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元宝
老头老太太在崔九阳面前哭诉良久,声音嘶哑,老泪纵横,好不容易才將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崔九阳听后,眉头紧锁,心中亦是疑竇丛生。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为何会平白无故地捨弃自家,跑去別人家寄居度日?
然而,老两口声泪俱下地向他求救,他若仅凭这一面之词便贸然行事,未免有失妥当最起码,得亲自去老李家走一趟,实地探查一番才能有所定论。
此行倒也並非难事。
据张老太太所言,他们与老李家表面上並未闹翻。
每次登门,李家老夫妇甚至还会假意帮忙劝说张元宝:“元宝啊,毕竟是你亲爷爷、
亲奶奶,你父母走得早,他们拉扯你不易,你作为亲孙子,於情於理都得尽些孝心才是。”
每逢此时,张元宝便会不情不愿地跟著张家老两口回来住上一两天。
离开的时候,他便胡乱磕几个响头,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脸上毫无半分依依不捨之情,走得那叫一个乾脆利落,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不得不办的差事,全无亲情。
既然双方尚未撕破脸皮,崔九阳隨著登门,自然也不算太过突兀。
自从张元宝住进李家已有两年多光景,老两口为了见孙子一面,时常往李家走动。
虽说孙子对他们日渐疏远,甚至形同陌路,但他们做爷爷奶奶的,却不能就此不认这个唯一的孙儿。
老两口儿子儿媳早已不在人世,这个孙子便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念想。
如今孙子被老李家如此拐走,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轻言放弃。
听完老两口的悲惨遭遇,一旁的白素素早已是同情心泛滥,她巴巴地望著崔九阳,那神情说的意思很明白一一帮帮这两位可怜的老人家吧。
崔九阳並非铁石心肠,不愿施以援手。
甚至此时他心中对张元宝之事已经有了一些猜测,只是话不能说太早。
此事蹊蹺,若要插手,他必须亲眼见见张元宝本人,方能判断究竟是何缘由。
然而,若是他跟著张家老两口一同前往李家登门拜访,白素素便不太適合一同前往,只能暂时將她留在住处。
毕竟,人多眼杂,容易引起李家不必要的怀疑;况且,若此事真有什么邪崇作怪,他也担心老李家会干脆一拍两散,因此对张元宝不利,徒增变数。
在白素素再三保证,绝不会到处乱跑,定会乖乖待在房中等候之后,崔九阳这才点头应允,决定隨老两口去李家一趟。
他细心叮嘱老太太给白素素准备了些清水和乾粮,放置在房间內,又取了两张亲手绘製的符纸交给白素素,面色凝重地嘱咐,若在此期间遭遇任何意外变故,便立刻撕破一张符纸示警,同时將另一张符纸吞入腹中防身。
隨后,崔九阳便跟著老两口出了门。
路上,老头老太太特意拐进一家点心铺,买了些蜜饯、酥、点心。
张老汉解释道,这些都是孙子张元宝平日里爱吃的零嘴,每次去李家看孙子,他们都会买上一些,也寄望於能让孙子对他们稍稍改观,早日回心转意。
崔九阳沉吟片刻,嘱咐他们,到了李家之后,介绍自己身份时,万万不可说是路过此地的生人,只消说是从前住在一个胡同里的老邻居,小时候与张元宝一同长大的玩伴。
就说自己长大后在外跑商,如今恰巧回来,本想登门寻找儿时玩伴敘敘旧,却不曾想元宝已搬至李家,故而便跟看老两口一同前来探望。
老两口闻言,虽觉得这种谎话岂不是一戳就破,可也不敢反驳好不容易遇见的高人,便连连称是,甚至还在路边停下脚步,你一言我一语地低声演练了一番。
他们此刻已是病急乱投医,为了找回孙子,实在是別无他法,只能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崔九阳身上。
其实,为了找回孙子,他们先前也並非没有尝试过其他办法。
他们曾辗转请过一些据说颇有神通的道姑、和尚之类的人物。
有的在他们家设坛做法,念咒画符:有的则指点他们改动家中风水格局,试图驱邪转运。
可这些法子用尽,全都收效甚微,孙子张元宝依旧铁了心在李家过日子,对他们二老视若罔闻。
老李家的住处並不算太远,三人一路穿行,约莫过了三四条街,眼前便出现了一处气派的宅院。
这大宅门临街而建,光是门前的青石台阶就足有五阶之多,高高在上,透著一股不凡的气势。
拾级而上,便是两扇厚重的朱红色大门,门上整齐地镶嵌著拳头大小的铜钉,门环更是精铜铸就,做成挣狞的兽首模样,衔著大环,整个门庭看起来气派非凡,与周围民居相比,显得鹤立鸡群。
张老汉深吸一口气,上前伸出枯稿的手,郴郴榔地叩响了门环。
片刻之后,大门吱呀一声开了,探出一个身著青布短褂的下人。
这名下人显然认识老张家两口子,脸上倒也没有摆出什么嫌弃的脸色,反而显得颇为热情,点头哈腰地將崔九阳和老张家两口子一同迎了进去,隨后便快步向內院跑去稟报过了约莫一香的功夫,这下人从后院匆匆回来,脸上堆著笑,客气地说道:“我们家老爷、老太太马上就出来见客。
只是不巧,小少爷方才出去玩了,估摸著要到下午才能回来。”
这话听在崔九阳耳中,不禁让他心中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一一小少爷?
这张家的大孙子,在李家还真过上了大少爷的日子。
又等了片刻,李家老两口便一前一后从內宅走了出来。
果然是大户人家的气派,那李老爷身形微胖,看起来气派十足。
李老太太则是雍容华贵,富態尽显。
李老爷头戴一顶瓜皮小帽儿,身上穿著綾罗绸缎,质料考究,右手大拇指上赫然戴著一个硕大的翠玉扳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李家大奶奶更是满身的金银首饰,脖子上掛著一串圆润饱满的珍珠项链闪闪发光,手腕上是碧绿的翡翠鐲子,耳朵上坠著金耳环,手指头上也套著好几个金戒指,行走间叮噹作响,富贵逼人。
两人一出来,果然如张老头儿和张老太先前所言,显得十分和气。
他们从后宅绕出来,脸上堆看满面春风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待看到老张家两口子时,还没等对方开口,李家两口子便先热情地笑道:“哎呀,是大哥、大嫂子来了!快请进!这就吩咐后厨,今天中午多买些好菜,专门摆一桌,咱们两家可是好久没凑在一起好好吃顿饭了!”
说罢,他们自光落到了崔九阳身上,脸上笑容不变,眼中却不禁露出一丝迟疑和探究,“大哥,大嫂子,这位看著面生得很,不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张老头儿本就不善言辞,此刻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是张老太太反应快,连忙接过话头,脸上堆著笑,语气熟稳地说道:“这位啊,是以前我们那儿老邻居崔家的孩子,叫崔九阳。
老崔家打山东来,就住在胡同口,这孩子跟元宝一般大,小时候啊,他俩整天在一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淘气得不得了,是最要好的玩伴。
后来老崔家举家出去做买卖,就没再搬回来。
不过这小子有出息,继承了家里的生意之后,就在咱们天津卫和山东地界来回跑。
这不,前几日他刚巧回来,想起儿时玩伴元宝了,就上我们家找元宝玩儿。
我说元宝现在在你们家做客呢,这不就领著他一同过来了,倒是有些冒味了。”
李家大奶奶闻言,连忙摆了摆手,脸上笑容更盛,热情洋溢地说道:“哎哟,瞧大嫂子说的哪里话!这有什么冒味的,敢情原来是元宝的髮小!
这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可是最铁、最交心的情谊了。
下午元宝就得回来,到时候你们哥俩见了面,他得多高兴啊!”
李家老太太话音刚落,一旁的李老爷便接过了话头,他先是上下打量了崔九阳一番,隨即才慢悠悠地开口问道:“哦?崔小哥是做买卖的?不知是在哪一行发財啊?”
崔九阳闻言,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谦逊笑容,拱手回答道:“不敢当李老爷谬讚,谈不上发財,只是继承了家里的路子,在济寧府的盛德隆商会下面掛靠,平日里跑跑船,押押货,赚些辛苦钱。”
李家乃是本地殷实的大户人家,李老爷更是当年白手起家,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才创下这份家业。
他一听崔九阳所说的地名和营生,心中便已大致有了数一一山东济寧並非什么大码头,盛德隆商会他也略有耳闻,並非顶尖的大商会。
而所谓的跑船押货,听著风光,实则多半是借人家商会的船舱,顺带贩运些零碎货物,赚点差价罢了,虽能餬口,却绝非什么富商豪贾之流。
李老爷自认为三言两语便已摸清了崔九阳的底细,心中暗道此人並无多少值得结交的价值,便不再多言,只托称自己生意上还有些琐事需要即刻处理,便先行一步,留下李家大奶奶作陪。
老头老太太在崔九阳面前哭诉良久,声音嘶哑,老泪纵横,好不容易才將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崔九阳听后,眉头紧锁,心中亦是疑竇丛生。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为何会平白无故地捨弃自家,跑去別人家寄居度日?
然而,老两口声泪俱下地向他求救,他若仅凭这一面之词便贸然行事,未免有失妥当最起码,得亲自去老李家走一趟,实地探查一番才能有所定论。
此行倒也並非难事。
据张老太太所言,他们与老李家表面上並未闹翻。
每次登门,李家老夫妇甚至还会假意帮忙劝说张元宝:“元宝啊,毕竟是你亲爷爷、
亲奶奶,你父母走得早,他们拉扯你不易,你作为亲孙子,於情於理都得尽些孝心才是。”
每逢此时,张元宝便会不情不愿地跟著张家老两口回来住上一两天。
离开的时候,他便胡乱磕几个响头,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脸上毫无半分依依不捨之情,走得那叫一个乾脆利落,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不得不办的差事,全无亲情。
既然双方尚未撕破脸皮,崔九阳隨著登门,自然也不算太过突兀。
自从张元宝住进李家已有两年多光景,老两口为了见孙子一面,时常往李家走动。
虽说孙子对他们日渐疏远,甚至形同陌路,但他们做爷爷奶奶的,却不能就此不认这个唯一的孙儿。
老两口儿子儿媳早已不在人世,这个孙子便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念想。
如今孙子被老李家如此拐走,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轻言放弃。
听完老两口的悲惨遭遇,一旁的白素素早已是同情心泛滥,她巴巴地望著崔九阳,那神情说的意思很明白一一帮帮这两位可怜的老人家吧。
崔九阳並非铁石心肠,不愿施以援手。
甚至此时他心中对张元宝之事已经有了一些猜测,只是话不能说太早。
此事蹊蹺,若要插手,他必须亲眼见见张元宝本人,方能判断究竟是何缘由。
然而,若是他跟著张家老两口一同前往李家登门拜访,白素素便不太適合一同前往,只能暂时將她留在住处。
毕竟,人多眼杂,容易引起李家不必要的怀疑;况且,若此事真有什么邪崇作怪,他也担心老李家会干脆一拍两散,因此对张元宝不利,徒增变数。
在白素素再三保证,绝不会到处乱跑,定会乖乖待在房中等候之后,崔九阳这才点头应允,决定隨老两口去李家一趟。
他细心叮嘱老太太给白素素准备了些清水和乾粮,放置在房间內,又取了两张亲手绘製的符纸交给白素素,面色凝重地嘱咐,若在此期间遭遇任何意外变故,便立刻撕破一张符纸示警,同时將另一张符纸吞入腹中防身。
隨后,崔九阳便跟著老两口出了门。
路上,老头老太太特意拐进一家点心铺,买了些蜜饯、酥、点心。
张老汉解释道,这些都是孙子张元宝平日里爱吃的零嘴,每次去李家看孙子,他们都会买上一些,也寄望於能让孙子对他们稍稍改观,早日回心转意。
崔九阳沉吟片刻,嘱咐他们,到了李家之后,介绍自己身份时,万万不可说是路过此地的生人,只消说是从前住在一个胡同里的老邻居,小时候与张元宝一同长大的玩伴。
就说自己长大后在外跑商,如今恰巧回来,本想登门寻找儿时玩伴敘敘旧,却不曾想元宝已搬至李家,故而便跟看老两口一同前来探望。
老两口闻言,虽觉得这种谎话岂不是一戳就破,可也不敢反驳好不容易遇见的高人,便连连称是,甚至还在路边停下脚步,你一言我一语地低声演练了一番。
他们此刻已是病急乱投医,为了找回孙子,实在是別无他法,只能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崔九阳身上。
其实,为了找回孙子,他们先前也並非没有尝试过其他办法。
他们曾辗转请过一些据说颇有神通的道姑、和尚之类的人物。
有的在他们家设坛做法,念咒画符:有的则指点他们改动家中风水格局,试图驱邪转运。
可这些法子用尽,全都收效甚微,孙子张元宝依旧铁了心在李家过日子,对他们二老视若罔闻。
老李家的住处並不算太远,三人一路穿行,约莫过了三四条街,眼前便出现了一处气派的宅院。
这大宅门临街而建,光是门前的青石台阶就足有五阶之多,高高在上,透著一股不凡的气势。
拾级而上,便是两扇厚重的朱红色大门,门上整齐地镶嵌著拳头大小的铜钉,门环更是精铜铸就,做成挣狞的兽首模样,衔著大环,整个门庭看起来气派非凡,与周围民居相比,显得鹤立鸡群。
张老汉深吸一口气,上前伸出枯稿的手,郴郴榔地叩响了门环。
片刻之后,大门吱呀一声开了,探出一个身著青布短褂的下人。
这名下人显然认识老张家两口子,脸上倒也没有摆出什么嫌弃的脸色,反而显得颇为热情,点头哈腰地將崔九阳和老张家两口子一同迎了进去,隨后便快步向內院跑去稟报过了约莫一香的功夫,这下人从后院匆匆回来,脸上堆著笑,客气地说道:“我们家老爷、老太太马上就出来见客。
只是不巧,小少爷方才出去玩了,估摸著要到下午才能回来。”
这话听在崔九阳耳中,不禁让他心中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一一小少爷?
这张家的大孙子,在李家还真过上了大少爷的日子。
又等了片刻,李家老两口便一前一后从內宅走了出来。
果然是大户人家的气派,那李老爷身形微胖,看起来气派十足。
李老太太则是雍容华贵,富態尽显。
李老爷头戴一顶瓜皮小帽儿,身上穿著綾罗绸缎,质料考究,右手大拇指上赫然戴著一个硕大的翠玉扳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李家大奶奶更是满身的金银首饰,脖子上掛著一串圆润饱满的珍珠项链闪闪发光,手腕上是碧绿的翡翠鐲子,耳朵上坠著金耳环,手指头上也套著好几个金戒指,行走间叮噹作响,富贵逼人。
两人一出来,果然如张老头儿和张老太先前所言,显得十分和气。
他们从后宅绕出来,脸上堆看满面春风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待看到老张家两口子时,还没等对方开口,李家两口子便先热情地笑道:“哎呀,是大哥、大嫂子来了!快请进!这就吩咐后厨,今天中午多买些好菜,专门摆一桌,咱们两家可是好久没凑在一起好好吃顿饭了!”
说罢,他们自光落到了崔九阳身上,脸上笑容不变,眼中却不禁露出一丝迟疑和探究,“大哥,大嫂子,这位看著面生得很,不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张老头儿本就不善言辞,此刻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是张老太太反应快,连忙接过话头,脸上堆著笑,语气熟稳地说道:“这位啊,是以前我们那儿老邻居崔家的孩子,叫崔九阳。
老崔家打山东来,就住在胡同口,这孩子跟元宝一般大,小时候啊,他俩整天在一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淘气得不得了,是最要好的玩伴。
后来老崔家举家出去做买卖,就没再搬回来。
不过这小子有出息,继承了家里的生意之后,就在咱们天津卫和山东地界来回跑。
这不,前几日他刚巧回来,想起儿时玩伴元宝了,就上我们家找元宝玩儿。
我说元宝现在在你们家做客呢,这不就领著他一同过来了,倒是有些冒味了。”
李家大奶奶闻言,连忙摆了摆手,脸上笑容更盛,热情洋溢地说道:“哎哟,瞧大嫂子说的哪里话!这有什么冒味的,敢情原来是元宝的髮小!
这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可是最铁、最交心的情谊了。
下午元宝就得回来,到时候你们哥俩见了面,他得多高兴啊!”
李家老太太话音刚落,一旁的李老爷便接过了话头,他先是上下打量了崔九阳一番,隨即才慢悠悠地开口问道:“哦?崔小哥是做买卖的?不知是在哪一行发財啊?”
崔九阳闻言,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谦逊笑容,拱手回答道:“不敢当李老爷谬讚,谈不上发財,只是继承了家里的路子,在济寧府的盛德隆商会下面掛靠,平日里跑跑船,押押货,赚些辛苦钱。”
李家乃是本地殷实的大户人家,李老爷更是当年白手起家,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才创下这份家业。
他一听崔九阳所说的地名和营生,心中便已大致有了数一一山东济寧並非什么大码头,盛德隆商会他也略有耳闻,並非顶尖的大商会。
而所谓的跑船押货,听著风光,实则多半是借人家商会的船舱,顺带贩运些零碎货物,赚点差价罢了,虽能餬口,却绝非什么富商豪贾之流。
李老爷自认为三言两语便已摸清了崔九阳的底细,心中暗道此人並无多少值得结交的价值,便不再多言,只托称自己生意上还有些琐事需要即刻处理,便先行一步,留下李家大奶奶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