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船上论未来,京中争高低
卫王轻声的一叹,引动了无数浪的共鸣,它们跃动着,将踊跃的附和声传进了安静的舱室。
“殿下说得不错,自离开扬州,我们或许的确无需再与地方上做过多纠葛,应该将心思都放在中京城中了。”
齐政先用一句看似废话的话接过了话头,听起来很无趣,但附和本来就是建议甚至反对的开始。
“在下倒觉得,殿下不必太过担心回京之后的位置。”
“哦?”
齐政这话一出,不止卫王惊讶,就连凌岳也忍不住诧异。
江南事毕,功德圆满,同时也露出峥嵘,无法再韬光养晦,此番回京,不担心回京之后的位置,难不成等死吗?
抑或者,这位置已经定了?
齐政微笑道:“按照我们先前的猜测,殿下此行,是陛下不能容忍自己治下江南势力的疯狂扩张和不守规矩,做下了许多错事,要敲打江南。殿下此行,圆满达成了目标,所以,殿下是立了功的。”
“但是,殿下也该记得,陛下只是敲打江南,而不是要与江南决裂,所以,如果陛下重用殿下,这背后的态度就不对。”
卫王和凌岳都是在那种环境下耳濡目染长大的,虽然不像齐政想得这么多,但也都明白朝堂的微妙,一点就透,闻言皆是缓缓点头。
“我们方才是定下了调子,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理,如果陛下确如我们所想,那给殿下安排的宗旨便是:既要嘉奖,但同时又不能大肆褒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把殿下安排在哪儿呢?”
卫王缓缓道:“那地方可多了。”
凌岳掰了掰手指,“京畿几支中央军、城防军、甚至禁军抑或兵部,都是很适合的,也符合他的经历。”
齐政笑了笑,“地方多不怕,我们还可以缩小范围。但凌将军所说的军伍,在下觉得应该可以首先排除。”
凌岳和卫王再度皱眉,在他俩之前的猜测中,最可能的就是军伍了。
齐政轻声道:“一个有志争储的皇子,让他掌兵?还是在京城掌兵,二位真觉得可能吗?”
二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有恍然之色。
对啊,皇子是他娘的能掌中央兵权的嘛?
这不是鼓动卫王当唐太宗嘛!
齐政进一步解释道:“殿下之前在军伍之中历练过,虽未曾掌军,但对军旅之事亦是十分熟稔,如今在江南的作为也表露出了手段和能力,哪怕陛下有意让殿下掌兵,楚王、齐王,甚至于朝中诸相和勋贵大臣也都不可能同意。顶了天,让殿下去边军历练,但那样形同发配,陛下当不会如此对待殿下。”
卫王点头,用期待的眼神等着齐政的进一步分析。
齐政笑着道:“我们不好去揣摩陛下怎么想,但我们可以来分析分析殿下的经历。”
“殿下少年时便进了军伍,有着从军资历;从军队出来之后,又跟在太子殿下身边,受过太子教导;而后再度从军,直至此番下江南;此番在江南,又积累了与人斗争的经历。”
他看着卫王和凌岳,“如果,咱们说如果,陛下真的有想法让殿下成为争储的另一极,陛下会觉得殿下欠缺些什么呢?”
卫王和凌岳几乎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政务。”
齐政点了点头,“很大可能,陛下会给殿下安排一个能够通盘熟悉政务的位置。”
卫王摩挲着下巴,“如果是按照这个想法的话,六部不大合适,只是单独一方面,而且需要轮换诸岗。政事堂不用想,楚王兄和齐王都进不去,我也不可能。那么想来想去,恐怕就只有一个地方适合了。”
齐政嗯了一声,“在下的猜测,也是一样。”
事实上,还有些想法他并没有说,像北宋初年,皇子兼京兆尹便是储位之象征,因为这个位置其实很适合历练,一切又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
如果皇帝真的愿意让卫王出任这个位置,那齐政对皇帝可能的心思,把握便能更深些了。
他看着卫王,“如果陛下真能将殿下放到这个位置,或许真的是有培养之心,殿下切莫觉得委屈,踏实干出成绩才是要务。”
卫王认真颔首,缓缓道:“如果按照这样的话,这沿途该停还是得停停,多听听看看地方官怎么做的才好啊!”
说完,他忽然反应过来,笑着对齐政道:“你方才还附和我说无需跟地方官打交道了,原来也不是实话啊!”
齐政微微一笑,“这是殿下自己琢磨出来的事情,可不是在下反对啊!”
凌岳听着两人的言语,看着两个人一脸笑容的样子,忍不住有些无语,“你们不会真觉得就这么就能推算出陛下的心思吧?就不再做点其他的准备了?万一不是呢?”
卫王看着他,想了想,“你若是这么说了,那多半就是了。”
凌岳翻了个白眼,不想搭理他!
在傲娇片刻之后,他扭头看着齐政,“你那酒楼,没有你坐镇,你确定能达到沧浪园的效果?”
齐政笑着道:“在下觉得,我们要充分相信中京人民的骄傲和自信。”
事实上,就在此刻的金玉阁中,同样有人问出了和凌岳一样的问题。
询问的对象是齐政的“亲传弟子”宋徽,而开口问话的人,则是定国公府的凌大管家。
宋徽并没有如齐政一般直接回答,而是笑着道:“大管家何出此言?”
凌大管家站在二楼的包厢门口,看着忙碌的阁中,缓缓道:“金玉阁在魏奇山手里,能成为享誉全城的酒楼,往来皆是权贵,但同样的地方,放在我们手里,可并不一定。”
宋徽点了点头,“大管家说得有道理,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不同的人管起来,就是不同的成效,不能说金玉阁以前生意红火,在我们手里也一定红火。”
凌大管家扭头看着他,“你很有信心?”
宋徽微微一笑,“听说这两日,中京城在流传一本叫做牡丹亭的书?”
听见这忽然转开的话题,凌大管家挑眉,以他的城府自然不会冒冒失失问什么很愚蠢的问题,只是面露询问地看向宋徽。
宋徽轻声道:“请大管家拭目以待。”
当时间来到上午,云集在宫中的百官已然散去,如一群飞鸟,没入了各自的林间。
齐王坐上马车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一进府,便扯了扯自己的朝服,让下人服侍自己换上一身舒适的衣衫,然后走入书房,靠在软塌上,愉悦地松了口气。
独孤先生笑着给他端上一杯茶,“看殿下的神色,似乎朝会的结果很不错?”
齐王嘿嘿道:“定国公主动给魏奇山解围了。”
独孤先生眉头一挑,笑着道:“那楚王殿下恐怕会想很多了。”
齐王哈哈一笑,“他最好去敲打一下定国公,或者为难一下定国公新开的酒楼。”
独孤先生也笑了笑,“可惜楚王殿下绝不是那么莽撞的人。”
齐王叹了口气,“是啊,本王这个王兄,心思可深着呢!”
他看向独孤先生,“那你说本王接下来用不用亲自去与定国公拉拢一番?”
独孤先生笑着摇头,“殿下出马,这事情就变了,陛下不会允许的。”
齐王面色微变,点了点头,“也是,定国公毕竟执掌兵权,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本王结交。”
独孤先生嗯了一声,“所以眼下这时候,让魏奇山去便是了。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定国公能站在我们这头,就够了。”
齐王点头,想了想,“那得给魏奇山栓好绳子。”
独孤先生微微一笑,“殿下所言甚是。”
另一边,楚王回到了自己的府邸,细细地洗过手,理了理衣衫,在府上慢慢地走着。
身后的随从,府上的下人,都安静地让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无声,不敢惊扰殿下的思考。
楚王的眉头微微皱着,就像是今日朝堂之上,那两场荒诞的弹劾激起的余波久久未平。
在园中渐起的秋色之中,他深吸一口气,放缓了眉头,转过身来,“去春秋阁。”
一旁的亲随无声离开,当楚王走出府门时,马车已经停在了门口。
天德帝并没有给任何皇子开设文学馆招贤纳士的权限,但楚王这等贤王自然有自己的手段。
江南有的是豪商愿意资助“贫寒”的江南士子,在京城中抱团取暖。
楚王殿下礼贤下士,时常去探望一下,也似乎没什么问题。
这春秋阁,便是楚王麾下,不似文学馆,胜似文学馆的存在。
政治就是这样,哪怕心知肚明,但只要没摆上台面,那大家都会耳聋目瞎。
当楚王抵达,一路便是整齐的参拜之声。
楚王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礼,而后走入院子正堂。
房中的十余位年轻读书人立刻整齐而恭敬地朝他一拜,“参见殿下。”
楚王笑着说了一声不必多礼,然后挨个与他们一一问候,顺手还帮他们理了理衣冠。
看着殿下如此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众人感动得眼眶都红了。
忙活完这一切,楚王暗松了一口气,在屋子正中的座位上坐下,“诸位这些日子,可有什么疑难之事?”
“多谢殿下厚爱,我等得以潜心治学,必当努力考中进士,以谢殿下深恩。”
楚王笑着摆了摆手,“都是父皇广布仁德与天下,本王何敢贪天之功。”
众人也反应过来,跟着改口,称颂起陛下仁德,但依旧在后面补上了对楚王殿下的,忠诚!
正说笑间,一道身影从门外匆匆走入,朝着楚王一拜,“下官拜见殿下!”
楚王笑着道:“顾博士面带喜色,想来必有好消息带给本王。”
那位国子监博士笑着点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殿下,江南又出了一本奇书,如今正在江南各地风靡传唱,亦被不少人带到了中京,想来亦会风靡中京,这大大有助于提升咱们江南士子在士林的影响啊!”
楚王伸手接过那本书,不露痕迹地在书角压了压,看着被卷起的书角恢复平整,才面露满意,缓缓打开。
随着时间流逝,原本还隐有交谈的房间内,悄然安静了下来。
众人都好奇地看向楚王,这书真的这么厉害吗?让殿下看得这般入迷?
过得片刻,楚王终于强忍着看下去欲望,合上了书,面带感慨,“不愧是天下文华荟萃之地,此文值得风靡天下啊!”
一众士子的眼中愈发好奇,并羡慕起此文的作者。
但站在堂中的国子博士和候在堂前的春秋阁管事,都听懂了楚王殿下话中之意。
凭借着本身过硬的质量,再加上某些人的有心推动,牡丹亭几乎是一传入中京城,便彻底风靡。
自士人圈子,慢慢溢出到了市民圈子。
国子监的课堂外,高门大户的高墙内,街头巷尾的茶肆中,到处都有人念叨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残垣】、【如美眷,似水流年】的句子。
瞧见这些,宋徽悄悄将小泥鳅叫到身边,“这些日子,准备得如何了?”
小泥鳅嘿嘿一笑,“宋哥放心,我们已经搞好了不少的路子,散布点消息什么的,轻轻松松,要想蛊惑一些士子也是手到擒来。”
“你小子还会用成语了!”宋徽笑着道:“不能牵扯到酒楼这边,更不能牵扯到殿下和齐公子身上。”
“宋哥放心吧,我们只是江南来的普通富商之子,来中京游玩,结交了几个朋友而已。”
宋徽笑了笑,“如今时候差不多了,该你们上场了,可别让我失望哦!”
小泥鳅嘿嘿一笑,“行!你瞧好吧!”
中京城这等地方,要扬名不容易。
但一旦扬了名,那名头便会越来越响。
经历过士林传颂,市井闲聊,贵妇小姐抢购痴迷,当一支昆曲班子来到中京,开演牡丹亭,牡丹亭的声势便彻底如那军中的信号烟,直冲云霄。
就在这样的讨论中,却冷不丁地出现了一些,让人意外的说法。
国子监,一群士子正聚在一起闲聊着。
都是文化人,自然少不了如今中京文坛最时髦的话题,牡丹亭。
“这书是写得真好啊,文辞典雅,又不失华丽。”
“不错,想象瑰丽,如梦似幻,很难不让人沉醉其中啊!”
就在众人纷纷夸赞的时候,一个声音得意道:“诸位,瞧见了吧,这就是咱们江南的文华!随着江南之地的日益繁盛,这样的经典之作还会更多的!以前的天下文华荟萃之地皆在北方,如今只看江南了!”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眉头一皱。
一些北方士子更是忍不住直接呛声道:“伯开兄,你这话是何意?难不成这些年北方文坛就没出过好文章?为何要作这等言语?!”
那人哼了一声,“在下不是故作挑衅,而是真心这般认为。咱们都是在国子监中求学之人,眼界自当不同,当看深远。曾经江南之地为蛮夷不化之邦,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文华。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如今,天下之繁盛首重江南,这士林文坛也自当随之荟萃于江南。这牡丹亭不是最终,只是个开始。”
“哼!笑话!若论繁盛,这天底下哪有比得过京城的存在!你的话根本就站不住脚!”
那人半点不惧,“事实胜于雄辩。如今江南家家户户,书声琅琅,在如此多的读书人面前,文豪大家自然会层出不穷!”
“放肆!便是你江南大儒,也不敢如此狂妄,瞧不起天下士子!”
“我哪儿有瞧不起天下士子?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罢了,你们这些人,不会就喜欢听好话吧?”
“你说事实就事实吗?这分明就是你个人的狂妄?”
“要听事实是吧?那我就说个事实,晏夫子仙逝了,天下文宗就剩下江南的孟夫子了!”
“我甘霖凉!”
安详的国子监中,霎时间打作一团!
同样的情景,同样的讨论,这些日子也陆续发生在京城各地。
宋徽等人的推动,在这偌大的京城,只是小小的火星,但却燃起了熊熊的火。
因为,这本就是许多人心底的念头。
江南集团要占据文坛士林的高地,可其余各地又怎会容忍。
那些积攒的怨气与小心思,早就已经在暗地里,不知道汹涌过了多少回。
随着士林的讨论越来越多,这一番争执也蔓延到了市井之中。
市井的反应就比起士林要激烈得多了。
他娘的,什么狗屁江南,敢骑在咱皇城根下老爷们的脖子上撒欢?
那绝对不行!
不就是一本破书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知不知道什么是帝都,知不知道什么是煌煌天威不可冒犯!
亲眼看着这些吵闹,听着这些议论,宋徽忍不住感慨,“齐公子之智,神乎其神啊!”
小泥鳅站在旁边深以为然地点头,“是啊,我们就随便起了个头,没想到这声势能这么大,但政哥儿在江南就算到了算准了,太厉害了。”
宋徽深吸一口气,“那咱们也不能拖后腿,休息了几日,该动手了!”
就在民间的议论汹汹,北地文豪士子们纷纷动手,准备写出力压牡丹亭的文章时,那暂时闭门五日的金玉阁忽然抬出了一块木板。
木板上,贴着一张大纸。
好奇的人便立刻围了上去,然后眼睛一瞪,面露惊讶。
【《告江南诸君书》】
【尔等自诩江南文华,狂妄至极!】
【囿于低吟浅唱间,作些莺啼燕啭的脂粉文章,竟敢妄言天下文魁?】
【蜷在二十四桥明月里,嚼着杨梅写些艳词,也敢妄称天下文枢?】
【被秦淮脂粉泡软的笔锋,写不出吞吐四海的气魄!】
【用来衬托美人香肩的团扇中,画不出横扫六合的壮阔!】
【牡丹亭那情情爱爱的脂粉味儿,更盖不住天下兴亡的豪情壮志!】
【诸君若是不服,三日之后,便来此间,试听我北地文豪大作。】
【《三国演义》!】
(本章完)
卫王轻声的一叹,引动了无数浪的共鸣,它们跃动着,将踊跃的附和声传进了安静的舱室。
“殿下说得不错,自离开扬州,我们或许的确无需再与地方上做过多纠葛,应该将心思都放在中京城中了。”
齐政先用一句看似废话的话接过了话头,听起来很无趣,但附和本来就是建议甚至反对的开始。
“在下倒觉得,殿下不必太过担心回京之后的位置。”
“哦?”
齐政这话一出,不止卫王惊讶,就连凌岳也忍不住诧异。
江南事毕,功德圆满,同时也露出峥嵘,无法再韬光养晦,此番回京,不担心回京之后的位置,难不成等死吗?
抑或者,这位置已经定了?
齐政微笑道:“按照我们先前的猜测,殿下此行,是陛下不能容忍自己治下江南势力的疯狂扩张和不守规矩,做下了许多错事,要敲打江南。殿下此行,圆满达成了目标,所以,殿下是立了功的。”
“但是,殿下也该记得,陛下只是敲打江南,而不是要与江南决裂,所以,如果陛下重用殿下,这背后的态度就不对。”
卫王和凌岳都是在那种环境下耳濡目染长大的,虽然不像齐政想得这么多,但也都明白朝堂的微妙,一点就透,闻言皆是缓缓点头。
“我们方才是定下了调子,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理,如果陛下确如我们所想,那给殿下安排的宗旨便是:既要嘉奖,但同时又不能大肆褒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把殿下安排在哪儿呢?”
卫王缓缓道:“那地方可多了。”
凌岳掰了掰手指,“京畿几支中央军、城防军、甚至禁军抑或兵部,都是很适合的,也符合他的经历。”
齐政笑了笑,“地方多不怕,我们还可以缩小范围。但凌将军所说的军伍,在下觉得应该可以首先排除。”
凌岳和卫王再度皱眉,在他俩之前的猜测中,最可能的就是军伍了。
齐政轻声道:“一个有志争储的皇子,让他掌兵?还是在京城掌兵,二位真觉得可能吗?”
二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有恍然之色。
对啊,皇子是他娘的能掌中央兵权的嘛?
这不是鼓动卫王当唐太宗嘛!
齐政进一步解释道:“殿下之前在军伍之中历练过,虽未曾掌军,但对军旅之事亦是十分熟稔,如今在江南的作为也表露出了手段和能力,哪怕陛下有意让殿下掌兵,楚王、齐王,甚至于朝中诸相和勋贵大臣也都不可能同意。顶了天,让殿下去边军历练,但那样形同发配,陛下当不会如此对待殿下。”
卫王点头,用期待的眼神等着齐政的进一步分析。
齐政笑着道:“我们不好去揣摩陛下怎么想,但我们可以来分析分析殿下的经历。”
“殿下少年时便进了军伍,有着从军资历;从军队出来之后,又跟在太子殿下身边,受过太子教导;而后再度从军,直至此番下江南;此番在江南,又积累了与人斗争的经历。”
他看着卫王和凌岳,“如果,咱们说如果,陛下真的有想法让殿下成为争储的另一极,陛下会觉得殿下欠缺些什么呢?”
卫王和凌岳几乎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政务。”
齐政点了点头,“很大可能,陛下会给殿下安排一个能够通盘熟悉政务的位置。”
卫王摩挲着下巴,“如果是按照这个想法的话,六部不大合适,只是单独一方面,而且需要轮换诸岗。政事堂不用想,楚王兄和齐王都进不去,我也不可能。那么想来想去,恐怕就只有一个地方适合了。”
齐政嗯了一声,“在下的猜测,也是一样。”
事实上,还有些想法他并没有说,像北宋初年,皇子兼京兆尹便是储位之象征,因为这个位置其实很适合历练,一切又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
如果皇帝真的愿意让卫王出任这个位置,那齐政对皇帝可能的心思,把握便能更深些了。
他看着卫王,“如果陛下真能将殿下放到这个位置,或许真的是有培养之心,殿下切莫觉得委屈,踏实干出成绩才是要务。”
卫王认真颔首,缓缓道:“如果按照这样的话,这沿途该停还是得停停,多听听看看地方官怎么做的才好啊!”
说完,他忽然反应过来,笑着对齐政道:“你方才还附和我说无需跟地方官打交道了,原来也不是实话啊!”
齐政微微一笑,“这是殿下自己琢磨出来的事情,可不是在下反对啊!”
凌岳听着两人的言语,看着两个人一脸笑容的样子,忍不住有些无语,“你们不会真觉得就这么就能推算出陛下的心思吧?就不再做点其他的准备了?万一不是呢?”
卫王看着他,想了想,“你若是这么说了,那多半就是了。”
凌岳翻了个白眼,不想搭理他!
在傲娇片刻之后,他扭头看着齐政,“你那酒楼,没有你坐镇,你确定能达到沧浪园的效果?”
齐政笑着道:“在下觉得,我们要充分相信中京人民的骄傲和自信。”
事实上,就在此刻的金玉阁中,同样有人问出了和凌岳一样的问题。
询问的对象是齐政的“亲传弟子”宋徽,而开口问话的人,则是定国公府的凌大管家。
宋徽并没有如齐政一般直接回答,而是笑着道:“大管家何出此言?”
凌大管家站在二楼的包厢门口,看着忙碌的阁中,缓缓道:“金玉阁在魏奇山手里,能成为享誉全城的酒楼,往来皆是权贵,但同样的地方,放在我们手里,可并不一定。”
宋徽点了点头,“大管家说得有道理,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不同的人管起来,就是不同的成效,不能说金玉阁以前生意红火,在我们手里也一定红火。”
凌大管家扭头看着他,“你很有信心?”
宋徽微微一笑,“听说这两日,中京城在流传一本叫做牡丹亭的书?”
听见这忽然转开的话题,凌大管家挑眉,以他的城府自然不会冒冒失失问什么很愚蠢的问题,只是面露询问地看向宋徽。
宋徽轻声道:“请大管家拭目以待。”
当时间来到上午,云集在宫中的百官已然散去,如一群飞鸟,没入了各自的林间。
齐王坐上马车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一进府,便扯了扯自己的朝服,让下人服侍自己换上一身舒适的衣衫,然后走入书房,靠在软塌上,愉悦地松了口气。
独孤先生笑着给他端上一杯茶,“看殿下的神色,似乎朝会的结果很不错?”
齐王嘿嘿道:“定国公主动给魏奇山解围了。”
独孤先生眉头一挑,笑着道:“那楚王殿下恐怕会想很多了。”
齐王哈哈一笑,“他最好去敲打一下定国公,或者为难一下定国公新开的酒楼。”
独孤先生也笑了笑,“可惜楚王殿下绝不是那么莽撞的人。”
齐王叹了口气,“是啊,本王这个王兄,心思可深着呢!”
他看向独孤先生,“那你说本王接下来用不用亲自去与定国公拉拢一番?”
独孤先生笑着摇头,“殿下出马,这事情就变了,陛下不会允许的。”
齐王面色微变,点了点头,“也是,定国公毕竟执掌兵权,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本王结交。”
独孤先生嗯了一声,“所以眼下这时候,让魏奇山去便是了。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定国公能站在我们这头,就够了。”
齐王点头,想了想,“那得给魏奇山栓好绳子。”
独孤先生微微一笑,“殿下所言甚是。”
另一边,楚王回到了自己的府邸,细细地洗过手,理了理衣衫,在府上慢慢地走着。
身后的随从,府上的下人,都安静地让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无声,不敢惊扰殿下的思考。
楚王的眉头微微皱着,就像是今日朝堂之上,那两场荒诞的弹劾激起的余波久久未平。
在园中渐起的秋色之中,他深吸一口气,放缓了眉头,转过身来,“去春秋阁。”
一旁的亲随无声离开,当楚王走出府门时,马车已经停在了门口。
天德帝并没有给任何皇子开设文学馆招贤纳士的权限,但楚王这等贤王自然有自己的手段。
江南有的是豪商愿意资助“贫寒”的江南士子,在京城中抱团取暖。
楚王殿下礼贤下士,时常去探望一下,也似乎没什么问题。
这春秋阁,便是楚王麾下,不似文学馆,胜似文学馆的存在。
政治就是这样,哪怕心知肚明,但只要没摆上台面,那大家都会耳聋目瞎。
当楚王抵达,一路便是整齐的参拜之声。
楚王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礼,而后走入院子正堂。
房中的十余位年轻读书人立刻整齐而恭敬地朝他一拜,“参见殿下。”
楚王笑着说了一声不必多礼,然后挨个与他们一一问候,顺手还帮他们理了理衣冠。
看着殿下如此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众人感动得眼眶都红了。
忙活完这一切,楚王暗松了一口气,在屋子正中的座位上坐下,“诸位这些日子,可有什么疑难之事?”
“多谢殿下厚爱,我等得以潜心治学,必当努力考中进士,以谢殿下深恩。”
楚王笑着摆了摆手,“都是父皇广布仁德与天下,本王何敢贪天之功。”
众人也反应过来,跟着改口,称颂起陛下仁德,但依旧在后面补上了对楚王殿下的,忠诚!
正说笑间,一道身影从门外匆匆走入,朝着楚王一拜,“下官拜见殿下!”
楚王笑着道:“顾博士面带喜色,想来必有好消息带给本王。”
那位国子监博士笑着点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殿下,江南又出了一本奇书,如今正在江南各地风靡传唱,亦被不少人带到了中京,想来亦会风靡中京,这大大有助于提升咱们江南士子在士林的影响啊!”
楚王伸手接过那本书,不露痕迹地在书角压了压,看着被卷起的书角恢复平整,才面露满意,缓缓打开。
随着时间流逝,原本还隐有交谈的房间内,悄然安静了下来。
众人都好奇地看向楚王,这书真的这么厉害吗?让殿下看得这般入迷?
过得片刻,楚王终于强忍着看下去欲望,合上了书,面带感慨,“不愧是天下文华荟萃之地,此文值得风靡天下啊!”
一众士子的眼中愈发好奇,并羡慕起此文的作者。
但站在堂中的国子博士和候在堂前的春秋阁管事,都听懂了楚王殿下话中之意。
凭借着本身过硬的质量,再加上某些人的有心推动,牡丹亭几乎是一传入中京城,便彻底风靡。
自士人圈子,慢慢溢出到了市民圈子。
国子监的课堂外,高门大户的高墙内,街头巷尾的茶肆中,到处都有人念叨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残垣】、【如美眷,似水流年】的句子。
瞧见这些,宋徽悄悄将小泥鳅叫到身边,“这些日子,准备得如何了?”
小泥鳅嘿嘿一笑,“宋哥放心,我们已经搞好了不少的路子,散布点消息什么的,轻轻松松,要想蛊惑一些士子也是手到擒来。”
“你小子还会用成语了!”宋徽笑着道:“不能牵扯到酒楼这边,更不能牵扯到殿下和齐公子身上。”
“宋哥放心吧,我们只是江南来的普通富商之子,来中京游玩,结交了几个朋友而已。”
宋徽笑了笑,“如今时候差不多了,该你们上场了,可别让我失望哦!”
小泥鳅嘿嘿一笑,“行!你瞧好吧!”
中京城这等地方,要扬名不容易。
但一旦扬了名,那名头便会越来越响。
经历过士林传颂,市井闲聊,贵妇小姐抢购痴迷,当一支昆曲班子来到中京,开演牡丹亭,牡丹亭的声势便彻底如那军中的信号烟,直冲云霄。
就在这样的讨论中,却冷不丁地出现了一些,让人意外的说法。
国子监,一群士子正聚在一起闲聊着。
都是文化人,自然少不了如今中京文坛最时髦的话题,牡丹亭。
“这书是写得真好啊,文辞典雅,又不失华丽。”
“不错,想象瑰丽,如梦似幻,很难不让人沉醉其中啊!”
就在众人纷纷夸赞的时候,一个声音得意道:“诸位,瞧见了吧,这就是咱们江南的文华!随着江南之地的日益繁盛,这样的经典之作还会更多的!以前的天下文华荟萃之地皆在北方,如今只看江南了!”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眉头一皱。
一些北方士子更是忍不住直接呛声道:“伯开兄,你这话是何意?难不成这些年北方文坛就没出过好文章?为何要作这等言语?!”
那人哼了一声,“在下不是故作挑衅,而是真心这般认为。咱们都是在国子监中求学之人,眼界自当不同,当看深远。曾经江南之地为蛮夷不化之邦,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文华。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如今,天下之繁盛首重江南,这士林文坛也自当随之荟萃于江南。这牡丹亭不是最终,只是个开始。”
“哼!笑话!若论繁盛,这天底下哪有比得过京城的存在!你的话根本就站不住脚!”
那人半点不惧,“事实胜于雄辩。如今江南家家户户,书声琅琅,在如此多的读书人面前,文豪大家自然会层出不穷!”
“放肆!便是你江南大儒,也不敢如此狂妄,瞧不起天下士子!”
“我哪儿有瞧不起天下士子?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罢了,你们这些人,不会就喜欢听好话吧?”
“你说事实就事实吗?这分明就是你个人的狂妄?”
“要听事实是吧?那我就说个事实,晏夫子仙逝了,天下文宗就剩下江南的孟夫子了!”
“我甘霖凉!”
安详的国子监中,霎时间打作一团!
同样的情景,同样的讨论,这些日子也陆续发生在京城各地。
宋徽等人的推动,在这偌大的京城,只是小小的火星,但却燃起了熊熊的火。
因为,这本就是许多人心底的念头。
江南集团要占据文坛士林的高地,可其余各地又怎会容忍。
那些积攒的怨气与小心思,早就已经在暗地里,不知道汹涌过了多少回。
随着士林的讨论越来越多,这一番争执也蔓延到了市井之中。
市井的反应就比起士林要激烈得多了。
他娘的,什么狗屁江南,敢骑在咱皇城根下老爷们的脖子上撒欢?
那绝对不行!
不就是一本破书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知不知道什么是帝都,知不知道什么是煌煌天威不可冒犯!
亲眼看着这些吵闹,听着这些议论,宋徽忍不住感慨,“齐公子之智,神乎其神啊!”
小泥鳅站在旁边深以为然地点头,“是啊,我们就随便起了个头,没想到这声势能这么大,但政哥儿在江南就算到了算准了,太厉害了。”
宋徽深吸一口气,“那咱们也不能拖后腿,休息了几日,该动手了!”
就在民间的议论汹汹,北地文豪士子们纷纷动手,准备写出力压牡丹亭的文章时,那暂时闭门五日的金玉阁忽然抬出了一块木板。
木板上,贴着一张大纸。
好奇的人便立刻围了上去,然后眼睛一瞪,面露惊讶。
【《告江南诸君书》】
【尔等自诩江南文华,狂妄至极!】
【囿于低吟浅唱间,作些莺啼燕啭的脂粉文章,竟敢妄言天下文魁?】
【蜷在二十四桥明月里,嚼着杨梅写些艳词,也敢妄称天下文枢?】
【被秦淮脂粉泡软的笔锋,写不出吞吐四海的气魄!】
【用来衬托美人香肩的团扇中,画不出横扫六合的壮阔!】
【牡丹亭那情情爱爱的脂粉味儿,更盖不住天下兴亡的豪情壮志!】
【诸君若是不服,三日之后,便来此间,试听我北地文豪大作。】
【《三国演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