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喜闻乐见
第161章 喜闻乐见
鲍仙芝给寧姚带了自己醃製的咸菜,跟京城本地的醃萝卜条不同。
一共三个小罐子,长豆角一罐,剁椒一罐,新姜一罐。
“你嫂子这一路生怕这仁罐子磕了碰了,保护了一路,旁人不知道还以为是什么宝贝疙瘩呢。”寧峰在一旁笑道。
“谢谢嫂子!”
盖子打开,方堃听著解释拿起一块儿姜试了试,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辣,辣味很低,恰恰很开胃。
寧姚跟拿宝贝似的放到厨房,几人居住的四天肯定还是住在家里,床单被褥早已经洗好换好。
吃罢饭歇息一阵,下午带看四处溜达。
逛的次数多了,方堃也就理解为什么京城孩子对钟楼故宫这类的景点不怎么感冒了,一件东西成天看,稀罕程度肯定会无限降低。
方堃无感,可寧姚有,毕竟这是招待自家哥哥,处处都很细心热情,方堃拿著相机给兄妹四人一顿照。
第二天早晨,吃饭的档口,寧峰跟方堃提议想去看看那个氧气泵厂。
其他几人也好奇索性跟著去了一趟,这小厂房真抬不上什么大台面,好在是自己办的,算是一份事业。
第一批氧气泵三百件已经开始量產,销售渠道也已经打通,第一批將近九成会送去百货大楼,西单、东风各大商场专柜销售。
到时候京城晚报上也会打连续五天的gg,余下的一成,一部分送去电子工业部给领导介绍,一部分由郑卫东牵线送出去,算是在特定的圈子把產品市场打开。
毕竟退休的老领导,和临近退休的老领导七成是喜欢跟鱼打交道的。
厂子规模不算大,可胜在氛围对味儿了,而且这还是一家私人性质的厂房。
寧峰掐著腰,开口道:“不小了不小了,刚开始都是积少成多嘛,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方堃,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氧气泵送到南方去卖卖,相比较北方,南边靠海沿海的城市跟鱼打交道更频繁的。”
“目前没这个打算,毕竟厂子才刚开始,本地市场都有打开,更別说开疆拓土了。”
方堃算是发现了,寧姚这三哥对做生意非常嚮往,从昨天逛完西单王府井开始,话里话外都有点想下海经商的意思。
“你这个氧气泵哪一天走出京城了,一定要联繫我,我给你做苏州的代理商。”
“三哥你很看好这款產品?我们开会商量的定价,一个可是卖四十六块钱。”
寧峰听著更是道:“价格定的高更好了,物以稀为贵,这东西不可能面向所有人,只要抓住那批有钱的顾客,像你家里似的那种大鱼缸没人不爱,而且是越上年纪的人越喜欢,这东西绝对有搞头。”
“英雄所见略同,”方堃认真的看著他:“三哥,你以后要是有什么好的项目,一定要联繫妹夫,到时候咱们一起干。”
寧凯在一旁,说道:“越聊越没谱了,什么叫抓住那批有钱的顾客,慎言。”
兄弟三人中,属寧凯学歷最高,相应的思维也更死板。
或者说因为自己高级知识分子身份的原因,前几年的日子过怕了,思维一时半会儿很难,也转变不过来。
寧峰却是和方堃悍悍相惜,沿海大开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港商依託地缘优势和政策红利,已经开始试探性投资。
外商投资对接的也是国企,对他们而言距离太远,可国內的个体户发展现在也是如火如茶。
时代浪潮摆在面前,与其在肉联厂成天跟猪肉打交道,还不如出来干一份事业。
这事儿寧峰早就有想法了,可一直在犹豫没有付出行动,这趟首都行,他愈发觉著自已没有来错。
中午三味饭店,下午更是想去看看那个喇叭裤生意。
方堃联繫了韩錚,让其带著去四处转转,看看怎么搬货散货,谁成想给这傢伙看出癮来了,一连两天吃完饭就去找韩錚。
方堃趁著吃饭的时候把人叫过来,一问才知道,人是自己安排过去的,除了最后的总帐,他是带著寧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哥们儿人挺不错的,而且脑子也灵活,哥,应该没什么事儿吧?”
“我怕的是这大舅哥回家一转头就打辞职报告,要沉浮商海,来之前还好好的,来之后直接把稳当工作整没了,你说老丈人那边怎么看我?”
“还真是,”韩錚挠了挠头:“那也怪不得咱们吧?他自己选的。”
寧峰从厕所出来,直愣愣朝这边奔,俩人断了这个话题。
果然没半天,这廝就兴致高昂的问喇叭裤的生意在苏州能不能办,在哪儿取的货。
方堃看看他:“三哥,你真打算辞职下海?”
“下海?”
“就是下岗经商,商海沉浮嘛。”
“这词挺不错的,现在改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光京城的报纸报导个体户万元户,別人能做,咱们为什么不能做,肉联厂一个月工资六十四块五,跟那些做生意当老板的比起来,这工作也就听著体面些,可光体面有个屁用。”
来之前寧峰还在犹豫,可现在道心之坚固恐怕无人能撼动。
方堃的生意,还有见识到对方的衣食住行,处处不提钱,可处处都在钱。
甚至已经不能用来形容了,感觉用『烧钱”来形容还差不多,毕竟没人这么隨心所欲钱的。
恐怕连小妹自己都没怎么注意,他们两口子的日常开销,哪是普通人的收入能支撑得起的。
在这方面方堃和寧姚没有事事显摆,可恰恰这种习以为常的感觉,刺激了寧峰。
想要日子过得舒坦,离不开一个钱字。
而想要挣大钱,除了抢劫银行,现在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享受还不是摆在主位,相比较稳当的日復一日的工作,寧峰对做生意是前所未有的感兴趣。
吴兴国不在京城,方堃联繫了其他潮汕佬一起吃了个饭,他们的货是走海上的,而且是直接从货源拿货。
这几年断断续续的,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繫吴兴国试图搭建渠道,可都被他拒了。
理由很简单,你们那体量太小,做看没意思。
整个华北的散货渠道一打开,他是怎么增產都供不上,谁还有心思盯著那点苍蝇腿儿不放。
这里面前期也有精明的潮汕佬私藏一批货单卖,毕竟这样利润不用各个渠道分下去,全部进自己的腰包。
可仅两个月的时间就会发现,自己赚的这点蝇头小利,远不如扩大市场分红来的多。
方堃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郑卫东却不允许,吴兴国果断把小手段给撤了。
没有郑家做背书,他们在北方会寸步难行,再无自己的容身之地。
至於说脱离郑卫东,和其他人合作,这个念头想都不要想。
就像古代军师辅佐君主,还没听说过哪个军师改换朝廷能得善终的。
关键是他们合作的很好,利益三方都很均衡很满意,而且自己也离不开海上运输这条渠道。
有方堃牵桥搭线,寧峰才能拿到货,这斯也是果断,张口就是两百条试试水。
都说苏州寧波那一片的人胆子大会做生意,头脑精明,方堃算是切实体会到了。
报了苏州老家地址,定好一个大概的交易日期,酒局结束,回家禿嚕一嘴给一家子嚇得不轻。
让方堃惊讶的是鲍仙芝,只是埋怨这么大的事不跟自己商量就定主意,却不反对做生意。
这钱,合该这两口子赚!
一连四天,前脚刚送走几人,后脚沪上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
娄靖川在电话里语气急促,颇有一股小怨妇的味道。
“方堃,你发表新小说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提前知会一声!”
娄靖川现在不光是收穫的编辑,更是方堃和杂誌社的中间联繫人,现在作品都发表十几天了他们才知道,这算什么。
说好的爱呢?说好的不离不弃呢?
最为关键的是,方堃要是把小说投给燕京文艺或者当代还可以接受,投给一份报纸算怎么回事!
听著电话里罗里吧嗦的碎叻,最后更是要出差过来一趟。
方堃无语道:“我这篇小说前后需要一百五十万字,投杂誌你让杂誌怎么排版怎么更新。”
“我现在就去京城,咱们当面聊!”
娄靖川知道这个意思,可他关心的不是这篇小说投哪儿,而是方堃连个招呼都不打的態度问题。
现在谁不知道方堃和《收穫》的关係,犹如铁桿弟兄。
现在好了,关係不稳当了,兄弟之间有裂痕了,他必须得过来当面修復!
掛断电话,方堃摇了摇头,吐槽了句深井冰。
天气愈发的凉,在校期间,冀省来了两拨人,不是特意找方堃的,而是南下有事儿,专门过来一道见见他。
方堃也是吃喝住行照顾齐全,最后见几人寒酸不易,连南下的盘缠都额外补给了些。
方堃不知道的是,他在形意门里的名声,除了功力了得,就是有钱,为人好客。
主要还是当初唐剑师兄弟四人回去宣传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夸的天乱坠,就差让自家老子禪让掌门之位了。
娄靖川急匆匆赶过来,站在北大门口,连门卫瞅他都有点眼熟了。
“同志我是.”
“我知道你,那个什么杂誌的编辑,又是来找方堃的?”
做登记,娄靖川顺利进入校园,方堃下课看见他的时候,嚇了一跳。
“你这什么表情,要还这死样子,哪儿来回哪儿去!”
“別啊,我可是千里迢迢过来的,就这么回去,萧编不撕了我。”
“撕就撕唄,跟我有什么关係。”
娄靖川欲哭无泪,两盘饺子才算填补了一下受伤的心灵。
“你这小说写的真心不错,没有像歷史书那样的冗长乏味,相反只是一个名字,就让人有一种想要读下去的欲望,明朝那些事儿,亏你想的出来。”
“不投稿收穫,就是因为这是突发奇想,一次大胆的尝试,是骤子是马我自己都吃不准,再一个篇幅也长,京城晚报每日连载每日追读挺合適的。”
娄靖川嘴里塞著饺子,含糊不清道:“我这次来的任务很简单,萧编交代了,必须得约稿成功,再一个京城日报每一期送五份去沪上,在那边我们可买不到京城的报纸。”
方堃跟收穫的关係的確挺深,哪怕现在自己已经可以隨意挑选下家,也不想生出什么间隙。
“今年是不行了,这样吧,我承诺下一篇小说一定给你。”
“这还差不多,还有啊,报纸五份太少,抢著看我资歷小半天轮不到,反正你也不差这几毛钱,乾脆邮十份。”
“滚续子!”
打发掉这廝,报纸一天一期,方堃也不可能每天都去邮一份,乾脆一周一邮。
而对於《明朝那些事儿》的连载,隨著更新,字数越多社会上討论的话题就越大。
读者粉丝討论的是內容故事,有趣谈谐,知识分子和评论员同行则是学习欣赏方堃的这种敘事手法。
歷史文讲究严谨,有老学究对於方堃这种『轻浮”的书写手法很不赞同,认为不光笔下的文章的轻浮,方堃整个人也是轻浮的,还教训后辈有才华是好的,可更应该脚踏实地。
也有支持的评论员和读者自发替方堃反击,读者反击多是强调我们喜欢看就行了,管他严谨不严谨。
而专业的评论员则是拿出史料,有理有据的论证《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內容並不是凭空捏造,完全是有料可查的。
京城日报的销量自打进入十月,没有降低,增涨速度也没有减缓,五分钱一份的报纸,大家普遍还是消费得起的。
现在不光是中老年人,在校的大学生,高中生乃至初中生都是跟风追读。
一篇《什么是好文章,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就是好文章》,把方堃和他的小说推向了舆论高潮。
报纸彻底爆了,爆到方堃都没有想像到会这么火。
王继刚约饭局,直言日销量直逼六十万大关,这份成绩之大简直难以想像。
而作为那篇评论文的幕后作者,寧姚却看的好评压过恶评,心情舒畅。
“有些话咱私底下悄闷闷说就行了,怎么还发出去。”方堃无奈。
“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觉著你说的挺对的,当然要给那些傢伙看看。”
寧姚见不得有人毁贬低,甚至是辱骂自家男人,而方堃则释然的多,一天三十二块钱的稿费,挣这笔钱,让人骂骂怎么了。
如果翻倍,他不介意旁人多骂两句。
方堃在意的是这个舆论热度,好在今年的作协会议,他的报告已经有思路了,这个题目就很不错。
鲍仙芝给寧姚带了自己醃製的咸菜,跟京城本地的醃萝卜条不同。
一共三个小罐子,长豆角一罐,剁椒一罐,新姜一罐。
“你嫂子这一路生怕这仁罐子磕了碰了,保护了一路,旁人不知道还以为是什么宝贝疙瘩呢。”寧峰在一旁笑道。
“谢谢嫂子!”
盖子打开,方堃听著解释拿起一块儿姜试了试,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辣,辣味很低,恰恰很开胃。
寧姚跟拿宝贝似的放到厨房,几人居住的四天肯定还是住在家里,床单被褥早已经洗好换好。
吃罢饭歇息一阵,下午带看四处溜达。
逛的次数多了,方堃也就理解为什么京城孩子对钟楼故宫这类的景点不怎么感冒了,一件东西成天看,稀罕程度肯定会无限降低。
方堃无感,可寧姚有,毕竟这是招待自家哥哥,处处都很细心热情,方堃拿著相机给兄妹四人一顿照。
第二天早晨,吃饭的档口,寧峰跟方堃提议想去看看那个氧气泵厂。
其他几人也好奇索性跟著去了一趟,这小厂房真抬不上什么大台面,好在是自己办的,算是一份事业。
第一批氧气泵三百件已经开始量產,销售渠道也已经打通,第一批將近九成会送去百货大楼,西单、东风各大商场专柜销售。
到时候京城晚报上也会打连续五天的gg,余下的一成,一部分送去电子工业部给领导介绍,一部分由郑卫东牵线送出去,算是在特定的圈子把產品市场打开。
毕竟退休的老领导,和临近退休的老领导七成是喜欢跟鱼打交道的。
厂子规模不算大,可胜在氛围对味儿了,而且这还是一家私人性质的厂房。
寧峰掐著腰,开口道:“不小了不小了,刚开始都是积少成多嘛,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方堃,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氧气泵送到南方去卖卖,相比较北方,南边靠海沿海的城市跟鱼打交道更频繁的。”
“目前没这个打算,毕竟厂子才刚开始,本地市场都有打开,更別说开疆拓土了。”
方堃算是发现了,寧姚这三哥对做生意非常嚮往,从昨天逛完西单王府井开始,话里话外都有点想下海经商的意思。
“你这个氧气泵哪一天走出京城了,一定要联繫我,我给你做苏州的代理商。”
“三哥你很看好这款產品?我们开会商量的定价,一个可是卖四十六块钱。”
寧峰听著更是道:“价格定的高更好了,物以稀为贵,这东西不可能面向所有人,只要抓住那批有钱的顾客,像你家里似的那种大鱼缸没人不爱,而且是越上年纪的人越喜欢,这东西绝对有搞头。”
“英雄所见略同,”方堃认真的看著他:“三哥,你以后要是有什么好的项目,一定要联繫妹夫,到时候咱们一起干。”
寧凯在一旁,说道:“越聊越没谱了,什么叫抓住那批有钱的顾客,慎言。”
兄弟三人中,属寧凯学歷最高,相应的思维也更死板。
或者说因为自己高级知识分子身份的原因,前几年的日子过怕了,思维一时半会儿很难,也转变不过来。
寧峰却是和方堃悍悍相惜,沿海大开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港商依託地缘优势和政策红利,已经开始试探性投资。
外商投资对接的也是国企,对他们而言距离太远,可国內的个体户发展现在也是如火如茶。
时代浪潮摆在面前,与其在肉联厂成天跟猪肉打交道,还不如出来干一份事业。
这事儿寧峰早就有想法了,可一直在犹豫没有付出行动,这趟首都行,他愈发觉著自已没有来错。
中午三味饭店,下午更是想去看看那个喇叭裤生意。
方堃联繫了韩錚,让其带著去四处转转,看看怎么搬货散货,谁成想给这傢伙看出癮来了,一连两天吃完饭就去找韩錚。
方堃趁著吃饭的时候把人叫过来,一问才知道,人是自己安排过去的,除了最后的总帐,他是带著寧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哥们儿人挺不错的,而且脑子也灵活,哥,应该没什么事儿吧?”
“我怕的是这大舅哥回家一转头就打辞职报告,要沉浮商海,来之前还好好的,来之后直接把稳当工作整没了,你说老丈人那边怎么看我?”
“还真是,”韩錚挠了挠头:“那也怪不得咱们吧?他自己选的。”
寧峰从厕所出来,直愣愣朝这边奔,俩人断了这个话题。
果然没半天,这廝就兴致高昂的问喇叭裤的生意在苏州能不能办,在哪儿取的货。
方堃看看他:“三哥,你真打算辞职下海?”
“下海?”
“就是下岗经商,商海沉浮嘛。”
“这词挺不错的,现在改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光京城的报纸报导个体户万元户,別人能做,咱们为什么不能做,肉联厂一个月工资六十四块五,跟那些做生意当老板的比起来,这工作也就听著体面些,可光体面有个屁用。”
来之前寧峰还在犹豫,可现在道心之坚固恐怕无人能撼动。
方堃的生意,还有见识到对方的衣食住行,处处不提钱,可处处都在钱。
甚至已经不能用来形容了,感觉用『烧钱”来形容还差不多,毕竟没人这么隨心所欲钱的。
恐怕连小妹自己都没怎么注意,他们两口子的日常开销,哪是普通人的收入能支撑得起的。
在这方面方堃和寧姚没有事事显摆,可恰恰这种习以为常的感觉,刺激了寧峰。
想要日子过得舒坦,离不开一个钱字。
而想要挣大钱,除了抢劫银行,现在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享受还不是摆在主位,相比较稳当的日復一日的工作,寧峰对做生意是前所未有的感兴趣。
吴兴国不在京城,方堃联繫了其他潮汕佬一起吃了个饭,他们的货是走海上的,而且是直接从货源拿货。
这几年断断续续的,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繫吴兴国试图搭建渠道,可都被他拒了。
理由很简单,你们那体量太小,做看没意思。
整个华北的散货渠道一打开,他是怎么增產都供不上,谁还有心思盯著那点苍蝇腿儿不放。
这里面前期也有精明的潮汕佬私藏一批货单卖,毕竟这样利润不用各个渠道分下去,全部进自己的腰包。
可仅两个月的时间就会发现,自己赚的这点蝇头小利,远不如扩大市场分红来的多。
方堃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郑卫东却不允许,吴兴国果断把小手段给撤了。
没有郑家做背书,他们在北方会寸步难行,再无自己的容身之地。
至於说脱离郑卫东,和其他人合作,这个念头想都不要想。
就像古代军师辅佐君主,还没听说过哪个军师改换朝廷能得善终的。
关键是他们合作的很好,利益三方都很均衡很满意,而且自己也离不开海上运输这条渠道。
有方堃牵桥搭线,寧峰才能拿到货,这斯也是果断,张口就是两百条试试水。
都说苏州寧波那一片的人胆子大会做生意,头脑精明,方堃算是切实体会到了。
报了苏州老家地址,定好一个大概的交易日期,酒局结束,回家禿嚕一嘴给一家子嚇得不轻。
让方堃惊讶的是鲍仙芝,只是埋怨这么大的事不跟自己商量就定主意,却不反对做生意。
这钱,合该这两口子赚!
一连四天,前脚刚送走几人,后脚沪上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
娄靖川在电话里语气急促,颇有一股小怨妇的味道。
“方堃,你发表新小说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提前知会一声!”
娄靖川现在不光是收穫的编辑,更是方堃和杂誌社的中间联繫人,现在作品都发表十几天了他们才知道,这算什么。
说好的爱呢?说好的不离不弃呢?
最为关键的是,方堃要是把小说投给燕京文艺或者当代还可以接受,投给一份报纸算怎么回事!
听著电话里罗里吧嗦的碎叻,最后更是要出差过来一趟。
方堃无语道:“我这篇小说前后需要一百五十万字,投杂誌你让杂誌怎么排版怎么更新。”
“我现在就去京城,咱们当面聊!”
娄靖川知道这个意思,可他关心的不是这篇小说投哪儿,而是方堃连个招呼都不打的態度问题。
现在谁不知道方堃和《收穫》的关係,犹如铁桿弟兄。
现在好了,关係不稳当了,兄弟之间有裂痕了,他必须得过来当面修復!
掛断电话,方堃摇了摇头,吐槽了句深井冰。
天气愈发的凉,在校期间,冀省来了两拨人,不是特意找方堃的,而是南下有事儿,专门过来一道见见他。
方堃也是吃喝住行照顾齐全,最后见几人寒酸不易,连南下的盘缠都额外补给了些。
方堃不知道的是,他在形意门里的名声,除了功力了得,就是有钱,为人好客。
主要还是当初唐剑师兄弟四人回去宣传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夸的天乱坠,就差让自家老子禪让掌门之位了。
娄靖川急匆匆赶过来,站在北大门口,连门卫瞅他都有点眼熟了。
“同志我是.”
“我知道你,那个什么杂誌的编辑,又是来找方堃的?”
做登记,娄靖川顺利进入校园,方堃下课看见他的时候,嚇了一跳。
“你这什么表情,要还这死样子,哪儿来回哪儿去!”
“別啊,我可是千里迢迢过来的,就这么回去,萧编不撕了我。”
“撕就撕唄,跟我有什么关係。”
娄靖川欲哭无泪,两盘饺子才算填补了一下受伤的心灵。
“你这小说写的真心不错,没有像歷史书那样的冗长乏味,相反只是一个名字,就让人有一种想要读下去的欲望,明朝那些事儿,亏你想的出来。”
“不投稿收穫,就是因为这是突发奇想,一次大胆的尝试,是骤子是马我自己都吃不准,再一个篇幅也长,京城晚报每日连载每日追读挺合適的。”
娄靖川嘴里塞著饺子,含糊不清道:“我这次来的任务很简单,萧编交代了,必须得约稿成功,再一个京城日报每一期送五份去沪上,在那边我们可买不到京城的报纸。”
方堃跟收穫的关係的確挺深,哪怕现在自己已经可以隨意挑选下家,也不想生出什么间隙。
“今年是不行了,这样吧,我承诺下一篇小说一定给你。”
“这还差不多,还有啊,报纸五份太少,抢著看我资歷小半天轮不到,反正你也不差这几毛钱,乾脆邮十份。”
“滚续子!”
打发掉这廝,报纸一天一期,方堃也不可能每天都去邮一份,乾脆一周一邮。
而对於《明朝那些事儿》的连载,隨著更新,字数越多社会上討论的话题就越大。
读者粉丝討论的是內容故事,有趣谈谐,知识分子和评论员同行则是学习欣赏方堃的这种敘事手法。
歷史文讲究严谨,有老学究对於方堃这种『轻浮”的书写手法很不赞同,认为不光笔下的文章的轻浮,方堃整个人也是轻浮的,还教训后辈有才华是好的,可更应该脚踏实地。
也有支持的评论员和读者自发替方堃反击,读者反击多是强调我们喜欢看就行了,管他严谨不严谨。
而专业的评论员则是拿出史料,有理有据的论证《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內容並不是凭空捏造,完全是有料可查的。
京城日报的销量自打进入十月,没有降低,增涨速度也没有减缓,五分钱一份的报纸,大家普遍还是消费得起的。
现在不光是中老年人,在校的大学生,高中生乃至初中生都是跟风追读。
一篇《什么是好文章,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就是好文章》,把方堃和他的小说推向了舆论高潮。
报纸彻底爆了,爆到方堃都没有想像到会这么火。
王继刚约饭局,直言日销量直逼六十万大关,这份成绩之大简直难以想像。
而作为那篇评论文的幕后作者,寧姚却看的好评压过恶评,心情舒畅。
“有些话咱私底下悄闷闷说就行了,怎么还发出去。”方堃无奈。
“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觉著你说的挺对的,当然要给那些傢伙看看。”
寧姚见不得有人毁贬低,甚至是辱骂自家男人,而方堃则释然的多,一天三十二块钱的稿费,挣这笔钱,让人骂骂怎么了。
如果翻倍,他不介意旁人多骂两句。
方堃在意的是这个舆论热度,好在今年的作协会议,他的报告已经有思路了,这个题目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