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匹配周期结束,开始进行结算】
    【检测到赤金城邦与黑森城邦已沦为白洛城邦的经济与军事附庸】
    【判定:百洛城邦获得本次匹配绝对优势】
    【奖励:一,大量人口(赤金与黑森大部分剩余青壮年)。二,技术掠夺(隨机获得对方三项已解锁科技)。三,领土兼併(获得对方大部分领土主权)】
    白洛毫不犹豫,选择了人口。
    这两个城邦的科技还不一定比自己的多,领土也没有太大意义。
    【白洛城邦选择奖励:大量人口】
    【正在进行人口转移】
    【获得五年的休整期】
    一场史无前例的、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在北方的大地上展开。数十支由白洛土兵护送的队伍,深入早已失去抵抗意志的赤金荒原与黑森雪山。他们不是去战斗,而是去“接收”。
    数以方计的、在战爭与飢饿中倖存的赤金与黑森人,被从他们破败的帐篷和冰冷的石屋中召集起来。他们麻木地看著这些曾经的敌人,以为等待自己的,將是屠杀或永恆的奴役。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百洛官员们冷漠而高效的指令。
    “所有十四岁以下孩童,统一由文教司接收,送往后方学院。”
    “所有拥有手艺的工匠,无论男女,前往南工城报到。”
    “所有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女,根据你们的意愿,可以选择去东方垦荒,或者去南方殖民。”
    “至於剩下的老人—”官员顿了顿,“愿意隨子女迁徙的,城邦会提供基础的供养。不愿意的,可以留在故土,城邦同样会发放足够过冬的口粮。”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这种远超他们想像的、近乎“仁慈”的安置方案,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们不知道,对於胜阳而言,这些人口的价值,早已被精准地计算过。
    孩子是未来,是塑造全新白洛认同的最好白纸。
    工匠是技术,是加速工业化的宝贵零件。
    青壮年是劳动力,是开疆拓土的燃料。
    至於那些无法创造价值的老人,用微不足道的粮食换取整个族群的归心,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蒸汽列车如同不知疲倦的巨兽,在新建的北方铁路上日夜奔驰。
    一车车迷茫而又带著一丝期盼的新人口被运往南方。
    一车车让他们赖以为生的粮食与工具则被运往北方。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迁移中,两个曾经独立的文明,被白洛城邦这台巨大的机器,彻底地碾碎、分解,然后重新组合,化为了它自身的一部分。
    五年的和平期,始於一场巨大的人口洪流,来自赤金与黑森的数万人口,如同两条疲惫的支流,匯入了白洛城邦这条奔腾的大河。城邦的总人口,在短短数月內便突破了十五万大关。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无比严峻的挑战。
    胜阳將整合的第一年,定义为“秩序与消化之年”。
    整个城邦的行政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起来。法比安亲自坐镇中枢,负责统筹全局。无数律法司的年轻官员被派往新设的北方都县,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將白洛的秩序,刻进这片刚刚经歷过战火与饥荒的土地。
    他们没有採取粗暴的军事管制,而是从最基础的户籍登记与土地分配入手。每一个新归附的家庭,都领到了一块刻有自己新名字的陶牌,以及一份足够他们开垦耕种的土地。永恆之泉带来的粮食富裕,让他们有底气向每一个新公民承诺:只要愿意劳动,就绝不会挨饿。
    当然,挑战无处不在。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来自不同部族的民眾因为误解而產生的摩擦时有发生。旧有的习俗与白洛的律法也频繁衝突,一个赤金部落因为水源分配问题,差点与邻近的黑森部落爆发械斗。
    面对这些,胜阳的手段强硬而务实。他下令在所有新设的定居点建立“公民夜校”,强制所有成年人学习基础的白洛语和《公民法典》。同时,一支由各族裔混合组成的“治安队”被建立起来,他们负责调解纠纷,也负责惩戒那些试图挑战新秩序的人。
    在“有饭吃、有地种”的基本保障和“不守规矩就去矿坑里冷静”的强力威镊下,混乱的局面被迅速稳定下来。人们开始学著用生涩的白洛语进行交流,学著適应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按劳分配的全新生活。
    秩序的初步建立,为更大规模的建设铺平了道路。进入和平期的第二年,胜阳启动了被后世称为“第一次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浪潮”的宏伟计划。
    人口的暴增,让原有的城市不堪重负。白洛城与南工城之间的区域,早已被连绵的住宅区和工坊填满,交通拥堵和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我们需要更宽阔的道路,更合理的规划,以及更强大的运输能力。”公输学士在新一轮的议事会上,摊开了一张巨大的城市规划图。
    “城邦铁路网”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这一次的目標,不再是连接孤立的城市,而是要构建一个覆盖整个核心疆域的交通网络。
    数十万劳工,包括大批新归附的赤金与黑森青壮年,在白洛工程师的指挥下,开始了征服自然的伟大工程。他们用火药炸开雪山的坚冰,用钢铁桥樑跨越荒原的河流。
    两条新的钢铁动脉,从白洛城出发,一路向北,最终將遥远的铁马城与东日人的故土望海城,都纳入了这个庞大的一日交通圈。
    与此同时,城市內部的升级改造也在同步进行。
    图灵新城的科学家们,在消化了图灵的科技遗產后,对蒸汽机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良。他们成功研製出了“高压蒸汽锅炉”,使得蒸汽机的功率再次提升了一个量级。
    这直接催生了更强大的工程机械。巨大的“方吨级”蒸汽锻锤,可以轻易地將数吨重的钢锭,锻造成型,为铁路和桥樑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蒸汽驱动的挖掘机和起重机,也让城市下水道系统的改造和新建筑的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在这一年,白洛城邦的景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著变化。泥泞的土路被平整的碎石路所取代,连接主要城市的道路甚至铺上了坚固的砖石。一座座新的卫星城镇,围绕著新建的火车站拔地而起,吸纳著从主城区分流出来的人口和產业。
    当坚实的基础设施网络铺遍城邦疆域,一场经济上的飞跃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永恆之泉保障了粮食的绝对安全,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则让资源与商品的流通成本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点。
    南工城,彻底变成了一座不夜之城。高炉的火焰彻夜不熄,巨大的蒸汽锻锤发出富有节奏的轰鸣。在伟人炼的带领下,白洛的工匠们成功掌握了“分段淬火”技术,能够生產出品质极高的钢材。这些钢材被製成更锋利的农具、更耐用的机器零件,以及更致命的武器。
    在图灵新城的“武器与动力实验室”,科学家们取得了两个重大突破。
    第一个课题,“如何让火枪射得更快、更准、更远”,催生了“后膛装填式”步枪的诞生。这种新式火枪不再需要从枪口繁琐地装填弹药,射速比旧式火枪提升了三倍以上。
    第二个课题,“如何让蒸汽机变得更小、更强”,则让“小型化船舶蒸汽机”成为了现实。
    西海岸的船坞里,第一艘不依赖风帆,完全由蒸汽驱动的明轮船“破浪號”成功下水。它能够以稳定的速度逆流而上,彻底摆脱了风向的束缚。
    商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城邦的每一个角落。大商人易的船队,满载著白洛生產的布、瓷器和钢製工具,沿著新开闢的航线,远航至海外,换回了大量的香料、稀有木材以及白洛所没有的作物种子。
    城邦內部,各个城市的分工也愈发明確。白洛城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图灵新城是科研的圣殿。南工城是无可爭议的工业引擎。而那些曾经的军事要塞,则在和平时期,转型为区域性的行政与贸易中心,將城邦的秩序,辐射到最偏远的角落。
    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胜阳將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领域一一文化的融合与认同感的塑造。
    他比谁都清楚,一个由无数不同部族、不同文化拼接而成的庞大城邦,其內部的隱患,远比外部的敌人更可怕。武力的征服只能带来暂时的臣服,唯有文化的认同,才能真正地铸就一个永不分裂的共同体。
    “全民义务教育”法令被严格地推行到城邦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年满七岁的孩童,无论出身,都必须进入官方设立的学院,接受为期五年的强制性基础教育。教材被完全统一,所有教学都必须使用標准的白洛语。
    孩子们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著同一部由文教司学者们编篆的、名为《百洛起源》的史诗。在这部官方史诗里,所有后来併入的部族,都被描绘成“失散已久的兄弟”,最终在白洛的感召下,“回归了同一个伟大的家庭”。
    公共节日成为了塑造共同记忆的熔炉。在“丰收节”和“英雄日”,整个城邦都会放假。来自不同族裔的人们在共同的欢庆与纪念中,逐渐淡忘了彼此的出身,建立起了对“白洛人”这个新身份的共同记忆。
    与此同时,利益的捆绑也在悄然进行。城邦大力推广“家庭工坊”计划,向新公民提供低息贷款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开创自己的事业。当一个人的財富、家庭和未来,都与这座城邦的繁荣紧密相连时,他便再也不会有背叛的念头。
    五年的和平期走到了尾声。
    白洛城邦,已经从一个区域性的强者,蜕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
    胜阳站在白洛城最高的观星台上,俯瞰著自己的城邦。脚下的城市,已经扩张到超乎想像的规模。高耸的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宽阔的街道上,甚至出现了由蒸汽驱动的、冒著白烟的“公共马车”。远处,南工城的烟肉林立,喷吐著工业的呼吸。更远处,铁路如银色的丝线,將一座座繁荣的卫星城市,与主城紧密地联繫在一起。
    户籍司的司长,將一份最新的报告,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首领,”官员的声音里,带著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截止到今年秋收,城邦登记在册的总人口,已经正式突破了———”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
    “三十万。”
    【白洛城邦总人口突破三十万】
    【匹配周期即將结束,请做好准备】

章节目录

种田:从原始部落开始文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种田:从原始部落开始文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