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朱元璋的创业计划书
第159章 朱元璋的创业计划书
瓶瓶罐罐,管个头大小,陈卫东一缕按四块钱收上来。
除非遇见个头特別瓷实的,卖家非要讲价,他这边给涨个三毛四毛的。
这廝好列也是北大高材生,上手看底,起码不会把新种成立以后的新玩意给收上来。
再不济,胎底也是有『大清光绪年制”几个大字的,这么一看,咸菜缸子八成还真是古董了!
“你给了五百块钱,现在还剩三十二块五毛七,每一笔我回来都会记帐,还有这个吃饭钱,咱之前都是说好的。”
方堃接过也没细看的意思,没好气道:“算这么清干嘛,搞得我跟地主老財似的。”
“还是清楚点好,亲兄弟还要明算帐呢,再说,你不就是地主老財么。”
瓷器太多,大的小的,圆口方口的,扁矮的高长的形式各样,方堃拿几个只是粗略的看了眼底,他不是行家,也不能百分百说这些傢伙式儿里面没假货。
从兜儿里拿出准备好的四百块钱递过去:“这马上就要开学了,还收不收?”
“收!干嘛不收,我刚瞄上了一个村子,现在也有钱了,自己也入手几件用作传家。”
陈卫东美滋滋的接过四百块钱,他是地地道道的京城本地人,家里大姐出嫁,现在就剩一个人,屋子足够宽,用来应付结婚完全没问题。
跟赵勇军李春生他们不一样,这四百块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
傍晚,金子带著吉泽国旗几人从天津卫赶回来,整整两个月,吃喝拉撒全部在那边,就连韩錚结婚也没过来蹭顿酒席吃吃。
几人皆认为这四百块钱太大,方堃就是看在同窗面子上才照顾自己的,既然是干活儿,哪里还管什么大学生身份不身份的,那就是干。
方堃再见几人,直接给看乐了:“这怎么两个月不见黑成这样儿了,都去非洲旅游了?”
“你还说,一个月两百块钱的工资,每回累了困了想偷偷懒,结果一想到这几百块钱,没办法啊,得给你方大財主把活儿干好。”
吉泽国旗本来就不白,在京城三年肤色稍微闷回来了些,这下一朝又回到了大一刚来学校那阵。
大宝在一旁应和道:“赵哥他们太拼了,搬货散货匯帐只要是忙不过来的地方,他们都上,我想著照顾照顾安排点轻生的活儿,结果全不干,我是拦都拦不住。”
八月份的天,末伏天的尾巴,黄铜皮肤上泛著一层油光,牙倒是个顶个的白。
方堃把工资给几人算了算,四百块钱四十张大团结,刷来回数。
“行了,別数了,只会多不会少。”
赵勇军钞票拍著手,直傻乐呵。
给几人带到秀水街张伟李春生两人的烧烤摊,一伙人一齐聚了聚。
天津卫两月行,干好干坏都是四百块钱,张伟和李春生这边却是乾爽了。
生意做到现在,哪怕这条街有了同行,可还是打出了名气,尤其是食客知道摆摊的还是俩北大大学生后,到现在都是每晚爆满。
俩人两个月下来一个瘦了七斤,一个瘦了四斤,每天晚上都熬到十二点往后才收摊。
李春生把装啤酒的暖壶瓶拎过来,笑道:“今儿晚上大家好好喝一顿,我们这儿啤酒管够。”
“那些暖壶瓶里该不会全是啤酒吧?”
“都是从燕京啤酒厂打的,散啤四毛钱一升,这种竹编暖壶一个一点六升,单打的话刚开始一壶要七毛二,我们刚开始还打算不要酒水,后面发现,这摆烧烤摊不能没有啤酒,可不管单买还是多买按市场价七毛二倒腾到这儿其实不赚钱,这还是七月底请了跟我们对接的啤酒厂的王哥吃了顿烧烤,一壶从七毛二变成了六毛九,我们买回来一壶赚个三分钱。”
方堃在一旁搭茬道:“摆烧烤摊酒水可以適当贵一点,既然都做生意了,你要是没点奸商属性指定赚不了钱,最后还是我给的建议,一壶卖八毛,这才有了赚头。”
街边靠墙,密密麻麻摆了三十多个暖壶瓶,喝到最后耍酒疯闹事的不是没有,摆烧烤摊的就不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不发生,得亏没有闹出什么大事。
中间断断续续,也出现过趁他们忙不过来,无暇顾及,有人偷暖壶瓶的现象,反正什么样的情况都能碰上。
好在这些都无伤大雅。
酒水只是陪衬,两毛一串的羊肉串才是主卖品,七月底最后一个周末,他们巔峰时期一晚上边卖边串,整整卖了八百多串出去,手指头穿串儿都快穿抽筋了。
李春生侃侃而谈,这些话平常就俩人说,现在好不容易聚一起了,是往外倒。
“你们俩这瘦的可厉害,不会只卖不吃吧。”
张伟提溜著一大把串过来,“烟燻火燎一晚上,只闻这味儿我都闻饱了,后半夜收摊回家累的要死,有馒头啃馒头,没有倒头就睡,第二天起来还得备货,哪还顾得上吃饭。”
俩人的暑假创业相当成功,这还是八月底效仿的摊位多了两家分了分流,加上今天是工作日,人才不会特別多。
酒劲上头,眾人一阵分享最近两个月的经歷,最后更是调侃这还上什么大学啊,上大学为了什么,还不是有份养家餬口的工作。
现在做生意当老板这么赚钱,捨近求远干什么。
可转天酒一醒,昨晚的话又打上了『捨本逐末”的標籤,北大毕业生的身份还是得要的,办公室还是得坐的。
赵勇军有了四百块钱,一下子曙满志,拉过方堃。
“方子,房子的事儿打听的怎么样了?我已经跟家里通了信,我爹和老丈人那边可以一人支援两百块钱,加起来就是八百,买处小院子应该是够了。”
“呢,最近还没什么消息,这房源一时半会儿也难找,漏出来有人比咱们先一步也就没了,你先別急,我让人多打听打听,有消息了一准儿通知你。”
方堃心里汗顏,这事儿他早给忘到姥姥家去了,不然两个月高低能有点消息。
开学在即,现在就张伟和李春生的烧烤摊还开看,一时半会儿捨不得关掉,关键是锋的太多了。
这俩人扣掉各种成本,每天平均赚三十四块钱,两个月没满,五十六天就是一千九百三十三。
这是平均下来,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七月末八月初那段时间,刚开始和现在日销量都有所下滑,可依旧让两人捨不得关掉。
钱数五五开对半分,方堃独得九百五十二,再付给薛建军断断续续来这边打工帮忙的六十,余下张伟李春生一人四百七。
事实证明,远比跟著去天津卫干活儿要挣得多。
不过这玩意儿没得比,前者有方堃兜底胜在稳定,后者是赚是赔,讲的就是一个运气。
从选择上看,也就能看出几人的性格,赵勇军和国旗天生就是適合吃官家饭的主儿。
几人过去帮忙,方堃去厂房忙活的同时,托韩錚仔细给打听打听房源消息。
氧气泵厂有副厂长方志勇在,加上总工身份,在掌握產品製作原理和流程后,其实压根用不看自己。
方堃更多的是签字,给提上来的意见定调子。
他们厂房左边原先是一个大的石灰厂,七六年就转移到其他地方了,方堃计划著等发展发展,把那块儿地也给划拉过来。
寧姚回京,不光带了未来老丈人的茶叶,还带了一个好消息。
“你是说,三个大舅哥国庆会过来看我?”
“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方堃乾笑了两声,当初得知寧姚有三个哥哥的时候,他是抓麻的。
好消息是,以后结婚生个儿子女儿,能有仁舅舅疼。
坏消息则是,万一寧姚在这边过得不好回娘家打小报告了,仁大舅哥不得过来撕吧了自己。
方堃想到了远在香江的郑婭楠,又连忙去给她揉肩捶背,晚上主动打洗脚水,伺候的是相当到位。
“不对劲啊!”
“什么不对劲?”
寧姚瞪看眼:“好端端的,给我打洗脚水干嘛。
“你这话说的,我给自己老婆打洗脚水不是天经地义?我看你就是少见多怪,以后我每天都给你打!”
方堃软话硬说,熄灯后又是一条好汉。
次日清晨,董浩早早过来报到。
寧姚对於门口多出来的吉普车,还有氧气泵厂见怪不怪,跟方堃处了这么长时间,这些操作早就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內了。
方堃则趁著吃饭的功夫,把明朝那些事儿前期三万字的稿子总了总,打算顺路送到京城晚报。
王继刚老早之前就有跟他提过一嘴的,只是这事儿俩人刚开始都没上心,毕竟成了名的作家,还没见过有哪个往报纸上刊登小说的,这里可不是香江的明报,可以登一登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小说。
京城晚报更多的属性,是供老百姓了解社会实时的一类报纸。
方堃上门给王继刚打了个猝不及防,在得知希望在晚报上连载小说时,对方想都没想就给应下了。
“当然没问题,我们是热烈欢迎啊!”
“您先看一看,满意没问题的话再说,如果不符合刊登条件,我再去其他报社试试。”方堃把稿子递过去。
进办公室,王继刚给倒了杯水,又示意方堃坐沙发上等一等,自己则回了办公桌。
扶了扶眼镜,目光落在稿子封面上,不自觉念出名字。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这是写歷史的?”
“是,算是歷史通俗读物吧,受眾范围可以覆盖很广。”
王继刚收回眼神,他想都没想一口应下方堃,那是靠著对方以往小说的质量,本本爆火的水平,能来自己报社投稿当然乐意。
只是在工作上该认真的时候还是得认真,目光落在正文上,时间悄然而逝。
正文刚开始读,王继刚就觉著不对劲了,这跟他以往接触过的歷史类书籍的敘事方法完全不一样,很是不同。
尤其是第一句话,开头就是『穿越回年”后面又紧跟著『朱元璋的创业计划书”。
这是正经歷史小说?
王继刚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號,可越读越让他忘我,一直將三万字读完,才恋恋不捨的从故事里退出来,隨即眼晴一亮。
“方堃,你这小说...””
“有什么意见您就说。”
“不是,我是说你的这篇小说敘事方法挺別出心裁的,歷史类小说,本应该严谨,你用的敘事手法却谈谐幽默,平铺直入,不像歷史类的文献书籍那样,老学究看的是津津有味,可大多数人看起来却直打哈切,这篇小说恰恰文字有趣,內容娓娓道来,虽然前两章只讲了朱元璋的童年和元末淮西地区的饥荒战乱,可故事很吸引人,的確適合在我们京城晚报刊登连载。”
王继刚看方堃的眼神,充满了欣赏,这跟方堃之前的高山下的环,牧马人行文风格完全不一样,要是遮住作者名字,谁敢相信是一个人写的。
跨度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沟壑之別。
方堃鬆了一口气,自己倒不是怕拒稿,只是省了再四处投稿的麻烦。
接下来就是聊具体事宜,当方堃说出全文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字的时候,王继刚差点一口老茶呛死。
“一百五十万字?!”
“我计划前后写九卷,从1344年开始写到1644年,投小说杂誌是不行了,所以才选择了报纸每日连载。”
北》
王继刚久久沉默,他被方堃的话给惊著了,这话进他耳朵里跟打算著一部史作有什么区別。
“好!难怪你给自己定义为通俗类小说读物,这小说的受眾范围我看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群体,既能用来阅读消遣,又能增加对明朝那段时期的歷史了解,稿子先留我这儿,我们这就开会,看看能不能在报纸上专门开一个每日一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专栏!”
方堃自然没意见,九月四號开学当天,小说顺利登上京城晚报。
报纸背面右侧,是独属於明朝那些事儿的专栏。
前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很多知识分子早晨习惯边吃饭边看报纸,不是为了演而演出来的,现在娱乐不发达的条件下,真就是这种情况。
很多人读到报纸后面,看著上面的標题,皆是一愣。
小说每日连载四千字,方堃也进入了每天稳定更新的状態。
小说开始连载,作家名字没有用笔名,而是就用了本名方堃,反正他是作家的身份现在是人尽皆知了。
刚开始一连七天內容反响平平,可隨看时间一直到九月末,故事娓道来铺展开后。
京城晚报突然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同一时间,报纸的销售量开始增长。
瓶瓶罐罐,管个头大小,陈卫东一缕按四块钱收上来。
除非遇见个头特別瓷实的,卖家非要讲价,他这边给涨个三毛四毛的。
这廝好列也是北大高材生,上手看底,起码不会把新种成立以后的新玩意给收上来。
再不济,胎底也是有『大清光绪年制”几个大字的,这么一看,咸菜缸子八成还真是古董了!
“你给了五百块钱,现在还剩三十二块五毛七,每一笔我回来都会记帐,还有这个吃饭钱,咱之前都是说好的。”
方堃接过也没细看的意思,没好气道:“算这么清干嘛,搞得我跟地主老財似的。”
“还是清楚点好,亲兄弟还要明算帐呢,再说,你不就是地主老財么。”
瓷器太多,大的小的,圆口方口的,扁矮的高长的形式各样,方堃拿几个只是粗略的看了眼底,他不是行家,也不能百分百说这些傢伙式儿里面没假货。
从兜儿里拿出准备好的四百块钱递过去:“这马上就要开学了,还收不收?”
“收!干嘛不收,我刚瞄上了一个村子,现在也有钱了,自己也入手几件用作传家。”
陈卫东美滋滋的接过四百块钱,他是地地道道的京城本地人,家里大姐出嫁,现在就剩一个人,屋子足够宽,用来应付结婚完全没问题。
跟赵勇军李春生他们不一样,这四百块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
傍晚,金子带著吉泽国旗几人从天津卫赶回来,整整两个月,吃喝拉撒全部在那边,就连韩錚结婚也没过来蹭顿酒席吃吃。
几人皆认为这四百块钱太大,方堃就是看在同窗面子上才照顾自己的,既然是干活儿,哪里还管什么大学生身份不身份的,那就是干。
方堃再见几人,直接给看乐了:“这怎么两个月不见黑成这样儿了,都去非洲旅游了?”
“你还说,一个月两百块钱的工资,每回累了困了想偷偷懒,结果一想到这几百块钱,没办法啊,得给你方大財主把活儿干好。”
吉泽国旗本来就不白,在京城三年肤色稍微闷回来了些,这下一朝又回到了大一刚来学校那阵。
大宝在一旁应和道:“赵哥他们太拼了,搬货散货匯帐只要是忙不过来的地方,他们都上,我想著照顾照顾安排点轻生的活儿,结果全不干,我是拦都拦不住。”
八月份的天,末伏天的尾巴,黄铜皮肤上泛著一层油光,牙倒是个顶个的白。
方堃把工资给几人算了算,四百块钱四十张大团结,刷来回数。
“行了,別数了,只会多不会少。”
赵勇军钞票拍著手,直傻乐呵。
给几人带到秀水街张伟李春生两人的烧烤摊,一伙人一齐聚了聚。
天津卫两月行,干好干坏都是四百块钱,张伟和李春生这边却是乾爽了。
生意做到现在,哪怕这条街有了同行,可还是打出了名气,尤其是食客知道摆摊的还是俩北大大学生后,到现在都是每晚爆满。
俩人两个月下来一个瘦了七斤,一个瘦了四斤,每天晚上都熬到十二点往后才收摊。
李春生把装啤酒的暖壶瓶拎过来,笑道:“今儿晚上大家好好喝一顿,我们这儿啤酒管够。”
“那些暖壶瓶里该不会全是啤酒吧?”
“都是从燕京啤酒厂打的,散啤四毛钱一升,这种竹编暖壶一个一点六升,单打的话刚开始一壶要七毛二,我们刚开始还打算不要酒水,后面发现,这摆烧烤摊不能没有啤酒,可不管单买还是多买按市场价七毛二倒腾到这儿其实不赚钱,这还是七月底请了跟我们对接的啤酒厂的王哥吃了顿烧烤,一壶从七毛二变成了六毛九,我们买回来一壶赚个三分钱。”
方堃在一旁搭茬道:“摆烧烤摊酒水可以適当贵一点,既然都做生意了,你要是没点奸商属性指定赚不了钱,最后还是我给的建议,一壶卖八毛,这才有了赚头。”
街边靠墙,密密麻麻摆了三十多个暖壶瓶,喝到最后耍酒疯闹事的不是没有,摆烧烤摊的就不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不发生,得亏没有闹出什么大事。
中间断断续续,也出现过趁他们忙不过来,无暇顾及,有人偷暖壶瓶的现象,反正什么样的情况都能碰上。
好在这些都无伤大雅。
酒水只是陪衬,两毛一串的羊肉串才是主卖品,七月底最后一个周末,他们巔峰时期一晚上边卖边串,整整卖了八百多串出去,手指头穿串儿都快穿抽筋了。
李春生侃侃而谈,这些话平常就俩人说,现在好不容易聚一起了,是往外倒。
“你们俩这瘦的可厉害,不会只卖不吃吧。”
张伟提溜著一大把串过来,“烟燻火燎一晚上,只闻这味儿我都闻饱了,后半夜收摊回家累的要死,有馒头啃馒头,没有倒头就睡,第二天起来还得备货,哪还顾得上吃饭。”
俩人的暑假创业相当成功,这还是八月底效仿的摊位多了两家分了分流,加上今天是工作日,人才不会特別多。
酒劲上头,眾人一阵分享最近两个月的经歷,最后更是调侃这还上什么大学啊,上大学为了什么,还不是有份养家餬口的工作。
现在做生意当老板这么赚钱,捨近求远干什么。
可转天酒一醒,昨晚的话又打上了『捨本逐末”的標籤,北大毕业生的身份还是得要的,办公室还是得坐的。
赵勇军有了四百块钱,一下子曙满志,拉过方堃。
“方子,房子的事儿打听的怎么样了?我已经跟家里通了信,我爹和老丈人那边可以一人支援两百块钱,加起来就是八百,买处小院子应该是够了。”
“呢,最近还没什么消息,这房源一时半会儿也难找,漏出来有人比咱们先一步也就没了,你先別急,我让人多打听打听,有消息了一准儿通知你。”
方堃心里汗顏,这事儿他早给忘到姥姥家去了,不然两个月高低能有点消息。
开学在即,现在就张伟和李春生的烧烤摊还开看,一时半会儿捨不得关掉,关键是锋的太多了。
这俩人扣掉各种成本,每天平均赚三十四块钱,两个月没满,五十六天就是一千九百三十三。
这是平均下来,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七月末八月初那段时间,刚开始和现在日销量都有所下滑,可依旧让两人捨不得关掉。
钱数五五开对半分,方堃独得九百五十二,再付给薛建军断断续续来这边打工帮忙的六十,余下张伟李春生一人四百七。
事实证明,远比跟著去天津卫干活儿要挣得多。
不过这玩意儿没得比,前者有方堃兜底胜在稳定,后者是赚是赔,讲的就是一个运气。
从选择上看,也就能看出几人的性格,赵勇军和国旗天生就是適合吃官家饭的主儿。
几人过去帮忙,方堃去厂房忙活的同时,托韩錚仔细给打听打听房源消息。
氧气泵厂有副厂长方志勇在,加上总工身份,在掌握產品製作原理和流程后,其实压根用不看自己。
方堃更多的是签字,给提上来的意见定调子。
他们厂房左边原先是一个大的石灰厂,七六年就转移到其他地方了,方堃计划著等发展发展,把那块儿地也给划拉过来。
寧姚回京,不光带了未来老丈人的茶叶,还带了一个好消息。
“你是说,三个大舅哥国庆会过来看我?”
“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方堃乾笑了两声,当初得知寧姚有三个哥哥的时候,他是抓麻的。
好消息是,以后结婚生个儿子女儿,能有仁舅舅疼。
坏消息则是,万一寧姚在这边过得不好回娘家打小报告了,仁大舅哥不得过来撕吧了自己。
方堃想到了远在香江的郑婭楠,又连忙去给她揉肩捶背,晚上主动打洗脚水,伺候的是相当到位。
“不对劲啊!”
“什么不对劲?”
寧姚瞪看眼:“好端端的,给我打洗脚水干嘛。
“你这话说的,我给自己老婆打洗脚水不是天经地义?我看你就是少见多怪,以后我每天都给你打!”
方堃软话硬说,熄灯后又是一条好汉。
次日清晨,董浩早早过来报到。
寧姚对於门口多出来的吉普车,还有氧气泵厂见怪不怪,跟方堃处了这么长时间,这些操作早就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內了。
方堃则趁著吃饭的功夫,把明朝那些事儿前期三万字的稿子总了总,打算顺路送到京城晚报。
王继刚老早之前就有跟他提过一嘴的,只是这事儿俩人刚开始都没上心,毕竟成了名的作家,还没见过有哪个往报纸上刊登小说的,这里可不是香江的明报,可以登一登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小说。
京城晚报更多的属性,是供老百姓了解社会实时的一类报纸。
方堃上门给王继刚打了个猝不及防,在得知希望在晚报上连载小说时,对方想都没想就给应下了。
“当然没问题,我们是热烈欢迎啊!”
“您先看一看,满意没问题的话再说,如果不符合刊登条件,我再去其他报社试试。”方堃把稿子递过去。
进办公室,王继刚给倒了杯水,又示意方堃坐沙发上等一等,自己则回了办公桌。
扶了扶眼镜,目光落在稿子封面上,不自觉念出名字。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这是写歷史的?”
“是,算是歷史通俗读物吧,受眾范围可以覆盖很广。”
王继刚收回眼神,他想都没想一口应下方堃,那是靠著对方以往小说的质量,本本爆火的水平,能来自己报社投稿当然乐意。
只是在工作上该认真的时候还是得认真,目光落在正文上,时间悄然而逝。
正文刚开始读,王继刚就觉著不对劲了,这跟他以往接触过的歷史类书籍的敘事方法完全不一样,很是不同。
尤其是第一句话,开头就是『穿越回年”后面又紧跟著『朱元璋的创业计划书”。
这是正经歷史小说?
王继刚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號,可越读越让他忘我,一直將三万字读完,才恋恋不捨的从故事里退出来,隨即眼晴一亮。
“方堃,你这小说...””
“有什么意见您就说。”
“不是,我是说你的这篇小说敘事方法挺別出心裁的,歷史类小说,本应该严谨,你用的敘事手法却谈谐幽默,平铺直入,不像歷史类的文献书籍那样,老学究看的是津津有味,可大多数人看起来却直打哈切,这篇小说恰恰文字有趣,內容娓娓道来,虽然前两章只讲了朱元璋的童年和元末淮西地区的饥荒战乱,可故事很吸引人,的確適合在我们京城晚报刊登连载。”
王继刚看方堃的眼神,充满了欣赏,这跟方堃之前的高山下的环,牧马人行文风格完全不一样,要是遮住作者名字,谁敢相信是一个人写的。
跨度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沟壑之別。
方堃鬆了一口气,自己倒不是怕拒稿,只是省了再四处投稿的麻烦。
接下来就是聊具体事宜,当方堃说出全文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字的时候,王继刚差点一口老茶呛死。
“一百五十万字?!”
“我计划前后写九卷,从1344年开始写到1644年,投小说杂誌是不行了,所以才选择了报纸每日连载。”
北》
王继刚久久沉默,他被方堃的话给惊著了,这话进他耳朵里跟打算著一部史作有什么区別。
“好!难怪你给自己定义为通俗类小说读物,这小说的受眾范围我看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群体,既能用来阅读消遣,又能增加对明朝那段时期的歷史了解,稿子先留我这儿,我们这就开会,看看能不能在报纸上专门开一个每日一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专栏!”
方堃自然没意见,九月四號开学当天,小说顺利登上京城晚报。
报纸背面右侧,是独属於明朝那些事儿的专栏。
前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很多知识分子早晨习惯边吃饭边看报纸,不是为了演而演出来的,现在娱乐不发达的条件下,真就是这种情况。
很多人读到报纸后面,看著上面的標题,皆是一愣。
小说每日连载四千字,方堃也进入了每天稳定更新的状態。
小说开始连载,作家名字没有用笔名,而是就用了本名方堃,反正他是作家的身份现在是人尽皆知了。
刚开始一连七天內容反响平平,可隨看时间一直到九月末,故事娓道来铺展开后。
京城晚报突然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同一时间,报纸的销售量开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