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清甜沁人心脾
第409章 清甜沁人心脾
其实菜场的冷库也还有菜,300吨也还没卖完,但以现在的形势,剩下的坚持不了两天。
眼下从繁荣菜场发货正合适。
敖德海检查着工人打包装箱,闻听小霞正在大喊着。
“说了多少次了,菜心装箱的时候双手拿‘尾巴’,又快,也不会散。”
“还有菜心散了,千万不要糊弄过去,散了的货就拿出来,如果是出口,一手菜散了,整柜货十几万元的菜全都报废了,你们想想赔得起不?”
敖德海看过去,只见一手散乱的菜心被小霞从泡沫箱里拿了出来。
另有一名女工脸色阴沉,被教训了有点不爽,但也不敢辩驳。
小霞教训了两句,也只是重新把菜排了。
敖德海心想,以往她是没这种耐心的,黄娟和他说过,小霞和黄山两口子想回城。
城的工资更高,而繁荣菜场差了不少,只是现在应当不会了。
有了西兰的出口,有了青菜的出口,现在又要往城发货,菜场的收菜量、出货量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这不仅让他回到了熟悉的种菜领域,也让从城带过来的老人找到了久违的干劲。
已经没人在念着想回城了。
沪市也不错。
而只要这批老菜工像小霞一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一带多,繁荣菜场这艘船会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敖德海又来到了菜田里。
华南暴雨正多,沪市也有雨,早晚也还是凉飕飕的,但阳光也不少,工人干活都是早上出门穿外套,回家时就变成了短袖,还流了不少汗。
这样的天气下,雨没有危害,反而像甘露一样滋润着土地,让菜心能更茁壮的生长。
生长速度虽没有城快,但长得更好。
老板也早就提醒他多种叶菜,他听进去了,除了200亩西兰,另外300多亩地都是菜心、芥兰、油麦菜。
连西兰这200亩地收获完后,在半个月内也全都播种了菜心、芥兰。
如今在土壤、雨水、阳光的滋润下,也已成了半大的菜苗。
他就像一名赌徒,奋不顾身压上了所有筹码,然后一击即中。
但他仍感觉不够卖。
除了每周往日本发两三柜货,老板要求即日起每天往城40吨菜,他上哪找那么多菜?
难怪菜农都喜欢赌行情,菜农越老练越像赌徒,只是他的老板是赌神。
…
连州西岸镇被群山环抱,连绵的山峦如同巨龙盘踞,东陂河从小镇穿行而过,在两岸形成了鱼米之乡。
此刻,黄川站在一处山坡台地的边缘,身形高瘦得更像一根竹竿,让人担心他会不会被山风吹落悬崖。
但其实他站得很稳,两年的农场历练,让他有了副好身体,只是19岁的他还在长个子,偏不长肉,吃再多都不长肉。
他站在高山台地边缘,眺望着西岸镇连绵的稻谷,身后是连片的茄子基地。
基地还残留着暴雨留下的痕迹,接近地面的茄子都沾上了泥土。
但擦净了泥土后的紫红长茄,线条流畅优美,表面仍然闪烁着柔和的光泽。
这场雨对它的影响仅仅多了些泥土,对番茄、黄瓜等等蔬菜也是。
有个小女孩喊道:“黄川,又在那偷懒,快过来挑茄子回家。”
黄川回过神来,“来了。”
旁边的妇人教训那女孩道:“黄佳,黄川是你叫的吗,你要叫哥,一点规矩都不懂!”
身后的茄子地是黄川家的。
黄建远和黄川让靠谱鲜生把合作基地定在了他们村子,为此,黄川家里也要带头种菜。
他们选择了种茄子,如今刚开始收获。
两个竹筐里也装满了长棒状的紫红长茄,黄川刚走近,就又有一个头发灰白的汉子先拿起了地上的竹扁担。
“我来吧,你在公司上班,回来看看可以,干私活就不好了。”
“爸,没事。”
黄建军没再言语,但已挑起两筐茄子,步履矫健的走在乡间小道。
黄川跟在身后,两筐茄子一颠一晃,却又始终没能脱离那道身影的控制。
沿途收菜的人家不少。
这家几筐番茄,那家几筐黄瓜,又或是苦瓜和丝瓜。
这高山上没有山下条件那么好,但与世隔绝,环境好,病虫害少,同时按老板所说,夏天温度相对温和,比平坝地区更适合种菜。
城不少山区都在发展蔬菜种植,很多菜场老板都开始到从化、阳山等地投资蔬菜基地。
但到连州投资菜场的老板很少,都是本地人在种菜,然后卖给菜贩子,再卖到大城市去。
黄川也不知老板为何看中了连州,这里太远了点,交通又不方便。
走过路口时,有人叫住了他。
“阿川,我也想把菜卖给你们公司,收不收?”
黄川打量着那人,明显不是村里的人,也不是合作基地的农户。
他刚想拒绝,就听又一人在前边喊道:“阿川他们的仓库没那么大,不会收你的!”
黄川点了点头,一千亩合作基地,每天每亩收一百斤菜,也有五十吨了。
公司在西岸镇的冷库也是300余吨的储量,几天时间就装满了。
冷库也是公司在连州的主要固定资产,充当收购、打包、预冷、储运的功能,总共投资了几十万元。
如今对外的道路中断,本地菜运不出去,菜贩子要么不敢收购,要么就狠狠压价。
老菜农都知道,茄果类蔬菜不及时采收,对采收期、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农户是进退两难。
只有靠谱鲜生,依然在按合同约定收购合作农户的蔬菜。
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不压账。
由此,也让农户放心。
晚上时,又有外村的农户找上了黄川,不过也都被他拒绝了。
连着两天,冷库的菜越来越多,他也时常通过电话和档口联系,知道市场行情好,菜价普涨。
然而,在西岸镇,外界的收购价却越压越低。
不过合作基地还是很稳,农户按部就班的采收着蔬菜,没到丰产期,两三天采收一次也还没造成积压。
终于,黄川接到了道路恢复通行的时间。
他提前联系了车辆,又联系了档口确认发货数量,道路还没通时菜就装好了出发。
一车又一车菜跟着就驶向城。
此刻,方学林也从城来到了西岸镇。
他走在合作基地的菜田里,与农户攀谈,家家户户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也很热情,只是片刻后,方学林手里就多了一袋李子,一袋杨梅,想推脱都推不掉。
他拿了颗李子吃,很甜,想必杨梅也不差。
山区的昼夜温差大,水果能积累更充足的分。
蔬菜也是,这里的蔬菜风味物质很足,口感很好,温和的气候也比城更适合种蔬菜。
从一家一户的菜地走过,不多久,方学林就遇到了黄川。
“黄川,来吃李,甜得很。”
“我家里也有李子树。”黄川接过李子,咬了一口,确实很甜。
“方主管,蔬菜都没问题吧?”
方学林说:“你家的茄子用的嫁接苗,一点问题也没有,其它最多也只有点小问题,喷点药就能缓过来。”
他来西岸镇,也正是为了验证一下种苗情况。
一千亩合作基地的种苗有一半是就地培育的穴盘苗,另一半是育苗场的嫁接苗。
相比合作基地外的农户,种苗优势很明显,落果现象很少,植株也能很快恢复正常。
这时,他又看到黄建军走了过来,“黄叔,茄子产量怎么样?”
“两亩多茄子,摘一次就至少两三百斤。”黄建军笑了笑,也看到了方学林和黄川手中的李子。
“方主管,我家也有李子,随便去摘。”
方学林又拿了一个李子吃,也给了黄建军一个。
“你家的茄子是嫁接苗,还没到丰产期,再过段时间可以每天摘两三百斤,管理好了,采摘期也比普通茄子长许多天。”
“我按你们教的来。”
摘一次两三百斤茄子,按现在每斤5毛的收购价,一次收入上百元。
如果高产稳采期能多十天半个月,就能多收入一两千元。
对年人均收入仅一千多元的山村农户来说,非常可观。
方学林走遍了整个合作基地,这里的人很勤勉,他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在菜地里忙活的人。
有钱赚,自然勤勉。
菜农们恨不得时刻能在菜地里干活。
了解了情况,,一大早,方学林便准备返程。
山间云雾缭绕,在一个路口,他看到了黄川父子在招手,旁边还有村民,地上放着背篓、竹筐等等。
他以为是想搭车去城里的村民,便让司机停了车。
黄建军说:“方主管,我摘了些李子,还有些杨梅,你带回去吃,让老板们都尝一尝。”
原来那一地的东西都是让他带回去的。
方学林挠了挠头,“这怎么好意思。”
黄川说道:“方哥,带回去吧,都是大伙儿的一点心意。”
方学林下了车,和一个个村民握手言谢。
傍晚时,李秀洗了一盘杨梅和李子放在了办公桌上,陈家志拿了一个李子吃,清甜沁人心脾。
(本章完)
其实菜场的冷库也还有菜,300吨也还没卖完,但以现在的形势,剩下的坚持不了两天。
眼下从繁荣菜场发货正合适。
敖德海检查着工人打包装箱,闻听小霞正在大喊着。
“说了多少次了,菜心装箱的时候双手拿‘尾巴’,又快,也不会散。”
“还有菜心散了,千万不要糊弄过去,散了的货就拿出来,如果是出口,一手菜散了,整柜货十几万元的菜全都报废了,你们想想赔得起不?”
敖德海看过去,只见一手散乱的菜心被小霞从泡沫箱里拿了出来。
另有一名女工脸色阴沉,被教训了有点不爽,但也不敢辩驳。
小霞教训了两句,也只是重新把菜排了。
敖德海心想,以往她是没这种耐心的,黄娟和他说过,小霞和黄山两口子想回城。
城的工资更高,而繁荣菜场差了不少,只是现在应当不会了。
有了西兰的出口,有了青菜的出口,现在又要往城发货,菜场的收菜量、出货量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这不仅让他回到了熟悉的种菜领域,也让从城带过来的老人找到了久违的干劲。
已经没人在念着想回城了。
沪市也不错。
而只要这批老菜工像小霞一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一带多,繁荣菜场这艘船会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敖德海又来到了菜田里。
华南暴雨正多,沪市也有雨,早晚也还是凉飕飕的,但阳光也不少,工人干活都是早上出门穿外套,回家时就变成了短袖,还流了不少汗。
这样的天气下,雨没有危害,反而像甘露一样滋润着土地,让菜心能更茁壮的生长。
生长速度虽没有城快,但长得更好。
老板也早就提醒他多种叶菜,他听进去了,除了200亩西兰,另外300多亩地都是菜心、芥兰、油麦菜。
连西兰这200亩地收获完后,在半个月内也全都播种了菜心、芥兰。
如今在土壤、雨水、阳光的滋润下,也已成了半大的菜苗。
他就像一名赌徒,奋不顾身压上了所有筹码,然后一击即中。
但他仍感觉不够卖。
除了每周往日本发两三柜货,老板要求即日起每天往城40吨菜,他上哪找那么多菜?
难怪菜农都喜欢赌行情,菜农越老练越像赌徒,只是他的老板是赌神。
…
连州西岸镇被群山环抱,连绵的山峦如同巨龙盘踞,东陂河从小镇穿行而过,在两岸形成了鱼米之乡。
此刻,黄川站在一处山坡台地的边缘,身形高瘦得更像一根竹竿,让人担心他会不会被山风吹落悬崖。
但其实他站得很稳,两年的农场历练,让他有了副好身体,只是19岁的他还在长个子,偏不长肉,吃再多都不长肉。
他站在高山台地边缘,眺望着西岸镇连绵的稻谷,身后是连片的茄子基地。
基地还残留着暴雨留下的痕迹,接近地面的茄子都沾上了泥土。
但擦净了泥土后的紫红长茄,线条流畅优美,表面仍然闪烁着柔和的光泽。
这场雨对它的影响仅仅多了些泥土,对番茄、黄瓜等等蔬菜也是。
有个小女孩喊道:“黄川,又在那偷懒,快过来挑茄子回家。”
黄川回过神来,“来了。”
旁边的妇人教训那女孩道:“黄佳,黄川是你叫的吗,你要叫哥,一点规矩都不懂!”
身后的茄子地是黄川家的。
黄建远和黄川让靠谱鲜生把合作基地定在了他们村子,为此,黄川家里也要带头种菜。
他们选择了种茄子,如今刚开始收获。
两个竹筐里也装满了长棒状的紫红长茄,黄川刚走近,就又有一个头发灰白的汉子先拿起了地上的竹扁担。
“我来吧,你在公司上班,回来看看可以,干私活就不好了。”
“爸,没事。”
黄建军没再言语,但已挑起两筐茄子,步履矫健的走在乡间小道。
黄川跟在身后,两筐茄子一颠一晃,却又始终没能脱离那道身影的控制。
沿途收菜的人家不少。
这家几筐番茄,那家几筐黄瓜,又或是苦瓜和丝瓜。
这高山上没有山下条件那么好,但与世隔绝,环境好,病虫害少,同时按老板所说,夏天温度相对温和,比平坝地区更适合种菜。
城不少山区都在发展蔬菜种植,很多菜场老板都开始到从化、阳山等地投资蔬菜基地。
但到连州投资菜场的老板很少,都是本地人在种菜,然后卖给菜贩子,再卖到大城市去。
黄川也不知老板为何看中了连州,这里太远了点,交通又不方便。
走过路口时,有人叫住了他。
“阿川,我也想把菜卖给你们公司,收不收?”
黄川打量着那人,明显不是村里的人,也不是合作基地的农户。
他刚想拒绝,就听又一人在前边喊道:“阿川他们的仓库没那么大,不会收你的!”
黄川点了点头,一千亩合作基地,每天每亩收一百斤菜,也有五十吨了。
公司在西岸镇的冷库也是300余吨的储量,几天时间就装满了。
冷库也是公司在连州的主要固定资产,充当收购、打包、预冷、储运的功能,总共投资了几十万元。
如今对外的道路中断,本地菜运不出去,菜贩子要么不敢收购,要么就狠狠压价。
老菜农都知道,茄果类蔬菜不及时采收,对采收期、产量会有很大影响,农户是进退两难。
只有靠谱鲜生,依然在按合同约定收购合作农户的蔬菜。
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不压账。
由此,也让农户放心。
晚上时,又有外村的农户找上了黄川,不过也都被他拒绝了。
连着两天,冷库的菜越来越多,他也时常通过电话和档口联系,知道市场行情好,菜价普涨。
然而,在西岸镇,外界的收购价却越压越低。
不过合作基地还是很稳,农户按部就班的采收着蔬菜,没到丰产期,两三天采收一次也还没造成积压。
终于,黄川接到了道路恢复通行的时间。
他提前联系了车辆,又联系了档口确认发货数量,道路还没通时菜就装好了出发。
一车又一车菜跟着就驶向城。
此刻,方学林也从城来到了西岸镇。
他走在合作基地的菜田里,与农户攀谈,家家户户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也很热情,只是片刻后,方学林手里就多了一袋李子,一袋杨梅,想推脱都推不掉。
他拿了颗李子吃,很甜,想必杨梅也不差。
山区的昼夜温差大,水果能积累更充足的分。
蔬菜也是,这里的蔬菜风味物质很足,口感很好,温和的气候也比城更适合种蔬菜。
从一家一户的菜地走过,不多久,方学林就遇到了黄川。
“黄川,来吃李,甜得很。”
“我家里也有李子树。”黄川接过李子,咬了一口,确实很甜。
“方主管,蔬菜都没问题吧?”
方学林说:“你家的茄子用的嫁接苗,一点问题也没有,其它最多也只有点小问题,喷点药就能缓过来。”
他来西岸镇,也正是为了验证一下种苗情况。
一千亩合作基地的种苗有一半是就地培育的穴盘苗,另一半是育苗场的嫁接苗。
相比合作基地外的农户,种苗优势很明显,落果现象很少,植株也能很快恢复正常。
这时,他又看到黄建军走了过来,“黄叔,茄子产量怎么样?”
“两亩多茄子,摘一次就至少两三百斤。”黄建军笑了笑,也看到了方学林和黄川手中的李子。
“方主管,我家也有李子,随便去摘。”
方学林又拿了一个李子吃,也给了黄建军一个。
“你家的茄子是嫁接苗,还没到丰产期,再过段时间可以每天摘两三百斤,管理好了,采摘期也比普通茄子长许多天。”
“我按你们教的来。”
摘一次两三百斤茄子,按现在每斤5毛的收购价,一次收入上百元。
如果高产稳采期能多十天半个月,就能多收入一两千元。
对年人均收入仅一千多元的山村农户来说,非常可观。
方学林走遍了整个合作基地,这里的人很勤勉,他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在菜地里忙活的人。
有钱赚,自然勤勉。
菜农们恨不得时刻能在菜地里干活。
了解了情况,,一大早,方学林便准备返程。
山间云雾缭绕,在一个路口,他看到了黄川父子在招手,旁边还有村民,地上放着背篓、竹筐等等。
他以为是想搭车去城里的村民,便让司机停了车。
黄建军说:“方主管,我摘了些李子,还有些杨梅,你带回去吃,让老板们都尝一尝。”
原来那一地的东西都是让他带回去的。
方学林挠了挠头,“这怎么好意思。”
黄川说道:“方哥,带回去吧,都是大伙儿的一点心意。”
方学林下了车,和一个个村民握手言谢。
傍晚时,李秀洗了一盘杨梅和李子放在了办公桌上,陈家志拿了一个李子吃,清甜沁人心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