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这钱多少是个够
    苏州吴江。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南方的冬天,並不是说一点儿雪也不会下,当然广州那地界除外。
    苏州冬天也见雪,不过多是中小雪,受气候影响也是落地即融化,很难见到整个城市银装素裹那一面。
    寧姚还是马不停蹄的赶回了家,对於三哥办厂借钱,她比任何人都在意。
    哪怕自己已经和方堃结了婚,这个钱更应该慎重再慎重。
    兜兜转转走进一座小区,六號楼三单元不用上楼,而是最低的一层。
    刚开门,寧母还没来得及说话,寧姚往里探头道:“妈,我哥在不在?”
    “在,姚姚回来了,怎么没把方堃也带回来。”寧凯挑著眉冒了一下头。
    寧姚白了他一眼,道:“我说的是三哥,他人呢,快点叫回来。”
    “哎呦,你这孩子怎么著急忙慌的,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换鞋的功夫,寧凯的儿子寧晓华起身跳过来打了个招呼,往沙发那儿一看,嫂子王瑜也在。
    寧姚应了一声,还是执意要找三哥。
    寧凯冷不丁嘀咕了一句:“咱爸和小峰已经断绝关係了。”
    寧母胳膊肘鼓捣了他一下,示意別乱提,寧姚愣道:“怎么回事?”
    “还不是因为十月份去了趟首都,也不知道我这个未来姑爷灌了什么迷魂汤,儿子回来死活要辞职下什么海,你爸爸什么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说是下海经商,完了又到处借钱,你说放著好端端的工作不干,干什么个体户啊,你爸嫌说出去丟人。”
    嫂子王瑜在一旁很合时宜道:“妈,我可听说这几个月寧峰赚了不少钱,人家一个月挣的,比在原先的肉联厂一年挣的都多。”
    “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够不就行了,钱一多,麻烦就多,被心眼坏的人盯上,你们是不知道这里面的厉害。”
    “现在上面都在大力支持改开,七九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数量不足一万,再看看现在,光咱们酥州个体户就突破了十万户,放眼全国已经超过了百万。”
    王瑜得理不饶人,儿媳说这话明显是跟自己对著干的,寧母面色不虞,最后只是道了句:
    “稳当日子才过几天,这次我站你爸这边。”
    王瑜也不再说话,她是羡慕寧峰的,而且还有意让寧凯也辞职下海经商。
    旁人云里雾里就是听个新鲜,可他们作为自家人心里门清儿,寧峰用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赚了別人一年赚的钱。
    一边是稳定工作,一个月固定工资六七十,一年不吃不喝也才七八百的样子,另一边则是两个月轻轻鬆鬆赚一千多块钱。
    老一辈担惊受怕不愿意碰,可这种事儿落年轻人眼里,傻子才选前者。
    可她汉子真就脑子缺根弦,王瑜跟寧凯提过一嘴,却被其毫不犹豫的给否决了。
    轧钢厂车间主任,高级知识分子,高级技术工程师,在厂里德高望重,私下也备受尊敬。
    孔乙己的长衫没有穿在身上,却是长在了心里,饶是寧峰挣的再多,在寧凯心里也抵不过他一个车间主任。
    想到这里,王瑜心里也不畅快,寧姚却是听得一个脑袋两个大。
    当天晚上,父亲寧兴怀回家,闺女回家先是高兴了一阵,转头又埋怨方堃不当人子。
    几子去了一趟首都,结果回来连工作也不要了,闹到现在更是到了决裂的地步。
    寧姚一阵哄:“爸爸,我知道你心里其实是在担心以后风向会变,现在蹦踏的越欢,最后摔的越惨,可你真的应该出去看看,去广州或者去首都都行,现在跟以前真的不一样了。”
    “好啊,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这还没出嫁呢就向著那小子,打电话,让那小子马上滚过来。”
    “爸~”
    次日,寧姚早早起床去寧峰家里堵人。
    万幸人在,对上嫂子鲍仙芝寧姚也不好摆脸色。
    “嫂子,三哥给方堃的信里说要办服装厂,这事儿你知不知道?”
    “知道,”
    “嫂子,你怎么不劝劝,办服装厂成本大,风险也大,万一效益不好怎么办。”
    鲍仙芝看著寧姚,自然知道对方是来问罪的:“这事儿我是支持的,姚姚,你知不知道方堃的生意做的有多大?”
    “..他生意上的事,我很少过问。”
    方堃的生意具体有多大寧姚不知道,可好列是挨著枕头睡觉的,还有地下室那些堆著发潮的钞票,生意上的事多多少少也知道些。
    寧峰则在一旁给她倒了一杯热好的鲜牛奶:“我十一月底,跟著那个潮汕佬南下去了一趟广州,姚姚,你是没有看见那个规模阵仗,你三哥的两百件在人家面前就是一个笑话,別人能成功,你三哥为什么就不行?”
    “哥,方堃的生意不是他一个人做的,他也有合伙人,在南边有吴兴国,在京城有郑卫东,你...”
    “姚姚,三哥这么些年別的不敢说,在咱们苏州这一亩三分地上还是有些人的。”
    寧峰鲍仙芝一起上阵,俩人都是她最亲近的哥哥嫂子,寧姚一时间真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好。
    妹妹说的没错,方堃是有吴兴国郑卫东做合作伙伴,退一万步看,自己不正好有妹夫方堃。
    一条通,条条通,关係不就是这么搭建的。
    寧姚无言,又听看夫妻俩绘画蓝图。
    服装厂刚开始也不用多大,就是像氧气泵厂似的先弄个小作坊,现在关键的是购买设备,订原料,招员工需要的启动资金。
    他们儘可能的凑,实在不行了可能会麻烦到方堃。
    “姚姚,你会支持三哥的对吧?”
    方堃这边,收到了苏州发过来的电报。
    我哥办厂心意已决,你酌情而定“这傻妮子。”
    方堃有些无奈,不就是办个厂么,他现在说句骚包的话,钱多的正好发愁不知道怎么出去。
    拍电报,直接拍了三十个字,大体意思就是让寧姚帮忙转告,钱的问题不是问题,他可以带资入股。
    年关將至,大学生该回家的回家,方堃也买了票,不过他还得两天。
    傅修文舒宏的清点进入了尾声,另外氧气泵厂年终福利也得发一下,开个不大不小的年会。
    毕竟是第一年,方堃不办,或者人不在让方志勇出面都不合適。
    董浩开车,直奔香山半亭。
    吉普车內没暖气,好在有层铁壳子,西北风呼呼的不至於直接拍在脸上。
    “董哥,大后天开始你就可以休假了,过了正月再復工。”
    “厂长,我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方堃笑了笑,从兜儿里掏出红包:“年终奖就提前给你了,你不是说家里催结婚么,爭取明年我能喝上喜酒。”
    董浩顿了顿还是不好意思的接了过去:“厂长,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年终奖这个词儿,你放心,我一定好好上班,给你开好车。”
    “当初去安置办,別人都不乐意做这份工作,咱俩这就算有缘,等你结婚我在给你包个大的。”
    车子开到香山半亭,董浩熄火跟著下车,手在兜儿里捏了捏红包的厚度。
    谈不上厚,但绝对不薄,这工作他现在是真窃喜当初选了。
    跟著方堃涨了不少见识,关键是活儿轻鬆,工作氛围愉快,伙食標准槓槓的,现在就是让他换他也不换了。
    进屋,屋里韩錚给搬了点蜂窝煤,烧看炉子,俩老头儿正在做一件瓷器的修补工作。
    见方堃进来,傅修文只是抬了一眼,道:“桌面上是统计好的册子,所有物件都记录在案了,你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假的还挺多。”
    “民国时期造假高手仿造,也有些价值,一定程度上来说不算假货。”
    文物分三个等级,瓷器类一级文物十三件,二级文物一百三十一件,三级文物二百七十八件。
    书法字画数不胜数,小號儿玉器把玩的小玩意儿更是多到跟丟垃圾一样堆在旁边。
    俩人工作很细致,每一个小件上面还做了不会损害器物的標籤。
    傅修文说的不假,跟这些宝贝比起来,民国时期的玩意儿压根上不了台面。
    舒宏看著眼前的青铜鼎,感嘆道:“这种级別的鼎,很难想像会流落在外,我听说还是在乡下猪圈当食槽给买回来的,哎。”
    小老头儿现在已经完全淡了方堃是文物贩子的看法,甚至希望能多收上来一点。
    方堃给他们打开了思路,散落在民间的文物这么多,为什么博物馆不能拿钱收。
    他们回去,也跟馆里委婉的提出了下乡收货的意见。
    可得到的回覆却是经费有限,应该大力宣传保护文物的必要性,鼓励老百姓向博物馆进行无偿捐献。
    如果捐献的文物有重大歷史意义,他们还可以公开做捐赠仪式,颁发鼓励奖状,这结果让俩人无言。
    口號喊的没什么问题,就是在方堃这真金白银面前,未免太虚了些。
    铜钱烂大街的直接麻袋装,不过俩人还是分了不少稀缺铜幣出来。
    五十两银锭子十五个,小银锭足足有十七个。
    袁大头更甚,最次的也是上面打了眼儿,这些玩意儿在村里,基本上都会被人拿去融了做银首饰。
    甘省三年幣,民国三年滇版,民国八年袁世凯缺口造,签字版,鲁省大扣,飞龙在天,三帆船.:
    方堃对袁大头了解不多,傅修文却说他这里除了金幣,几乎已经集齐了袁大头髮行过的各种款式,遇见老藏家绝对愿意高价购买。
    费了好半天劲儿核对完,方堃给俩人结了这次的出手费,比原先定下来的还要贵五十。
    二百五,听著多少不怎么好听,可拿手里却是高兴的不得了。
    “方堃啊,我看你那两个小兄弟还在往这儿收,要是有需要了,隨时打招呼。”
    方堃自然没意见,像是想到什么,又道:“对了傅师傅舒师傅,你们手里有没有基础的古玩鑑赏类的书,我这脑子里一点儿鑑定知识都没,碰上好东西得吃大亏,高低得懂点儿不是。”
    “我手里还真有几本,回头给你拿过来。”
    舒宏跟道:“其实有时候半斤八两,这儿知道点,哪儿知道点,偏偏知道的又不精,这种情况最容易栽跟头,你要有这方面的需要,儘管联繫我们。”
    送走两人,方堃回屋看看眼繚乱的宝贝,哪怕他现在什么也不干,把这些全部带到香江进行拍卖会拍给那些富豪,自己的原始积累也绝对够了。
    公寓,別墅,写字楼乃至地皮低买高卖,原始资金足够后,股市上小的事件不知道可八九十年代大的几次世界级金融危机他可是亲身经歷过的,也可以在里面赚一笔。
    方堃现在等的就是时间,最开始重生过来,他的人生目標很小,甚至可以说是没出息,就是想挣够足够的钱,舒舒坦坦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可有时候一想,这钱多少是个够啊。
    如果论財富自由,他现在已经可以躺平了,別的不说,那二环里七百多平的四合院就是天价。
    可发展到现在,他觉著自己不能这么没出息,旁人错一步可能是万劫不復,再也爬不起来,可他有输了重头再来的底气。
    既然已经重活一辈子了,为什么不折腾出点动静。
    谢普上门,高山下的环拍摄早已经结束,而且已经剪辑完毕往上送审审核通过。
    这次过来同样是邀请参加首映礼,不过方堃註定是参加不了了。
    李联杰主演的《少林寺》已经上映,现在电影院门口长队一眼望不到头,一票难求是常態。
    老舍的茶馆也定在二月一號上映,这要是有个贺岁档,简直就是神仙打架。
    “滇省拍摄將近三个月,回来才发现你小子又出了一部惊世大作,可惜这次的影视改编难度很大。
    “您老就饶了我吧,我大作都不敢当,更別提惊世了。”
    方堃现在甚至怀疑,八三年第一届春晚,到时候主办方会不会邀请自己当天去现场观看。
    旁的不说,他现在自身名气和作品影响力绝对是够了的。
    刘奶奶都能当主持,他方大作家在台下做个文艺界的嘉宾完全没问题。
    如果今年再有高山下的环电影做助力,方堃真心觉得明年自己得休息一年了。
    谢晋言里言外不乏对方堃才华的讚赏,更有点引诱其早点写新作,他发现方堃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有奇效。
    方堃则问道:“《人生》的电影改编已经给了八一製片厂,您那边有没有消息,这都大半年了,怎么一点动工的意思都没?”
    “最慢也就今年了,你別急,他们去年任务挺重的,《女兵》《路漫漫》《长排山之战》》《飞行交响乐》哪还有空开新的任务。”

章节目录

1977俗人重生指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1977俗人重生指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