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贵姓?
    昨天,在餐厅喝了差不多一瓶。但回去后依旧亢奋,王齐志自斟自饮,又喝了大半瓶。
    所以,林思成列了哪些目录,需要哪些资料,要看哪些实物,他真没顾上问。
    但学生能服其劳,把大半的活都干了。就剩这么一点,他这个老师没有办不到的道理。
    再难也要办。
    算起来还是后辈,王齐志朝着老人勾了勾腰:“姚科长麻烦了!”
    两位负责人对视了一眼:态度很客气,甚至有些恭敬,但要求可真不客气。
    怎么说,这几件也是国宝。
    但馆长昨天特地交待:好好接待,尽量满足……
    姚科长笑了笑:“麻烦倒不麻烦,王教授稍等。”
    说着,他给陈组长交待了几句,然后出了资料室,应该是给领导打电话请示了。
    林思成不慌不忙,往外取工具。
    先是老三样:强光手电、高倍镜、手套。
    然后纸和笔。
    陈组长把文件夹还了回来,王齐志翻开才知道:竟然不止他瞄到的那三件,底下还有两件:
    唐·赤金走龙!
    唐·李倕公主金冠饰!
    王齐志嗫动着嘴唇:怪不得那两位表情那么怪?
    林思成,你是准备将省博的黄金类国宝一网打尽吗?
    也就兽首玛瑙杯不在,不然林思成定然也是要看一下的。
    但话说回来,来都来了。
    林思成又开始写写画画,王齐志没打扰,又和陈科长聊了几句。
    差不多半个小时,陈科长去而复返,身后跟着五位工作人员,各抱着一口银白色的箱子。
    同为铝合金,但昨天装金冠的那口也就只是铝合金。但这五口,却是专用来运输珍贵文物的囊匣:恒温、恒湿、隔绝内外。必要条件下,还可以隔氧,达到真空状态。
    箱子放在了长案上,五个工作人员没有一点要离开的意思,摆明是看完就要带走。
    时间有限,林思成不敢多耽搁,忙戴好手套,又抄起手电和放大镜。
    然后一沉声:“记!”
    王齐志懵了一下。
    姚科长、陈组长,守在长案边的工作人员也愣了一下:你让谁记?
    直到王齐志后知后觉,拿起笔记本和笔,林思成才反应过来:这可不是上辈子,不管什么时候,身边至少都有两位以上的助理。但凡他一戴手套,摄像机、笔记同步记录。
    林思成忙笑了笑:“老师,对不住,一时太投入!”
    王齐志无所谓的摆摆手:他又不是没见过?
    在实验室里,林思成只要一上实验台,就像换了个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专业、严肃,以及专注。给李贞和冯琳发号施令时,从不废话:烤、烘、贴、洗……
    但凡他稍稍一皱眉,李贞和冯琳就不知所措,瞬间能把所有的辅助流程全部回想一遍:自己哪做错了?
    就连商妍都说:林思成上了台特有范儿,比她这个导师还像导师。
    怕他紧张,王齐志还笑了笑:“放轻松,看仔细点!”
    林思成点点头。
    紧张倒不至于,但开了眼也是真的。
    哪怕看再多的资料,看再多的图片与影像,都无法感受到看到实物时,那种“历史的厚重”、“帝国盛世”、“大唐华歌”的震憾感。
    更难以想像,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能将工艺控制到这种地步:靠纯手搓,将工艺和技术控制到微米级的精度,见过没有?
    深呼一口气,林思成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王齐志拿着本子和笔,亦步亦趋。
    姚科长和陈组长面面相觑:这两人怎么这么怪,年轻的不像学生,年长的不像老师?
    完全反了过来。
    而说实话,如果不是馆长交待,如果不是主任叮嘱,他们肯定要问一下的:王教授,你们到底是来研究查资料的,还是来看稀奇的?
    不是质疑,而是出于职业素养,以及对专业性的尊重,所以有点无法理解:这些毕竟都是国宝,机会不易,哪有这么浪费的?
    两人默然无言,耐着性子:心想算了,东西拿都拿来了?这两个不搞破坏就行……
    正转念间,林思成缓缓开口:
    “老师,你先记:唐代錾金执壶……铸造工艺:锤揲一体成形……錾工艺:分层錾刻……鎏金工艺:金汞齐法……焊接工艺:承重部位隐形加固……
    难点:一、薄胎锤揲的破裂风险……解决办法:分段褪火,冷锻成形……
    二、高浮雕錾刻的层次控制……解决及工艺秘决:反向錾刻,錾刀组合……
    三、流鋬一体化的力学设计……解决及结构创新:三维角度计算,应力分散……”
    稍稍一顿,没等其它人反应过来,林思成直起腰来:“重点,两项失传技术:
    一、分层錾刻为鱼子纹、高浮雕、线刻,纹饰深度差达0.8mm,需用高碳钢錾头(含碳量0.6%以上)。但以唐代的热钢处理技术,达不到……
    二、锤揲壶体一次成形,需多次回火。如何精确控温,使每次出炉时的金片温度控制在550c左右?”
    稍稍一皱眉,林思成又点点桌子:“查!”
    “一、显微ct扫描报告:壶把手内部锻接痕,多部件锻接后整体錾刻的工序设计。”
    “二、x射线荧光分析:鎏金层微量元素检测,如何提高金汞齐流动性。”
    “三、应力模拟实验:执壶注水时,壶嘴焊接处承受的剪切应力……”
    林思成说个不停,偌大的资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回音飘荡。
    王齐志拿着笔,两只眼睛盯着林思成,扑棱扑棱,扑棱扑棱。
    再看笔记本,一片空白,林思成说了这么多,他压根就没写一个字。
    你要问他为啥不记?
    我记个屁我记……林思成,你牛逼到家了你知不知道?
    一群资料员目瞠口呆,怔愣无言,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到底是查,还是不查?
    特别是姚科长和陈组长,双眼外突,眼巴微张,那眼神,就像是在看外星人。
    你要问为啥?
    从1998年开始,陕博着手研究唐代錾执壶的工艺特点,到2002年,才确定了主要研究方向。
    就三点:薄胎与强度的矛盾解决、立体装饰的精准控制、跨材质结合的可靠性。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对了:恰恰好,就是林思成所说的那三个难点。
    问题是:他们研究了四年才确定的研究方向,但这小孩,就靠一把手电,一柄放大镜,就看了半个小时?
    然后,他们又用了五年,反复实验,反复检测,才推导出了工艺秘决和创新特点。
    但这小孩,同样是在半个小时之内,给他们分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如何推导的解决办法,如何破解的技术难题,以及具体的检测和实验,更包括汇总分析的流程和顺序……
    甚至,还半买半送,给他们多添了两项:两项失传技艺!
    就凭这个“失传”,就问:如果论科学价值,以及研究意义,是不是比他们确定的三个研究方向要高?
    不夸张:他们没把林思成逼到角落里审一审,你什么时候偷的我们的研究资料,就够镇定,够矜持了。
    愣了好久,两位负责人对视一眼,姚科长往前一步,伸出了手:“贵姓?”
    林思成矜持的笑了笑:“免贵,姓林!”
    (本章完)

章节目录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眀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眀智并收藏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