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內的帅府书房,案上摊著一张硕大的兵力分布图,密密麻麻的红黑標註將南军五十万大军的驻扎区域、兵种构成一一列明。
    朱棣看著“德州”与“济南”之间的连线处,眉头微蹙。
    拿下两座重镇虽解了北方之困,但如何消化这五十万降兵,仍是眼下最棘手的难题。
    “殿下,收编降军绝非简单接管,需分阶段拆解其旧有建制,方能將隱患消弭於无形。”
    徐牧走上前,道:“依臣之见,先在德州、济南两地原地整肃,先断了他们的回头路。”
    朱棣抬眸看向他:“你且细说,如何整肃?”
    “第一步,便是拆分兵力,植入咱们燕军的士卒!”
    徐牧拿起笔,在南军標记上画了十几个圈:“李景隆原有的大军团编制绝不能留——五十万人扎堆,一旦有人煽动,极易譁变。不如將他们拆成十到十五个混合兵团,每个兵团三万到五万人,像掺沙子一样把燕军嫡系掺进去。”
    “每个兵团的主將、副將,必须是张玉、朱能、丘福这些咱们信得过的人,牢牢把指挥权抓在手里;中层的千户、百户,可以留三分之一的南军降將,但得是那些对朱允炆不满、有战功却没得到重用的!”
    说到这里,徐牧微微的顿了顿,而后笑著开口道:“好像,他们对朱允炆都挺不满意的!”
    眾人都忍不住开始鬨笑起来。
    徐牧这话说的可真是太有道理了。
    朱允炆诛杀二百多个官员,已经是丧失了人心。
    李景隆都扛不住,何况是其他人?
    最感同身受的其实还不是李景隆,而是他们这些偏將,副將,千户,百户。
    朱棣点头道:“你接著说!”
    徐牧继续道:“他们既熟悉自己的旧部,也知道跟著朱允炆没有出路,用起来放心。至於士兵,要按籍贯、原部队打乱,比如把山东籍的降兵和北平籍的燕军编在一个队,避免同乡抱团。”
    朱棣闻言,赞同的点了点头:“此计甚妙——拆了他们的旧圈子,再用咱们的人掌舵,降兵便没了聚眾闹事的根基。只是,拆分之后,如何防止南军残部来搅局?”
    “这便要靠战略布防,阻断他们的外援。”
    徐牧走到图西侧,指著临清的位置,道:“临清是运河重镇,连接山西、河南,若让盛庸、平安的余部从这里偷袭,咱们的粮道和收编中的降军都可能受影响。需派一万燕军精锐驻守此地,像一把锁,把西向的通道堵死。”
    “还有就是济寧”
    徐牧又指向南侧的济寧:“济寧是南下南京的必经之路,也是德州粮仓的粮道关键节点。可派两万混合兵团——一半燕军嫡系,一半降军中挑出的精锐——驻守在此,既保护粮道,也为日后南下打开门户。如此一来,降兵们会发现,西去无路、南退无援,唯有跟著咱们才有活路。”
    “那若有降兵逃亡、甚至譁变呢?”一旁的张玉忍不住问道。
    他常年领兵,深知降军纪律鬆散,稍有不满便可能四散奔逃,尤其是,这些兵还是李景隆的兵。
    李景隆的治军能力,不能说没有,也可以说是差劲到离谱了。
    “自然是严明军纪,用震慑稳住人心。”
    徐牧语气沉了几分:“收编初期,逃亡、譁变在所难免,但处置必须快、准、狠。若是小规模逃亡,抓回来后就在各兵团驻地前公开处决,让所有人都知道『降则安,逃则死』”
    顿了顿,他的语气也开始变的狠辣起来:“若是局部譁变,绝不能让南军降將去处理,必须派咱们的燕军精锐镇压,事后只惩首恶,胁从者不问,既显雷霆手段,也给普通降兵留条活路,殿下,爭天下,不能有妇人之仁!”
    “孤,明白!”朱棣点点头。
    一边的姚广孝补充道:““除此之外,还得让李景隆出面。”
    见眾人目光看来,姚广孝道,“李景隆是这些降兵的原主帅,由他公开喊话,说今大势已去,跟隨燕王乃唯一出路,再让他好好说说午门惨案,李景隆的嘴,朱允炆的刀,比咱们说十句都管用。而且,这也能把他和我们绑得更紧,若降兵叛乱,他作为原主帅,也脱不了干係,必然会尽心安抚。”
    朱棣看向徐牧:“你说呢?”
    徐牧点头道:“大师所言极是,我看可行!”
    朱棣隨后拿起案上的兵符,目光扫过书房內的张玉、朱能等人:“徐牧和道衍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张玉,你即刻去筹备临清的守军,务必在三日內启程;朱能,你负责拆分降军编制,挑选可靠的燕军將领担任兵团主將;丘福,你带一队人马,在德州、济南周边巡逻,严防降兵逃亡。”
    三人齐声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书房內,朱棣看著徐牧绘製的收编蓝图,心中悬著的石头渐渐落地。、
    其实,他还真是没考虑过收编这个问题。
    靖难爆发,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贏。
    收编五十万降兵对他来说,不在他的计划范围之內。
    如今李景隆投降,也著实让朱棣有些措手不及,总不能学习白起,全都坑杀了吧?
    还好身边有徐牧这些谋臣,不然,这五十万大军怕是要成为累赘,反而可能成为南下南京的助力。
    “徐牧,好妹夫!”
    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语气中带著讚许:“有你这番谋划,北方定能安稳。待收编完成,咱们便挥师南下,早日解决朱允炆,还天下一个太平。”
    徐牧躬身行礼:“殿下仁德,又有诸位將军得力,此役必能成功。只是收编之事需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待第一阶段的整肃完成,后续的步骤才能稳步推进,殿下,还是要有耐心,不要急著南下,起码,起码也要准备一两个月吧?”
    朱棣哈哈一笑道:“正是如此,本王不是那么没有耐心的人,只能北方稳定,本王就算是输给朱允炆几次又有何妨?”

章节目录

我连襟是朱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我连襟是朱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