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出海(求月票求推荐票)
振海楼里,竞价正在激烈进行中。
隨著名额逐渐变少,火药味越来越浓。
剩下的海商都在著劲要抢下一个名额。
这第一批入围的三十家,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自然也知道这个联合船队的好处有多大。
只不过相比前面的几家,后面的人实力更弱些,加价幅度也有限。
儘管如此,价格还是在逐步上涨。
九万二、九万四.....
第十个名额,爭夺空前,最终以十万三千成交!
十个名额,蕃商竞得八个,唐人二个,最终收穫加盟费共计九十二万六千!
一个惊人的数字!
要知道,修筑西城的费用才不过二十多万,这个钱够修四个西城有余了。
海商,特別是蕃商的富裕,可见一斑。
池元重重呼出一口气,感觉自己以前在京师的日子算是白活了。
池元算了算,海协会能得到四十六万三千,就算海协会提留多一点,也还可以拿出四十万左右出来分润。
再让刘隱等几个人拿大头,自己怎么著也能分到四万以上。夫復何求?
刘隱也是有些感慨,知道蕃商富,但也没想到是如此之富!
继而感谢刘台,隨便想到的一招,便解决了养兵的餉银。
以后靠看海贸,倒是可以不用为给军士的粮和赏赐担忧了。不由心怀大悦。
而刘台本人也是有些心潮起伏,感觉自己总算明白了,当初黄巢为何会大肆屠杀蕃人了。
多半还是为了钱!
海贸真是个能下金蛋的鸡啊,以后谁敢捣乱,那就是断人財路,必须杀之!
竞价结束,竞爭到名额的鬆了一口气,自己总算入伙了。
没竞到的也鬆了一口气,他们真怕价格还往上涨,涨到自己承受不住的地步,那下次竞价就更完蛋了。
这时刘隱起身,首先说道:“感谢诸位对海协会的支持。”
接著又恭喜道:“恭贺十位竞得首批加盟商之位。日后你我当同舟共济,共创联合船队之伟业。”
十个海商也赶紧起身,恭敬表態一定好好配合,做大做强。
刘隱又对没竞得名额的其他人:“诸位今日未能如愿,也不必泪丧,静待下次竞价即可。”
“只要我等同声共气,日后必能重振海贸辉煌,如此,则在座诸位皆能从中得利也。”
“我等与竞得之人尚有事要议,就不多留诸位了。”
那二十人纷纷出言称是,表態愿附之驥尾,一同做大海贸后,告辞离去。
十家海商重新落座后,刘隱、刘台与眾人商议了费用缴纳方式。
一眾海商为表诚意,都表示可以一次全部缴清。
但是小一百万的钱,除了都府的库房,没地方可以装得下。
而刘隱兄弟又不愿都府知晓此事。
为免招人耳目,刘台建议海商採取分期缴纳的方式,分四期缴纳,四个月缴清。
每期直接缴到海协会这里。
这些对海商更为有利,他们自然是满口答应,並称颂刘台仁义。
刘台却因此事,想到日后是不是可以开个钱庄,做做银行匯兑的生意。
否则大额钱款运输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
议完费用一事,又议起出海之事。
这齣海的日子就不是刘隱、刘台的所长了,便交由海商们自行决定。
不过刘台也提了一些要求,那就是让船队帮他在海外寻找他要的东西和匠人。
这首当其衝的,便是占城稻。当然,现在还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地方还不叫占城。
现在的地名是环王国,不过那时大家还是习惯称为林邑国。
占城稻具体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史载不详。
一般认为是北宋初年传入,但现在有学者推测最早是在闽国时期传入福建。
总之,现在还没传入就对了。
为什么刘台想著找占城稻呢,因为其特点,或者说优势明显。
第一个便是耐旱。虽然是水稻,但对水的要求没那么高。
岭南多山岭,这些山便可以开闢来种植耐旱的占城稻。
第二个是適应性强,“不择地而生”,搁哪都能活,操心少。
第三个是早熟,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三个月即可,甚至还有些仅五六十日便能收穫。
这要是移植过来,好好管理,一年三熟可期。
占城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米质比较差,口感不太好。
但这个时候,中原战乱之地的百姓能有口吃的填饱肚子都谢天谢地了,谁还会在意米饭的口感。
所以若真能找到並引进,岭南的粮食產量能涨一大截,届时也有可以放开去接引中原逃难的百姓了。
刘台对找到占城稻持乐观態度,毕竟当时在中南半岛是普遍种植的稻种。
为了能顺利找来占城稻,刘台將派人隨船,並把占城稻的外形形诸文字和图画,让他们按图索驥。
其次则是玻璃匠人。当时对玻璃的需求旺盛,但本土製作的玻璃存在质量缺陷,导致大量进口。
但玻璃又是易碎品,海路顛簸之下,运输困难,导致价格昂贵,被奉为珍宝。
所以若是能得到玻璃匠人,本土生產,那就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了。
当然,现下这个买卖就算成了,也是要和蕃商合伙。
否则他们失去了一个高额利润来源,他们可就不会真心去替刘台找匠人了。
再一个,若是能把匠人找来,那就可以推动本土玻璃技术的进步。
到时候就可以用玻璃来做一些可行的实验了。比如说,张平製作大蒜素就会容易一些了。
这里头,占城稻是可以立竿见影產生效果的,属於必需品类別。
玻璃匠人,则属於锦上添类,得到最好,得不到也无妨。
对於刘台的交代,眾人自然是表態一定会铭记於心,用心寻找。
商议完毕,海商们先行散去。
隨即,刘隱又让刘台对属於海协会的加盟费进行了安排。
海协会一共有收入四十六万三千,提留六万三千作为海协会经费。
其余四十万,刘隱拿八万,刘台和刘五万五千,严、蒲、白、池各四万五千。
王洪亮出力不少,分得二万,其余秘书郎等海协会职员,共分一万。
雨露均沾,大家都有好处拿,也让大家都能有积极性,能维护好海协会这个团体。
眾人对此哪有什么异议,都是感恩一番后笑纳,各自离去。刘溶本人不在,待日后送钱上门时再告知於他。
包括严、蒲、白在內的眾海商都想赶著早早出海,因此第二日,也就是十月初十,竞得名额的十人就把第一期的钱送了过来。
共计二十三万一千五百,各人按比例拿走。
十月十三,是眾海商商定出海的日子。
码头上,刘台代表刘隱前来相送。一番道別后,第一批船只启航远去。
振海楼里,竞价正在激烈进行中。
隨著名额逐渐变少,火药味越来越浓。
剩下的海商都在著劲要抢下一个名额。
这第一批入围的三十家,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自然也知道这个联合船队的好处有多大。
只不过相比前面的几家,后面的人实力更弱些,加价幅度也有限。
儘管如此,价格还是在逐步上涨。
九万二、九万四.....
第十个名额,爭夺空前,最终以十万三千成交!
十个名额,蕃商竞得八个,唐人二个,最终收穫加盟费共计九十二万六千!
一个惊人的数字!
要知道,修筑西城的费用才不过二十多万,这个钱够修四个西城有余了。
海商,特別是蕃商的富裕,可见一斑。
池元重重呼出一口气,感觉自己以前在京师的日子算是白活了。
池元算了算,海协会能得到四十六万三千,就算海协会提留多一点,也还可以拿出四十万左右出来分润。
再让刘隱等几个人拿大头,自己怎么著也能分到四万以上。夫復何求?
刘隱也是有些感慨,知道蕃商富,但也没想到是如此之富!
继而感谢刘台,隨便想到的一招,便解决了养兵的餉银。
以后靠看海贸,倒是可以不用为给军士的粮和赏赐担忧了。不由心怀大悦。
而刘台本人也是有些心潮起伏,感觉自己总算明白了,当初黄巢为何会大肆屠杀蕃人了。
多半还是为了钱!
海贸真是个能下金蛋的鸡啊,以后谁敢捣乱,那就是断人財路,必须杀之!
竞价结束,竞爭到名额的鬆了一口气,自己总算入伙了。
没竞到的也鬆了一口气,他们真怕价格还往上涨,涨到自己承受不住的地步,那下次竞价就更完蛋了。
这时刘隱起身,首先说道:“感谢诸位对海协会的支持。”
接著又恭喜道:“恭贺十位竞得首批加盟商之位。日后你我当同舟共济,共创联合船队之伟业。”
十个海商也赶紧起身,恭敬表態一定好好配合,做大做强。
刘隱又对没竞得名额的其他人:“诸位今日未能如愿,也不必泪丧,静待下次竞价即可。”
“只要我等同声共气,日后必能重振海贸辉煌,如此,则在座诸位皆能从中得利也。”
“我等与竞得之人尚有事要议,就不多留诸位了。”
那二十人纷纷出言称是,表態愿附之驥尾,一同做大海贸后,告辞离去。
十家海商重新落座后,刘隱、刘台与眾人商议了费用缴纳方式。
一眾海商为表诚意,都表示可以一次全部缴清。
但是小一百万的钱,除了都府的库房,没地方可以装得下。
而刘隱兄弟又不愿都府知晓此事。
为免招人耳目,刘台建议海商採取分期缴纳的方式,分四期缴纳,四个月缴清。
每期直接缴到海协会这里。
这些对海商更为有利,他们自然是满口答应,並称颂刘台仁义。
刘台却因此事,想到日后是不是可以开个钱庄,做做银行匯兑的生意。
否则大额钱款运输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
议完费用一事,又议起出海之事。
这齣海的日子就不是刘隱、刘台的所长了,便交由海商们自行决定。
不过刘台也提了一些要求,那就是让船队帮他在海外寻找他要的东西和匠人。
这首当其衝的,便是占城稻。当然,现在还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地方还不叫占城。
现在的地名是环王国,不过那时大家还是习惯称为林邑国。
占城稻具体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史载不详。
一般认为是北宋初年传入,但现在有学者推测最早是在闽国时期传入福建。
总之,现在还没传入就对了。
为什么刘台想著找占城稻呢,因为其特点,或者说优势明显。
第一个便是耐旱。虽然是水稻,但对水的要求没那么高。
岭南多山岭,这些山便可以开闢来种植耐旱的占城稻。
第二个是適应性强,“不择地而生”,搁哪都能活,操心少。
第三个是早熟,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三个月即可,甚至还有些仅五六十日便能收穫。
这要是移植过来,好好管理,一年三熟可期。
占城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米质比较差,口感不太好。
但这个时候,中原战乱之地的百姓能有口吃的填饱肚子都谢天谢地了,谁还会在意米饭的口感。
所以若真能找到並引进,岭南的粮食產量能涨一大截,届时也有可以放开去接引中原逃难的百姓了。
刘台对找到占城稻持乐观態度,毕竟当时在中南半岛是普遍种植的稻种。
为了能顺利找来占城稻,刘台將派人隨船,並把占城稻的外形形诸文字和图画,让他们按图索驥。
其次则是玻璃匠人。当时对玻璃的需求旺盛,但本土製作的玻璃存在质量缺陷,导致大量进口。
但玻璃又是易碎品,海路顛簸之下,运输困难,导致价格昂贵,被奉为珍宝。
所以若是能得到玻璃匠人,本土生產,那就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了。
当然,现下这个买卖就算成了,也是要和蕃商合伙。
否则他们失去了一个高额利润来源,他们可就不会真心去替刘台找匠人了。
再一个,若是能把匠人找来,那就可以推动本土玻璃技术的进步。
到时候就可以用玻璃来做一些可行的实验了。比如说,张平製作大蒜素就会容易一些了。
这里头,占城稻是可以立竿见影產生效果的,属於必需品类別。
玻璃匠人,则属於锦上添类,得到最好,得不到也无妨。
对於刘台的交代,眾人自然是表態一定会铭记於心,用心寻找。
商议完毕,海商们先行散去。
隨即,刘隱又让刘台对属於海协会的加盟费进行了安排。
海协会一共有收入四十六万三千,提留六万三千作为海协会经费。
其余四十万,刘隱拿八万,刘台和刘五万五千,严、蒲、白、池各四万五千。
王洪亮出力不少,分得二万,其余秘书郎等海协会职员,共分一万。
雨露均沾,大家都有好处拿,也让大家都能有积极性,能维护好海协会这个团体。
眾人对此哪有什么异议,都是感恩一番后笑纳,各自离去。刘溶本人不在,待日后送钱上门时再告知於他。
包括严、蒲、白在內的眾海商都想赶著早早出海,因此第二日,也就是十月初十,竞得名额的十人就把第一期的钱送了过来。
共计二十三万一千五百,各人按比例拿走。
十月十三,是眾海商商定出海的日子。
码头上,刘台代表刘隱前来相送。一番道別后,第一批船只启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