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点灯仪式后的第二天清晨,新郑大厦顶层的办公室內,李树正审阅著“滇池心愿”公益项目的扩展计划。阳光透过落地窗,为他镀上一层金边,却也照出了他眉宇间不易察觉的忧虑。
敲门声响起,念安拿著一份文件快步走进:“哥,出事了。”
李树抬头,接过文件。那是一份来自东南亚某国的官方通告,声称新郑集团在当地的教育援助项目“涉嫌违规操作”,將被无限期暂停调查。
“这不可能,”李树皱眉,“我们在那个国家的项目已经运行五年,帮助建立了十二所学校,从未有过任何问题。”
“更奇怪的是,”念安压低声音,“昨晚我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这只是开始,让我们『好自为之』。”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不安。三十年来,新郑集团树大招风,但如此直接的威胁还是头一回。
与此同时,平安福利院內,杜远舟正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节书法课。
“记住,字如其人,要端正,要有风骨。”老人握著一个小男孩的手,耐心地教导著。虽然已经正式退休,但他坚持要完成这个学期的课程。
课程结束后,杜远舟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整理物品。当他挪开那个用了三十年的档案柜时,发现后面墙上有一个暗格,里面藏著一个牛皮纸信封。
信封已经泛黄,上面是郑裹珍让人代笔写的:“远舟亲启,若遇危机”。
杜远舟的手微微颤抖。这是郑裹珍去世前留给他的,他竟从未发现。他小心地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和一把小巧的钥匙。
“远舟: 若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新郑和孩子们可能遇到了我当年预见的危机。这把钥匙能打开银行保险箱xx號,里面有我留下的一些东西,或许能帮到你们。 记住,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时刻。保护好孩子们,就像你一直做的那样。 裹珍绝笔”
杜远舟立即打电话给李树。一小时后,李树、念安和杜远舟三人站在银行保险库前,心情复杂。
保险箱里是郑裹珍的另一本日记、一些旧文件和一封信。信的內容让三人震惊不已。
“妈妈预见到了可能发生的危机,”念安难以置信地说,“她提到了可能会有人对福利院的土地所有权提出质疑,还提到可能会有组织冒充公益机构与我们竞爭...”
更令人惊讶的是,日记中记录著郑裹珍早年帮助过的一些人和事,其中有些名字如今已是商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详细记录了每次帮助的细节,甚至保留了一些凭证。
“妈妈这是在为我们准备『护身符』啊。”李树感慨道。
就在这时,李树的手机响起。接完电话,他的脸色变得凝重:“市政部门通知,有人对福利院的土地使用权提出质疑,要求我们一周內提供所有权证明原件,否则將启动调查程序。”
危机接踵而至。
接下来的几天,新郑集团接连受到打击:海外项目被暂停,国內多个合作方突然终止合作,媒体开始出现质疑集团財务情况的报导,甚至平安福利院的办学资质也遭到匿名举报。
“这绝不是巧合,”在紧急董事会上,林薇分析道,“我查过了,最近有一家名为『寰宇慈善』的基金会突然出现,挖走了我们好几个合作伙伴,手法非常专业。”
苏晴抱著小儿子,眉头紧锁:“我在人大也听到一些风声,有人说新郑集团『扩张太快』,『公益做得太大』,需要『適当约束』。”
最让人担忧的是,郑承志设计的智能手环突然出现技术故障,导致误报了几次求救信號。虽然及时修復,但已经被媒体大肆渲染。
“这是有针对性的攻击,”念安一拳捶在桌上,“他们在动摇我们的根基!”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大理的“刀疤张”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名女子声称自己的孩子被拐卖,求助无门。在协助调查过程中,他发现此案与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有关,而该网络的资金流向竟然与突然出现的“寰宇慈善”基金会有关连。
“这不是巧合,”刀疤张在电话中对李树和念安说,“我觉得这些事情背后有关联,可能有人在针对新郑集团,而且筹划已久。”
与此同时,小禾在给福利院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时,发现有几个新来的孩子行为异常。经过耐心沟通,她震惊地发现这些孩子是被故意安排进福利院的“眼线”。
“他们被承诺,只要提供內部信息,就能得到报酬和出国机会,”小禾告诉李树,“背后是一个自称『老师』的人。”
关键时刻,郑裹珍留下的“护身符”发挥了作用。
根据郑裹珍日记中的线索,李树和念安找到了一位曾经受过郑裹珍帮助的老人。如今已是退隱多年的法律泰斗,老人拿出郑裹珍当年帮助他时留下的凭证:
“当年我落魄时,裹珍不仅资助我完成学业,还照顾我病重的母亲。她从不求回报,只说『如果有一天我需要帮助,希望你能伸出援手』。”
老人眼中含泪:“现在我终於有机会兑现承诺了。”
在老人的帮助下,新郑集团组建了一支顶尖的法律团队,开始反击。
同时,郑裹珍日记中记录的其他“受助者”也纷纷站出来支持新郑集团。他们中有关键部门的官员、媒体大亨、甚至是对手公司的高管。每个人都带著郑裹珍当年帮助他们的凭证,每个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
“我从未想过要回报,”一位如今已是银行行长的受助者说,“但裹珍姐曾经说过,『善良是一个圆圈,最终会回到你身边』。”
舆论开始反转。媒体开始挖掘郑裹珍和新郑集团三十年来所做的贡献,那些负面报导不攻自破。
最后的对决发生在一个雨夜。
根据刀疤张提供的线索,警方锁定了“寰宇慈善”背后操纵者的位置。令人震惊的是,主谋竟然是一位自称是郑裹珍“老相识”的人。
在滇池边的一栋別墅內,李树和念安面对了这个幕后黑手——一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老年男人。
“你们一定很疑惑我为什么这么做,”男子平静地说,“三十年前,我和郑裹珍同时申请福利院经营资质,她得到了批准,而我被拒绝。后来我尝试做类似的事业,却总是活在她的阴影下。”
他冷笑一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天生幸运,得到一切;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活在別人的阴影里。”
李树摇头:“你错了。我母亲从未幸运过,她白手起家,歷经磨难。她成功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她真心想帮助別人,而不是把公益当作事业来做。”
就在这时,杜远舟带著一份文件赶到:“这是裹珍让人代笔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你的。”
男子愣住了,接过信。信中,郑裹珍竟然预见到了可能发生的衝突,並写道:
“...我知道你一直对我有所误解,认为我抢走了你的机会。事实上,当年评审委员会认为你的方案过於商业化,缺乏温度。我曾试图向你解释,但你拒绝沟通。 如果我离开了,而你还执著於过去的恩怨,请看看这些年来平安福利院帮助过的孩子们的脸。没有什么比他们的笑容更重要,没有什么恩怨值得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 原谅別人,就是释放自己。我早已原谅了你,也希望你能放下...”
信从未寄出,但郑裹珍似乎预见到有一天它会派上用场。
男子读完信,双手颤抖,最终瘫坐在椅子上。外面的雨停了,一缕月光照进屋內。
风波过后,新郑集团和平安福利院变得更加强大。
郑承志改进了智能手环的设计,並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个被命名为“裹珍护童”的手环开始在全国范围內推广,真正实现了郑裹珍保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小禾发现的那几个“小眼线”没有被遣送,而是继续留在福利院接受教育和心理辅导。他们中的后来成为了福利院最忠诚的保护者。
“仇恨只能製造更多仇恨,”李树在集团重建大会上说,“而爱能治癒一切。这是母亲教给我们最宝贵的功课。”
滇池边,新一期点灯仪式如期举行。这一次,不仅有代表被帮助孩子的灯,还有代表宽恕与和解的灯。
念春和承志再次將写著郑裹珍名字的灯放入水中,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身边多了那个曾经想摧毁新郑集团的男人的孙子——一个刚刚被平安福利院接纳的孤儿。
“奶奶会高兴吗?”念春问。
“一定会的,”李树望著远去的河灯,“因为她最想看到的,就是爱的循环永不中断。”
风从滇池上吹过,千万盏灯隨波荡漾,如同星河落入了人间。远处传来孩子们清澈的歌声,那首郑裹珍作词的院歌似乎有了新的含义:
“滇池水长清,春城开艷。 你我手牵手,爱心永相传。 黑夜中有灯,风雨中有伞。 平安永相伴,希望满人间...”
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郑裹珍的铜像前,不知何时已经放满了鲜和致谢卡。其中一张卡片上写著: “感谢您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摧毁对手,而是化敌为友;真正的成功不是积累財富,而是传播希望。”
生生不息,爱的循环永不中断。
(完)
敲门声响起,念安拿著一份文件快步走进:“哥,出事了。”
李树抬头,接过文件。那是一份来自东南亚某国的官方通告,声称新郑集团在当地的教育援助项目“涉嫌违规操作”,將被无限期暂停调查。
“这不可能,”李树皱眉,“我们在那个国家的项目已经运行五年,帮助建立了十二所学校,从未有过任何问题。”
“更奇怪的是,”念安压低声音,“昨晚我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这只是开始,让我们『好自为之』。”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不安。三十年来,新郑集团树大招风,但如此直接的威胁还是头一回。
与此同时,平安福利院內,杜远舟正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节书法课。
“记住,字如其人,要端正,要有风骨。”老人握著一个小男孩的手,耐心地教导著。虽然已经正式退休,但他坚持要完成这个学期的课程。
课程结束后,杜远舟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整理物品。当他挪开那个用了三十年的档案柜时,发现后面墙上有一个暗格,里面藏著一个牛皮纸信封。
信封已经泛黄,上面是郑裹珍让人代笔写的:“远舟亲启,若遇危机”。
杜远舟的手微微颤抖。这是郑裹珍去世前留给他的,他竟从未发现。他小心地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和一把小巧的钥匙。
“远舟: 若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新郑和孩子们可能遇到了我当年预见的危机。这把钥匙能打开银行保险箱xx號,里面有我留下的一些东西,或许能帮到你们。 记住,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时刻。保护好孩子们,就像你一直做的那样。 裹珍绝笔”
杜远舟立即打电话给李树。一小时后,李树、念安和杜远舟三人站在银行保险库前,心情复杂。
保险箱里是郑裹珍的另一本日记、一些旧文件和一封信。信的內容让三人震惊不已。
“妈妈预见到了可能发生的危机,”念安难以置信地说,“她提到了可能会有人对福利院的土地所有权提出质疑,还提到可能会有组织冒充公益机构与我们竞爭...”
更令人惊讶的是,日记中记录著郑裹珍早年帮助过的一些人和事,其中有些名字如今已是商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详细记录了每次帮助的细节,甚至保留了一些凭证。
“妈妈这是在为我们准备『护身符』啊。”李树感慨道。
就在这时,李树的手机响起。接完电话,他的脸色变得凝重:“市政部门通知,有人对福利院的土地使用权提出质疑,要求我们一周內提供所有权证明原件,否则將启动调查程序。”
危机接踵而至。
接下来的几天,新郑集团接连受到打击:海外项目被暂停,国內多个合作方突然终止合作,媒体开始出现质疑集团財务情况的报导,甚至平安福利院的办学资质也遭到匿名举报。
“这绝不是巧合,”在紧急董事会上,林薇分析道,“我查过了,最近有一家名为『寰宇慈善』的基金会突然出现,挖走了我们好几个合作伙伴,手法非常专业。”
苏晴抱著小儿子,眉头紧锁:“我在人大也听到一些风声,有人说新郑集团『扩张太快』,『公益做得太大』,需要『適当约束』。”
最让人担忧的是,郑承志设计的智能手环突然出现技术故障,导致误报了几次求救信號。虽然及时修復,但已经被媒体大肆渲染。
“这是有针对性的攻击,”念安一拳捶在桌上,“他们在动摇我们的根基!”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大理的“刀疤张”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名女子声称自己的孩子被拐卖,求助无门。在协助调查过程中,他发现此案与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有关,而该网络的资金流向竟然与突然出现的“寰宇慈善”基金会有关连。
“这不是巧合,”刀疤张在电话中对李树和念安说,“我觉得这些事情背后有关联,可能有人在针对新郑集团,而且筹划已久。”
与此同时,小禾在给福利院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时,发现有几个新来的孩子行为异常。经过耐心沟通,她震惊地发现这些孩子是被故意安排进福利院的“眼线”。
“他们被承诺,只要提供內部信息,就能得到报酬和出国机会,”小禾告诉李树,“背后是一个自称『老师』的人。”
关键时刻,郑裹珍留下的“护身符”发挥了作用。
根据郑裹珍日记中的线索,李树和念安找到了一位曾经受过郑裹珍帮助的老人。如今已是退隱多年的法律泰斗,老人拿出郑裹珍当年帮助他时留下的凭证:
“当年我落魄时,裹珍不仅资助我完成学业,还照顾我病重的母亲。她从不求回报,只说『如果有一天我需要帮助,希望你能伸出援手』。”
老人眼中含泪:“现在我终於有机会兑现承诺了。”
在老人的帮助下,新郑集团组建了一支顶尖的法律团队,开始反击。
同时,郑裹珍日记中记录的其他“受助者”也纷纷站出来支持新郑集团。他们中有关键部门的官员、媒体大亨、甚至是对手公司的高管。每个人都带著郑裹珍当年帮助他们的凭证,每个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
“我从未想过要回报,”一位如今已是银行行长的受助者说,“但裹珍姐曾经说过,『善良是一个圆圈,最终会回到你身边』。”
舆论开始反转。媒体开始挖掘郑裹珍和新郑集团三十年来所做的贡献,那些负面报导不攻自破。
最后的对决发生在一个雨夜。
根据刀疤张提供的线索,警方锁定了“寰宇慈善”背后操纵者的位置。令人震惊的是,主谋竟然是一位自称是郑裹珍“老相识”的人。
在滇池边的一栋別墅內,李树和念安面对了这个幕后黑手——一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老年男人。
“你们一定很疑惑我为什么这么做,”男子平静地说,“三十年前,我和郑裹珍同时申请福利院经营资质,她得到了批准,而我被拒绝。后来我尝试做类似的事业,却总是活在她的阴影下。”
他冷笑一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天生幸运,得到一切;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活在別人的阴影里。”
李树摇头:“你错了。我母亲从未幸运过,她白手起家,歷经磨难。她成功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她真心想帮助別人,而不是把公益当作事业来做。”
就在这时,杜远舟带著一份文件赶到:“这是裹珍让人代笔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你的。”
男子愣住了,接过信。信中,郑裹珍竟然预见到了可能发生的衝突,並写道:
“...我知道你一直对我有所误解,认为我抢走了你的机会。事实上,当年评审委员会认为你的方案过於商业化,缺乏温度。我曾试图向你解释,但你拒绝沟通。 如果我离开了,而你还执著於过去的恩怨,请看看这些年来平安福利院帮助过的孩子们的脸。没有什么比他们的笑容更重要,没有什么恩怨值得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 原谅別人,就是释放自己。我早已原谅了你,也希望你能放下...”
信从未寄出,但郑裹珍似乎预见到有一天它会派上用场。
男子读完信,双手颤抖,最终瘫坐在椅子上。外面的雨停了,一缕月光照进屋內。
风波过后,新郑集团和平安福利院变得更加强大。
郑承志改进了智能手环的设计,並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个被命名为“裹珍护童”的手环开始在全国范围內推广,真正实现了郑裹珍保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小禾发现的那几个“小眼线”没有被遣送,而是继续留在福利院接受教育和心理辅导。他们中的后来成为了福利院最忠诚的保护者。
“仇恨只能製造更多仇恨,”李树在集团重建大会上说,“而爱能治癒一切。这是母亲教给我们最宝贵的功课。”
滇池边,新一期点灯仪式如期举行。这一次,不仅有代表被帮助孩子的灯,还有代表宽恕与和解的灯。
念春和承志再次將写著郑裹珍名字的灯放入水中,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身边多了那个曾经想摧毁新郑集团的男人的孙子——一个刚刚被平安福利院接纳的孤儿。
“奶奶会高兴吗?”念春问。
“一定会的,”李树望著远去的河灯,“因为她最想看到的,就是爱的循环永不中断。”
风从滇池上吹过,千万盏灯隨波荡漾,如同星河落入了人间。远处传来孩子们清澈的歌声,那首郑裹珍作词的院歌似乎有了新的含义:
“滇池水长清,春城开艷。 你我手牵手,爱心永相传。 黑夜中有灯,风雨中有伞。 平安永相伴,希望满人间...”
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郑裹珍的铜像前,不知何时已经放满了鲜和致谢卡。其中一张卡片上写著: “感谢您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摧毁对手,而是化敌为友;真正的成功不是积累財富,而是传播希望。”
生生不息,爱的循环永不中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