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休养的冬天
瑞士沃州的特洛什纳小镇位于西部的法语区,靠近日内瓦,海拔418公尺,属于低海拔地区。
冬天的特洛什纳气温大概在摄氏0度到6度之间。圣诞节前后,被冰雪覆盖更是常见的景色。
不过这里没有比阿拉斯加的纬度还要高,气候当然不至于像那个接近极圈的地区一样严峻。
这个时期的庭院也不用什么打理,基本上那些草草只要能够活着,就已经很好了。不会有人在冬季刻意去修剪它们。
但也不是说冬天就什么都不用做,专心躲在壁炉旁猫冬就好。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除积雪。屋顶上的,庭院道路上的。
特洛什纳小镇的雪不会积得像阿拉斯加那么厚,所以屋顶被积雪压垮的事情很少见。
主要还是路上的雪比较麻烦。别看薄薄的一层,一脚踩下去就到地了,好像不用刻意清理。
但这种动作通常只是把雪踩成薄冰,并不是把雪踩消失。而薄冰很滑,亦即不特别去清理的话,只是把自己的庭院搞得跟溜冰场差不多。什么时候摔死谁都不让人意外。
所以亨利一早醒来的重要工作,就是清理积雪。屋顶的不用每天清,但是院子的路可就要十分注意了,因为在园散步是现在赫本女士唯一能做的运动了。
积雪不会消失,除非亨利动用热射线将其融化。不过这种事情他才不想做,只要把积雪堆到一旁就可以了。
单纯的把积雪推开,也实在太无聊。所以亨利做了自己两辈子都很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情,那就是堆雪人。
也因此在这个冬天的特洛什纳小镇,赫本女士的家,可以在大清早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铲雪后,堆起了雪人。然后旁边还有五条杰克罗素梗犬在撒欢。
这是因为冬天路滑,所以劳勃就没有出去跑步兼遛狗,只在家里头做运动。这五条狗只好趁着亨利在外头的时候,顺道发泄一下精力,而不是只能被关在家中。
不过堆雪人这项乐趣,也只维持了两三天。因为亨利开始玩起了雪雕。
从一开始,堪比克苏鲁的异形像,让人看了san值狂掉;进步到后来,是罗丹的沉思者,米开朗基隆的大卫像,希腊的雅典娜女神,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基本上是每天铲雪,每天换一个造型。只见亨利大铲子挥舞,这边刮一下,那边铲一下。要是过头了,就把地上的雪再拍上去,比真正的雕塑简单多了,至少有后悔重来的机会。
亨利也没指望做得多细致,反正搁在屋外头,雪再一飘,原本啥模样都会变形。基本上也就是打发早上时间用的。
剩下的时间就是不专业的练琴时间。赫本女士的家中有一架精心照顾的中古钢琴,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牌或古董琴。
偶尔会有熟稔琴艺的客人来献上一曲;偶尔是女士心血来潮,敲击的琴键,舒缓心情。但大多数时候都在积灰。
亨利刚好趁这样的机会,拿这架钢琴来练手。
虽然奥黛丽·赫本与劳勃·沃德斯都不是什么钢琴名家,但演员出身的他们也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多多少少都能就亨利的琴艺说上几句建议。
而亨利的琴艺,用劳勃的说法就是按照琴谱的中规中矩,没有自己的个性。但至少不会让人听了难受。
但练琴的时间不会长,顶多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大家都跟随赫本女士的喜好,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不过劳勃偶尔会去做自己的事情,他可没那么喜欢读书。
家里的藏书,从小镇上图书馆所借到的书,有时大家还会交换心得。
看得最杂的人,当然就是亨利了。特别他还能看懂赫本女士与劳勃都看不懂的外文书籍,所以两人都时常缠着他说着读书心得,有时是赫本女士一个人听着。
阅读时间通常都是在下午,大伙儿会坐在照得到太阳的大片窗户前,一边感受着冬天阳光所带来的温暖,一边看著书上的文字,咀嚼著作者的文思。
“亨利,你今天看的书是什么?”阅读到一定程度,让眼睛休息一下,放下手中书本的赫本女士问道。
亨利举起书,展示着封面,说道:“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这是十九世纪末的一个日本现代文学作家。”
不是不想看中文书,而是小镇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一早就被看完了。
“内容是?”
亨利说道:“书名的虞美人草指的是一种红色的罂粟,这种十分妖艳,也因此在东方文化的古文中常被比喻成美人。又因为这种是阿片的原料,也暗喻着美色背后的祸害。
“书中的故事也是如此。用女主角对男性的诱惑,隐喻当时传入日本的西方文明,所带来的繁荣只是某种泡沫般,没有根基的假象。”
“听起来是个悲伤的故事。”赫本女士直觉式地说道。
“与其说是写一部悲伤的故事,不如说这就是一个炫耀文学技巧的载体,然后喋喋不休地讲着一堆无用的大道理。”
赫本女士噗哧一笑,说:“怎么被你一个评价,整个感觉都不一样了。”
亨利摊手,说:“文学家嘛,就是用最华丽的辞藻,说着最平凡的故事,然后再藏一些大道理就为了向别人说教。”
“你说得倒也没错。”奥黛丽·赫本赞同道。
“其实关于这个作者,还有一则蛮有趣的逸闻。”
“是什么?”
亨利说道:“由于作者接触西方文化相当早,所以他当过一阵子的英文老师,教授学生英语。那时有个学生将英语中的‘i_love_you’,直接翻译成日语中的‘我君を爱す’。
“他说日本人不会用这么直接的说法,用‘月が绮丽ですね’这种说法会比较恰当。这句话的意思是‘今晚月色很美’,含蓄地表达‘愿意与你共享美好夜晚’的愿望。”
“哇,听起来真美。这件事是真的吗?”
亨利冷静地说道:“不,根据后人的查证,这样的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夏目漱石死后十几年的事情了。大概也是后人编造的吧。”
“啊,你这讨厌的孩子,就不能让人家存着美好的念想吗。”奥黛丽·赫本不满地说道。
“呵呵。”亨利又笑着说:“可是假如有一个故事传出来,让人觉得,‘啊,确实是这个人会做的事情呀。’这不是也很厉害嘛。”
“确实如此。”
(本章完)
瑞士沃州的特洛什纳小镇位于西部的法语区,靠近日内瓦,海拔418公尺,属于低海拔地区。
冬天的特洛什纳气温大概在摄氏0度到6度之间。圣诞节前后,被冰雪覆盖更是常见的景色。
不过这里没有比阿拉斯加的纬度还要高,气候当然不至于像那个接近极圈的地区一样严峻。
这个时期的庭院也不用什么打理,基本上那些草草只要能够活着,就已经很好了。不会有人在冬季刻意去修剪它们。
但也不是说冬天就什么都不用做,专心躲在壁炉旁猫冬就好。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除积雪。屋顶上的,庭院道路上的。
特洛什纳小镇的雪不会积得像阿拉斯加那么厚,所以屋顶被积雪压垮的事情很少见。
主要还是路上的雪比较麻烦。别看薄薄的一层,一脚踩下去就到地了,好像不用刻意清理。
但这种动作通常只是把雪踩成薄冰,并不是把雪踩消失。而薄冰很滑,亦即不特别去清理的话,只是把自己的庭院搞得跟溜冰场差不多。什么时候摔死谁都不让人意外。
所以亨利一早醒来的重要工作,就是清理积雪。屋顶的不用每天清,但是院子的路可就要十分注意了,因为在园散步是现在赫本女士唯一能做的运动了。
积雪不会消失,除非亨利动用热射线将其融化。不过这种事情他才不想做,只要把积雪堆到一旁就可以了。
单纯的把积雪推开,也实在太无聊。所以亨利做了自己两辈子都很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情,那就是堆雪人。
也因此在这个冬天的特洛什纳小镇,赫本女士的家,可以在大清早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铲雪后,堆起了雪人。然后旁边还有五条杰克罗素梗犬在撒欢。
这是因为冬天路滑,所以劳勃就没有出去跑步兼遛狗,只在家里头做运动。这五条狗只好趁着亨利在外头的时候,顺道发泄一下精力,而不是只能被关在家中。
不过堆雪人这项乐趣,也只维持了两三天。因为亨利开始玩起了雪雕。
从一开始,堪比克苏鲁的异形像,让人看了san值狂掉;进步到后来,是罗丹的沉思者,米开朗基隆的大卫像,希腊的雅典娜女神,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基本上是每天铲雪,每天换一个造型。只见亨利大铲子挥舞,这边刮一下,那边铲一下。要是过头了,就把地上的雪再拍上去,比真正的雕塑简单多了,至少有后悔重来的机会。
亨利也没指望做得多细致,反正搁在屋外头,雪再一飘,原本啥模样都会变形。基本上也就是打发早上时间用的。
剩下的时间就是不专业的练琴时间。赫本女士的家中有一架精心照顾的中古钢琴,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牌或古董琴。
偶尔会有熟稔琴艺的客人来献上一曲;偶尔是女士心血来潮,敲击的琴键,舒缓心情。但大多数时候都在积灰。
亨利刚好趁这样的机会,拿这架钢琴来练手。
虽然奥黛丽·赫本与劳勃·沃德斯都不是什么钢琴名家,但演员出身的他们也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多多少少都能就亨利的琴艺说上几句建议。
而亨利的琴艺,用劳勃的说法就是按照琴谱的中规中矩,没有自己的个性。但至少不会让人听了难受。
但练琴的时间不会长,顶多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大家都跟随赫本女士的喜好,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不过劳勃偶尔会去做自己的事情,他可没那么喜欢读书。
家里的藏书,从小镇上图书馆所借到的书,有时大家还会交换心得。
看得最杂的人,当然就是亨利了。特别他还能看懂赫本女士与劳勃都看不懂的外文书籍,所以两人都时常缠着他说着读书心得,有时是赫本女士一个人听着。
阅读时间通常都是在下午,大伙儿会坐在照得到太阳的大片窗户前,一边感受着冬天阳光所带来的温暖,一边看著书上的文字,咀嚼著作者的文思。
“亨利,你今天看的书是什么?”阅读到一定程度,让眼睛休息一下,放下手中书本的赫本女士问道。
亨利举起书,展示着封面,说道:“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这是十九世纪末的一个日本现代文学作家。”
不是不想看中文书,而是小镇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一早就被看完了。
“内容是?”
亨利说道:“书名的虞美人草指的是一种红色的罂粟,这种十分妖艳,也因此在东方文化的古文中常被比喻成美人。又因为这种是阿片的原料,也暗喻着美色背后的祸害。
“书中的故事也是如此。用女主角对男性的诱惑,隐喻当时传入日本的西方文明,所带来的繁荣只是某种泡沫般,没有根基的假象。”
“听起来是个悲伤的故事。”赫本女士直觉式地说道。
“与其说是写一部悲伤的故事,不如说这就是一个炫耀文学技巧的载体,然后喋喋不休地讲着一堆无用的大道理。”
赫本女士噗哧一笑,说:“怎么被你一个评价,整个感觉都不一样了。”
亨利摊手,说:“文学家嘛,就是用最华丽的辞藻,说着最平凡的故事,然后再藏一些大道理就为了向别人说教。”
“你说得倒也没错。”奥黛丽·赫本赞同道。
“其实关于这个作者,还有一则蛮有趣的逸闻。”
“是什么?”
亨利说道:“由于作者接触西方文化相当早,所以他当过一阵子的英文老师,教授学生英语。那时有个学生将英语中的‘i_love_you’,直接翻译成日语中的‘我君を爱す’。
“他说日本人不会用这么直接的说法,用‘月が绮丽ですね’这种说法会比较恰当。这句话的意思是‘今晚月色很美’,含蓄地表达‘愿意与你共享美好夜晚’的愿望。”
“哇,听起来真美。这件事是真的吗?”
亨利冷静地说道:“不,根据后人的查证,这样的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夏目漱石死后十几年的事情了。大概也是后人编造的吧。”
“啊,你这讨厌的孩子,就不能让人家存着美好的念想吗。”奥黛丽·赫本不满地说道。
“呵呵。”亨利又笑着说:“可是假如有一个故事传出来,让人觉得,‘啊,确实是这个人会做的事情呀。’这不是也很厉害嘛。”
“确实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