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旁边新和村,曲江池村来了很多人。
    本著学西红柿种植技术的,也帮忙採摘西红柿。
    比昨天的人还多。
    更热闹了。
    种子这些栲栳村的人也没有漫天要价,算是应该正常范围,是张明德和萧然商量的。
    让栲栳村的人有利可图,真心实意教,也不能让其他村的人负担太重。
    西红柿送去长安城,价格再次突破,卖到280文一斤。
    长安城的很多人都也知道西红柿的存在。
    这种价格,自然也传到朝廷,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知道。
    忙完李世民带著房玄龄,程咬金,魏徵,李靖等人溜达到了栲栳村。
    想来看看这里的情况。
    李世民带著房玄龄、魏徵、程咬金等人来栲栳村,从不是单纯为“看希罕”。
    他早吃过萧然送来的西红柿,清楚这果子的滋味。
    此次带文武百官来,核心是让眾人亲眼看看“一颗红果如何给百姓带来实在好处”。
    为后续朝堂议事、制定相关章程攒下实打实的依据。
    一来是让官员们亲眼见“民生增收的实效”。
    朝堂上虽听奏报说西红柿价高、栲栳村百姓赚了钱,但“听”远不如“看”。
    李世民要让房玄龄、魏徵这些管民生、定政策的大臣,亲眼瞧见田埂上村民照料西红柿时的上心劲儿。
    听见村民聊“卖了果子能添件新衣、多买斗粟米”的欢喜话。
    明白这红果不是“富家子弟的玩物”,而是真能让普通农户攥住钱的“增收路子”。
    只有见了真章,后续討论是否要引导其他地方学种时,大臣们才能有更贴合百姓实际的判断。
    二来是探“邻里互助推广的底子”。
    之前其他村子来求种子、学技术,栲栳村没藏私,还定了公道的种子价。
    这种“不独占好处、互帮著赚钱”的情形,李世民想让大臣们看在眼里。
    毕竟往后若要推广西红柿,难免会有村子藏私、起纠纷,栲栳村当下的做法,就是个现成的“样本”。
    让管地方事务的大臣看看“怎么让各村愿意分享技术、不因为利益闹矛盾”。
    往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朝堂也能有个参照,避免瞎指挥。
    三来是查“兼顾生计与秩序的情况”。
    之前听说煤矿、工坊因村民惦记西红柿暂歇,李世民虽理解,但也担心“贪利误了正业”。
    此次来,也是想让大臣们看看,栲栳村是否在种西红柿的同时,没耽误粟米等主粮的种植。
    是否有应对“怕偷果”的稳妥法子。
    毕竟朝廷推广作物,最忌“顾此失彼”。
    若农户都弃了主粮种高价果,反而会乱了粮食秩序。
    让大臣们亲眼確认“栲栳村没偏废主粮”,往后討论推广时,也能更放心地制定“稳粮又增收”的规矩。
    所以君臣们到了村里,没先去看枝头的红果,反倒先拉著村民问:
    “种西红柿耽误种粟米不?”
    “教其他村子种,自家亏不亏?”
    房玄龄还特意记了“种子价、亩產数”,魏徵则问了“若遇著病虫害,有法子应对没”。
    他们看的从不是“西红柿多值钱”,而是这颗红果背后,“百姓能不能稳赚、地方能不能安稳、后续能不能推广”的实在问题。
    为的是让朝堂的决策,能真真正正贴著民生走。
    这一次没有直接去萧然家里,而是直接去村里,去田间地头。
    李世民之前没少来,村里很多人认识他和张阿难。
    见到李世民来,村民很热情。
    看的差不多,几人这才朝著萧然家走去。
    村里人多,李世民几人来,萧然李丽质也没有注意。
    “感觉如何?”李世民看向房玄龄魏徵几人。
    房玄龄闻言先躬身应道,语气沉稳却难掩讚许:“陛下,此趟所见,远胜朝堂奏报。”
    “这西红柿最难得的,是『易种』。”
    “方才问过三位农户,或老或少,都说『比种瓜简单,浇水施肥跟著学就会』,连村里最拙於农事的老丈,地里都结了红果。”
    他顿了顿,指尖轻点掌心,似在梳理思绪,“且看亩產,方才张村正说,一户半亩地,没有具体统计,產量远比粟米高。”
    “即便往后价降了,算下来也比种粟米更赚钱。”
    “更难得是栲栳村定的种子价——不高不低,既让本村人得些利,也不让外村人觉得重负。”
    “这般『不藏私、不抬价』,往后推广时,各村少了爭抢,多了互助,省了朝廷多少调和的功夫?”
    “这才是真的『利民之基』。”
    话音刚落,魏徵便接话,“臣更看重两处。”
    “其一,是『秩序』——此前听闻煤矿、工坊暂歇,臣本忧心村民『贪利忘本』。”
    “今日见了才知,农户虽上心西红柿,却没荒了主粮地。”
    “方才路过村东,见半亩粟米长势正好,农户说『先顾饱饭,再赚閒钱』,这份清醒,是栲栳村风气之好。”
    “其二,是『长远』——臣问过照料西红柿最久的老农。”
    “他说『虫少,遇著天旱浇两遍水也能结』,还说萧小郎君教过『摘老叶通风』的法子,连病虫害都有应对之策。”
    “不是『一时新鲜』,是能长久种、长久收的作物。”
    “更难得各村来学,栲栳村人肯手把手教,没有半分藏私,这般『共利』的风气,比西红柿本身更可贵。”
    “往后推广,若都学此例,何愁地方不寧、民生不丰?”
    两人话音落时,连李靖都在旁点头:
    “臣观农户照料时的细致,却无急功近利之態,可知这作物不是『悬在空中的利』,是能稳稳攥在手里的进项。”
    “且易种、耐旱,便是往北方旱些的地方推,想来也可行。”
    李世民听著,嘴角笑意更深:“不错,正合朕意。”
    “这西红柿的好处,不在眼下卖多贵,而在『普通人能种、能赚,还能守著本分』,这才是能撑得起民生的好东西。”
    说话的时候,几人也溜达到了萧然家院子前面。
    李恪拿著西红柿边吃,边往外走,看到李世民几人愣了一下。
    连忙行礼,“阿爷,世伯”
    “嗯,萧然在吧!”李世民点点头。
    “阿爷,在的,在的.”
    另一次来的房玄龄魏徵等人看到了院子里面的其他人,李渊,萧皇后,长孙皇后,杨妃都是熟人。
    李世民几人的到来,除了李渊,基本上都站起来了。
    “阿爷!”李丽质走到李世民面前。
    简单给萧然介绍了一下,李丽质说的很含蓄。
    听到房世伯,魏世伯,萧然就知道了。
    这也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萧鈺张二丫给几人上了一杯茶。
    “世伯,怎么有空溜达过来了!”萧然笑著说道。
    “来看看,西红柿,等一下顺便摘点带回去,太贵了,还买不到!”李世民打趣道。
    开玩笑是真的,摘萧然的西红柿也是真的。
    房玄龄魏徵也问了萧然不少关於西红柿的事情。
    能感觉到,萧然才是最懂的。
    既然来了,蹭一顿饭肯定的。
    等吃完,几人拿著篮子,准备去採摘西红柿了。
    萧皇后,长孙皇后,张婕妤和杨妃也跟著。
    这些事情不累,还挺有意思的。
    房玄龄和魏徵擦了擦,想尝尝生吃西红柿。
    李世民指了指辣椒,“药师,之前我说的辣椒就是这个,冬季长途跋涉有大用,你尝尝。”
    李靖摘了应该在衣袖上擦了擦。
    “有点辣,別吃太多。”李世民还提醒了一下。
    李靖看著手里的东西,“这个吃完,確实燥热,夏天有点不好手,冬天是好东西。”
    “烧一下,撒点盐,或者是炒一下,甚是美味”李世民边说,边採摘。
    带回去让尚食局的人做。
    现在皇宫里面也有炒菜这些。
    李世民也带了辣椒种子回去种,但还不能吃。
    只能摘萧然这里的。
    “对了世伯,你家里是不是有?”萧然想到现在大唐其实是有的,但是没有大面积种植。
    只是种在家里观赏,简直是暴殄天物。
    “对,你喜欢改天给你带点。”
    “那个种子秋天全部收起来,那边好东西,比西红柿有价值多。”
    唐朝虽有,却未將其作为主流纺织原料大规模种植、製成衣被,反倒迟至宋朝才普及。
    唐朝的“”並非后世普及的“一年生草”。
    而是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西域传入的“吉贝”,多生长在南方温暖地区。
    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耐寒性差,无法在唐朝核心统治区种植。
    另一类是南方本土的“木树”,同样只適合湿热气候,且植株高大、採摘不便,难以像粮食作物那样成片推广。
    彼时適合北方乾旱、寒冷气候的“草”尚未从印度中亚大规模传入。
    的种植范围被死死限制在南方边缘地带,连中原都难见,更別提普及到全国。
    其次是加工技术的缺失。
    要製成衣物被褥,核心需“脱籽”“弹松纤维”“纺纱”三步。
    唐朝虽有纺织技术,但针对的专用工具尚未出现。
    没有“轧机”,脱籽全靠手工剥,效率极低。
    没有“弹的弹弓”,无法將结块的纤维弹鬆散,纺出的纱线粗细不均、易断裂,远不如蚕丝的顺滑、麻布的坚韧。
    甚至连適合纺纱的织机都未改良。
    这样一来,加工成本极高,织出的布料又粗硬。
    既不如丝绸舒適华贵,也不如麻布廉价耐穿,农民自然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去种植、加工。
    更关键的是丝麻纺织的“垄断性优势”。
    唐朝是丝织业的鼎盛期,中原地区“桑麻遍野”。
    桑蚕养殖技术成熟,丝绸產量极高。
    麻布更是全民刚需,北方种麻、南方种葛,加工技术代代相传,从纺纱到织布全是农民熟练的“看家本事”。
    对唐朝人而言,“穿衣靠丝麻、盖被靠丝絮麻布”是千年形成的生活习惯。
    既稀有又难用,更像“南方贡品”或“观赏植物”,根本没被纳入“主流纺织原料”的认知里。
    就像没人会把观赏当作粮食种,唐朝人也没把当作“能替代丝麻的穿衣材料”。
    萧然还是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搞出来。
    虽然是不精通,但是懂点理论知识。
    对於萧然的这种要求,李世民肯定不会拒绝,还会很重视。
    这种事情,不可能是利萧然一个人,应该是对大唐有大用。
    “行行行,回去我就安排.”李世民看向旁边的张阿难,“阿难,记一下。”
    李世民怕自己忘记了。
    几人带了不少西红柿回去。
    西红柿產量確实也高,一茬一茬的採摘。
    萧然种的也不少,但是没有拿去卖。
    家里人多,这些只够吃。
    回去之前李世民几人去了学堂,看看教学情况,顺便看看两个小公主。
    长孙皇后没有跟著回去。
    杨妃其实也不想回到,但是待时间长不好。
    本来打算回去的,李世民让她留下陪陪萧皇后就可以。
    这才继续留下。
    下午萧然带著李丽质去看了看土豆红薯,还有玉米。
    玉米其他人知道,大概猜到了產量。
    这玩意看玉米棒子就知道。
    一根玉米杆上有两个,一个多少李丽质几人都知道。
    意识到玉米高產之后,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很明显是更关注玉米的。
    “小郎君,这个是不是快成熟了?”李丽质指了指玉米。
    棒子现在很大了。
    “现在很嫩,再过几天差不多可以吃了,嫩的时候很甜,之前吃的五娘也知道。”
    “只是这些玉米不能吃,要等老一点,以后留著做种子。”
    “这些全部留下当种子,来年可以种不少。”
    “这样多种几年,以后就可以吃玉米了。”
    玉米的味道李丽质是知道的,很甜很香。
    之前煮著吃过,也炒过。
    可惜太少了。
    “土豆和红薯是不是也快了?”李丽质说道:“土豆都谢了。”
    上面还有几个绿色的果子。
    “还得等到才行。”
    “小郎君,以后用这个种就可以,是不是不用土豆了?”李丽质指了指土豆种子。(本章完)

章节目录

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雅灵轩plus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雅灵轩plus并收藏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