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王爷以西南的十几万精锐举兵倡义。”
    “末將心中共有三策可助王爷成就上策。”
    “上策,取荆州,略襄阳,直趋黄河,剜中原之腹心!”
    “中策,入四川,出汉中,夺取陕甘,收西北之精兵!”
    “下策,下武昌,復南京,经略江北,断东南之漕运!”
    “这三策王爷无论採取何策。”
    “以我之壮,攻敌所弱,都能一鼓作气击破韃虏。”
    “倘若举兵不前,顿兵江南,则为无策也!”
    五华山上,吴国贵拱手开口道出了自己的战略见解。
    对於吴军来说此时上策取中原,中策收西北,下策断东南。
    倘若吴三桂以手中的十几万精锐猛然衝出云贵。
    从湖南急行渡江不顾一切直捣黄龙。
    那么清廷仓促之间与吴军在中原战败的机率很大。
    如果吴三桂觉得此策冒险。
    那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从云贵入蜀再取道汉中先收西北。
    西北是吴三桂经营多年的地方。
    想当初王永强等人起兵清廷束手无策。
    全是吴三桂以一己之力將其镇杀。
    从那以后清廷在西北的战事只能仰仗这位平西王。
    吴三桂也藉此在陕甘遍插党羽。
    吴军若能重返西北那么响者必然云集。
    至於横亘在巴蜀和秦陇之中的秦岭汉中。
    对於这道阻挡武侯一生的天险。
    吴三桂甚至都可以不当一回事!
    因为在入主云南之前汉中就是吴藩的驻地!
    吴三桂在那里坐镇十年。
    秦岭的山川地貌,人文风土,他这个平西王可是了如指掌。
    甚至就连各处关隘的城防守將。
    都是吴三桂一一部署和安插的!
    可以说秦岭天险挡得住其他人可唯独挡不住他吴三桂。
    等吴军重返西北收取了三边精锐。
    那么他这个平西王无疑会打出昔日的北周之势。
    等到那时,效仿昔日的李自成从关中东征入主北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算收西北吴三桂还觉得冒险。
    吴军也可以东下湖南再沿著长江火速进兵。
    趁著清廷还没反应过来的关键窗口。
    顺江而下,直取南京!
    等南京一復,江南一下。
    有了这块膏腴之地吴三桂想和清廷怎么玩就能怎么玩了!
    吴国贵的上中下三策都是根据吴军的自身情况。
    为吴三桂打造的宏图大计!
    无论他採取哪一条吴军都有可能夺取天下。
    然而这三策却同时有一个弱点。
    那就是需要吴三桂不顾侧后乃至暂时放弃对云贵老家的保护。
    集中西南的十几万精锐长驱直入打进清廷的核心。
    以吴军的强大战力逼迫满清决战。
    继而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这种不顾后方长途奔袭的战略固然能获得难以想像的收益。
    可要是中途出了什么差池吴三桂可就危险了!
    “中原之腹心、西北之精兵、东南之漕运都是清廷的要害。”
    “然而我军若是集中兵力直取一处是不是太冒险了?”
    吴三桂凝声道:“我军出汉中则湖广有忧,我军出湖广则西北有忧。”
    “况且还有尚可喜在本王腋下。”
    “倘若本王倾巢而出,他必纠集两广兵马袭我老巢。”
    “虽然陈成已经答应本王前往两广对付尚可喜。”
    “然我军也不可不防!”
    “以本王之意,西南地区的十几万大军可兵分两路。”
    “一路隨本王东下湖广,威逼中原,震慑尚藩。”
    “一路由建昌入蜀,会合四川之兵北出汉中。”
    “倘若两路大军都能得手。”
    “不但云贵无忧,这天下本王亦能得也!”
    吴国贵的上中下三策虽然都好。
    可他的这种打法在吴三桂看来无疑过於激进了。
    虽然长途奔袭的战略有过成功的例子。
    比如靖难时朱棣面对南军几乎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
    就选择放弃对北平三府的保护。
    集中主力直趋南京迫使朱允炆仓促调集兵马同自己决战。
    结果数十万南军在仓皇之下被朱棣在运动中一扫而空。
    等南军主力覆灭,朱棣兵临城下。
    南京城也只能不战而降了!
    吴三桂的情况此时与朱棣类似。
    同样是战阵强大,部下精锐。
    同样是一隅敌全国需要面对敌人的资源压迫。
    然而朱棣在被敌手的资源压得喘不过气后知道集中兵力放手一搏。
    可吴三桂却老成持重又是刚刚起兵。
    不愿意完全放弃后方进行这一豪赌啊!
    按照吴三桂的方案。
    吴军將兵分两路,主力隨他东征湖广,偏师则北上四川,兵出汉中。
    此举看似完美。
    吴军主力收取湖南既可以北伐中原又可以东下江南。
    还可以威压两广迫使尚可喜只能自保不敢抄袭云贵。
    偏师也能会合四川兵马北出汉中收取西北。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战略却將十几万大军分为两支。
    这无疑会削弱吴军的攻击力。
    兵分则弱,浪战则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吴国贵等人对此也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们力劝吴三桂毕其功於一役。
    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好一举扭转天下大势。
    然而已经年迈,锐气日消的吴三桂却说什么都不肯。
    眾人见状也只能摇头嘆息。
    “诸位,既然王爷心意已决兵分两路也没什么不好的。”
    “倘若我军孤注一掷倾巢而上。”
    “一旦尚可喜纠集两广兵马来犯云南或者鰲拜调集陕甘绿营南下巴蜀。”
    “那么我军可就危险了!”
    “倒不如,分兵两路,以两个拳头打人。”
    “如此云贵无忧,我军將士不用顾忌后方的家眷亦能在前线安心作战。”
    “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郭壮图缓缓开口终是结束了这场军议。
    军议过后。
    吴三桂当即任命官职,调配兵马。
    他拜白文选为湖广总统,掛征朔大將军印率军隨他出征。
    又封吴应麒和吴国贵二人为左右金吾將军,隨侍左右。
    王屏藩为四川总统,掛破朔將军印,率军前往四川主持战事。
    建昌的狄三品为驃骑前將军充当吴军北出汉中的先锋。
    王会、高启隆二人为驃骑左右將军,率西营降兵东征湖广。
    郭壮图为云南总管负责后勤。
    方光琛为湖广巡抚隨军经略。
    夏国相为金吾右將军,高得捷为亲军铁骑左將军,韩大任为兵曹掌事郎中。
    西南的十几万吴军將兵分两路。
    主力由吴三桂率领东征湖广,偏师由王屏藩统领北上汉中!

章节目录

明末:我带着两白旗反清怎么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明末:我带着两白旗反清怎么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