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64章 定製订单破难关 研学合作拓新途
    上海客户的一千份定製竹编礼盒订单,像一块巨石投入清溪村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村委会里,许朗將订单合同铺在桌上,周师傅、苏晚和陈阳围著桌子,眉头都微微蹙著。
    “一千份礼盒,要求下个月中旬交货,每盒里要有一个迷你收纳筐、一对竹编杯垫,还要刻上客户公司的logo。”许朗指著合同条款,“时间紧,任务重,周师傅,您这边能吃得下吗?”
    周师傅手指在桌上轻轻敲著,心里飞快盘算:“迷你收纳筐和杯垫都是小物件,熟练工一天能做十个,但要刻logo就麻烦了,咱们现在靠手工刻,慢不说,还容易出错。”他顿了顿,“村里现在有六个竹编师傅,加上帮忙的年轻人,一共十二个人,满打满算,一个月最多做八百份,还差两百份缺口。”
    苏晚立刻拿出手机:“我联繫一下邻村的竹编合作社,看看他们能不能帮忙代工。不过得先確认他们的工艺水平,不能砸了咱们『清溪荷韵』的招牌。”陈阳也补充道:“我去对接木材和竹料供应商,保证原材料充足,再租个临时仓库,存放做好的礼盒,別堆在作坊里影响生產。”
    许朗点点头:“就这么办。苏晚,你明天去邻村考察,重点看他们的竹编细节和品控流程;陈阳,原材料必须是三年生的楠竹,韧性好,不易开裂;周师傅,你负责制定生產计划,把每天的任务分到每个人头上,再安排专人负责logo雕刻,確保每个產品都达標。”
    第二天一早,苏晚就带著竹编样品去了邻村的绿竹合作社。合作社的张社长热情接待了她,还带她参观了生產车间。车间里,几位师傅正在编织竹篮,苏晚拿起一个刚编好的篮子,仔细检查边缘是否光滑,纹是否整齐。“张社长,你们能做这种迷你收纳筐吗?还要在上面刻logo。”她拿出样品,指著上面的纹。
    张社长接过样品,看了看:“收纳筐没问题,我们之前做过类似的,但刻logo得买专门的雷射鵰刻机,现在用手工刻太慢了。”苏晚心里一动:“雷射鵰刻机?大概要多少钱?如果咱们合作,这台机器的费用能不能分摊?”张社长算了算:“一台小型雷射鵰刻机大概两万块,要是你们能承担一半,我们马上就买,不仅能赶这个订单,以后还能接更多定製单。”
    苏晚立刻给许朗打电话匯报,许朗毫不犹豫地答应:“可以分摊,这台机器对咱们以后发展定製业务也有帮助。你跟张社长签个合作协议,明確工艺標准和交货时间,保证產品质量。”
    当天下午,合作协议就签好了。绿竹合作社连夜订了雷射鵰刻机,三天后机器就到了。周师傅特意带著阿明去学习操作,阿明年轻学得快,半天就掌握了雕刻技巧,还教会了合作社的两位师傅。
    有了雷射鵰刻机,logo雕刻效率大大提高,原本手工刻一个要十分钟,现在机器一分钟就能刻好,还能保证每个logo都一模一样。竹编师傅们也加快了速度,清溪村的作坊每天能做六十份,绿竹合作社每天能做四十份,刚好能赶上交货时间。
    就在大家忙著赶订单时,苏晚接到了上海客户的电话,对方突然提出要增加礼盒的內包装:“我们想在礼盒里加一层丝绸衬布,再印上公司的企业文化,这样显得更高档。”苏晚心里一紧,现在距离交货只有二十天,重新定製衬布肯定来不及。
    她赶紧找到许朗商量,许朗思考片刻:“咱们村不是有做土布的李奶奶吗?她的土布都是手工织的,质感好,顏色也素雅,不如用土布做衬布,再让王婶用荷染的顏料印上简单的图案,既符合咱们的乡村特色,又能体现手工温度。”
    苏晚眼前一亮,立刻去找李奶奶。李奶奶正在院子里织土布,梭子在经线间飞快穿梭,土布上的条纹整齐有序。“李奶奶,您这儿有现成的浅灰色土布吗?我们需要一千块,每块三十厘米见方。”苏晚说明来意。
    李奶奶停下手里的活,掀开织布机旁的布帘:“刚好有一批刚织好的,你看看合不合心意。”苏晚拿起一块土布,摸起来柔软厚实,纹理清晰,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太合適了!李奶奶,您能帮我们把这些布裁剪成统一尺寸吗?”“没问题,我再叫上村里的几个老姐妹,两天就能裁好。”
    土布裁剪好后,王婶带著荷染工坊的姐妹们开始印。她们用海绵蘸著淡蓝色的荷染顏料,在土布上印出小巧的荷图案,既不张扬,又充满了清溪村的特色。苏晚把做好的样品寄给上海客户,对方看了非常满意:“比丝绸衬布更有特色,就用这个!”
    解决了內包装的问题,大家更加干劲十足。周师傅每天都要检查做好的竹编產品,確保没有毛刺和瑕疵;阿明负责雷射鵰刻,每刻完一批都要抽查logo的清晰度;李奶奶和王婶则按时交货,保证內包装供应不脱节。
    距离交货还有五天时,一千份定製礼盒终於全部完成。苏晚和陈阳带著礼盒去物流公司发货,看著一箱箱印著“清溪荷韵”logo的礼盒被装上货车,苏晚长长舒了口气:“终於赶完了,这下能睡个安稳觉了。”陈阳笑著说:“这可是咱们接到的最大一笔定製单,要是客户满意,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多合作机会。”
    果然,半个月后,上海客户发来反馈,不仅对礼盒质量讚不绝口,还表示要和清溪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后公司的年会礼品和客户伴手礼都由清溪村负责。许朗拿著反馈消息,在村委会大会上宣布:“这笔订单的成功,证明咱们的定製业务是可行的,以后要重点发展,让『清溪荷韵』的產品走进更多企业。”
    就在定製订单的事情告一段落时,陈阳带来了研学合作的好消息。他之前联繫的市实验小学,决定组织五年级学生来清溪村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第一批就有两百人。“学校要求咱们安排荷塘探秘、非遗体验和农事劳动三个环节,还要提供食宿。”陈阳拿出研学方案,“咱们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刚好能容纳两百人,食宿没问题,就是体验环节需要好好设计。”
    许朗立刻召集大家开会,分配任务:“苏晚负责研学活动的整体策划,包括时间表和活动流程;周师傅负责竹编体验课,教孩子们编简单的竹编小掛件;王婶负责荷染体验课,让孩子们体验扎染的乐趣;李大嫂负责准备研学期间的餐饮,要健康营养,还要有清溪村的特色;陈阳负责对接学校,確认学生的过敏情况和特殊需求。”
    苏晚很快就制定好了研学方案:第一天上午,学生们在荷塘边集合,由村里的老党员讲解荷塘生態知识,然后分组进行荷塘探秘,观察荷、荷叶和水生动物;下午,分成两组,一组去竹编作坊体验竹编,一组去荷染工坊体验扎染;晚上,在接待中心的院子里举办篝火晚会,让孩子们表演节目,品尝荷香酥和荷叶茶。第二天上午,去村里的农田体验农事劳动,採摘蔬菜和水果;下午,总结研学收穫,颁发“清溪荷韵研学小达人”证书,然后返程。
    方案確定后,大家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周师傅准备了几百根细竹丝,提前编好半成品,方便孩子们快速上手;王婶准备了白色的小方巾和安全的植物染料,还在地上铺了防水布,防止染料弄脏地面;李大嫂则列了详细的菜谱,早餐有荷叶粥、鸡蛋和手工馒头,午餐和晚餐有荷塘小炒、清蒸鱼和蔬菜沙拉,都是孩子们爱吃的口味。
    研学活动开始的那天,市实验小学的大巴车缓缓驶进清溪村。孩子们穿著统一的校服,背著小书包,兴奋地四处张望。“老师,这里的荷好漂亮啊!”“你看,那边有竹编作坊,咱们等会儿就能编竹筐了吗?”
    在荷塘探秘环节,老党员张爷爷拿著放大镜,给孩子们讲解荷叶的表面结构:“你们看,荷叶表面有很多小绒毛,所以水落在上面会变成小水珠滚走,这就是『荷叶效应』。”孩子们围在张爷爷身边,认真地听著,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一个小女孩指著荷塘里的小鱼问:“张爷爷,这些小鱼吃什么呀?它们会不会吃荷的根?”张爷爷笑著说:“这些小鱼吃水里的浮游生物,不仅不会伤害荷,还能帮助荷清理害虫呢。”
    下午的非遗体验课更是热闹。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竹编小掛件:“先把两根竹丝交叉,再用第三根竹丝绕著编,像编辫子一样……”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有的虽然编得歪歪扭扭,但脸上都洋溢著笑容。一个小男孩举著自己编的小篮子,跑到周师傅面前:“爷爷,您看我编的好不好?我要带回家送给奶奶。”周师傅摸了摸他的头:“编得真好,你奶奶肯定会喜欢的。”
    荷染工坊里,王婶教孩子们扎染小方巾:“先把方巾折成你喜欢的形状,用皮筋扎紧,再放进染料里浸泡,等十分钟就能拿出来了。”孩子们发挥想像力,有的把方巾折成三角形,有的折成正方形,还有的折成小动物的形状。等小方巾染好展开时,每个人的作品都不一样,有的像星空,有的像朵,孩子们高兴地互相展示著自己的成果。
    晚上的篝火晚会更是高潮迭起。孩子们围著篝火唱歌跳舞,有的还表演了魔术和朗诵。李大嫂端来刚烤好的荷香酥和煮好的荷叶茶,孩子们一边吃一边玩,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子。一位老师拿出手机,拍下这温馨的场景:“没想到清溪村的研学活动这么有意思,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了传统文化,下次一定要带其他年级的学生来。”
    第二天的农事劳动环节,孩子们来到农田里,在村民的指导下採摘蔬菜和水果。有的孩子第一次摘西红柿,小心翼翼地把西红柿从藤上摘下来,生怕弄坏了;有的孩子摘了一把小青菜,说要带回家让妈妈做给她吃。一位小女孩看著自己篮子里的收穫,高兴地说:“原来蔬菜是这样长出来的,以后我再也不挑食了。”
    研学活动结束时,许朗给每个孩子颁发了“清溪荷韵研学小达人”证书。孩子们拿著证书和自己做的竹编、扎染作品,依依不捨地登上大巴车。一位孩子隔著车窗喊道:“爷爷阿姨再见,我下次还要来清溪村!”
    研学活动的成功,让更多学校知道了清溪村。没过多久,陈阳又接到了三所学校的研学合作意向,还有一家教育机构想和清溪村合作开展亲子研学营。许朗看著越来越多的合作订单,心里充满了信心:“研学合作不仅能增加咱们的收入,还能让更多孩子了解乡村文化和非遗工艺,这是一件双贏的好事。”
    就在清溪村的研学业务蒸蒸日上时,苏晚发现了一个新问题:隨著游客和研学团队的增多,村里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荷塘边,经常能看到游客丟弃的塑料瓶和包装袋。“再这样下去,咱们的荷塘会被污染的,必须想办法解决垃圾问题。”苏晚在村委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许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咱们得搞个『美丽乡村』行动,一方面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在荷塘边、体验区和接待中心都放上分类垃圾桶;另一方面,组织村民和游客开展垃圾清理活动,还要宣传环保知识,让大家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王婶第一个响应:“我愿意带头宣传环保知识,每天在荷染工坊给游客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周师傅也说:“我可以在竹编体验课上,教孩子们用废旧竹料编小摆件,告诉他们要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说干就干,许朗很快就採购了五十个分类垃圾桶,分別放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苏晚製作了环保宣传海报,贴在接待中心和体验区的显眼位置,上面写著“爱护清溪,从我做起”“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等標语。
    每个周末,村里还会组织“垃圾清理志愿活动”,村民们和游客一起拿著垃圾袋,沿著荷塘边和小路清理垃圾。有一次,一群研学的孩子也加入了志愿活动,他们戴著小手套,认真地捡起地上的垃圾,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都带著笑容。一位孩子说:“清溪村这么美,我们要保护好它,不能让垃圾破坏了美景。”
    隨著环保行动的推进,清溪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荷塘里的水也更加清澈。游客们看到村里乾净整洁的环境,也更加自觉地爱护环境,很少再出现乱扔垃圾的情况。一位经常来清溪村的游客说:“现在来清溪村,不仅能体验传统文化,还能感受到村里的环保氛围,这样的乡村旅游才更有意义。”
    这天,许朗正在荷塘边查看荷的生长情况,县农业农村局的李局长突然来访。李局长看著眼前的美景,笑著说:“许书记,你们清溪村的农旅融合做得越来越好了,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保护了生態环境,市里准备把你们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市推广你们的经验。”
    许朗又惊又喜:“真的吗?这都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局长点点头:“下一步,市里会给你们村拨款,支持你们建设荷塘生態观光步道和非遗文化展览馆,还要帮你们申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號。”
    送走李局长,许朗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大家听到后都非常高兴,周师傅说:“有了政府的支持,咱们的竹编工艺一定能发扬光大。”王婶也说:“非遗文化展览馆建成后,就能让更多人了解荷染工艺了。”
    苏晚看著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期待:“等生態观光步道建好,游客就能沿著步道近距离欣赏荷塘美景了;非遗文化展览馆建成后,咱们可以把老物件和製作工具都放进去,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清溪村的文化。”
    陈阳则开始准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申请材料:“我要把咱们村的农旅项目、非遗体验和环保行动都写进去,爭取一次申请成功。”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荷塘上,荷叶和荷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许朗站在荷塘边,看著忙碌的村民和清澈的荷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清溪村的发展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把清溪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让“清溪荷韵”的品牌响彻全国。

章节目录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四合院之福地主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