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家有一老
    《闯关东》的水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一飞冲天的原因,其实和作品质量的关係不大。
    只能说坐在了风口上罢了。
    不同於《伐木人》发表后渐渐火起来的情况,《闯关东》迅速横扫了文学界,並且在更多的领域打响了知名度,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各机关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也包括各地部队,都组织了阅读和学习《闯关东》的活动。
    如果说这背后没有力量在推动,那是不可能的。
    “你这一次,准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这才崢尽显。千万不要觉得是自己的能力做到的,这样会让你迷失的。”
    公沐特意將李子成叫到作协,避开別人,慎重地给出了叮哼。
    “您说的对,其实我现在也是诚惶诚恐,总觉著不太现实。思来想去,乾脆还是將心思都放在准备高考上,其他的方面还需要再沉淀沉淀。”
    听到他的回答,公沐老怀大慰。
    “你能这么想,足以证明你慧根了得。咱们吉林的文坛,能有你这么个人才,何其幸运啊!”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李子成非常感动,情知公沐这是出於一片爱护之心。否则的话,何必说这些话?
    换成有野心的,说不定会借著他的名头大搞特搞,搞的繁似锦才好。毕竟这可是政绩,其中可以捞取的好处数之不尽。
    至於李子成会变成什么样,才不会在乎呢。
    这其中的道道,李子成前世就是大佬,比任何人都清楚。
    “目前有不少人提议,就《闯关东》的思想和现象,进行更具深度的探討,把你树立为全民学习的典型。不过这件事被我拦回去了,如果有人找你,你就推给我好了。你现在最紧要的任务,就是高考。你还年轻,一时的名利不可能长久,脚踏实地才能走的更远。”
    这是大佬给自己保驾护航了。
    “有您遮风挡雨,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等回到长影,刚刚走到大门口,秦大爷就从门卫室里探出头来。
    “成子,厂长找你,让你回来之后马上过去。”
    苏耘找自己?
    李子成不敢怠慢,赶紧去了厂长办公室。
    “大爷,是不是电影的事?”
    苏耘正在喝高碎,被他一喊,茶叶沫子没吐出去,全都咽进了肚里。
    见到是他,眼底先是一喜,隨即又严肃起来。
    “成子,现在厂里做出了具体的安排。接下来的时间,你搬到小白楼去住。別的不要操心,专心准备高考就行。”
    “啊?”
    李子成懵了。
    好端端地,给自己关小白楼干啥啊?
    长影有一座小白楼,素来是给剧本创作使用的。因为条件比较好,又很安静,有利於作家们发挥。
    但李子成创作剧本多快啊,用不著去小白楼闭关吧?
    “大爷您要剧本的话,我在家就能写。”
    没等他说完,苏耘就开始吹鬍子、瞪眼睛。
    “让你去你就去,哪儿那么多废话?记住了,我不叫你出来,你就不能出来。”
    李子成登时反应了过来。
    “大爷,是不是因为《闯关东》的事?有人找我了?”
    对於他的聪明,苏耘也是惊嘆不已。
    “一汽那边来的,说是请你去做报告,讲一讲《闯关东》精神。一群抢大锤的莽夫,
    跟他们有什么好说的?你记住了啊,就安安心心在小白楼准备高考。如果实在閒了,就写写剧本。至於这些杂事,一概不参与。”
    得了,李子成明白了。
    苏耘的心思和公沐一样,都怕出现伤仲永的情况。
    要知道眼下的风潮,可是有官方在背后推动的,已成燎原之势。
    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文学刊物纷纷出手不说,人日、光明、新h社、红旗、军报等等权威性报纸,也都刊发了评论员文章。
    显然,《闯关东》让上头看到了推动经济改革和思想改革的抓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起来。
    这可是前世不曾有的情况。
    前世这个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大行其道。虽然也有改革文学,但始终不成气候。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只有对过去的批判,却没有对当下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引导,也就是说没啥促进作用。
    几篇改革文学作品,也都落点太小,无法完全契合国家的思路。
    现实如此,上头也是无奈。
    毕竟改造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不能强按著头喝水吧?
    那样会適得其反的。
    结果就是在这万马齐暗的时候,先有《伐木人》横空出世,隨即《闯关东》直接扣准了时代的脉搏。
    《伐木人》还仅仅只是在精神上对未来抱有希望,《闯关东》则是將突破黑暗、勇闯直前的锐气彰显无疑。
    而改革开放需要的是什么?
    不就是这种勇於突破的精神嘛。
    全国各地的反馈还没有到来,吉林本地就已经风起云涌了。作为长影的邻居,一汽率先动作了起来。
    想要仗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直接找上了李子成这个作者。
    但很可惜,被苏耘给挡了回去。
    现下的情况就是,公沐帮李子成挡住了官面上的纷扰,苏耘帮李子成挡住了社会上的涌动。
    两位老人为了保护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大爷,这样做不会给咱们厂带来麻烦吧?”
    “有什么麻烦?”
    苏耘別看鬚髮皆白,但是虎目如电,气势冲天,
    “只要我还是一天厂长,这里就是我说了算。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听我的。”
    这位大爷可是真正的硬骨头,那十年当中都不曾低头过。如今的这点风浪於他而言,
    只能算和风细雨了。
    得,有两个大佬给保驾护航,李子成高兴还来不及呢。和李庚、贝聿成说了情况后,
    当天就搬进了小白楼。
    外界风雨漫捲天地,他则在小楼里自成一统。
    复习课本是不可能复习的,高考虽然很重要,但於他而言,没啥难度。
    想了想,李子成决定写剧本,
    早就说好了的,要给张莘实、尹一清写剧本的。
    这两位老人家余暉將尽,即將在中国电影事业里谢幕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两位老牌导演不留遗憾。
    李子成的记忆里,张莘实在《祭红》之后,还有一部电影作品。
    《他们並不陌生》
    电影没什么好说的,算不得优良。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黑土的梦中情人。
    以这样的一部电影谢幕,未免太过於遗憾。
    脑海里过滤著张莘实的电影生涯,李子成开始思考,有什么作品適合他呢?
    思考的时间並不长,李子成很快动笔。
    1978年的冬天,年轻姑娘周瑜贞向宋薇讲起她在天云山的奇遇李子成决定把《天云山传奇》这部电影送给张莘实。
    如果不出意外,金鸡百奖就要面世了。而《天云山传奇》在第一届金鸡奖上大放异彩,在第四届百奖上也收穫了最佳故事片的奖项。
    让张莘实以这样的荣誉满载退休,毫无疑问是最好的。
    《天云山传奇》原本是谢縉的作品,但考虑到谢縉如今在筹备《风声》,忙的焦头烂额,进展不快,恐怕是没有时间再去搞別的了,这么好的作品不搞出来有点可惜了。
    而且让张莘实拍《天云山传奇》,有一个谢縉没有的优势。
    前世《天云山传奇》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爭议,谢縉没少挨批判。这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差点没崩溃了。
    但其实那些批判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有人无事生非,更有倚老卖老的歪风邪气。
    如果导演换成张莘实,倒要看看哪个敢倚老卖老?
    再老能有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人资格老?
    张莘实只是观念和技法上有点跟不上时代,但在胆量上可不是谢縉能比的。《天云山传奇》里的爭议內容,在他眼里肯定算不上什么。
    想做就做,李子成下笔飞快,
    小白楼里安静的如同隔绝尘世一般,无人打扰的情况下,他一天就能写出三千多字。
    当然了,他也不是真就完全困在小白楼里不出来,《伐木人》的后期製作还是要操心的。反正只要不离开长影,也就不会受到影响。
    到了六月初,电影的后期製作大体完成,开始进入矫正拷贝阶段。李庚和贝聿成一颗悬著的心也终於放下,总算不是那么劳累了。
    至於给尹一清的剧本,李子成也很快选定了。
    故事发生在1975年冬天的德惠县太兴村,许茂老汉的四女儿许秀云拒绝了三姐秋云给她说妥的亲事,不肯改嫁,引发了父亲和姐妹们的不满。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同样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原著小说已经发表在了今年的红岩第二期上。
    在创作剧本的同时,李子成以长影厂的名义,给红岩和作者周克勤去信,希望获得电影改编权。
    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各大电影製片厂的关注。
    李子成记得北影的厂长汪洋应该已经有所动作了,隨后八一厂也要改编这部电影,於是就出现了著名的题材撞车事件。
    这件事甚至闹到电影局出面协调,结果两家电影厂互不相让,成为了一时趣谈。
    所以下手必须要快,抢先一步拿下改编权,北影和八一厂也就不用爭了。
    唉!
    李子成深深为自己的做好事不留名给感动了。

章节目录

1978从长影厂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1978从长影厂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