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重压
奉天门前。
众大臣正等着进宫。
自从新皇登基后,为了照顾朝中老臣羸弱的身体,一般在天冷的时候会直接让大臣们去奉天殿内召开朝议。
当天气温很低,众人都在耐心等候,甚至有的人公然聚到一块儿,三三两两交谈。
声音不大不小,主要是表明他们谈论的话题正大光明,不算拉帮结派,新皇登基后如今大臣们都比较避讳,生怕别人说他们结党营私。
如今群臣关注的焦点,莫过于李孜省在偏头关左近,主动带兵出塞迎击鞑靼兵马,不但朝中清流文臣对此不理解,就连跟李孜省走得近一些,或是对李孜省有几分同情和理解之人,也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李公公来了。”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刘吉眼前一亮,立即以首辅之身,率先迎上前去,一边走一边大声问询:“李公公,可是招呼我等移步奉天殿内?”
或许刘吉认为自己已成为文臣翘楚,今天要代表群臣参劾李孜省和张峦,所以显得特别激动,处处彰显自己的威仪。
李荣面带歉意之色,摇头道:“今日辍朝一日……概因陛下躬体有恙,需静养以谋康复,诸位请回吧。”
“病了?真的假的?”
刘吉一怔,质疑的言辞几乎是脱口而出。
旁边的徐溥赶紧扯了扯刘吉的衣角,意思是你这话说得大不敬,御史言官随时都有可能参劾你。
李荣朗声道:“虽说现在已经是正月末,但气温并未有明显升高,朝中臣僚多有染病在家静养的,陛下抱恙也无可厚非。陛下传话出来,说是辍朝一日,明日视身体恢复情况才谈是否恢复朝议。”
王恕近前问道:“李公公,敢问陛下可是因西北之事而辍朝不出?”
李荣皱眉不已,驳斥道:“王公,这是臣子已经说的话吗?难道你这般霸道,还不允许陛下生病?咱得明辨是非啊!
“昨日朝会上,你们难道没看到陛下便频频捂嘴咳嗽,过一晚病情加重,不是很正常吗?太医诊断后建议陛下休息,陛下从善如流,这才吩咐辍朝,可不是因为朝中什么事。”
王恕听了脸色多少有些难看。
这个小皇帝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就喜欢逃避,但问题是,他的进取心却很重。
少年心性,既喜欢冒险,又不想对冒险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此怎么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帝王呢?
王恕琢磨了一下又问:“听说那位张学士也抱恙在身,于府上养病,不知二者是否有联系?”
“不知。”
李荣笑着摇头。
问我他们翁婿间是不是相互传染?
不好意思,我也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皇帝生病的消息,说有太医去看过,不过是宽你们的心,不让你们紧咬着不放,仅此而已。
至于陛下是不是跟张峦一样装病,不好意思,那不在我认知范围内。
马文升笑了笑,调侃道:“陛下这病来得可真不是时候。”
李荣环顾当场,看到群臣全都是嘲讽的表情,心里在想,难怪怀公公不让我牵扯其中,看来朝中针对张国丈和李道长,已经达到同仇敌忾的地步?
瞧你们这架势,有一个算一个,都打算要尽情闹腾啊。
陛下于此时突然称病不出,看来也是有原因的。
“各位,再有何消息,司礼监会派人前去传告。”李荣挥手道,“诸位大人,请回吧。”
“走了走了。”
刘吉抬起头,看了看乾清宫方向,不忿地冷哼一声,随即转过身,好似带头大哥一般,迈开步子便往宫门处走。
其他人一看这架势,心知不能强迫一个装病的人上朝,尤其这个人还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
无论朱祐樘是否生病,今天他们都见不到本人,那就只能回去商议出个对策来。
……
……
国丈府。
张峦天不亮就从别院赶回家中,从后门直接来到紧邻后院的那间屋子,沾床后倒头就睡,中午睡醒方知晓覃吉已在外等候多时。
“陛下抱恙。”
一见面覃吉就道,“不过陛下一直关心天象演变,您昨日让人传告入宫,说是最近几天京畿地区的旱情便可缓解,陛下闻听后很高兴。”
仰躺在床上的张峦,随口道:“不知陛下是真病还是……咳咳,用不用我入宫去给陛下诊断一番?”
覃吉惊讶地道:“先生卧榻不起,还这么关心陛下,实在是有心了……我会把您的心意传告给陛下,您还是……先行养好病,再说旁的吧。”
张峦装出有气无力的样子,摇头道:“就算我没法去,让吾儿去其实也一样。你是知道我家里是个什么状况的。”
“这样啊……”
覃吉迟疑了一下,道,“也好,让国舅爷为陛下看看,就算不能诊病,聊聊家常也挺好的。
“汪太医已经去瞧过,说是陛下暂无大碍。话说您推荐的这位汪太医医术可真高明,如今不但得陛下信任,连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都非常推崇,指名道姓要他出诊。您识人可真有一套。”
……
……
得到通报赶回家的张延龄,拿着个药箱,跟随覃吉入宫。
这会儿连张延龄都觉得,朱祐樘是因为不想面对朝中大臣的诘问,才故意装病不出的。
但路上听了覃吉担忧的言语,似乎朱祐樘病情不太乐观,不由满腹疑惑。
“二公子,陛下主要是对西北战事忧心忡忡……怎么到现在也没个消息传来啊……”
覃吉把话头挑明了。
皇帝的病看起来不打紧,但加上心病那问题就严重了。
正所谓内忧外困,刚当上皇帝,就在老丈人撺掇下让一个前朝佞臣跑去西北统兵,偏偏那个佞臣还喜欢瞎折腾,从无统兵经验却敢主动出击,虽然至今仍无确切的消息传回,但按照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打败仗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在面对朝中大臣的诘问,朱祐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张延龄劝解道:“为人君者,最好是把事情看开点儿,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覃吉惊讶地侧过脑袋,望向张延龄,好似在问,这话你是冲着我说的么?难道是要让我以你的话去劝说陛下?
你怎么不当面跟他说呢?
听起来倒像跟说风凉话一样!
不过随后覃吉便带着几分欣喜问道:“莫非二公子已经成功测算出来,西北那边没什么问题了?”
张延龄耸耸肩,理所当然地道:“鞑靼悍然来犯,有朝臣领兵驱除外夷,就算是出塞迎战,难道不应该吗?”
覃吉道:“要是换作边关守将,再或是巡抚都御史,自然没问题。但那位李尚书本就只是临时派往西北统兵,他竟在大同调动卫所兵马保护他前往偏关……您要知道,偏关可不在大同镇地界,这属于跨地域调兵,严重僭越!”
张延龄闻言笑了起来:“李大人能把大同兵马忽悠走,也算是一种本事,不枉自我父亲跟陛下推荐他……”
“忽悠?”
覃吉一脸懵,显然是听不懂这个新词汇。
张延龄道:“就是说他能言善道,让别人愿意跟他卖命,这不变相说明他才能过于突出吗?”
“这样才更让人觉得担心啊。”
覃吉摇头道,“您看他,一介方士出身,先皇时擅权自专,得罪的人不知凡几,如今朝中很多人都敌视他,他却不知收敛,居然还敢公然曲解朝廷的意思,盲目对外夷用兵。陛下恐怕也在后悔,是不是之前不应该重用他呢?”
张延龄笑了笑。
看这状况,朱祐樘确实是个很容易被人左右思想的少年郎。
也可能是他这个皇帝太过心善,没有主见,一边是自己的岳父,一边是包括东宫讲官在内的朝中大臣,很难做出抉择。
现在西北用兵这件事,因为群臣强烈反对,舆情汹汹,一下子就显得张峦不靠谱,似乎是坑了他这个皇帝女婿,以至于内心开始出现动摇。
既如此,那就得给皇帝姐夫下点儿猛药。
不过这猛药一定要来自于李孜省,才能起奇效。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张延龄道,“要说天下间当官的不少,但能像李孜省这般一门心思往上爬,遇事不躲,甚至打仗也敢往前冲的,估计找不出几号人吧?”
覃吉仔细想了想,用力点头:“也是,李孜省如今已是日暮西山,或就靠这次机会重整旗鼓,自然要奋起一搏。希望他不要辜负陛下和张先生,还有二公子您的信任。”
(本章完)
奉天门前。
众大臣正等着进宫。
自从新皇登基后,为了照顾朝中老臣羸弱的身体,一般在天冷的时候会直接让大臣们去奉天殿内召开朝议。
当天气温很低,众人都在耐心等候,甚至有的人公然聚到一块儿,三三两两交谈。
声音不大不小,主要是表明他们谈论的话题正大光明,不算拉帮结派,新皇登基后如今大臣们都比较避讳,生怕别人说他们结党营私。
如今群臣关注的焦点,莫过于李孜省在偏头关左近,主动带兵出塞迎击鞑靼兵马,不但朝中清流文臣对此不理解,就连跟李孜省走得近一些,或是对李孜省有几分同情和理解之人,也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李公公来了。”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刘吉眼前一亮,立即以首辅之身,率先迎上前去,一边走一边大声问询:“李公公,可是招呼我等移步奉天殿内?”
或许刘吉认为自己已成为文臣翘楚,今天要代表群臣参劾李孜省和张峦,所以显得特别激动,处处彰显自己的威仪。
李荣面带歉意之色,摇头道:“今日辍朝一日……概因陛下躬体有恙,需静养以谋康复,诸位请回吧。”
“病了?真的假的?”
刘吉一怔,质疑的言辞几乎是脱口而出。
旁边的徐溥赶紧扯了扯刘吉的衣角,意思是你这话说得大不敬,御史言官随时都有可能参劾你。
李荣朗声道:“虽说现在已经是正月末,但气温并未有明显升高,朝中臣僚多有染病在家静养的,陛下抱恙也无可厚非。陛下传话出来,说是辍朝一日,明日视身体恢复情况才谈是否恢复朝议。”
王恕近前问道:“李公公,敢问陛下可是因西北之事而辍朝不出?”
李荣皱眉不已,驳斥道:“王公,这是臣子已经说的话吗?难道你这般霸道,还不允许陛下生病?咱得明辨是非啊!
“昨日朝会上,你们难道没看到陛下便频频捂嘴咳嗽,过一晚病情加重,不是很正常吗?太医诊断后建议陛下休息,陛下从善如流,这才吩咐辍朝,可不是因为朝中什么事。”
王恕听了脸色多少有些难看。
这个小皇帝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就喜欢逃避,但问题是,他的进取心却很重。
少年心性,既喜欢冒险,又不想对冒险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此怎么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帝王呢?
王恕琢磨了一下又问:“听说那位张学士也抱恙在身,于府上养病,不知二者是否有联系?”
“不知。”
李荣笑着摇头。
问我他们翁婿间是不是相互传染?
不好意思,我也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皇帝生病的消息,说有太医去看过,不过是宽你们的心,不让你们紧咬着不放,仅此而已。
至于陛下是不是跟张峦一样装病,不好意思,那不在我认知范围内。
马文升笑了笑,调侃道:“陛下这病来得可真不是时候。”
李荣环顾当场,看到群臣全都是嘲讽的表情,心里在想,难怪怀公公不让我牵扯其中,看来朝中针对张国丈和李道长,已经达到同仇敌忾的地步?
瞧你们这架势,有一个算一个,都打算要尽情闹腾啊。
陛下于此时突然称病不出,看来也是有原因的。
“各位,再有何消息,司礼监会派人前去传告。”李荣挥手道,“诸位大人,请回吧。”
“走了走了。”
刘吉抬起头,看了看乾清宫方向,不忿地冷哼一声,随即转过身,好似带头大哥一般,迈开步子便往宫门处走。
其他人一看这架势,心知不能强迫一个装病的人上朝,尤其这个人还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
无论朱祐樘是否生病,今天他们都见不到本人,那就只能回去商议出个对策来。
……
……
国丈府。
张峦天不亮就从别院赶回家中,从后门直接来到紧邻后院的那间屋子,沾床后倒头就睡,中午睡醒方知晓覃吉已在外等候多时。
“陛下抱恙。”
一见面覃吉就道,“不过陛下一直关心天象演变,您昨日让人传告入宫,说是最近几天京畿地区的旱情便可缓解,陛下闻听后很高兴。”
仰躺在床上的张峦,随口道:“不知陛下是真病还是……咳咳,用不用我入宫去给陛下诊断一番?”
覃吉惊讶地道:“先生卧榻不起,还这么关心陛下,实在是有心了……我会把您的心意传告给陛下,您还是……先行养好病,再说旁的吧。”
张峦装出有气无力的样子,摇头道:“就算我没法去,让吾儿去其实也一样。你是知道我家里是个什么状况的。”
“这样啊……”
覃吉迟疑了一下,道,“也好,让国舅爷为陛下看看,就算不能诊病,聊聊家常也挺好的。
“汪太医已经去瞧过,说是陛下暂无大碍。话说您推荐的这位汪太医医术可真高明,如今不但得陛下信任,连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都非常推崇,指名道姓要他出诊。您识人可真有一套。”
……
……
得到通报赶回家的张延龄,拿着个药箱,跟随覃吉入宫。
这会儿连张延龄都觉得,朱祐樘是因为不想面对朝中大臣的诘问,才故意装病不出的。
但路上听了覃吉担忧的言语,似乎朱祐樘病情不太乐观,不由满腹疑惑。
“二公子,陛下主要是对西北战事忧心忡忡……怎么到现在也没个消息传来啊……”
覃吉把话头挑明了。
皇帝的病看起来不打紧,但加上心病那问题就严重了。
正所谓内忧外困,刚当上皇帝,就在老丈人撺掇下让一个前朝佞臣跑去西北统兵,偏偏那个佞臣还喜欢瞎折腾,从无统兵经验却敢主动出击,虽然至今仍无确切的消息传回,但按照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打败仗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在面对朝中大臣的诘问,朱祐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张延龄劝解道:“为人君者,最好是把事情看开点儿,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覃吉惊讶地侧过脑袋,望向张延龄,好似在问,这话你是冲着我说的么?难道是要让我以你的话去劝说陛下?
你怎么不当面跟他说呢?
听起来倒像跟说风凉话一样!
不过随后覃吉便带着几分欣喜问道:“莫非二公子已经成功测算出来,西北那边没什么问题了?”
张延龄耸耸肩,理所当然地道:“鞑靼悍然来犯,有朝臣领兵驱除外夷,就算是出塞迎战,难道不应该吗?”
覃吉道:“要是换作边关守将,再或是巡抚都御史,自然没问题。但那位李尚书本就只是临时派往西北统兵,他竟在大同调动卫所兵马保护他前往偏关……您要知道,偏关可不在大同镇地界,这属于跨地域调兵,严重僭越!”
张延龄闻言笑了起来:“李大人能把大同兵马忽悠走,也算是一种本事,不枉自我父亲跟陛下推荐他……”
“忽悠?”
覃吉一脸懵,显然是听不懂这个新词汇。
张延龄道:“就是说他能言善道,让别人愿意跟他卖命,这不变相说明他才能过于突出吗?”
“这样才更让人觉得担心啊。”
覃吉摇头道,“您看他,一介方士出身,先皇时擅权自专,得罪的人不知凡几,如今朝中很多人都敌视他,他却不知收敛,居然还敢公然曲解朝廷的意思,盲目对外夷用兵。陛下恐怕也在后悔,是不是之前不应该重用他呢?”
张延龄笑了笑。
看这状况,朱祐樘确实是个很容易被人左右思想的少年郎。
也可能是他这个皇帝太过心善,没有主见,一边是自己的岳父,一边是包括东宫讲官在内的朝中大臣,很难做出抉择。
现在西北用兵这件事,因为群臣强烈反对,舆情汹汹,一下子就显得张峦不靠谱,似乎是坑了他这个皇帝女婿,以至于内心开始出现动摇。
既如此,那就得给皇帝姐夫下点儿猛药。
不过这猛药一定要来自于李孜省,才能起奇效。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张延龄道,“要说天下间当官的不少,但能像李孜省这般一门心思往上爬,遇事不躲,甚至打仗也敢往前冲的,估计找不出几号人吧?”
覃吉仔细想了想,用力点头:“也是,李孜省如今已是日暮西山,或就靠这次机会重整旗鼓,自然要奋起一搏。希望他不要辜负陛下和张先生,还有二公子您的信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