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大召唤术
第204章 大召唤术
《高山下的环》毕竟是影响轰动而深远的项目。
有了这个基础,不做些实验,李子成实在不甘心。
於是他说动了黄震等人,决定对这个ip进行全方位的开发。
电影为主题,文学为辅助,再配合上连环画、动画片,来一场全方位的操作,好好地给这个时代的文艺同行们上一课。
也就是大环境不允许,否则的话李子成还想开发电影周边呢。
既然人美社很配合,李子成拿出方案的时候也就不用谨小慎微了。
他给出的方案里,採取的是分成制度。
因为策划和创作都是电影项目组提供的,人美社要做的只有完善和代工,所以从最终的销售中分成,这一点都不过份吧?
虽然当下没有相关制度,但这件事本身就是特例,
既然是特例,那么就可以特办。
如果是一般的合作,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就算各家出版社同样有意,报到上面去也通不过。
而且还会惹来非议和麻烦,后患无穷。
因为有了详尽的分镜头剧本,邵羽等人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
搞了一辈子连环画,对於作品的质量,他们还是比较心里有数的。
虽然分镜头剧本不是完整的连环画,但人物形象设定、剧情设定以及场景设定都有了,他们要做的工作就只剩下扩张和填充了。
尤其是故事的整体框架已经明確,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李子成提议的分成合作模式,邵羽等人简单商议之后,便痛快答应了下来。
毕竟是上面安排的任务,天塌了也有个子高的人顶著,他们並不如何担心。
在这个时代,搞出版的可比搞电影的赚钱多了。
毕竟各大电影厂能做的,只有电影拍摄环节。而后续最赚钱的发行和上映环节,跟电影厂一点关係都没有。
收入多少,全看卖出去了多少拷贝。
不像出版,卖多卖少都是出版社自己的。
有了这个合作,电影项目组的收益就多了一个方向。
李子成很期待最后结算的时候,整体项目能给上面製造多大的惊喜。
“这是我预先画的一些內容,各位看一下,这个故事如此创作,是不是更好一些?”
李子成直接將日漫的经典格式拿了出来,和当下的连环画迥然有別。
邵羽等人没想到李子成还懂连环画。
一开始看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
毕竟连环画基本上都是一页一画,讲究画面的平铺直敘,所以才叫连环画,
这个时代,懂的看连环画的,只需要將画本捲起来,然后再鬆开,任凭纸张快速翻动,就可以让画面像电影一样动起来,很有意思。
但漫画不是。
一页基本上都会呈现四格的內容,而且为了剧情和內容,每一格的大小和形状还不標准统一。
同时呢,有时整页又会只有一个画面,显得十分隨意。
“你这个东西,有点像日本同行的作品。”
不愧是中国第一美术出版社,曹作睿一眼就认出了这种风格的来源。
“没错,我是汲取了日本漫画的优点,进行这样布局的。各位看一看,有没有可取之处?”
林楷斟酌著道:“这样的布局,虽然显得画面有些凌乱,但好处也不少。首先剧情更加集中,能让人完全沉浸於其中。”
相比起传统的连环画,漫画的每一页呈现的內容更多,让读者看起来的剧情进展更快。
而且画面凌乱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投入其中,要不然很难看明白。
这在生活和工作节奏不快的当下,其实是很好的方式,
毕竟大家都有大把的时间消遣,集中精力看一部好作品是很舒服的事情。
等到了2000年之后,纸制的漫画就不太行了。
大家上学、上班已经很累了,閒暇之余根本不愿意投入太大的精力到阅读当中去。
画面越乾净、越简单,反而越好。
什么?
为何在日本本土纸制漫画还大行其道?
日本本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过吗?
一个2020年还在使用软盘的社会,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慢悠悠啊!
李子成满以为弄出漫画的样式,会让邵羽等人难以接受。
可没想到的是,专业的人到底是专业的,他们不但认出了这种模式的来源,还很痛快地同意了。
究其原因,还是在於这个项目並非是人美社自己的。
一来不需要承担责任,二来作品不是自己的。
人美社除了能从中赚钱之外,权利和义务並不是很多。即使闹出风波,担责任的也不是他们。
这种情况下,人美社当然开明了。
漫画出版的事,就这么痛快地搞定了。
至於动画片方面,则要慢的多。
当下在中国要说搞动画片,那必定首推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
那边的人即使赶过来,也需要一点时间。
剧组这边一边等待,也一边开始了演员的选拔。
“有一个演员,《我的十个同学》里扮演周梦家的吕晓和,形象十分不错,由他来扮演梁三喜如何?”
剧本创作的时候,李子成悠哉悠哉的,任凭剧组自己琢磨和努力。但是到了演员选拔的时候,他就开掛了。
毕竟原版的演员都很不错,也没必要再去刻意换人。
在场的都是搞电影的,今年新出的电影全都看过。他这么一说,立刻对上了號。
“那就让他来试试。”
苏耘当即拍板。
他对李子成选择演员的能力更加信任,
至於吕晓和如今有没有工作在身,他是一点都不在乎。
这可是国家任务,就算已经进了剧组拍摄,都得给他们让路。
“八一厂有个演员叫唐国墙,他的形象来演赵蒙生,应该比较合適。”
李子成看向张景樺。
八一厂是项目参与者之一,从那里选择演员就更加方便了。
张景樺当然认识唐国墙。
一开始的时候,他对唐国橘还不是很看好。
觉得这个年轻人白白净净的,形象有点脱离劳苦大眾和军人气质。
此时將赵蒙生的形象往上一套,谈,別说,简直是天作之合。
“明天我让他来报到。”
靳开来的演员,李子成看向苏耘。
“咱们长春歌舞团话剧队有个演员,叫何煒,大爷您跟那边打招呼吧。”
扮演靳开来的何煒也是长春人,如今在话剧舞台活跃。
既然是本地的,李子成提到名字,苏耘哪怕不认识,也更加相信他的眼光。
就这么地,李子成火力全开,没用十分钟就將电影的几个主要角色都给安排了。
其他人看著,就一个感觉。
这个年轻人的涉猎面是真广啊,居然认识那么多人!
怪不得他搞电影厉害呢。
《高山下的环》毕竟是影响轰动而深远的项目。
有了这个基础,不做些实验,李子成实在不甘心。
於是他说动了黄震等人,决定对这个ip进行全方位的开发。
电影为主题,文学为辅助,再配合上连环画、动画片,来一场全方位的操作,好好地给这个时代的文艺同行们上一课。
也就是大环境不允许,否则的话李子成还想开发电影周边呢。
既然人美社很配合,李子成拿出方案的时候也就不用谨小慎微了。
他给出的方案里,採取的是分成制度。
因为策划和创作都是电影项目组提供的,人美社要做的只有完善和代工,所以从最终的销售中分成,这一点都不过份吧?
虽然当下没有相关制度,但这件事本身就是特例,
既然是特例,那么就可以特办。
如果是一般的合作,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就算各家出版社同样有意,报到上面去也通不过。
而且还会惹来非议和麻烦,后患无穷。
因为有了详尽的分镜头剧本,邵羽等人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
搞了一辈子连环画,对於作品的质量,他们还是比较心里有数的。
虽然分镜头剧本不是完整的连环画,但人物形象设定、剧情设定以及场景设定都有了,他们要做的工作就只剩下扩张和填充了。
尤其是故事的整体框架已经明確,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李子成提议的分成合作模式,邵羽等人简单商议之后,便痛快答应了下来。
毕竟是上面安排的任务,天塌了也有个子高的人顶著,他们並不如何担心。
在这个时代,搞出版的可比搞电影的赚钱多了。
毕竟各大电影厂能做的,只有电影拍摄环节。而后续最赚钱的发行和上映环节,跟电影厂一点关係都没有。
收入多少,全看卖出去了多少拷贝。
不像出版,卖多卖少都是出版社自己的。
有了这个合作,电影项目组的收益就多了一个方向。
李子成很期待最后结算的时候,整体项目能给上面製造多大的惊喜。
“这是我预先画的一些內容,各位看一下,这个故事如此创作,是不是更好一些?”
李子成直接將日漫的经典格式拿了出来,和当下的连环画迥然有別。
邵羽等人没想到李子成还懂连环画。
一开始看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
毕竟连环画基本上都是一页一画,讲究画面的平铺直敘,所以才叫连环画,
这个时代,懂的看连环画的,只需要將画本捲起来,然后再鬆开,任凭纸张快速翻动,就可以让画面像电影一样动起来,很有意思。
但漫画不是。
一页基本上都会呈现四格的內容,而且为了剧情和內容,每一格的大小和形状还不標准统一。
同时呢,有时整页又会只有一个画面,显得十分隨意。
“你这个东西,有点像日本同行的作品。”
不愧是中国第一美术出版社,曹作睿一眼就认出了这种风格的来源。
“没错,我是汲取了日本漫画的优点,进行这样布局的。各位看一看,有没有可取之处?”
林楷斟酌著道:“这样的布局,虽然显得画面有些凌乱,但好处也不少。首先剧情更加集中,能让人完全沉浸於其中。”
相比起传统的连环画,漫画的每一页呈现的內容更多,让读者看起来的剧情进展更快。
而且画面凌乱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投入其中,要不然很难看明白。
这在生活和工作节奏不快的当下,其实是很好的方式,
毕竟大家都有大把的时间消遣,集中精力看一部好作品是很舒服的事情。
等到了2000年之后,纸制的漫画就不太行了。
大家上学、上班已经很累了,閒暇之余根本不愿意投入太大的精力到阅读当中去。
画面越乾净、越简单,反而越好。
什么?
为何在日本本土纸制漫画还大行其道?
日本本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过吗?
一个2020年还在使用软盘的社会,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慢悠悠啊!
李子成满以为弄出漫画的样式,会让邵羽等人难以接受。
可没想到的是,专业的人到底是专业的,他们不但认出了这种模式的来源,还很痛快地同意了。
究其原因,还是在於这个项目並非是人美社自己的。
一来不需要承担责任,二来作品不是自己的。
人美社除了能从中赚钱之外,权利和义务並不是很多。即使闹出风波,担责任的也不是他们。
这种情况下,人美社当然开明了。
漫画出版的事,就这么痛快地搞定了。
至於动画片方面,则要慢的多。
当下在中国要说搞动画片,那必定首推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
那边的人即使赶过来,也需要一点时间。
剧组这边一边等待,也一边开始了演员的选拔。
“有一个演员,《我的十个同学》里扮演周梦家的吕晓和,形象十分不错,由他来扮演梁三喜如何?”
剧本创作的时候,李子成悠哉悠哉的,任凭剧组自己琢磨和努力。但是到了演员选拔的时候,他就开掛了。
毕竟原版的演员都很不错,也没必要再去刻意换人。
在场的都是搞电影的,今年新出的电影全都看过。他这么一说,立刻对上了號。
“那就让他来试试。”
苏耘当即拍板。
他对李子成选择演员的能力更加信任,
至於吕晓和如今有没有工作在身,他是一点都不在乎。
这可是国家任务,就算已经进了剧组拍摄,都得给他们让路。
“八一厂有个演员叫唐国墙,他的形象来演赵蒙生,应该比较合適。”
李子成看向张景樺。
八一厂是项目参与者之一,从那里选择演员就更加方便了。
张景樺当然认识唐国墙。
一开始的时候,他对唐国橘还不是很看好。
觉得这个年轻人白白净净的,形象有点脱离劳苦大眾和军人气质。
此时將赵蒙生的形象往上一套,谈,別说,简直是天作之合。
“明天我让他来报到。”
靳开来的演员,李子成看向苏耘。
“咱们长春歌舞团话剧队有个演员,叫何煒,大爷您跟那边打招呼吧。”
扮演靳开来的何煒也是长春人,如今在话剧舞台活跃。
既然是本地的,李子成提到名字,苏耘哪怕不认识,也更加相信他的眼光。
就这么地,李子成火力全开,没用十分钟就將电影的几个主要角色都给安排了。
其他人看著,就一个感觉。
这个年轻人的涉猎面是真广啊,居然认识那么多人!
怪不得他搞电影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