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后悔了(求追定)
第95章 后悔了(求追定)
《潜伏》以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战争前夕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余则成,在信仰觉醒后转为中共地下党员,潜伏于军统天津站的故事。
故事开篇,余则成被派往天津站工作。此时的他虽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有所不满,但仍坚守着军统的职责。
转折点发生在他的未婚妻左蓝身上——左蓝实为中共地下党员,是她让余则成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腐朽与反动,也让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念。
此后,余则成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正式成为潜伏者,代号“峨眉峰”,开始在天津站展开秘密工作。
为更好地隐藏身份,组织为余则成安排了一位“假妻子”——翠平,不过翠平来的比较意外,是原本的假妻子去世了,临时顶上来的。
翠平原是太行山的游击队长,性格直率泼辣,与沉稳内敛的余则成初遇时矛盾不断:她不熟悉城市生活的规则,多次因言行鲁莽险些暴露身份,余则成则需时刻为她收拾“烂摊子”,两人在磕磕绊绊中逐渐磨合。
随着共同经历一次次危机,比如联手获取国民党“黄雀计划”情报、挫败站内对手的阴谋等,他们从最初的互相嫌弃,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从“假夫妻”变成了真正的革命伴侣。
天津站内的权力斗争是故事的重要冲突线。
站长吴敬中老谋深算,以“捞钱”为首要目标,却对下属的动向时刻警惕;拙劣的马奎;副站长陆桥山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多次设计陷害同事;行动队队长李涯则是余则成最危险的对手——他忠诚于国民党,嗅觉敏锐,始终怀疑余则成的身份,多次展开调查,甚至设下陷阱试图揭穿余则成。
余则成在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凭借智慧与冷静,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利用陆桥山与李涯的矛盾坐收渔利,用“装傻”“送礼”等方式蒙蔽吴敬中,在刀尖上为组织传递了大量关键情报,包括国民党的兵力部署、特务名单等。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天津站即将撤离,余则成接到任务,需继续潜伏到台湾,配合后续工作。
此时他与翠平已生死相依,但为了革命事业,两人不得不分离——翠平因身份暴露,被迫提前撤离,余则成则在车站看着她乘坐的汽车远去,连最后一面都未能相见。
更令人唏嘘的是,翠平当时已怀有身孕,却未能将消息告知余则成。抵达台湾后,余则成接受了新的任务,与另一位地下党员组成新的“家庭”,继续隐藏身份。
小说最后,他看着新“妻子”的脸,眼中既有对未来任务的坚定,也有对翠平的无尽思念,故事在略带伤感却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结束,凸显了地下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信仰。
……
《潜伏》应该是后世无数的谍战电视剧当中评分最高的。
这部电视剧在电视上面也火了几轮,后面短视频时代也有不少人剪辑相关的视频。
和《高山下的环》一样,《潜伏》的火爆少不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男主余则成刀尖上舔血般的只为保家卫国的形象,还是女主翠平鲁莽性格于潜伏工作的反差。
这两个处处不容的角色,却在一个个契机之后,成为了互相理解,也互相看到对方魅力的夫妻。
翠平被余则成这种一丝不苟、甘愿奉献的精神打动,余则成也看出来翠平虽然鲁莽,但是力气打的和男人一样、枪法极其准,又没有小女人脾气的干练精神。
两个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世虽然很多人讨厌爱情题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电视剧似乎不加上感情戏,编剧就不会写剧本一样……
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大多数题材加上一个写得不错的感情戏,收视率、叫座率都会更加高一点。只不过有的作品写得感情戏一塌糊涂而已。
《潜伏》的感情戏属于中规中矩的,没有强占潜伏工作的亮点,更像是辅助的暗线。
此时的《人民文学》编辑部。
崔道义打开报纸,看到了上面的各类读者评价,小小有些惊讶。
崔道义看着一个个评论,约莫都是好评来着,他微微蹙眉:“哎。老周你看到了最近多出来的这些报纸上面的读者评论了吗?”
“看了,你说得是《潜伏》是吧?”
“对对对。”
就连周明也拿进来了又有几份杂志,一些小一点的文艺杂志上面已经开始刊登关于《潜伏》的评论了。
周明给他递了一支烟,两人一人拿着一只烟抽了一口:
“不仅仅是这些,这篇还有呢!都是一些评论家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数量还挺多的。”
虽然这篇小说的文学性不算极佳,但是因为优秀的通俗性,所以口碑是很不错的。
还是类比路遥,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广大的读者圈子还算是受用,但是文学评论界对于他一直都是批评偏多。
其中《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还有些不小范围的讨论,当然后世证明了,路遥的作品也可以说茅盾文学奖当中中上层次的作品了。
周旭写得《潜伏》是走的大众化路线,文学评论或许少了一点,但是读者评论、点评还是挺多的。
听到这里,崔道义愣了愣:
“看现在这个舆论趋势,《潜伏》又爆了呀!能有多少销量呀?”
“不清楚!”周明摇摇头:“看着这个架势,百万册是没跑了。”
《人民文学》是国内的最顶级的文学杂志,现在一个月的销量也就在四五十万册上下浮动,一百万册的销量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馋人。
当然办杂志,不论是搞文学还是搞通俗的,不就是为了卖书赚钱吗?
搞文学就是带点自傲的卖书,搞通俗文学的就是讨好观众卖书……
如果杂志能够有着引起来一个思潮、影响一个时代的小说,也是他们的目的……例如《班主任》的伤痕文学思潮,《平凡的世界》鼓舞了一个时代的年轻人。
《潜伏》这篇小说就大幅度的带动了杂志的销量,而且文学评论也没有那么差劲。
“或许真的是我看走眼了吧!”崔道义无奈叹息一口气:
“当时看完小说的时候,我确实觉得写得很不错来着,但是没有意识到这篇小说能够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呀!要是我不那么犹豫的话……”
如果自己当时没有把《潜伏》递给《十月》,而是说服主编把《潜伏》发表在杂志上面,或许《人民文学》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周明听到这里,安慰了一下崔道义:“老崔你也没必要伤心,当时我和主编都看走眼了,也不能说是全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呀!!”
“哎!就是觉得自己看走眼了这么好的作品,有点难受。”崔道义摇摇头。
这种心理是很痛苦的,自己当时明明看完了这篇小说,一直是觉得他质量不太行!
但是偏偏这篇小说被别人捡起来发表之后,成绩爆炸了!!这不就是打脸他审核的有问题吗?
“等等,我去《十月》打探一下消息来着。”
第二天。
两人来到了《十月》的编辑部,此时就看到那边的刘心武手里拿着一袋子的信件从屋子里面走了出来。
“哟!是老崔和老周呀!”
刘心武看到两人就觉得有点好笑来着。
现在《潜伏》在全国范围大火,而且销量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册,读者来信更加是数不胜数,当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民文学》。
“咳咳,心武,你这是在干什么呢?”崔道义看着刘心武。
刘心武用力提起一袋子的读者来信,笑着说道;“这个呀?就是这几天读者给《十月》寄过来的,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潜伏》呀!”
他用力咬了咬《潜伏》的字眼。
听到这里,崔道义又是一阵痛心疾首呀,他问道:“哦哦,是这样呀?这篇小说这个月的销量如何了?”
刘心武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前半个月已经有了五十万册的销量了,后面还会给部队订阅,社会上面的反向也强烈,多半能有一百万册吧。”
五十万册?
崔道义倒吸一口凉气,还真的让他们猜准了:“呵呵,恭喜你们《十月》呀,这应该是自成立起,出版成绩最好的作品了吧?”
听到这里,刘心武看向了崔道义,乐呵呵的说道:“这还是得感谢你们《人民文学》杂志社,不是你们把这篇小说给我们,我们也不知道它能取得这么耀眼的成绩呀!”
刘心武还得意的看了一眼崔道义。
崔道义说话的时候,也有点点的干涩了:“那是……那是应该的,不过你们《十月》杂志社确实有眼力见,这篇小说都被你们把握住了。”
“还有什么事情吗?”
崔道义摇摇头:“没什么,就是到处走走,去看看老朋友呵呵……”
说完这些,崔道义回到了自己的编辑部。
两家杂志社本来就距离不算是太远,或者说现在的首都城中心可没有太大。
回到了编辑部。
张光年走了出来,他看向了崔道义和周明,好奇问了一句:“老崔!老周,上次你们两个给我让我拿主意的小说就是这一篇吗?”
崔道义立马点点头:“是的……是这篇小说!!”
为什么总感觉每个人问起这篇小说,都是在往心里面扎针呢?崔道义还是无奈叹息一口气。
“哦!”张光年看了一眼杂志:“我觉得……我们杂志社有时候也得接受一点别的意见了……没想到退稿了竟然火了?”
……
刘心武和崔道义挥挥手再见。
然后一把扯开大门,直接朝着屋子里面走了进来,看着他的动作,张守仁朝着门外望了一眼,问道:
“刚刚是谁来了呀?”
刘心武笑着说道:“还能有谁呀?《人民文学》的崔道义和周明两位老人家!”
张守仁好奇道:“他们两人来干什么?打探《潜伏》的销量?羡慕一下我们杂志社?”
刘心武点点头:“我上次告诉过你没?”
“什么事情?”
“《潜伏》这篇小说是《人民文学》审核之后,不要了,扔给我们杂志社的,所以崔道义对于这篇小说比较关心。”
听到这段小故事,张守仁竟然还有点幸灾乐祸的说道:
“你好像说过!但是没想到它们《人民文学》还有看走眼小说的时候!特别是它们平时颐指气使的,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现在看走眼了,指不定还在背后伤心呢!”
“咳咳……”刘心武正经了一小会儿;“别说,这作品好歹是人家递给我们的!不要这么对不起老东家!”
《潜伏》被退稿,然后《十月》捡漏的事情,从这里就开始不胫而走了。
《京城文学》的编辑部里面,章德灵靠近了一下老编辑周燕如:“哎!周老太太,我告诉您一个小秘密,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呀!”
“什么事情呀?”
章德灵呵呵一笑:“《十月》上面火的那篇小说《潜伏》,其实原本是《人民文学》不要的小说,后面被《十月》捡走了,没想到这么火!依我看《人民文学》这一次得气死。”
《当代》的编辑部里面。
朱盛昌老人家从门外走进来,一群人看着他笑得灿烂,连忙问道:“老朱你笑什么?”
朱盛昌这时候才一板一眼的说道:“我跟你们说了,你们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呀?《潜伏》这篇小说原本……我看这一次《人民文学》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收获》《钟山》的杂志社里面,也相继多出来了这么一段佳话,《十月》从垃圾堆里面捡到了一篇火爆的小说。
似乎不仅仅是看通俗文学,看传统文学的这群老人家,也喜欢毛头小子逆袭打脸编辑的故事。
与此同时,各大编辑部的退稿堆里面,又多了些编辑,说不定自己能捡漏出来一篇同样的小说呢?
(本章完)
《潜伏》以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战争前夕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余则成,在信仰觉醒后转为中共地下党员,潜伏于军统天津站的故事。
故事开篇,余则成被派往天津站工作。此时的他虽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有所不满,但仍坚守着军统的职责。
转折点发生在他的未婚妻左蓝身上——左蓝实为中共地下党员,是她让余则成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腐朽与反动,也让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念。
此后,余则成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正式成为潜伏者,代号“峨眉峰”,开始在天津站展开秘密工作。
为更好地隐藏身份,组织为余则成安排了一位“假妻子”——翠平,不过翠平来的比较意外,是原本的假妻子去世了,临时顶上来的。
翠平原是太行山的游击队长,性格直率泼辣,与沉稳内敛的余则成初遇时矛盾不断:她不熟悉城市生活的规则,多次因言行鲁莽险些暴露身份,余则成则需时刻为她收拾“烂摊子”,两人在磕磕绊绊中逐渐磨合。
随着共同经历一次次危机,比如联手获取国民党“黄雀计划”情报、挫败站内对手的阴谋等,他们从最初的互相嫌弃,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从“假夫妻”变成了真正的革命伴侣。
天津站内的权力斗争是故事的重要冲突线。
站长吴敬中老谋深算,以“捞钱”为首要目标,却对下属的动向时刻警惕;拙劣的马奎;副站长陆桥山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多次设计陷害同事;行动队队长李涯则是余则成最危险的对手——他忠诚于国民党,嗅觉敏锐,始终怀疑余则成的身份,多次展开调查,甚至设下陷阱试图揭穿余则成。
余则成在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凭借智慧与冷静,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利用陆桥山与李涯的矛盾坐收渔利,用“装傻”“送礼”等方式蒙蔽吴敬中,在刀尖上为组织传递了大量关键情报,包括国民党的兵力部署、特务名单等。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天津站即将撤离,余则成接到任务,需继续潜伏到台湾,配合后续工作。
此时他与翠平已生死相依,但为了革命事业,两人不得不分离——翠平因身份暴露,被迫提前撤离,余则成则在车站看着她乘坐的汽车远去,连最后一面都未能相见。
更令人唏嘘的是,翠平当时已怀有身孕,却未能将消息告知余则成。抵达台湾后,余则成接受了新的任务,与另一位地下党员组成新的“家庭”,继续隐藏身份。
小说最后,他看着新“妻子”的脸,眼中既有对未来任务的坚定,也有对翠平的无尽思念,故事在略带伤感却充满希望的氛围中结束,凸显了地下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信仰。
……
《潜伏》应该是后世无数的谍战电视剧当中评分最高的。
这部电视剧在电视上面也火了几轮,后面短视频时代也有不少人剪辑相关的视频。
和《高山下的环》一样,《潜伏》的火爆少不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男主余则成刀尖上舔血般的只为保家卫国的形象,还是女主翠平鲁莽性格于潜伏工作的反差。
这两个处处不容的角色,却在一个个契机之后,成为了互相理解,也互相看到对方魅力的夫妻。
翠平被余则成这种一丝不苟、甘愿奉献的精神打动,余则成也看出来翠平虽然鲁莽,但是力气打的和男人一样、枪法极其准,又没有小女人脾气的干练精神。
两个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世虽然很多人讨厌爱情题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电视剧似乎不加上感情戏,编剧就不会写剧本一样……
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大多数题材加上一个写得不错的感情戏,收视率、叫座率都会更加高一点。只不过有的作品写得感情戏一塌糊涂而已。
《潜伏》的感情戏属于中规中矩的,没有强占潜伏工作的亮点,更像是辅助的暗线。
此时的《人民文学》编辑部。
崔道义打开报纸,看到了上面的各类读者评价,小小有些惊讶。
崔道义看着一个个评论,约莫都是好评来着,他微微蹙眉:“哎。老周你看到了最近多出来的这些报纸上面的读者评论了吗?”
“看了,你说得是《潜伏》是吧?”
“对对对。”
就连周明也拿进来了又有几份杂志,一些小一点的文艺杂志上面已经开始刊登关于《潜伏》的评论了。
周明给他递了一支烟,两人一人拿着一只烟抽了一口:
“不仅仅是这些,这篇还有呢!都是一些评论家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数量还挺多的。”
虽然这篇小说的文学性不算极佳,但是因为优秀的通俗性,所以口碑是很不错的。
还是类比路遥,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广大的读者圈子还算是受用,但是文学评论界对于他一直都是批评偏多。
其中《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还有些不小范围的讨论,当然后世证明了,路遥的作品也可以说茅盾文学奖当中中上层次的作品了。
周旭写得《潜伏》是走的大众化路线,文学评论或许少了一点,但是读者评论、点评还是挺多的。
听到这里,崔道义愣了愣:
“看现在这个舆论趋势,《潜伏》又爆了呀!能有多少销量呀?”
“不清楚!”周明摇摇头:“看着这个架势,百万册是没跑了。”
《人民文学》是国内的最顶级的文学杂志,现在一个月的销量也就在四五十万册上下浮动,一百万册的销量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馋人。
当然办杂志,不论是搞文学还是搞通俗的,不就是为了卖书赚钱吗?
搞文学就是带点自傲的卖书,搞通俗文学的就是讨好观众卖书……
如果杂志能够有着引起来一个思潮、影响一个时代的小说,也是他们的目的……例如《班主任》的伤痕文学思潮,《平凡的世界》鼓舞了一个时代的年轻人。
《潜伏》这篇小说就大幅度的带动了杂志的销量,而且文学评论也没有那么差劲。
“或许真的是我看走眼了吧!”崔道义无奈叹息一口气:
“当时看完小说的时候,我确实觉得写得很不错来着,但是没有意识到这篇小说能够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呀!要是我不那么犹豫的话……”
如果自己当时没有把《潜伏》递给《十月》,而是说服主编把《潜伏》发表在杂志上面,或许《人民文学》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周明听到这里,安慰了一下崔道义:“老崔你也没必要伤心,当时我和主编都看走眼了,也不能说是全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呀!!”
“哎!就是觉得自己看走眼了这么好的作品,有点难受。”崔道义摇摇头。
这种心理是很痛苦的,自己当时明明看完了这篇小说,一直是觉得他质量不太行!
但是偏偏这篇小说被别人捡起来发表之后,成绩爆炸了!!这不就是打脸他审核的有问题吗?
“等等,我去《十月》打探一下消息来着。”
第二天。
两人来到了《十月》的编辑部,此时就看到那边的刘心武手里拿着一袋子的信件从屋子里面走了出来。
“哟!是老崔和老周呀!”
刘心武看到两人就觉得有点好笑来着。
现在《潜伏》在全国范围大火,而且销量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册,读者来信更加是数不胜数,当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民文学》。
“咳咳,心武,你这是在干什么呢?”崔道义看着刘心武。
刘心武用力提起一袋子的读者来信,笑着说道;“这个呀?就是这几天读者给《十月》寄过来的,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潜伏》呀!”
他用力咬了咬《潜伏》的字眼。
听到这里,崔道义又是一阵痛心疾首呀,他问道:“哦哦,是这样呀?这篇小说这个月的销量如何了?”
刘心武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前半个月已经有了五十万册的销量了,后面还会给部队订阅,社会上面的反向也强烈,多半能有一百万册吧。”
五十万册?
崔道义倒吸一口凉气,还真的让他们猜准了:“呵呵,恭喜你们《十月》呀,这应该是自成立起,出版成绩最好的作品了吧?”
听到这里,刘心武看向了崔道义,乐呵呵的说道:“这还是得感谢你们《人民文学》杂志社,不是你们把这篇小说给我们,我们也不知道它能取得这么耀眼的成绩呀!”
刘心武还得意的看了一眼崔道义。
崔道义说话的时候,也有点点的干涩了:“那是……那是应该的,不过你们《十月》杂志社确实有眼力见,这篇小说都被你们把握住了。”
“还有什么事情吗?”
崔道义摇摇头:“没什么,就是到处走走,去看看老朋友呵呵……”
说完这些,崔道义回到了自己的编辑部。
两家杂志社本来就距离不算是太远,或者说现在的首都城中心可没有太大。
回到了编辑部。
张光年走了出来,他看向了崔道义和周明,好奇问了一句:“老崔!老周,上次你们两个给我让我拿主意的小说就是这一篇吗?”
崔道义立马点点头:“是的……是这篇小说!!”
为什么总感觉每个人问起这篇小说,都是在往心里面扎针呢?崔道义还是无奈叹息一口气。
“哦!”张光年看了一眼杂志:“我觉得……我们杂志社有时候也得接受一点别的意见了……没想到退稿了竟然火了?”
……
刘心武和崔道义挥挥手再见。
然后一把扯开大门,直接朝着屋子里面走了进来,看着他的动作,张守仁朝着门外望了一眼,问道:
“刚刚是谁来了呀?”
刘心武笑着说道:“还能有谁呀?《人民文学》的崔道义和周明两位老人家!”
张守仁好奇道:“他们两人来干什么?打探《潜伏》的销量?羡慕一下我们杂志社?”
刘心武点点头:“我上次告诉过你没?”
“什么事情?”
“《潜伏》这篇小说是《人民文学》审核之后,不要了,扔给我们杂志社的,所以崔道义对于这篇小说比较关心。”
听到这段小故事,张守仁竟然还有点幸灾乐祸的说道:
“你好像说过!但是没想到它们《人民文学》还有看走眼小说的时候!特别是它们平时颐指气使的,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现在看走眼了,指不定还在背后伤心呢!”
“咳咳……”刘心武正经了一小会儿;“别说,这作品好歹是人家递给我们的!不要这么对不起老东家!”
《潜伏》被退稿,然后《十月》捡漏的事情,从这里就开始不胫而走了。
《京城文学》的编辑部里面,章德灵靠近了一下老编辑周燕如:“哎!周老太太,我告诉您一个小秘密,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呀!”
“什么事情呀?”
章德灵呵呵一笑:“《十月》上面火的那篇小说《潜伏》,其实原本是《人民文学》不要的小说,后面被《十月》捡走了,没想到这么火!依我看《人民文学》这一次得气死。”
《当代》的编辑部里面。
朱盛昌老人家从门外走进来,一群人看着他笑得灿烂,连忙问道:“老朱你笑什么?”
朱盛昌这时候才一板一眼的说道:“我跟你们说了,你们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呀?《潜伏》这篇小说原本……我看这一次《人民文学》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收获》《钟山》的杂志社里面,也相继多出来了这么一段佳话,《十月》从垃圾堆里面捡到了一篇火爆的小说。
似乎不仅仅是看通俗文学,看传统文学的这群老人家,也喜欢毛头小子逆袭打脸编辑的故事。
与此同时,各大编辑部的退稿堆里面,又多了些编辑,说不定自己能捡漏出来一篇同样的小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