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肩章军职 新军之风
    有了新的军制之后,陆云便立刻开始推行。
    首先是战兵、正兵、辅兵的身份识別。
    为了更好地体现士兵彼此间的等级差距,他直接效仿后世的肩章体系,给士兵设计了三等肩章。
    以黑色肩章为底,辅以白色竖直线条。
    一条线为辅兵,两条线为正兵,三条线为战兵。
    肩章上有几条白线,就代表著士兵的等级,可谓一目了然,直接就能分清尊卑。
    既然士兵都有了肩章,那么军官自然也要跟上。
    同样的黑底肩章,竖线则变为了绿色,並在此基础上多了一颗绿色的五角星。
    一条竖线,则代表从九品军职。
    一条竖线加一颗星,则代表正九品军职。
    两条竖线,为从八品的军职。
    两条竖线加一颗星,为正八品军职。
    再往上,则是蓝色竖线。
    一条竖线及后续加一颗星,对应从七品、正七品军职。
    两条竖线及后续加一颗星,对应从六品、正六品军制。
    以上三种肩章,基本可以覆盖陆云麾下,如今所有的士卒军官了。
    对於后续的肩章,他也准备了青色、红色、金色、紫色等等。
    反正顏色够多,到时挑著选就是。
    颁布了肩章之后,陆云麾下士卒军官,所有人的身份等级变得一目了然。
    谁的等级高,谁的官大,看看肩章就知道了。
    这对於將领指挥麾下军队,有著极大的助益,能够清晰的找到责任人,並对其进行管理与追究。
    確立了士兵等级,肩章与军职体系之后,接下来就是实施了。
    实施第一步,便是缝製肩章。
    刚开始的肩章,陆云也没打算弄得多么华丽。
    普通士卒的肩章,就弄些简单的黑色与白色布片,直接裁剪缝製即可。
    军官肩章,八九品军职,则用布包竹片,加了层硬物,显得笔挺些就行。
    六七品军职,则包铁片。
    按这些標准,弄一批肩章,並不难。
    他只是从仓库中拨了一些布匹针线出来,直接在均安城內寻了些妇人,了两日时间,便將两千新军的肩章完成。
    验收了肩章之后,陆云直接发了下去,並颁布了相关法令。
    然后他並没有多去干涉,转而把精力,放到了六月的夏收夏种上面了。
    隨著六月到来,九真郡各地都开始了夏收。
    夏收之后,也不得片刻歇息,又要开始夏种。
    均安县才刚刚恢復建制,隨著一年撂荒,地方不少田地变得有些荒芜。
    为了不耽搁夏种,如今便要开始收拾田地了。
    相比起种田大事,军制改革的试点,重要性也只能往后靠靠。
    除了本地乡勇在参加训练之外,陆云则带著剩下百姓,开始了浩大的垦田种地事业。
    想要將均安县的五万亩田都种上,这可不是个小工程。
    均安县,城外军营。
    “拿稳枪,不要晃!”
    “这旗號是让你向左,不是向右!”
    “用刀劈砍有巧劲,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吗?”
    一名名新卒在老卒的带领下,开始进行著军事训练。
    ——
    在士卒的前方、身侧,则是各自队卒的军官在紧盯著,纠正著一个个错误,不断呵斥。
    “校尉!”
    “见过校尉!”
    走在一列列的队伍之间,季羡云巡视著新军的训练情况,听著耳畔不断传来的行礼问候,整个人快要飘到天上去。
    校尉,多么美好的词啊!
    他撇过头,看著自己肩上黑底蓝色,包著铁片,一线一星的肩章,忍不住轻柔的抚摸著。
    这是不久前,將军刚刚发下来的肩章。
    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自己正七品校尉的任命。
    虽然这个任命,並不是朝廷认可的。
    而是將军私自推行,属於私官。
    但私官又怎么样?
    这个校尉官职,朝廷不认,可將军认。
    將军认了,他麾下的士兵、百姓,自然也认。
    也正是真正投靠了將军之后,季羡云才知晓,这短短两年之內,將军在山中开闢了多大的基业。
    四县之地,十五万民,兵马过万。
    此等实力,在这南疆荒僻之地,都可以单独建国了。
    那扶南蛮夷,也不过数十万民,便能称王称尊。
    陆云的领地,若是算上山外的居风等地,那也有七县之地,民眾二十万,兵马两万余。
    这实力,也未必比那扶南国差到哪去。
    有著这份势力背书,季羡云身上的七品校尉之职,含金量自然十足。
    就如现在,他以这校尉身份,便能统管均安县的两千乡勇。
    甚至他的校尉前面,便加了个均安二字,全称均安校尉。
    具体职责,便是管理本县乡勇。
    这可是名正言顺的主將之位,而非先前以府兵之职,帮著训练四千新军。
    除了些训练之权外,根本没有统兵之权。
    不论是地位与含权量,两者都没有可比性。
    “可惜了,陈大哥他选择了离去,不然若是留下来,一起投靠將军,如今他应该也是个校尉了。”
    季羡云想起已经分道扬鑣,被赶到了府城的陈彦文三人,忍不住嘆了口气。
    他们几人当初都是从京营一起出来的同伴,跟著將军一起上任,三年多来,也算经歷了不少风雨。
    可到最后依旧没能走下去。
    相比於將军,陈彦文他们更信任朝廷。
    但那朝廷,真值得信任吗?
    季羡云感受著体內练通了三条经脉的內力,又摸了摸自己肩上,代表著正七品校尉的肩章,心中越发坚定。
    朝廷值不值得信任,他不知道。
    但以自己三流中等的实力,放到朝廷那边,是绝对不可能被授予正七品校尉,並给予两千人的统兵之权的。
    也唯有將军,才会念及旧情,给他这么大的权力与官位。
    只凭这点,便值得他效死了。
    心中想著过往之事,不知不觉间,时间就来到了中午。
    眼看日头正烈,季羡云下令道:“今日上午的操练便到此为止,所有人,按队卒列队离去,前往饭堂用餐。”
    “是!”
    隨著解散的旗號挥舞,下方操练了一上午的士卒,顿时欢呼。
    不过严格军纪之下,眾人也不敢造次。
    老实的排好队列,逐个离去。
    很快,眾士卒便来到了由简陋竹棚搭起的饭堂,一个个在伙夫那里打好饭菜,便各自按照火、伍,各自寻了一个长桌用餐。
    吃饭的时候,自然没有军法,士卒们一边吃,一边聊起了天来。
    “今日伙食倒是好,竟有五肥肉。”
    “汤也不错,海鱼昆布汤,著实鲜美。”
    “还是给將军当兵好啊。顿顿能吃饱,还有肉吃。”
    一个个刚从九德府那边招来的新兵,如狼似虎的吃完午饭,隨后打著饱嗝,摸著肚皮感嘆。
    旁边的老卒伍长、火长,好奇问道:“怎么,你们在九德府那边,当兵吃的很差吗?”
    九德府由於处在战区的缘故,所以境內不少青壮,都被强征入伍,作为辅兵。
    此前战事激烈的时候,许多人都上过战场,甚至见过血,杀过蛮兵。
    某种意义上,这些人不算新兵。
    但要说他们是老兵,却又夸张了。
    毕竟这些人只是经歷过战场氛围,却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不会用刀枪武器,也不会战阵號令,根本算不得合格士兵。
    为了让这些新卒儘快成军,陆云在推行军制改革之时,在保证了老卒大部分不变的基础下。
    从老卒中抽调出了一部分人,分配到新卒这边,充任基层的伍长、火长。
    然后又从新卒之中,筛选出了一批佼佼者,补充回了老卒队伍。
    所以也就有了如今的老卒伍长、火长,带著新卒士兵的混杂情况。
    “別提了!”
    一个在九德府上过战场,当了很长一段时间隨军民夫的新卒,忍不住啐道:“先前我在那边被强入伍,什么脏活累活都叫我们干,结果每日发下来的吃食,净是些稀粥,肚子饿的都呱呱叫。
    当时村里一同被抓的,足有二十七人。
    结果才两三月过去,死的就只剩下十五六人了。
    这里面,真正被蛮兵杀死的,仅有三人。
    其余的,要么是被累死,要么是被饿死的。
    像现在我们吃的这些饭食,在那边,只有那些当然队卒之长的上官,才能吃到。
    便连那些南征军与郡兵精锐,也没这么好的伙食。”
    旁边有人附和:“不错,餐餐有肉,顿顿吃饱,就连我老家村子里的李老爷家,也不是每天都能吃得起的。”
    有人感慨道:“我们现在这日子,虽然累一点,但过得跟那些官老爷、县里大户,也半点不差了。”
    “这都是將军的恩德啊。”
    一眾新卒討论过后,对於陆云的忠心,又噌噌噌的往上直涨。
    连带著那些老卒,听过这些新卒在九德府的待遇后,心里对於自家將军,也更加爱戴了。
    聊完了伙食,几个新卒看著自家伍长赵大虎,盯著对方肩上那黑底两线的肩章,不由羡慕道:“伍长,还得是你运气好,才入伍半年,就提前成了正兵。
    不像咱们,还得在辅兵熬个一年,才能转正。”
    闻言,赵大虎哈哈一笑,心中颇为自得:“谁让老哥我投靠將军早呢?这就叫从龙有功,就是资歷。
    你们啊,慢了半年,便只能从辅兵慢慢做起。
    也彆气馁。
    说不定再过个半年,到时辅兵下面,又多了个什么民兵、新兵,那待遇比你们还差。
    到时候,他们还要羡慕你们呢!”
    隨著三等兵的区分,以及相应肩章发下,他们这些底层小兵,慢慢也知晓了战兵、正兵、辅兵之间的待遇差距。
    最前面那个需要从军三年,才能晋升的战兵且不去说。
    均安乡勇之中,没这等人物存在。
    只说后面从军一年的正兵,与不足一年的辅兵,才是这两千乡勇中的主流。
    然而也正因为是主流,所以才让一眾新卒,羡慕嫉妒的后槽牙都要咬碎。
    理由也很简单。
    那些老卒们,不过比他们先从军半年,並没有满足正兵的条件。
    结果军制新规一下,这些人就视同正兵。
    而他们这些新入伍者,却要从辅兵慢慢熬上去。
    虽然熬的时间不长,也就一年。
    可辅兵月餉五钱银子,正兵月餉一两银子,这每月可是五钱银子的差距。
    正兵的薪资,要比辅兵高上一倍。
    慢个一年,別人就能比你多挣上六两银子。
    对於许多新卒来说,六两银子,那是他们以前辛苦三四年都攒不下的巨款。
    这笔收入,足以让人眼红了。
    但奈何,再怎么眼红,也改变不了將军的决定。
    赵大虎说的很对。
    人家就是比你们先投靠將军半年,资歷比你们老,是“从龙之功”。
    作为先来的,如今提前个半年成为正兵,很过分吗?
    不服,也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没早点投靠將军。
    这是运气问题,没法改变。
    想著这些,许多新卒都唉声嘆气,感慨自己的命差。
    隨后又暗暗咬牙,决定后面的训练要用心。
    因为將军说了,从辅兵晋升为正兵,並不是强制规定一年的。
    一年只是一个正常辅兵升为正兵,所需要的標准时间而已。
    辅兵只要自身掌握的技能与实力,满足了正兵的要求,通过了考核,那也是可以提前晋升的。
    同样的,要是训练了一年,依旧没有达到正兵的实力標准。
    那么即便一年时间满足了,通不过考核,也別想成为正兵。
    军中就是这么的直接残酷。
    能者上,庸者下。
    陆云这里,可不给你讲什么人情世故。
    他钱养兵,是想得到一支能战精锐的,而不是一些只会讲资歷的废物。
    想讲资歷,绕道出门,去找越国。
    陆云不吃这套。
    这確实不近人情,但效果也很是出眾。
    就如眼下,许多辅兵已暗暗咬牙,要拼命训练,好早日晋升正兵,每年多领个六两银子。
    便是正兵,也同样暗自憋著口气,想早日晋升战兵。
    那可是一月三两银子,是他们如今军餉的三倍。
    但凡有点志气,谁能不想领这么多钱?
    而想达成这个目標,只需努力训练,提升自身实力即可。
    进步的坦途,已摆在他们面前。
    能不能通过这个渠道向上晋升,只看各人本事了。

章节目录

仙庭之主,我以气运天书建立仙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仙庭之主,我以气运天书建立仙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