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老支书的难题
    夏日的阳光如同滚烫的铁水,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周家庄的土地上。
    黄土路被晒得发软,周益民骑着摩托车碾过,车轮扬起的尘土裹着热气,扑在他汗湿的脖颈上。
    路边的玉米秆蔫头耷脑,叶子卷成枯褐色的筒,连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此刻也躲在老槐树最高处的枝叶间,偶尔发出一两声有气无力的啼叫。
    周益民远远望见老支书佝偻的背影时,周益民心里“咯噔”一下。
    只见老支书独自坐在村口石墩上,褪色的蓝布衫被汗水洇出深色斑块,竹编草帽歪扣在膝头,嘴里那杆铜锅旱烟早熄了火,灰烬簌簌落在沾着草屑的解放鞋上,却浑然不觉。
    摩托车引擎的轰鸣越来越近,竟然没有将老支书吵醒,周益民见状,还以为老支书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将摩托车停了下来,随即走到老支书身旁,拍了拍老支书的肩膀。
    老支书回过神来,他就想看一下,到底是谁这么大胆,在自己思考的时候,还敢打断自己,转过头一看,发现是周益民,心情顿时由阴转晴。
    突然布满老茧的手突然死死攥住周益民手臂,可能是天气太过于炎热,导致老支书的手,也是十分的热:“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周益民被拽得踉跄半步,他下意识往后缩了缩:“老支书,我突然想起家里杯子没收,我怕等一下会下雨,有什么事情,等我收完杯子再谈?”
    “少跟我扯这些!”老支书突然提高音量,惊得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他猛地扯下草帽扇风,露出头顶稀疏的白发根根竖起,“你小子脑子灵光,今天不把这事儿掰扯清楚,就别想出这村口!”
    说着硬把周益民按回石墩,烟袋锅子在石面上磕得“砰砰”响。
    周益民就在想,早知道,是这么一回事的话,还不如在城里多待一段时间。
    回到村里,就是想休息一下,最近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让周益民,忙碌了很久。
    这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在王为民的身边,学习一下,到底要怎么管理一个科的人,再加上四合院里的琐碎事,可以说是身心疲惫。
    想着终于忙完,可以回村里休息一段时间,谁知道还没有回到家,就被老支书给拉过来解决问题。
    而且从老支书的神情当中,就能知道,肯定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不然也不会让老支书如此烦恼。
    周益民盯着老人重新装填烟叶的手,指甲缝里还嵌着未洗净的泥土。
    “您说,我听着。”他叹了口气,从兜里摸出火机替老人点燃。
    青烟袅袅升起,在两人之间织出朦胧的屏障。
    “咱村二十往上的后生,掰指头数有十七个!”老支书伸出粗糙的手掌。
    又屈起四根手指,“上个月开始,家家户户的门槛都要被媒婆踩烂了。”
    烟锅里的火星明灭不定,“可邻村那些个老狐狸,不知从哪听来风声,集体把彩礼抬到三十斤粮食!”
    周益民猛地站起,石墩在地上拖出刺耳声响:“三十斤?这不是要人命吗!”
    就算是没有闹饥荒的时候,也用不着三十斤粮食,虽然没有说是粗粮还是细粮,但是现在粮食一天一个价,就算是粗粮,在黑市中,也差不多要到几毛钱一斤,甚至是一块钱也不奇怪。
    老支书却扯着他衣角重新坐下,浑浊的眼睛里泛起血丝:“益民啊,你当我不想骂娘?可现在十里八乡就咱们村还有余粮,他们就是吃准了咱们!”
    他想到这里就气,就算是气也没有办法,事情始终都是要解决。
    周益民就想不明白,现在城里很多人都是,还要什么彩礼,只要能将女儿嫁出去,不要彩礼都行,可如今到了周家庄,形势却颠倒过来。
    现在这个时期,每家每户的粮食都不多,要是能将女儿嫁出去,还能省下不少粮食。
    “要不……发动大伙凑一凑?”话一出口,周益民自己先否定了。
    十七户人家,就算每家出两斤,离总数还差得远,况且谁家愿意平白无故把口粮送人?
    总不能叫全村的人捐吧!虽然说周家庄不缺粮食,但是谁也不愿意捐。
    老支书狠狠嘬了口烟,烟灰簌簌落在手背上也浑然不觉:“凑?前儿个开全村大会,为这事差点打起来,有的人就在说,要是出不起彩礼的话,那就不要结婚,等过完这个灾年之后,再想办法也行。”
    “老支书,您先别急。”周益民蹲下身,与老人平视,“容我回去琢磨琢磨,保准给您想出个法子!”他的声音不自觉拔高,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老支书枯树皮般的手突然抓住他胳膊:“益民,你可不能糊弄我!那些娃天天堵我家门口,我……”
    周益民突然想起什么东西,猛地挣脱老人的手,跨上摩托车。
    引擎的轰鸣声中,他听见老支书在身后喊些什么,却顾不上回头。
    这下轮到老支书傻眼了?
    刚刚不是还在说,会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现在人影都不见?
    难道是自己的这个要求太过分了吗?不过看周益民这么着急,肯定是想到什么办法,只不过是顾不上说而已。
    老支书只能是自己安慰自己。
    周益民开着摩托车,风灌进衣领,带着黄土的腥气,他的思绪却越发清晰——三十斤粮食的彩礼,绝不能成为困住周家庄年轻人的枷锁。
    虽然说三十斤粮食,他可以帮忙采购,但是这个头不能开,到时候十里八乡,肯定会埋怨周家庄。
    毕竟开了一个头,到时候彩礼想将降下来,可就没有这么容易。
    别人就说,你看谁家出了三十斤粮食,我女儿比他家的还要好,为什么不止三十斤
    摩托车风驰电掣般驶向街道办,周益民的心跳也随着车轮的转动愈发加快。
    他的脑海中不断盘算着那个大胆的计划,越想越觉得可行。
    很快,街道边那熟悉的灰砖瓦房出现在眼前。
    他顾不上和门卫大爷多寒暄,只是匆匆打了声招呼,就三步并作两步地朝着李主任的办公室跑去。
    急促的敲门声响起,里面传来李主任清脆的“进来!”声。
    周益民推开门,李主任正伏案整理文件,抬头看见是周益民,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她满心以为周益民是来送奶粉的,眼神中满是期待,可周益民此刻满心都是村里的难题,根本没注意到李主任的眼神。
    周益民径直在椅子上坐下,开门见山地问道:“李姨,四九城现在人口压力大不大?”
    李主任闻言,脸色瞬间严肃起来,放下手中的笔,认真说道:“压力太大了!最近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里,大部分都是逃难来的,粮食缺口越来越大,上面下了死命令,让我们想办法解决,可这谈何容易啊!”
    说到这儿,她眼中闪过一丝希冀,“益民,你这么问,是不是有什么办法?”
    李主任可以是知道,周益民既然能弄来肉,连更加困难的肉都没有问题,那粮食肯定也没有问题。
    要是能将这个问题处理好的话,说不定到时候能往上升上一升,想到这里,本来平静的心,顿时就躁动起来。
    周益民组织了一下语言,缓缓说道:“李姨,我想出个办法,也不知道行不行,想跟您探讨探讨。”
    李主任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身体前倾,急切地说:“益民,都这时候了,你还卖什么关子!有话直说!”
    她可是知道,周益民提出的想法,每次都能发挥不错的作用,就连上次加工厂能在广交会上大放光彩,其中也少不了周益民的功劳。
    周益民点点头,然后将村里的困境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当听到三十斤粮食的彩礼时,李主任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也太离谱了!现在好多人家恨不得倒贴嫁妆把女儿嫁出去,就为了少张嘴吃饭,他们居然还抬高彩礼!”
    周益民接着说道:“李姨,我是这么想的。既然周围村子故意刁难,咱们何不从别处想办法?您看,城里这么多逃难来的人,肯定有不少适龄的姑娘;再加上其他村子,肯定也有和咱们村情况类似的。要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说不定能解决问题。”
    李主任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益民,就算能找到合适的姑娘,可这跨村、跨城的,怎么撮合?而且就算成了,后续的安置、生活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周益民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地说:“李姨,咱们可以组织一场大型的相亲会,把各村、城里的适龄青年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自己互相了解。
    至于安置问题,咱们村可以提供一些闲置的房屋,先解决住的问题。
    而且,咱们可以和其他村子、街道办合作,互相提供帮助,比如咱们村可以帮其他地方解决一些农业技术问题,换来他们对农事的支持。”
    李主任越听眼睛越亮,激动地一拍桌子:“好主意!益民,你这脑子就是好使!这不仅能解决你们村的问题,说不定还能缓解城里的人口压力,真是一举多得!”
    她站起身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不过,这事儿牵扯的方面太多,还得和其他街道办、村子沟通协调,制定具体的方案。”
    周益民这时候有点着急:“李姨,你先不要着急,我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李主任还以为周益民还有什么好主意,连忙坐了下来:“益民,你说?”
    说完之后,还满心欢喜得看着周益民。
    周益民看着李主任,反而是有点不好意思开口:“李姨,是这样,能不能在召开相亲大会之前,能不能在我们村,实验一下,”
    随即补充:“毕竟有了实验的经验,这样才能知道,后面到底要怎么实施。”
    李主任听到后,意味深长的看着周益民,然后笑着打趣:“益民,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目的都不隐藏,直接就说了出来。
    周益民这才尴尬笑了笑:“李姨,这不是想着,帮村里先牟取一点福利。”
    李主任听后:“益民,你完全可以等到相亲大会召开,再将你们村适龄结婚的人带过来,不用这么麻烦?”
    周益民只能解释:“李姨,要是等到相亲大会的召开,到时候有城里的人竞争,到时候我们村里的那些男生,还是要逊色不少。”
    毕竟现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当中,城里人肯定是要比农村人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去赚取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公分,而且赚取的公分,有时候还不够一家人吃饭。
    尤其是现在,绝大部分农村的大饭堂都已经关闭,只能是自己做饭。
    要是在,大饭堂时期,只要干活就能吃上饱饭,不说能不能吃好。
    前期的大饭堂的确是能吃好,而且吃得比城里的人还要好,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大量浪费粮食之后,大饭堂的质量直线下降,越来越差,到最后,吃都吃不饱,最后大饭堂只能退出舞台。
    但是城里人就不一样,能吃上议价粮,要是家里有一位工人的话,每个月赚取的工资,就能比得上农村,几个月都赚不到这么多钱。
    李主任思考了一下,她还是决定卖这个面子给周益民,本来她完全可以拒绝,但是这个主意是周益民提出来,要是卸磨杀驴的话,估计以后再想从周益民这里,得到什么好主意,估计都不用想。
    “好,那就按你说得来做吧!”
    周益民也站起身来:“李姨,谢谢你,那我就先回去,跟老支书商量一下,肯定不会亏待嫁进来的那些女同志。”
    李主任点点头,拍了拍周益民的肩膀:“好!你先回去,我这边也立刻开始联系各方。有什么情况,咱们随时沟通!”
    周益民告别李主任,骑上摩托车又风风火火地往周家庄赶去。
    (本章完)

章节目录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影子狸花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影子狸花猫并收藏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