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数不清的零
    入冬除了少有的松树能在冬季依旧翠绿挺拔,万物枯败。
    四九城的胡同巷子里,完全看不到首都的繁华,有的只是令本地人厌恶的逼仄。
    道路不平,有的邻居还胡乱倒污水,垃圾堆放处不堆满是不会主动清理的,夏季简直就是苍蝇大军的狂欢圣地。
    本地大杂院的老住户,心心念念的就是能在单位排上號儿,直接搬到楼里去住。
    面积不用多大,哪怕只有四十平,也比这胡同巷子里强。
    邓辉带著方堃看了两处院子,这小子小半年下来,办事愈发得心应手。
    生意有条不紊不说,帮方堃找房子比韩錚有效率多了。
    “两千三,不能再多了。”
    “再涨涨,两千八怎么样?”
    方堃听著扭头就走,不用心里默念三二一,背后那房主一准叫停他。
    这年头儿,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有人卖房子的,眼神里越急,越方便方堃砍价。
    卖主的理由也很简单,少数是出国的,绝大多数都是掛嘴上做生意需要启动资金,只有极少部分是家里老子一死,几个儿女想著卖了分財產的。
    房子落那儿,吃不掉带不走,慢一步可能就被老大一个人给占了。
    父母还在时,弟恭兄谦,父慈子孝。
    谁能想到人一进棺材,为了几百上千块钱,就能闹得两死不相往来。
    最后两千三百五十块钱成交,方堃在西城又入手了一套標准的二进位四合院。
    现在手里已经捏著六套院子,其中有两套地理位置和户型都比交道口的要好,起码就这套院子而言,离北大和寧姚上班的电视台都很近,可方堃还是不乐意搬。
    对国人而言,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选择搬家的。
    搬得有时候不单单是一些衣物家具,连带的维持了好些年的邻里感情也给搬没了,到了新地方全是新面孔,总归是不尽人意的。
    清点钱数,去房管局办理新手续。
    邓辉在大门外等著,人蜷缩在厚袄子里,嘴上叼著烟,眼神东张西望的乱看人蹲在马路牙子上,原本个子就不高,打远看小小一坨。
    今年七月份的大暴雨让街上乾净了不少,乱收摊位费和索要保护费的那些人彻底不见了,的確有坏心眼儿的人举报韩錚大宝,可惜没找到人。
    邓辉安稳待到了现在,说不好听点,他就是一个侏儒,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打小就见惯了被人嫌弃的眼神。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一个月拿回家的钱抵得上全家人加起来的都多,上个月大伯家小子和人发生爭执打了架,结果对方有点小能量,闹到了橘里,最后还是他出面调解的。
    买了彩电,添了双桶洗衣机,现在就差娶个媳妇儿了。
    结婚这事儿搁以前邓辉是不敢想的,哪怕自己真想结,可能媒婆找的相亲对象也是跟自己一样是个身体有残缺的。
    现在他是蓄了个髮型,从头到脚归置了归置,个头虽然是硬伤,可整个人是焕然一新。
    “哥,”见方堃出来,邓辉麻溜丟菸头起身。
    “最近没有人找事儿吧。”
    “没有,咱们不去找別人事儿都是烧高香了,现在哪里还有人敢乱蹦躂。”
    董浩发动吉普,方堃钻进去刚拿出烟,邓辉就把打火机凑了过来。
    方堃点了点头:“房子继续找,之前我跟韩錚大宝他们都讲过,手里閒钱够的话,能买也买一套,反正以后肯定不会后悔。”
    “我知道了哥。”
    车子驶向鼓楼大街,李玉兰的行动力很强,真就在这边临街盘了一家店面。
    六十平大小,已经简单装修完,营业执照也跑了下来。
    方堃到的时候,店里已经有不少客人,大冷天的,没什么比吃一碗小米粥来的热乎。
    “方堃,你怎么来了,快坐快坐。”
    方堃哪里是来吃饭,纯粹就是应了赵勇军的话过来看看哪里需要帮忙的。
    六十平的小店,卖的相当简单,早晨只卖巴掌大小的宣呼馒头,配一碗小米粥。
    到中午如果早晨的馒头没卖完,继续卖,另外卖面,素滷肉卤两种滷子,味道都很家常,可三毛钱一碗,一根葫芦的价钱,没人会挑这个理儿。
    方堃打下手收钱端饭,邓辉和董浩负责收拾桌面,越到中午人越多。
    桌子没了,还在往里进客人,李玉兰忙的头就没抬起来过,就是不断的揉面,抻面,煮麵。
    一直到两点出头,才没有人进来。
    “小浩你们过来端饭,不够吃锅里还有。”李玉兰麻溜招呼董浩邓辉他们吃饭。
    方堃舀了一勺肉卤,搅拌匀了,一筷子挑起来禿嚕一大口,的確很过癮。
    “这店里的生意真不错,平常你一个人可不行,怎么著也得雇两个员工。”
    “能忙的过来,这也就今天是周末人多些,寻常上班的时候人也多,可大家见我就一个人,会自己过来端饭。”
    李玉兰想的很简单,她这店刚开起来还没赚钱呢,怎么可能就僱工钱。
    早晨只卖馒头小米粥,在开业之前李玉兰还留了个心眼儿,去大街小巷逛了逛,开门的早点铺子都看了看。
    什么胡辣汤,豆腐脑,豆汁儿,炒肝,麵茶,乾的里面更是五八门,焦圈包子是主流,油条火烧烧饼是常客。
    她也想鼓捣的种类多一些,可自己一个人真的赶不过来,就这都是忙的不接閒,不过这种累跟在田间地头的累比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关键是赚钱啊,一毛一毛的进帐,让她乐在其中。
    方堃摇了摇头,赵勇军在学校加班,傍晚碰头的时候方堃给他提了一嘴,现在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是身体好熬得住,或者是硬熬,老了全是问题。
    “生意真这么好?”
    方堃白了他一眼:“你老婆是个会做生意的,一碗素滷麵三毛钱,远低於市场价格,味道还好,单凭这一点就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深夜睡觉前,李玉兰准备好明天需要的面,上床前还点了一遍钱,赵梦毅在一旁苦巴巴的求了五毛钱的零钱。
    “..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
    李玉兰感嘆道:“周末一天就能赚二十七块钱,这城里是比乡下好,回村说出去估计都没人信。”
    赵勇军脚从洗脚盆里抬起来,边擦边开口道:“方堃跟我说了,我这边工作忙顾不上你,雇个人吧,你一个人太吃力了,一个人开店我也不放心。”
    李玉兰像是想到了什么:“这有什么不放心的,方堃今天身边跟著的那个小个子,好像挺有本事的,方堃让他平常照看著点我这个店,长得还没小毅高呢。”
    “这话可別当著人家面说。”
    “放心吧,你当我傻啊,咱村的李老头不就是长不高,不过人家那一手毛笔字十里八村谁不知道。”
    赵勇军嘆了口气,他现在是支持自家媳妇做个体户的,之前的確有点大男子主义了,考虑到李玉兰在京城没多少熟人,总不能天天就是接孩子做饭吧,可以,但是得尊重自家媳妇儿的意愿。
    他在校团委的工资可不低,毕业一年的正处级,这也就是在学校,换其他系统单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一个月九十七块钱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绰绰有余。
    正是考虑到这点,接一家来京又是享福的,赵勇军完全没想过让自家媳妇儿出去拋头露面挣钱。
    现在看著李玉兰的干劲儿兴奋劲儿,还想还挺不错。
    没两天,李玉兰架不住劝,招了一个服务员。
    还不是旁人,就是自家邻居把工作让给自家老三,閒赋在家的张婶儿。
    方堃去了两次,见走上正轨便不再关注。
    隆庆祥订製的一批加绒厚衣裳送到家里,中式的,老式褂子的,给小穀雨弄了身儿红色小褂子,喜庆的很。
    梁英侠想家了,京城哪儿哪儿都好,在自家老三这边住著,感觉比神仙还舒坦,可她还是想家想回去了。
    “要不今年就回家过年?”
    “不用不用,孙女儿还小,咱老家晚上那风有多大你又不是不知道,万一冻著怎么办。”
    方堃好笑道:“这话说的,我和大姐二哥他们不都是在村里从小长到大的,不照样好好的,就这么定了,顺带把酒席给补办了。”
    这事儿越想越可行,不光补办酒席,让亲戚看看自家闺女,方堃还能顺带检查检查方便麵厂和方海这段时间乾的怎么样。
    再一个,作协开会的时候,他们晋省地方过来的代表可是一直让他回去一趟这次不是名誉副主席了,名誉去掉,直接就是不管事儿的地级作协副主席。
    没办法,以他如今的作品成就和影响力,的確是够格儿的。
    《明朝那些事儿》实体书销量惊人,年底学校期末大考结束。
    陈翰伯打电话约了方堃,长达將近十个月的销售,从刚开始的第一批五万册,到后面追印第二批五万册,第三批十万册,全国市场一铺开,简直供不应求。
    “知道你喜欢喝茶,正好我从一个老朋友那里搞来了些极品普洱,你尝尝。
    方堃接过杯子,茶盖刚一错开,一股茶香沁入口鼻。
    “好茶,您这次找我来,不会是年底要分钱了吧?”
    “你啊你,好歹也是家喻户晓的大作家了,怎么说的跟分赃一样。”
    作家都爱体面,毕竟身份摆在这儿,跟知识分子谈钱,多少是有些不齿的,哪怕他们的创作之初目的就是为了赚稿费养家餬口。
    可陈翰伯在方堃这里完全看不到这种不齿,赚不赚钱,赚多少钱说起来大大方方的。
    “按照咱们之前合同上定好的,我这就让財务的老张来一趟,给你核算核算。”
    当初商定的方堃拿到15%的利润,现在一共印刷出售了二十万册左右,每一册售价在二十五块六毛钱。
    定价x发行量x约定比例,財务的张主任很快敲响办公室的门,其实方堃来之前都已经核算过了,拿数据给他看就行。
    15%的利润分成,总计七十六万八千块钱,再晚两个月可能直接就破百万了。
    “这么多?”方堃有些惊讶。
    张主任却笑道:“因为咱们是共同出版,所以还得扣除一定的成本比例,这还得得益於广大读者对方先生你作品的认可和喜欢啊。”
    《明朝那些事儿》的实体书出版无疑是成功的,这书一经面世就成为了畅销书,別说今年,明年后年他们书局都计划持续加印出售。
    这也就意味著,方堃从现在开始,什么都不用干了,可能也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而根据市场反馈和调查得来的结果,小说现在仍然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阶段。
    国內市场太大了,从北边到南边,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一级级下去铺开,印出来的这二十万册对於知识分子而言是杯水车薪的。
    关键是《明朝那些事儿》可不止是文科生喜欢的读物,上面宣传的是青少年启慧必读读物,就连理科生也喜欢看。
    朱元璋是怎样开局一个碗到创业成功的皇帝,方堃的幽默术语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会带著极强的好奇心读完反覆品味。
    饶是现在纸张油墨资源紧缺的厉害,可方堃的15%的利润分红就有七十六万之多,余下的可是四百三十多万的利润。
    跟消耗的成本相比,创收的利润是绝对客观的,上面除了支持很难说出拒绝二字。
    方堃接过单子,又听著张主任一阵讲解,七十六万八千块钱,扣除他需要支付的成本比例,一共到手723312,34。
    有零有整的,方堃拿著支票回家,给两人嚇得不轻。
    寧要还好些,可仍旧觉著不可思议,梁英侠几乎被那一连串的零晃瞎了眼睛“老天爷,这得多少钱,个十百..”
    “娘,小数点后面的毛分,从这个点前面开始算。”
    “一毛一分不是钱啊?单靠这一张纸去银行就能拿出你说的这个这个,七十多万块钱?”
    梁英侠女士还是头一次见支票,上面那一连串的零,她是怎么数也数不对。
    七十二万...自己一家子一辈子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吧,这时候再看向自家老三。
    知识是无价的,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读书才有未来,把孩子送进城里的话,瞬间立体了起来。
    七十二万能干嘛,放现在什么也能干,可什么也不能干。
    方堃就是想把所有的钱取出来都不能,主要是费劲,银行的行长亲自出面接待。
    方堃適当的提了提能不能把钱全部取出来,可给他们嚇坏了,这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取出来能干嘛,他们最怕的就是把钱取出来,方堃转头存到建行和农行里去。
    而且你一个老百姓,吃喝拉撒哪里用得著七十二万,对著方堃那是一阵劝吶。
    >

章节目录

1977俗人重生指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1977俗人重生指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