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炎汉永存,龙座之上必为刘姓!吾要
第274章 炎汉永存,龙座之上必为刘姓!吾要弃魏归楚,诸位可愿与我同行?
许都,荀府某密室。
荀彧和邓芝这对老熟人,时隔多年,又坐在了一起。
当年,正是邓芝奉命潜入魏境,密会荀彧,致以了刘备的招揽之意。
也正是邓芝,说服了荀彧放弃自尽,选择辞官归乡来明哲保身。
多年以后,在这许都孤城之中,随着避难士民流入城中的邓芝,再次登门拜访。
“当年若非伯苗,彧已是一坯黄土,那时相别匆匆,彧尚未谢过伯苗救命之恩。”
“今日难得再会,彧以茶代酒,敬伯苗你了。”
荀彧端起茶碗,仰头一饮而尽。
邓芝亦是一饮而尽,却是笑道:
“荀公言重了,芝当年也是奉了楚王之命,萧太尉之托而已。”
“荀公若真要言谢,还当亲自去谢萧太尉,谢我们楚王才是。”
邓芝言语之中,显然已有暗示。
荀彧又为他添满茶,脸上却浮现敬佩与感激夹杂的神色。
“楚王对彧的看重,彧深感荣幸,萧太尉神机妙算,若天人降世,彧亦是景仰万分。”
“只是现下彧不过一介草民,这许都又为楚王大军围困,彧想去拜谢楚王和萧太尉,只怕也没有机会呀。”
感慨无奈时,荀彧顺手为邓芝添起了茶来。
邓芝却放下茶碗,神色郑重的一拱手:
“荀公乃君子,芝也就不拐弯抹角,自当坦诚相待。”
“芝乃是奉我们萧太尉之命,混入许都来拜会荀公,想请荀公出手,里应外合助我们大将军攻破许都!”
邓芝选择了坦白来意。
荀彧手微微一抖,眼中明显起了一丝波澜。
许都被围,邓芝冒险入城秘密拜访,傻子也能猜到其来意。
荀彧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
只是当邓芝亲口说出,证实了他的猜测时,心头还是为之一震。
这意味着,他为期数年的归隐蛰伏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
个人的生死存亡,荀氏一族的前途命运,必须要做出抉择了。
荀彧并没急于回答,自斟一杯茶,沉吟不语。
当年他是反对曹操称公,他也的确辞官归隐,却并未实质性背叛曹操。
今日若是答应了萧和,便意味着彻底与曹操决叛,背弃了那位曾经的旧主。
荀氏一族,也将跟着他,就此弃魏归楚,倒戈向刘备阵营。
这一步踏出,可就再无回头之路。
曹操不仁,荀彧却非不义之辈。
让他背叛曹操,他精神思想上,岂能没有一丝负罪感?
再者,刘备推行均田制,科举制,从长远看必会侵损荀氏这等顶级大族的利益。
这一点,荀彧又岂会看不明白。
种种利弊,皆是令荀彧犹豫不决,一时难做决断。
邓芝看出荀彧顾虑,遂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我们萧太尉说了,荀公对天下事洞若观火,必能看出楚兴魏亡乃是大势所趋,定然也能看出,许都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
“萧太尉还说了,荀公与程昱陈群之流不同,荀公虽出身士族豪姓,却心存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
“我家楚王虽为楚王,却乃刘氏皇族,拥奉的天子乃先帝遗脉,汉室正统。”
“无论将来谁做天子,那龙座之上所坐之君,必定姓刘。”
“这个天下,也依旧大汉的天下!”
荀彧身形一凛,猛然抬起头看向了邓芝。
邓芝所言,已触及了他本心。
匡扶汉室的本心!
当年他弃袁投曹,不就是看出袁绍有篡汉之心,便欲借曹操之手扶汉?
当年为何与曹操决裂,不就是因曹操先纵子弑君,又以外姓臣子身份僭越称公,篡汉之心昭然若揭?
而现下曹操已称王,离进位为帝,只差一步之遥。
倘若到了那一天,这许都便为魏土。
自己身在此间,是汉民,还是魏民?
刘备却给出了承诺,无论将来是刘协之子继续为天子,还是他顺应天命人心,取而代之,依旧以汉为国号。
汉朝社稷永存,刘氏永为天子!
既是如此,你荀彧又有什么理由,不顺应你扶汉的初心,归附于楚王,助楚王拿下许都呢?
荀彧思绪澎湃,眼中的犹豫顾虑,正在飞速消逝。
邓芝的话中,同样还有威胁之意在内:
无论你荀彧出手不出手相助,许都我们必破,豫州我们必得。
若你袖手旁观,到时许都城破,你和你荀氏一族,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吾之初心,吾之初心…”
荀彧负手而立,望着窗外一轮明月,口中喃喃自语。
眼中那残存的一丝犹豫,也在喃喃自语间,化为乌有。
再次转身时,荀彧已目光如铁。
深吸一口气后,慨然一笑:
“吾与萧伯温斗了多年,没想到这天下间,知我者,却唯他一人。”
“萧伯温非凡人,真乃天人也。”
“楚王得如此人物辅佐,天下焉能不得,汉室岂能不兴!”
啧啧慨赞后,荀彧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烦请伯苗转告萧太尉,彧愿顺应天命,归附楚王,助你们拿下许都!”
邓芝大喜,心下如释重负。
接下就是场面话了,自然少不了什么荀公深明大义,楚王必不负荀公之类…
尔后邓芝话锋一转,问道:
“荀公,但不知你打算如何里应外合,助大将军破城?”
“据芝所知,城中魏将及那些士族豪姓,皆是死忠曹魏的顽逆之徒,荀公辞官多年,手中…”
邓芝没有继续说下去。
言下之意却明了:
你荀彧手中无兵无权,能调动的不过百余家仆,城中文官武吏,士族豪强又于公于私皆死忠于曹操。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里应外合帮我们破城?
荀彧却轻捋细髯,眉宇间掠起久违的自信,笑道:
“彧智计虽不及萧太尉,对付曹纯董昭陈群之流,却还是绰绰有余。”
“总之我自有我的手段,伯苗你只需转告大将军和萧太尉,三日后但见城中三柱狼烟起,便只管攻城便是。”
“彧可保你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攻破许都!”
邓芝先是一怔,旋即笑了。
眼前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荀文若啊。
若放在楚国阵营中,那可是堪比卧龙凤雏的存在。
收拾曹纯,董昭这么一帮人,还需要怀疑他的能力吗?
念及于此。
邓芝遂是宽了心,拱手一笑:
“确实是芝多虑了,有荀公这番话,芝就放心了。”
“那芝这就向城外传信,依荀公之计行事。”
两人就此议定。
邓芝遂交待随行心腹,以重金买通了巡值魏卒,觅得时机,将密信以箭矢射往城外。
围城的楚军,见得密信上留的是邓芝名字,当即献于了关羽萧和。
翁婿二人见计策已成,便传令下去,为破城做准备。
…
三日后,华灯高挂之时。
楚营之内,七万楚军士卒已提前饱餐一顿,养足了精神。
七万将士,披甲执刃,肃立于营内,严阵以待。
大营内,近五十余门神雷炮已造成,也已推至了营门一线。
万事俱备,只等关羽一声令下,这数十门攻城神器,便将推出营门,推至了许都城前。
诸营之内,气氛肃杀,三军将士皆是跃跃欲战,热血沸腾。
关羽与萧和并肩立马,远望着许都城头。
“伯温,那荀彧辞官多年,现下是无兵无权,麾下不过家仆百人而已。”
“他就这点实力,你说他能有什么手段,里应外合助吾破城?”
关羽目光斜望向萧和,眉宇间流露着一丝隐忧。
萧和却淡淡一笑,安慰道:
“大将军放心吧,这位荀令君智计不输于士元,既然他敢放出豪言,自然有万全之策。”
“大将军无需多虑,咱们只管坐等时机便是。”
关羽若有所思,遂不再说话,目光只静看向许都城头。
此刻。
许都城内,荀府中。
华灯高挂,酒香四溢,宾朋满座,一场酒宴正在进行。
宾客的身份,多为陈群等一众颍川士人。
陈群自不必说,现下是曹操眼前红人,现下是许都名义上的文官之首。
剩下这些士人,多也是许都中的高官,其中不少人还兼有武将身份。
自曹魏推行世兵与私兵并行后,士族豪强们纷纷贡献出家奴部曲,编练为了魏军,自己也摇身一变有了武职,以统领自家私兵。
许都这两万守军中,至少有一万左右兵马,皆是士族私兵。
而现在,统帅这些私兵的士族武将,已皆被荀彧宴请至了府中。
宴请的名义,则是共商坚守许都,抗击楚军大计。
荀彧虽已辞官归乡,但在士人中的名望却仍在。
当此许都被围,国难当头之际,曾经的士人之首挺身而出,召集大家伙共商抗楚之策,众人自然是士气大振,尽皆前来赴宴。
酒过数巡,荀彧放下酒杯,轻咳一声。
府堂立时安静下来,陈群等士人们,皆是放下酒杯,目光齐刷刷聚向了荀彧。
众人是目光期许,皆是期待是荀彧发表些激励人心之词,给出御守许都的奇谋良策。
荀彧环扫一眼众人,深吸一口气,高声道:
“诸位,彧今日召集诸将前来,乃是与诸位共商归降大楚之事。”
“彧已决意弃魏归楚,献城归降楚王,不知诸位可愿与彧同行?”
此言一出。
府堂内瞬间一片哗然。
(本章完)
许都,荀府某密室。
荀彧和邓芝这对老熟人,时隔多年,又坐在了一起。
当年,正是邓芝奉命潜入魏境,密会荀彧,致以了刘备的招揽之意。
也正是邓芝,说服了荀彧放弃自尽,选择辞官归乡来明哲保身。
多年以后,在这许都孤城之中,随着避难士民流入城中的邓芝,再次登门拜访。
“当年若非伯苗,彧已是一坯黄土,那时相别匆匆,彧尚未谢过伯苗救命之恩。”
“今日难得再会,彧以茶代酒,敬伯苗你了。”
荀彧端起茶碗,仰头一饮而尽。
邓芝亦是一饮而尽,却是笑道:
“荀公言重了,芝当年也是奉了楚王之命,萧太尉之托而已。”
“荀公若真要言谢,还当亲自去谢萧太尉,谢我们楚王才是。”
邓芝言语之中,显然已有暗示。
荀彧又为他添满茶,脸上却浮现敬佩与感激夹杂的神色。
“楚王对彧的看重,彧深感荣幸,萧太尉神机妙算,若天人降世,彧亦是景仰万分。”
“只是现下彧不过一介草民,这许都又为楚王大军围困,彧想去拜谢楚王和萧太尉,只怕也没有机会呀。”
感慨无奈时,荀彧顺手为邓芝添起了茶来。
邓芝却放下茶碗,神色郑重的一拱手:
“荀公乃君子,芝也就不拐弯抹角,自当坦诚相待。”
“芝乃是奉我们萧太尉之命,混入许都来拜会荀公,想请荀公出手,里应外合助我们大将军攻破许都!”
邓芝选择了坦白来意。
荀彧手微微一抖,眼中明显起了一丝波澜。
许都被围,邓芝冒险入城秘密拜访,傻子也能猜到其来意。
荀彧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
只是当邓芝亲口说出,证实了他的猜测时,心头还是为之一震。
这意味着,他为期数年的归隐蛰伏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
个人的生死存亡,荀氏一族的前途命运,必须要做出抉择了。
荀彧并没急于回答,自斟一杯茶,沉吟不语。
当年他是反对曹操称公,他也的确辞官归隐,却并未实质性背叛曹操。
今日若是答应了萧和,便意味着彻底与曹操决叛,背弃了那位曾经的旧主。
荀氏一族,也将跟着他,就此弃魏归楚,倒戈向刘备阵营。
这一步踏出,可就再无回头之路。
曹操不仁,荀彧却非不义之辈。
让他背叛曹操,他精神思想上,岂能没有一丝负罪感?
再者,刘备推行均田制,科举制,从长远看必会侵损荀氏这等顶级大族的利益。
这一点,荀彧又岂会看不明白。
种种利弊,皆是令荀彧犹豫不决,一时难做决断。
邓芝看出荀彧顾虑,遂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我们萧太尉说了,荀公对天下事洞若观火,必能看出楚兴魏亡乃是大势所趋,定然也能看出,许都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
“萧太尉还说了,荀公与程昱陈群之流不同,荀公虽出身士族豪姓,却心存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
“我家楚王虽为楚王,却乃刘氏皇族,拥奉的天子乃先帝遗脉,汉室正统。”
“无论将来谁做天子,那龙座之上所坐之君,必定姓刘。”
“这个天下,也依旧大汉的天下!”
荀彧身形一凛,猛然抬起头看向了邓芝。
邓芝所言,已触及了他本心。
匡扶汉室的本心!
当年他弃袁投曹,不就是看出袁绍有篡汉之心,便欲借曹操之手扶汉?
当年为何与曹操决裂,不就是因曹操先纵子弑君,又以外姓臣子身份僭越称公,篡汉之心昭然若揭?
而现下曹操已称王,离进位为帝,只差一步之遥。
倘若到了那一天,这许都便为魏土。
自己身在此间,是汉民,还是魏民?
刘备却给出了承诺,无论将来是刘协之子继续为天子,还是他顺应天命人心,取而代之,依旧以汉为国号。
汉朝社稷永存,刘氏永为天子!
既是如此,你荀彧又有什么理由,不顺应你扶汉的初心,归附于楚王,助楚王拿下许都呢?
荀彧思绪澎湃,眼中的犹豫顾虑,正在飞速消逝。
邓芝的话中,同样还有威胁之意在内:
无论你荀彧出手不出手相助,许都我们必破,豫州我们必得。
若你袖手旁观,到时许都城破,你和你荀氏一族,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吾之初心,吾之初心…”
荀彧负手而立,望着窗外一轮明月,口中喃喃自语。
眼中那残存的一丝犹豫,也在喃喃自语间,化为乌有。
再次转身时,荀彧已目光如铁。
深吸一口气后,慨然一笑:
“吾与萧伯温斗了多年,没想到这天下间,知我者,却唯他一人。”
“萧伯温非凡人,真乃天人也。”
“楚王得如此人物辅佐,天下焉能不得,汉室岂能不兴!”
啧啧慨赞后,荀彧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烦请伯苗转告萧太尉,彧愿顺应天命,归附楚王,助你们拿下许都!”
邓芝大喜,心下如释重负。
接下就是场面话了,自然少不了什么荀公深明大义,楚王必不负荀公之类…
尔后邓芝话锋一转,问道:
“荀公,但不知你打算如何里应外合,助大将军破城?”
“据芝所知,城中魏将及那些士族豪姓,皆是死忠曹魏的顽逆之徒,荀公辞官多年,手中…”
邓芝没有继续说下去。
言下之意却明了:
你荀彧手中无兵无权,能调动的不过百余家仆,城中文官武吏,士族豪强又于公于私皆死忠于曹操。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里应外合帮我们破城?
荀彧却轻捋细髯,眉宇间掠起久违的自信,笑道:
“彧智计虽不及萧太尉,对付曹纯董昭陈群之流,却还是绰绰有余。”
“总之我自有我的手段,伯苗你只需转告大将军和萧太尉,三日后但见城中三柱狼烟起,便只管攻城便是。”
“彧可保你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攻破许都!”
邓芝先是一怔,旋即笑了。
眼前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荀文若啊。
若放在楚国阵营中,那可是堪比卧龙凤雏的存在。
收拾曹纯,董昭这么一帮人,还需要怀疑他的能力吗?
念及于此。
邓芝遂是宽了心,拱手一笑:
“确实是芝多虑了,有荀公这番话,芝就放心了。”
“那芝这就向城外传信,依荀公之计行事。”
两人就此议定。
邓芝遂交待随行心腹,以重金买通了巡值魏卒,觅得时机,将密信以箭矢射往城外。
围城的楚军,见得密信上留的是邓芝名字,当即献于了关羽萧和。
翁婿二人见计策已成,便传令下去,为破城做准备。
…
三日后,华灯高挂之时。
楚营之内,七万楚军士卒已提前饱餐一顿,养足了精神。
七万将士,披甲执刃,肃立于营内,严阵以待。
大营内,近五十余门神雷炮已造成,也已推至了营门一线。
万事俱备,只等关羽一声令下,这数十门攻城神器,便将推出营门,推至了许都城前。
诸营之内,气氛肃杀,三军将士皆是跃跃欲战,热血沸腾。
关羽与萧和并肩立马,远望着许都城头。
“伯温,那荀彧辞官多年,现下是无兵无权,麾下不过家仆百人而已。”
“他就这点实力,你说他能有什么手段,里应外合助吾破城?”
关羽目光斜望向萧和,眉宇间流露着一丝隐忧。
萧和却淡淡一笑,安慰道:
“大将军放心吧,这位荀令君智计不输于士元,既然他敢放出豪言,自然有万全之策。”
“大将军无需多虑,咱们只管坐等时机便是。”
关羽若有所思,遂不再说话,目光只静看向许都城头。
此刻。
许都城内,荀府中。
华灯高挂,酒香四溢,宾朋满座,一场酒宴正在进行。
宾客的身份,多为陈群等一众颍川士人。
陈群自不必说,现下是曹操眼前红人,现下是许都名义上的文官之首。
剩下这些士人,多也是许都中的高官,其中不少人还兼有武将身份。
自曹魏推行世兵与私兵并行后,士族豪强们纷纷贡献出家奴部曲,编练为了魏军,自己也摇身一变有了武职,以统领自家私兵。
许都这两万守军中,至少有一万左右兵马,皆是士族私兵。
而现在,统帅这些私兵的士族武将,已皆被荀彧宴请至了府中。
宴请的名义,则是共商坚守许都,抗击楚军大计。
荀彧虽已辞官归乡,但在士人中的名望却仍在。
当此许都被围,国难当头之际,曾经的士人之首挺身而出,召集大家伙共商抗楚之策,众人自然是士气大振,尽皆前来赴宴。
酒过数巡,荀彧放下酒杯,轻咳一声。
府堂立时安静下来,陈群等士人们,皆是放下酒杯,目光齐刷刷聚向了荀彧。
众人是目光期许,皆是期待是荀彧发表些激励人心之词,给出御守许都的奇谋良策。
荀彧环扫一眼众人,深吸一口气,高声道:
“诸位,彧今日召集诸将前来,乃是与诸位共商归降大楚之事。”
“彧已决意弃魏归楚,献城归降楚王,不知诸位可愿与彧同行?”
此言一出。
府堂内瞬间一片哗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