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回归的记者(4K)
第196章 回归的记者(4k)
於此,阿衣雨和清澜那边。
和星鵡的想法几乎是一致的,他们此时此刻,也正在收集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起源。
此时,在一个贫民窟的苦难人家中。
“对,就是那样,就是忽然有一天,在卡利地那片荒凉的地平线上,突然冒出了混凝土搅拌机、起重机和脚手架,那时候,在我们这附近的贫民窟里可真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你要是看到那些泥屋附近飘扬的蓝白相间的標誌,准会觉得比什么神明,比神话里的三叉戟都神奇!”
“我听说,他们的头是个阿根廷人,对於那个阿根廷人来说,能让那面旗帜人人可见,那可是一场大胜仗。”
“他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说服新德里当局,让联合碳化物公司別再靠印度的中间商来调配西维因的浓缩物。”
“这公司得能自己名正言顺地运作。”
“不管在新德里,还是在別的地方,那些国际大企业总能找到自己的路子。”
“当时,那建筑工地一开工,茶馆就被几个工头给包围了。”
“碳化物公司急著招人,应徵的人蜂拥而至,那茶馆一下子就成了个正儿八经的招聘中心。”
“当时有一个人一眼就认出了工头里那个曾在找他去把铁路延长一倍的人。”
“那工头是个混帐,吸血!那人想让工头知道穷人有多痛苦,有多愤怒,还想冲他喊穷人受够了用自己的血汗养肥別人。”
“可那个时间不是时候,因为对於大部分人来说这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机会能给那家美国跨国公司打工。”
【感觉联合碳化物公司就像个救世主一样降临了】
【那个一眼认出工头的人,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吧。】
【人心这一块,哈哈哈。】
【阿衣雨和清澜这边和星鵡想法差不多啊,说实话,也是收集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起源。】
“我每天会给20卢比。”当时的工头一边吐著烟雾,一边大声宣布,还会发一顶头盔、一套防护服,每周再给一块肥皂。””
说这话的时候,这位受访者对清澜和阿衣雨做出了吸菸吐烟,隨后挥手的动作,模仿著那位工头。
说实话,对於阿衣雨和清澜来说,每周再给一块肥皂这种条件能作为交换条件,已经是很让他们震惊的事情了。
【每周一块肥皂...】
【地区问题吧,说实话,我刚刚也排匹配了一下,这个地方的確穷啊】
【不至於穷到这种程度...】
【楼上,你一看就见识少了,哈哈哈。】
直播间,那人继续说著,“对於那些早已习惯每天用不到4卢比来勉强养家餬口的男人们来说,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財富。”
“他们心怀感激,纷纷弯下腰去擦拭工头凉鞋上的灰尘。”
“得过麻风病的病人们也在其中,这些是那些病人离开哈米迪亚医院传染病病房后的第一份工作。”
清澜听后嘀咕了一句,“那听起来当时还挺好?”
那人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第二天,在工头的带领下,所有准备上工的人都聚集在建筑工地的入口处。”
“工头在那里仔细检查每个工人的就业文件,轮到那些得过麻风病的病人时,他却摇了摇头,说道,很抱歉,朋友,碳化物公司不接受麻风病人。””
“当时工头一边说,一边指了指那些病人们笨拙的手指—一连纸都无法握紧。”
阿衣雨追问道,“然后呢?”
“那些病人们纷纷找出证明自己已经痊癒的文件,他们恳求工头,並把那些文件硬塞给工头。”
“然而,工头丝毫不为所动。所以对於那些病人来说,穿上碳化物公司那件全身工作服的愿望,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那天晚上,那些有幸收到蓝色亚麻制服的人兴高采烈地把它带回了家。”
“但没过几天,又一个人带来了消息,让那些所有未被录用的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个工地只是冰山一角,拉胡尔告诉我们,很快,会有更多的老爷从美国来这里盖其他工厂。”
阿衣雨和清澜面面相覷也没说什么。
在对方的敘事下,没过多久印度联邦的农业部就发了一份正式公文通知—
新德里当局即將向联合碳化物公司授予一张许可证,准许其在印度本土年產5000
吨农药。
此次许可的范围远不止於將从美国进口的数百吨浓缩物简单掺入沙子,更涉及在印度本土生產西维因及其相关化学成分。
印度联邦允许联合碳化物公司在本土进行生產。
阿根廷人爱德华多·穆尼奥斯依旧与同事们齐聚於酒店的酒吧,庆祝他们最新的成功。
然而,当他在眾人瞩目之下高举香檳酒杯,为印度未来设厂之事致以美好祝愿时,一丝疑虑却悄然在他心中升起。
“5000吨,5000吨!”他口中反覆念叨著这个数字,同时微微摇头,脸上露出几分忧虑之色,“恐怕我们的印度朋友胃口有些过大了。”
“其实,一座產能2000吨的工厂,已然足以满足整个印度对西维因的需求。”
此时,老费力终於出现在了画面中。
他正在与某人说著什么。
“我的线人告诉我,当时那个阿根廷人正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手指不停地敲打著桌面。”
“他面前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数据报表,这些都是关於西维因在印度的销售情况。”
“我的线人看到他的嘴角微微下撇,在那边嘆气。”
老费力面前那人,向老费力模擬了当时的情况。
“你知道吗,”那个阿根廷人抬起头,目光直直地盯著线人,“我们在这卡利地小工厂里首批调配出的西维因,销售成绩实在是惨不忍睹。这可把我给愁坏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揉了揉太阳穴,像是在缓解压力。
“我们香檳可能开早了...”
“而且我们已经投入了海量的资源用於宣传推广,gg铺天盖地,信息无处不在。可那些印度农民们呢?他们似乎根本不买帐。”
“死死地抱著他们熟悉的六氯环己烷和ddt不放。”他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无奈。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
老费力的界面出现了两个信息,来向他进行解释。
【六氯环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用於农业作为杀虫剂。在泰拉联邦,因其毒性和环境影响而已经被禁用。】
【ddt:是一种杀虫剂。在泰拉联邦,因其毒性和环境影响而已经被禁用。】
直播间顿时又热闹起来。
【这个太嚇人了。】
【好傢伙,全是泰拉联邦禁用的东西啊?】
【我刚来直播间,老费力在跟谁对话?】
此时,直播间画面对面那人继续进行介绍当时的情况:“你想想,在这个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国家,季风的不確定性—一可能迟到、可能不足,再加上频繁的乾旱灾害,市场需求能不变得扑朔迷离吗?產品销量的稳定性根本无法保障。”那个阿根廷人双手抱头,似乎在为这些不可控因素而头疼。
那个阿根廷人终究是一名销售人员,他深知数据的重要性。
只见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飞快地写写画画,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盘算著各种数字。
隨著时间的推移,那个阿根廷人的眉头越皱越紧。
“经过反覆分析,即使是最为乐观的预测,西维因在印度的年销量也难以突破2000吨大关。”那个阿根廷人嘆了口气,语气中带著一丝沮丧,“理智告诉我,碳化物公司绝不能过於贪心,心怀不切实际的幻想。”
於是,那个阿根廷人满怀信心地开始准备前往纽约,试图说服上司重新审视並调整在印度的投资计划。
他小心翼翼地整理著自己首次努力销售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详尽到按省份、村庄,有时甚至是单个村庄进行分类。
他满心期望这些详实的数字能够打动老板,使其对投资计划做出必要的修改,哪怕这意味著要给最终的竞爭对手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
然而,那个阿根廷人错了。
这次纽约之行,从一开始就註定了是一场灾难的开端。
在联合碳化物公司总部,这位阿根廷人坐在会议室里,脸上带著一丝无奈,眼神中透著几分疲惫。
老费力面前那人对老费力说道。
“你知道吗,那个阿根廷人万万没想到,自己最大的对手会是一个已经过世二十一年的人。”
老费力有些不解,“已经过世二十一年的人?”
“整个美利坚工业界一直把这位在二战后不久彻底改变了管理层与劳动力关係的人视为先知。”老费力面前那人对他解释道。
那人站起身,走到窗边,望著窗外那来自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工厂,继续说道:“爱德华,费城一家银行的默默无闻的员工,蓄著小鬍子的傢伙,你从的照片来看,他看起来实在不像是留下太多丰功伟绩的人。”
“然而,这位不起眼的职员的偏执想法让他在工业界跟其他名人齐名,后者发展出了工厂作业科学管理理论。”
老费力面前那人拿起一份文件,轻轻拍了拍桌面,说道:“爱德华確信,工业劳动力未获得其应得的关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设计了一套评分系统,以评估公司完成的每一项工作”
。
“这个想法立即获得美国工业界的许多部门採纳。到1960年代末,联合碳化物公司也是最热衷於使用他这种方法的公司之一。”
“所有的工业项目都会根据这套系统,按照建厂的重要性、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自动分配一个分数。项目越多、越复杂,得分就越高。”
“因为每一分都对应著工资优势,所以对於被指派去规划或实施任何工业项目的工程师来说,看到从一开始给的分数越高就越符合他们的利益。”
“印度是一个有3亿农民的市场,而且很快就会有5亿。”
“这意味著...分数。”
老费力面前那人嘆了口气,眼神中透著一丝无奈:“別担心,老总,我们会卖掉5000吨,甚至更多!”这是临联合碳化物公司全体一致坚持的观点。”
“这个阿根廷人拿出自己的文件给他们看,竭力向团队解释印度市场的独特性。”
“只不过,他的说明引不起这些人的兴趣。”
老费力面前那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印度政府的许可证是年產5000吨农药,所以我们有责任盖一座年產5000吨的工厂,这是他们工程师说的。”
“显然,那个阿根廷人的商业论点与那些年轻气盛的人无关,”
“他们不受任何营利指標的约束,他们只是渴望在印度农村建立他们的工厂、火炉、反应器和数英里长的管道。”
“面对这样的固执,那个阿根廷人也只能转而寻求妥协。”
“他的妥协方案很简单,分阶段进行,他建议道先盖一座產量2000吨的工厂,如果市场看好再扩建。”
“然而他的问题引来了那些人的冷言冷语。”
“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告诉他,因为爱德华,也就是先前提到的那位银行职员,这种工厂的工程运作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確定生產规模。”
“一家生產2000吨西维因的工厂,不论是反应器、储罐和控制机制的水平与规模,都和產量是它两倍半的工厂完全不一样。生產目標一旦设定,就无法更改了。
“”
老费力面前那人又做了一个场景模擬。
“我接受你的观点。”那人模仿著阿根廷人的语气,並且让表达更加委婉,“正如我所设想的那样,倘若工厂的规模超出了实际所需的產量,那么是否有可能適当放慢生產速度呢?”
“完全正確。”那人又模仿项目负责人点头表示赞同。
“两人就这样达成了共识。”
“然而,这种共识不过是一种幻觉罢了。”
说到这里,老费力面前那人停下了。
而老费力,也问出了他的问题,“你到底是什么人?”
“一名记者,一名本该离开的记者。”
>
於此,阿衣雨和清澜那边。
和星鵡的想法几乎是一致的,他们此时此刻,也正在收集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起源。
此时,在一个贫民窟的苦难人家中。
“对,就是那样,就是忽然有一天,在卡利地那片荒凉的地平线上,突然冒出了混凝土搅拌机、起重机和脚手架,那时候,在我们这附近的贫民窟里可真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你要是看到那些泥屋附近飘扬的蓝白相间的標誌,准会觉得比什么神明,比神话里的三叉戟都神奇!”
“我听说,他们的头是个阿根廷人,对於那个阿根廷人来说,能让那面旗帜人人可见,那可是一场大胜仗。”
“他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说服新德里当局,让联合碳化物公司別再靠印度的中间商来调配西维因的浓缩物。”
“这公司得能自己名正言顺地运作。”
“不管在新德里,还是在別的地方,那些国际大企业总能找到自己的路子。”
“当时,那建筑工地一开工,茶馆就被几个工头给包围了。”
“碳化物公司急著招人,应徵的人蜂拥而至,那茶馆一下子就成了个正儿八经的招聘中心。”
“当时有一个人一眼就认出了工头里那个曾在找他去把铁路延长一倍的人。”
“那工头是个混帐,吸血!那人想让工头知道穷人有多痛苦,有多愤怒,还想冲他喊穷人受够了用自己的血汗养肥別人。”
“可那个时间不是时候,因为对於大部分人来说这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机会能给那家美国跨国公司打工。”
【感觉联合碳化物公司就像个救世主一样降临了】
【那个一眼认出工头的人,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吧。】
【人心这一块,哈哈哈。】
【阿衣雨和清澜这边和星鵡想法差不多啊,说实话,也是收集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起源。】
“我每天会给20卢比。”当时的工头一边吐著烟雾,一边大声宣布,还会发一顶头盔、一套防护服,每周再给一块肥皂。””
说这话的时候,这位受访者对清澜和阿衣雨做出了吸菸吐烟,隨后挥手的动作,模仿著那位工头。
说实话,对於阿衣雨和清澜来说,每周再给一块肥皂这种条件能作为交换条件,已经是很让他们震惊的事情了。
【每周一块肥皂...】
【地区问题吧,说实话,我刚刚也排匹配了一下,这个地方的確穷啊】
【不至於穷到这种程度...】
【楼上,你一看就见识少了,哈哈哈。】
直播间,那人继续说著,“对於那些早已习惯每天用不到4卢比来勉强养家餬口的男人们来说,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財富。”
“他们心怀感激,纷纷弯下腰去擦拭工头凉鞋上的灰尘。”
“得过麻风病的病人们也在其中,这些是那些病人离开哈米迪亚医院传染病病房后的第一份工作。”
清澜听后嘀咕了一句,“那听起来当时还挺好?”
那人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第二天,在工头的带领下,所有准备上工的人都聚集在建筑工地的入口处。”
“工头在那里仔细检查每个工人的就业文件,轮到那些得过麻风病的病人时,他却摇了摇头,说道,很抱歉,朋友,碳化物公司不接受麻风病人。””
“当时工头一边说,一边指了指那些病人们笨拙的手指—一连纸都无法握紧。”
阿衣雨追问道,“然后呢?”
“那些病人们纷纷找出证明自己已经痊癒的文件,他们恳求工头,並把那些文件硬塞给工头。”
“然而,工头丝毫不为所动。所以对於那些病人来说,穿上碳化物公司那件全身工作服的愿望,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那天晚上,那些有幸收到蓝色亚麻制服的人兴高采烈地把它带回了家。”
“但没过几天,又一个人带来了消息,让那些所有未被录用的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个工地只是冰山一角,拉胡尔告诉我们,很快,会有更多的老爷从美国来这里盖其他工厂。”
阿衣雨和清澜面面相覷也没说什么。
在对方的敘事下,没过多久印度联邦的农业部就发了一份正式公文通知—
新德里当局即將向联合碳化物公司授予一张许可证,准许其在印度本土年產5000
吨农药。
此次许可的范围远不止於將从美国进口的数百吨浓缩物简单掺入沙子,更涉及在印度本土生產西维因及其相关化学成分。
印度联邦允许联合碳化物公司在本土进行生產。
阿根廷人爱德华多·穆尼奥斯依旧与同事们齐聚於酒店的酒吧,庆祝他们最新的成功。
然而,当他在眾人瞩目之下高举香檳酒杯,为印度未来设厂之事致以美好祝愿时,一丝疑虑却悄然在他心中升起。
“5000吨,5000吨!”他口中反覆念叨著这个数字,同时微微摇头,脸上露出几分忧虑之色,“恐怕我们的印度朋友胃口有些过大了。”
“其实,一座產能2000吨的工厂,已然足以满足整个印度对西维因的需求。”
此时,老费力终於出现在了画面中。
他正在与某人说著什么。
“我的线人告诉我,当时那个阿根廷人正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手指不停地敲打著桌面。”
“他面前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数据报表,这些都是关於西维因在印度的销售情况。”
“我的线人看到他的嘴角微微下撇,在那边嘆气。”
老费力面前那人,向老费力模擬了当时的情况。
“你知道吗,”那个阿根廷人抬起头,目光直直地盯著线人,“我们在这卡利地小工厂里首批调配出的西维因,销售成绩实在是惨不忍睹。这可把我给愁坏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揉了揉太阳穴,像是在缓解压力。
“我们香檳可能开早了...”
“而且我们已经投入了海量的资源用於宣传推广,gg铺天盖地,信息无处不在。可那些印度农民们呢?他们似乎根本不买帐。”
“死死地抱著他们熟悉的六氯环己烷和ddt不放。”他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无奈。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
老费力的界面出现了两个信息,来向他进行解释。
【六氯环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用於农业作为杀虫剂。在泰拉联邦,因其毒性和环境影响而已经被禁用。】
【ddt:是一种杀虫剂。在泰拉联邦,因其毒性和环境影响而已经被禁用。】
直播间顿时又热闹起来。
【这个太嚇人了。】
【好傢伙,全是泰拉联邦禁用的东西啊?】
【我刚来直播间,老费力在跟谁对话?】
此时,直播间画面对面那人继续进行介绍当时的情况:“你想想,在这个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国家,季风的不確定性—一可能迟到、可能不足,再加上频繁的乾旱灾害,市场需求能不变得扑朔迷离吗?產品销量的稳定性根本无法保障。”那个阿根廷人双手抱头,似乎在为这些不可控因素而头疼。
那个阿根廷人终究是一名销售人员,他深知数据的重要性。
只见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飞快地写写画画,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盘算著各种数字。
隨著时间的推移,那个阿根廷人的眉头越皱越紧。
“经过反覆分析,即使是最为乐观的预测,西维因在印度的年销量也难以突破2000吨大关。”那个阿根廷人嘆了口气,语气中带著一丝沮丧,“理智告诉我,碳化物公司绝不能过於贪心,心怀不切实际的幻想。”
於是,那个阿根廷人满怀信心地开始准备前往纽约,试图说服上司重新审视並调整在印度的投资计划。
他小心翼翼地整理著自己首次努力销售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详尽到按省份、村庄,有时甚至是单个村庄进行分类。
他满心期望这些详实的数字能够打动老板,使其对投资计划做出必要的修改,哪怕这意味著要给最终的竞爭对手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
然而,那个阿根廷人错了。
这次纽约之行,从一开始就註定了是一场灾难的开端。
在联合碳化物公司总部,这位阿根廷人坐在会议室里,脸上带著一丝无奈,眼神中透著几分疲惫。
老费力面前那人对老费力说道。
“你知道吗,那个阿根廷人万万没想到,自己最大的对手会是一个已经过世二十一年的人。”
老费力有些不解,“已经过世二十一年的人?”
“整个美利坚工业界一直把这位在二战后不久彻底改变了管理层与劳动力关係的人视为先知。”老费力面前那人对他解释道。
那人站起身,走到窗边,望著窗外那来自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工厂,继续说道:“爱德华,费城一家银行的默默无闻的员工,蓄著小鬍子的傢伙,你从的照片来看,他看起来实在不像是留下太多丰功伟绩的人。”
“然而,这位不起眼的职员的偏执想法让他在工业界跟其他名人齐名,后者发展出了工厂作业科学管理理论。”
老费力面前那人拿起一份文件,轻轻拍了拍桌面,说道:“爱德华確信,工业劳动力未获得其应得的关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设计了一套评分系统,以评估公司完成的每一项工作”
。
“这个想法立即获得美国工业界的许多部门採纳。到1960年代末,联合碳化物公司也是最热衷於使用他这种方法的公司之一。”
“所有的工业项目都会根据这套系统,按照建厂的重要性、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自动分配一个分数。项目越多、越复杂,得分就越高。”
“因为每一分都对应著工资优势,所以对於被指派去规划或实施任何工业项目的工程师来说,看到从一开始给的分数越高就越符合他们的利益。”
“印度是一个有3亿农民的市场,而且很快就会有5亿。”
“这意味著...分数。”
老费力面前那人嘆了口气,眼神中透著一丝无奈:“別担心,老总,我们会卖掉5000吨,甚至更多!”这是临联合碳化物公司全体一致坚持的观点。”
“这个阿根廷人拿出自己的文件给他们看,竭力向团队解释印度市场的独特性。”
“只不过,他的说明引不起这些人的兴趣。”
老费力面前那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印度政府的许可证是年產5000吨农药,所以我们有责任盖一座年產5000吨的工厂,这是他们工程师说的。”
“显然,那个阿根廷人的商业论点与那些年轻气盛的人无关,”
“他们不受任何营利指標的约束,他们只是渴望在印度农村建立他们的工厂、火炉、反应器和数英里长的管道。”
“面对这样的固执,那个阿根廷人也只能转而寻求妥协。”
“他的妥协方案很简单,分阶段进行,他建议道先盖一座產量2000吨的工厂,如果市场看好再扩建。”
“然而他的问题引来了那些人的冷言冷语。”
“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告诉他,因为爱德华,也就是先前提到的那位银行职员,这种工厂的工程运作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確定生產规模。”
“一家生產2000吨西维因的工厂,不论是反应器、储罐和控制机制的水平与规模,都和產量是它两倍半的工厂完全不一样。生產目標一旦设定,就无法更改了。
“”
老费力面前那人又做了一个场景模擬。
“我接受你的观点。”那人模仿著阿根廷人的语气,並且让表达更加委婉,“正如我所设想的那样,倘若工厂的规模超出了实际所需的產量,那么是否有可能適当放慢生產速度呢?”
“完全正確。”那人又模仿项目负责人点头表示赞同。
“两人就这样达成了共识。”
“然而,这种共识不过是一种幻觉罢了。”
说到这里,老费力面前那人停下了。
而老费力,也问出了他的问题,“你到底是什么人?”
“一名记者,一名本该离开的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