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166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就方堃所知道的,现在京城就有一家方便麵厂,只是不成规模,而且工艺设备十分落后。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內方便麵產业从日笨引进先进技术和生產线,进行仿造实现本土化后,才开始走向快速发展道路。
耳熟能详的就是九十年代初的康师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统一主导市场地位。
千禧年之后像老坛酸菜、白象这些品牌的诞生,丰富了產品种类。
初三一过完,大部分单位已经復工,方堃带著方海先去看了看高中老师许安雁。
而许安雁对於方堃的到来,显得十分高兴,虽然身在偏远小县城,可自己对这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却一直在关注著。
可以说,方堃现在就是她从业二十年来最能说出口的骄傲。
“七七年恢復高考,这一眨眼已经四年了,市里去年有人成立了一个高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就是针对考生考前重点难点的梳理掌握,还有每年高考出题的一个规律分析,他们知道你是我的学生,想一个月二十五块钱邀请我去担任语文讲师。”
方堃听得惊奇,他上辈子可没听说过还有这档子事儿。
换个角度一想也对,上辈子去的是临市师范大学,当时的確轰动了周边乡镇,可名头哪有现在这么响亮,许安雁自然也不可能把名气打进市里。
八十年代初教育培训机构的確已经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方堃一点也不意外,可他们这小县城现在就有,属实是有些意想不到。
“您答应了?”
“还在犹豫,这家机构我专门去了解过,听说教育部是下发过文件支持的,只是我这边还得带两个班的学生,学校的工作同样重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周正堂在一旁道:“你这就是捨近求远的买卖,咱们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人方堃能考上大学,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家里来补课的学生还少?教的都一样,可该考不上的还是考不上,好不容易考上的也差强人意,我看老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县一中你可是做了二十四年的老师,辞职去市里的一个什么培训机构,怎么想都不妥当,我劝你还是早点熄了这个心思。”
周正堂自然是不乐意的,真去了市里上下班的通勤怎么解决,难不成在市里租个房子?
而且老两口年过半百了,现在倒好,混到开始分居了?!
“就你话多。”许安雁心里也打定主意拒绝对方。
话题一转,聊向方堃的小说,气氛瞬间融洽了不少。
坐了一会儿起身告辞离开去找赵凯飞,婉拒许安雁留下吃饭,好一阵推揉才出门。
方海紧了紧衣裳,哈著气疑惑道:
“你这班主任的老公就挺不错的,干嘛不找他加入,非要找那个赵凯飞?”
“周正堂在纺织厂太过安逸了,为人圆滑,却少了那股拼劲儿,赵凯飞不一样,从七八年第一次主动送我去车站开始,我就能看出这人身上的那股拼劲还在。”
方堃想了想,又道:“送了我四年,也算是还份人情吧。”
找上门,赵凯飞看著方堃先是一愣,等俩人说明来意后,更是叼起了烟。
“你这事儿有把握吗?”
“没把握的事我从来不会开口。”
“....干了!”
赵凯飞答应的出乎意料,却又有点情理之中的乾脆。
他们县现在还没有独立出来的工商局,办厂需要解决的流程材料,只能去龙泉路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
虽然没有独立出来,相关业务却归工商局管辖,卫生,环保审批全部在这栋二层小楼里解决。
个体户申请营业执照的流程现在已经很清晰简单,方堃的办厂却是先例,这中间见了很多领导,做了材料登记申请,至於能不能审核通过,上面还得开会討论。
不过方堃这时候的身份却是好用了不少,不是说成了作家就跟別人不一样了,只不过身上有这层身份,起码能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本县七八年的文科状元郎,北大高材生,如今还是知名的青年文学作家。
要知道,就连今年年初电影院同步上映的《高山下的环》也是人家写的。
下到对接的基层工作人员,上到办公室领导,全部是笑脸相迎。
年纪大的喊方堃,年龄相仿的大多数还是自己的书迷影迷,情不自禁就是一句『方先生』。
这情况方堃脸皮厚,在京城经歷的多了差不多也习以为常了,方海跟在身边却是憎憎的,像是重新认识了一遍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弟弟。
等材料审核的期间,方堃先和方海赵凯飞两人在县周边找了找厂房。
方堃崩溃的发现,他们县城不比首都,哪里会有废弃空余的厂房给自己使用,几乎全是纺织业轻工业,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的中小型厂子。
赵凯飞掐著腰:“大的没有,不行咱们就在村里找几间平房,反正也是刚开始嘛,一步步慢慢来。”
方堃还是不信邪,他的氧气泵厂已经够寒酸了,方便麵厂自己是打算起步就超过百人的,现在只能等材料通过审核后,看看县工商局的领导能不能想想办法。
材料一直卡著,期间方堃给方海赵凯飞两人仔细的聊了聊什么叫方便麵,以及大致的工艺流程。
配料混合,和面醒发,压延切条,蒸煮,淋汁,油炸热风乾燥,再到冷却包装。
方堃列了一个清单出来,他手里是有一整套完整且先进的方便麵油炸工艺设备设计图纸的。
除此之外,核心设备还需要双轴和面机,复合压延机,蒸煮设备,油炸槽热风塔。
自动包装机就算了,这块儿现在只能人工解决,也算是一个就业岗位。
“设备方面,大部分国內可以买的到,核心部件我还得去京城托厂子造出来,最迟三月底四月初能成。”
赵凯飞看著方堃:“我现在是赌上了全部身家跟著你,家这边你放心,等场地定下来,招工用人不是问题,关键是你那边。”
方堃是没什么压力的,一件事从零到一起步最难,他是有现成的设计图纸的,照著图纸设计,首都机械厂的工匠老师傅完全可以胜任。
村里今年还要闹元宵,方堃准备的同时,一连十天,县里终於来了消息。
康师傅方便麵厂的成立审批材料正式通过,只不过厂房问题的確没办法安排,只能他们自己儘快解决,这样后续的卫生,环保流程才能走。
方堃鬆了一口气,材料能通过已经算是万事大吉。
至於厂子为什么叫康师傅方便麵厂,不光方海赵凯飞问,连工商局的领导也好奇这个姓康的师傅现在在哪儿。
方堃汗顏,他能说这是自己走別人的路让別人无路可走么。
“康师傅方便麵读著顺口,我姓方,方师傅方便麵怎么读都不得劲儿。”
“康师傅方便麵,方师傅方便麵...还真是。”赵凯飞跟著顺了两句。
厂房问题,最后是在县城郊边的两栋联排土房里解决的。
十七块五一个月,一口气租了两年,卫生环保问题,现在完全没有那么多讲究,墙上刮腻子地面弄水泥平整一下就行。
闹完元宵,房子装修的事儿赵凯飞盯著,康师傅方便麵正式成立后,方海是厂长,他是副厂长。
虽然现在一切还只是个地基,可万丈高楼平地起,赵凯飞心里存在对这生意的不確定性,这是在所难免的。
甚至等材料的那十天,还一度有些后悔怎么脑袋一热,听方堃画了一个洒满芝麻的大饼,就稀里糊涂选择了辞职下海。
事情有了进展一直到现在,他更多的还是愿意相信三人能做成,相信方堃的同时,更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毕竟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先到省城,又味味进京。
到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头顶昏沉沉的,空气湿冷,走在胡同巷子里,鼻口时不时就能钻进一股煤烟味儿。
方堃赶到家,大门开看,寧姚先一步已经回来。
进门的时候还往旁边的房间瞅了一眼,给德柱留的賑灾粮已经被吃的乾乾净净。
方海跨进垂门之前,还用手授了授衣服,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可寧姚是城里人,又是自己的弟妹,做哥哥的该讲的体面还是要有的。
跨进垂门,先隔著窗看了眼厨房,发现没人,有人这时候也应该已经迎了出来。
“不会进贼了吧?”方海警惕道。
“不会,哪有毛贼白天行动的。”
方堃直愣愣进北屋书房,人果然在这儿,一只狸猫窝在窗边的暖气片上熟睡。
寧姚扭头,笑道:“刚才听见声儿就猜到是你回来了,二哥?”
“弟妹。”方海在后面应了一声。
“我哥过来住一段时间,我在老家让他办了个方便麵厂,设备问题得在京城这边解决“又办厂?你是不是办厂办上癮了!”寧姚一想到自家三哥的服装厂就发愁。
“这怎么能叫上癮,看最新的报纸了没,宪法修正案里,正式承认了个体户的合法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个体经营者也从七七年以来的十万人增加到了八十一万户,上百万人,这就是市场信號!”
什么叫红利,改开的红利能一直持续到千禧年初,三十多年。
方堃要做,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寧姚给俩人倒茶,聊了一阵又开始鼓捣自己的漫画。
方海好奇的问了一嘴,小人书换了个称呼叫漫画,他搞不懂,只觉著弟妹不愧同是北大的大学生。
龙珠第一部已经接近尾声,原版有一百五十三集,如果原封不动復刻,短短一年时间根本不可能製作完成。
方堃往大动脉上狼狠砍了一刀,先製作一部分往日笨出版社投稿试试,后续的创作不断,进行每周连载就行。
最初的手稿不能直接投,还得找日语翻译员翻译全文,在印刷第二版定稿后进行投稿现在是二月十六,最快也得四月份,总之上半年肯定能成。
方堃先给郑卫东打了个电话,约著晚上吃个饭,寧姚从书房出来,像是想到什么,兴致高涨道:“《少林寺》你看了没?这电影现在特火,咱们下午去看电影吧,还有老舍先生的《茶馆》和《骆驼祥子》”
“不应该是先看《高山下的环》?”
“在家我已经拉著我爸妈去影院看过一遍了,我爸原先就是部队政委,对这部电影讚不绝口,连带著你这个原作者也一顿夸,话说咱们两家什么时候坐一起吃顿饭?”
寧姚说的话题很跳跃,方堃还没张嘴,方海应道:“是得坐一起好好吃顿饭了,你们今年六月底一毕业,七八月正好是乡下农忙的淡季,先两家碰头,然后定个黄道吉日抓紧把婚事办了。”
方堃无语道:“赶著投胎啊,这事儿你回家带我提一嘴,然后发电报定个日子来京城,別写信,一来一回半个月,到时候黄菜都凉了。”
晚上三味饭店吃饭,前年崭新的饭店,经过两年的洗礼,墙体桌面甚至已经泛黄泛起了油光,足见生意有多好。
隋老头儿是真想跟八大楼八大居那样,扩大面积,多开几个包厢把局面做起来。
可现在私人不抵国营,僱工严格,面积上来服务跟不上,只会坏事。
让方堃稀奇的是碰上唐显庭,之前承诺来这儿可以掛自己的帐,一般人可能一两次就不好意思了,可这老头儿真就隔三差五来一趟,回回掛自己帐上。
“唐师傅,给您拜个晚年。”
“正月都出了,拜哪门子晚年。”
对上方堃,唐显庭没什么好脸色,对上寧姚又像是老菊展开,笑道:“小姚也来了啊。”
三人一一打过招呼,没有另寻桌子,现在生意火爆桌子紧张,能省一张是一张。
跟唐显庭一起的还有两个老头儿,外加三个年轻人,均是师徒关係的医师拼桌。
人一多也热闹了些,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方堃才把方海的事儿说了说。
“城东机械厂应该可以做,正好我一个表哥就在那边,晚上等我电话,可以的话明天你先带著设计图纸跟我去一趟。”
方堃指著方海:“我明天学校开学,开学第一天走不开,让我哥跟你去。”
“郑哥。”方海麻溜举杯。
郑卫东笑道:“你是方堃的哥哥,咱俩平辈儿,叫我卫东就行了。”
“还是叫郑哥吧,谢谢你照顾我弟弟,我敬你一杯。”
方海不知道郑卫东是干嘛的,只是这人言行举止落他眼里都很隨意,隨意中又透露著一种可以隨意的底气,这种底气让自己在对方面前不自觉的生出低人一等的感觉。
方堃没有插话,哥不哥的,嘴上喊喊不重要,放在心里才是真的。
就方堃所知道的,现在京城就有一家方便麵厂,只是不成规模,而且工艺设备十分落后。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內方便麵產业从日笨引进先进技术和生產线,进行仿造实现本土化后,才开始走向快速发展道路。
耳熟能详的就是九十年代初的康师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统一主导市场地位。
千禧年之后像老坛酸菜、白象这些品牌的诞生,丰富了產品种类。
初三一过完,大部分单位已经復工,方堃带著方海先去看了看高中老师许安雁。
而许安雁对於方堃的到来,显得十分高兴,虽然身在偏远小县城,可自己对这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却一直在关注著。
可以说,方堃现在就是她从业二十年来最能说出口的骄傲。
“七七年恢復高考,这一眨眼已经四年了,市里去年有人成立了一个高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就是针对考生考前重点难点的梳理掌握,还有每年高考出题的一个规律分析,他们知道你是我的学生,想一个月二十五块钱邀请我去担任语文讲师。”
方堃听得惊奇,他上辈子可没听说过还有这档子事儿。
换个角度一想也对,上辈子去的是临市师范大学,当时的確轰动了周边乡镇,可名头哪有现在这么响亮,许安雁自然也不可能把名气打进市里。
八十年代初教育培训机构的確已经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方堃一点也不意外,可他们这小县城现在就有,属实是有些意想不到。
“您答应了?”
“还在犹豫,这家机构我专门去了解过,听说教育部是下发过文件支持的,只是我这边还得带两个班的学生,学校的工作同样重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周正堂在一旁道:“你这就是捨近求远的买卖,咱们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人方堃能考上大学,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家里来补课的学生还少?教的都一样,可该考不上的还是考不上,好不容易考上的也差强人意,我看老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县一中你可是做了二十四年的老师,辞职去市里的一个什么培训机构,怎么想都不妥当,我劝你还是早点熄了这个心思。”
周正堂自然是不乐意的,真去了市里上下班的通勤怎么解决,难不成在市里租个房子?
而且老两口年过半百了,现在倒好,混到开始分居了?!
“就你话多。”许安雁心里也打定主意拒绝对方。
话题一转,聊向方堃的小说,气氛瞬间融洽了不少。
坐了一会儿起身告辞离开去找赵凯飞,婉拒许安雁留下吃饭,好一阵推揉才出门。
方海紧了紧衣裳,哈著气疑惑道:
“你这班主任的老公就挺不错的,干嘛不找他加入,非要找那个赵凯飞?”
“周正堂在纺织厂太过安逸了,为人圆滑,却少了那股拼劲儿,赵凯飞不一样,从七八年第一次主动送我去车站开始,我就能看出这人身上的那股拼劲还在。”
方堃想了想,又道:“送了我四年,也算是还份人情吧。”
找上门,赵凯飞看著方堃先是一愣,等俩人说明来意后,更是叼起了烟。
“你这事儿有把握吗?”
“没把握的事我从来不会开口。”
“....干了!”
赵凯飞答应的出乎意料,却又有点情理之中的乾脆。
他们县现在还没有独立出来的工商局,办厂需要解决的流程材料,只能去龙泉路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
虽然没有独立出来,相关业务却归工商局管辖,卫生,环保审批全部在这栋二层小楼里解决。
个体户申请营业执照的流程现在已经很清晰简单,方堃的办厂却是先例,这中间见了很多领导,做了材料登记申请,至於能不能审核通过,上面还得开会討论。
不过方堃这时候的身份却是好用了不少,不是说成了作家就跟別人不一样了,只不过身上有这层身份,起码能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本县七八年的文科状元郎,北大高材生,如今还是知名的青年文学作家。
要知道,就连今年年初电影院同步上映的《高山下的环》也是人家写的。
下到对接的基层工作人员,上到办公室领导,全部是笑脸相迎。
年纪大的喊方堃,年龄相仿的大多数还是自己的书迷影迷,情不自禁就是一句『方先生』。
这情况方堃脸皮厚,在京城经歷的多了差不多也习以为常了,方海跟在身边却是憎憎的,像是重新认识了一遍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弟弟。
等材料审核的期间,方堃先和方海赵凯飞两人在县周边找了找厂房。
方堃崩溃的发现,他们县城不比首都,哪里会有废弃空余的厂房给自己使用,几乎全是纺织业轻工业,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的中小型厂子。
赵凯飞掐著腰:“大的没有,不行咱们就在村里找几间平房,反正也是刚开始嘛,一步步慢慢来。”
方堃还是不信邪,他的氧气泵厂已经够寒酸了,方便麵厂自己是打算起步就超过百人的,现在只能等材料通过审核后,看看县工商局的领导能不能想想办法。
材料一直卡著,期间方堃给方海赵凯飞两人仔细的聊了聊什么叫方便麵,以及大致的工艺流程。
配料混合,和面醒发,压延切条,蒸煮,淋汁,油炸热风乾燥,再到冷却包装。
方堃列了一个清单出来,他手里是有一整套完整且先进的方便麵油炸工艺设备设计图纸的。
除此之外,核心设备还需要双轴和面机,复合压延机,蒸煮设备,油炸槽热风塔。
自动包装机就算了,这块儿现在只能人工解决,也算是一个就业岗位。
“设备方面,大部分国內可以买的到,核心部件我还得去京城托厂子造出来,最迟三月底四月初能成。”
赵凯飞看著方堃:“我现在是赌上了全部身家跟著你,家这边你放心,等场地定下来,招工用人不是问题,关键是你那边。”
方堃是没什么压力的,一件事从零到一起步最难,他是有现成的设计图纸的,照著图纸设计,首都机械厂的工匠老师傅完全可以胜任。
村里今年还要闹元宵,方堃准备的同时,一连十天,县里终於来了消息。
康师傅方便麵厂的成立审批材料正式通过,只不过厂房问题的確没办法安排,只能他们自己儘快解决,这样后续的卫生,环保流程才能走。
方堃鬆了一口气,材料能通过已经算是万事大吉。
至於厂子为什么叫康师傅方便麵厂,不光方海赵凯飞问,连工商局的领导也好奇这个姓康的师傅现在在哪儿。
方堃汗顏,他能说这是自己走別人的路让別人无路可走么。
“康师傅方便麵读著顺口,我姓方,方师傅方便麵怎么读都不得劲儿。”
“康师傅方便麵,方师傅方便麵...还真是。”赵凯飞跟著顺了两句。
厂房问题,最后是在县城郊边的两栋联排土房里解决的。
十七块五一个月,一口气租了两年,卫生环保问题,现在完全没有那么多讲究,墙上刮腻子地面弄水泥平整一下就行。
闹完元宵,房子装修的事儿赵凯飞盯著,康师傅方便麵正式成立后,方海是厂长,他是副厂长。
虽然现在一切还只是个地基,可万丈高楼平地起,赵凯飞心里存在对这生意的不確定性,这是在所难免的。
甚至等材料的那十天,还一度有些后悔怎么脑袋一热,听方堃画了一个洒满芝麻的大饼,就稀里糊涂选择了辞职下海。
事情有了进展一直到现在,他更多的还是愿意相信三人能做成,相信方堃的同时,更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毕竟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先到省城,又味味进京。
到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头顶昏沉沉的,空气湿冷,走在胡同巷子里,鼻口时不时就能钻进一股煤烟味儿。
方堃赶到家,大门开看,寧姚先一步已经回来。
进门的时候还往旁边的房间瞅了一眼,给德柱留的賑灾粮已经被吃的乾乾净净。
方海跨进垂门之前,还用手授了授衣服,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可寧姚是城里人,又是自己的弟妹,做哥哥的该讲的体面还是要有的。
跨进垂门,先隔著窗看了眼厨房,发现没人,有人这时候也应该已经迎了出来。
“不会进贼了吧?”方海警惕道。
“不会,哪有毛贼白天行动的。”
方堃直愣愣进北屋书房,人果然在这儿,一只狸猫窝在窗边的暖气片上熟睡。
寧姚扭头,笑道:“刚才听见声儿就猜到是你回来了,二哥?”
“弟妹。”方海在后面应了一声。
“我哥过来住一段时间,我在老家让他办了个方便麵厂,设备问题得在京城这边解决“又办厂?你是不是办厂办上癮了!”寧姚一想到自家三哥的服装厂就发愁。
“这怎么能叫上癮,看最新的报纸了没,宪法修正案里,正式承认了个体户的合法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个体经营者也从七七年以来的十万人增加到了八十一万户,上百万人,这就是市场信號!”
什么叫红利,改开的红利能一直持续到千禧年初,三十多年。
方堃要做,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寧姚给俩人倒茶,聊了一阵又开始鼓捣自己的漫画。
方海好奇的问了一嘴,小人书换了个称呼叫漫画,他搞不懂,只觉著弟妹不愧同是北大的大学生。
龙珠第一部已经接近尾声,原版有一百五十三集,如果原封不动復刻,短短一年时间根本不可能製作完成。
方堃往大动脉上狼狠砍了一刀,先製作一部分往日笨出版社投稿试试,后续的创作不断,进行每周连载就行。
最初的手稿不能直接投,还得找日语翻译员翻译全文,在印刷第二版定稿后进行投稿现在是二月十六,最快也得四月份,总之上半年肯定能成。
方堃先给郑卫东打了个电话,约著晚上吃个饭,寧姚从书房出来,像是想到什么,兴致高涨道:“《少林寺》你看了没?这电影现在特火,咱们下午去看电影吧,还有老舍先生的《茶馆》和《骆驼祥子》”
“不应该是先看《高山下的环》?”
“在家我已经拉著我爸妈去影院看过一遍了,我爸原先就是部队政委,对这部电影讚不绝口,连带著你这个原作者也一顿夸,话说咱们两家什么时候坐一起吃顿饭?”
寧姚说的话题很跳跃,方堃还没张嘴,方海应道:“是得坐一起好好吃顿饭了,你们今年六月底一毕业,七八月正好是乡下农忙的淡季,先两家碰头,然后定个黄道吉日抓紧把婚事办了。”
方堃无语道:“赶著投胎啊,这事儿你回家带我提一嘴,然后发电报定个日子来京城,別写信,一来一回半个月,到时候黄菜都凉了。”
晚上三味饭店吃饭,前年崭新的饭店,经过两年的洗礼,墙体桌面甚至已经泛黄泛起了油光,足见生意有多好。
隋老头儿是真想跟八大楼八大居那样,扩大面积,多开几个包厢把局面做起来。
可现在私人不抵国营,僱工严格,面积上来服务跟不上,只会坏事。
让方堃稀奇的是碰上唐显庭,之前承诺来这儿可以掛自己的帐,一般人可能一两次就不好意思了,可这老头儿真就隔三差五来一趟,回回掛自己帐上。
“唐师傅,给您拜个晚年。”
“正月都出了,拜哪门子晚年。”
对上方堃,唐显庭没什么好脸色,对上寧姚又像是老菊展开,笑道:“小姚也来了啊。”
三人一一打过招呼,没有另寻桌子,现在生意火爆桌子紧张,能省一张是一张。
跟唐显庭一起的还有两个老头儿,外加三个年轻人,均是师徒关係的医师拼桌。
人一多也热闹了些,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方堃才把方海的事儿说了说。
“城东机械厂应该可以做,正好我一个表哥就在那边,晚上等我电话,可以的话明天你先带著设计图纸跟我去一趟。”
方堃指著方海:“我明天学校开学,开学第一天走不开,让我哥跟你去。”
“郑哥。”方海麻溜举杯。
郑卫东笑道:“你是方堃的哥哥,咱俩平辈儿,叫我卫东就行了。”
“还是叫郑哥吧,谢谢你照顾我弟弟,我敬你一杯。”
方海不知道郑卫东是干嘛的,只是这人言行举止落他眼里都很隨意,隨意中又透露著一种可以隨意的底气,这种底气让自己在对方面前不自觉的生出低人一等的感觉。
方堃没有插话,哥不哥的,嘴上喊喊不重要,放在心里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