这个要自己裁?”小王同学招来剪刀,看着丈夫耳朵上夹着根铅笔,拿着蒲帘在窗户上比划,时不时的用铅笔在蒲帘上做个记号。
    “对啊,各家各户的窗户不一样大,卖蒲帘的也得根据芦苇的长短来制作,所以难免有些尺寸不合适,剪掉就好了。”蒲帘上有好几条编织线,剪的时候得避开,唐植桐画线优着把编织线留在中间,这样看起来美观。
    “真没想到芦苇还能用来做窗帘。”小王同学看了个稀奇,盖房子的时候她见过苇箔,根根粗壮,眼前的窗帘则偏细小一些。
    “不仅能做窗帘,还能当草席,这些年已经被灯心草席替代了。
    我小时候那会可不比现在,那时候的房子绝大多数都跟咱家正屋似的,窗户都是采光用,是封闭的,所以极少有人用来当窗帘。
    也就现在新盖的房子多了,窗户设计成了可以打开的模式,这玩意才找到新的用途。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抢着住楼房了吧?老房子不通风,到了夏天热啊!”说完,唐植桐还朝小王同学挤挤眼,这个热,俩人是很有体会滴。
    气的小王同学捏住丈夫腰间的软肉转了半圈,直到唐植桐求饶,保证不再打趣她才松手。
    蒲帘又叫苇箔或芦苇帘子,顾名思义是芦苇为编成的帘子,常用来盖房子,其他地方可能用来当窗帘,但四九城不常见这种用法,大多用来当席子、盖酱缸、咸菜缸。
    小王同学蹲坐在唐植桐对面,胳膊肘放在膝盖上,手掌托着下巴,看着丈夫沿着画出来的线剪蒲帘。
    唐植桐抬头看了小王同学一眼,可可爱爱的,忍不住逗道:“你知道芦苇能吃吗?”
    “芦苇还能吃?没见过。”小王同学瞪大双眼,想象不出人啃芦苇的模样。
    “确切来说不是芦苇,是芦苇刚发的嫩芽,就上面那一点点。
    那小谁写过一首诗,怎么说的来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看就是个吃货。”话在嘴边,就是想不起作者是谁,唐植桐只能用“小谁”来代替。
    “那小谁?”小王同学头一回见人这么称呼古人,乐不可支的问道。
    “算了,一些诗啊、话啊,但凡想不起来是谁写的、谁说的,一律是周树人先生的大作。”唐植桐胡扯道。
    “去,那是苏轼写的。周先生要知道知道你这么编排他,还不得托梦揍你?”
    “那不至于,周先生是个大度的人,他真托梦给我,我得请他吃芦芽。”唐植桐满不在乎,几十年后,“这话是我说的”遍地飞,若是周先生小气,一天得托多少梦?
    这就跟四川芬达似的,你越搭理他,跳出来的假冒就越多,什么雪碧、可乐、美年达,总有一样像同款。
    “芦芽就那么好吃?”说到吃,小王同学也来了兴致。
    “不知道,没吃过。想来应该不怎么样,否则苏轼同学就不会把河豚放在芦芽后面了。”芦芽能吃是唐植桐小时候听那些走街串巷卖狗窝的商贩说的。
    那些商贩大多是白洋淀的,就近用蒲草编一些蒲包、狗窝,担着担子沿街叫卖。
    眼下虽然卖狗窝的少了,但蒲包依旧有人在用,这玩意有一定的减震作用,不少单位用来运输水果、咸菜、邮包。
    蒲草与芦苇是文人中坚韧的代表,如果某一女性有这种性格,会广赞誉,其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瞧瞧,这郎情妾意,家庭的阻力是剪不断滴。
    唐植桐剪完蒲帘,一边往窗户上砸钉子,一边跟小王同学说着《孔雀东南飞》里关于芦苇的只言片语。
    挂好窗帘,回到屋里,唐植桐洗洗手,提议道:“你看,这蒲帘又是磐石,又是蒲苇的,不光透气性好,寓意也很好,此时此景,咱俩今晚是不是也君妾君妾?”
    “哼,我就知道你没存什么好心思。”小王同学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身体很诚实,走到窗边将窗帘又给拉上了。
    关上灯,上了床,唐植桐一番上下求索,坏笑道:“小王同学,你瞧,想念一个人是藏不住的,即使捂住嘴巴,水还是会流出来。”
    小王同学秒懂,不过硬撑着转移话题道:“对了,你回家前,咱妈说刘家媳妇来借钱了,咱妈看她可怜借给她五块钱。”
    “这种时候,就不要说这种扫兴的话题了。来来,体验一下我的独门绝学——一苇渡江!”
    小王同学紧咬牙关、紧闭双眼,一宿无语……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工具超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工具超人并收藏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