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长安谋定,合纵事败,外患暂止
雨后的咸阳城笼罩在薄雾之中,青石板路上积水映照着铅灰色的天空。
嬴成蟜站在白起府邸的庭院里,靴底碾碎了一片飘落的槐叶。
他抬头,望着那株百年老槐。
雨水顺着枝叶滴落,在石阶上溅起细小的水。
“白公。”少年的声音有些沙哑,以及掩饰不住的悲痛:“王公死了。”
白起背对着他,满头长白发遮住了这位人屠一切情绪。
老人微弯的脊背略微低垂,握着黄铜酒樽的手指微微收紧,酒樽表面凝结的水珠顺着他的指缝滑落。
“我知道。”白起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蒙骜、王龁,都曾是他的副将。
短短数日,他的副将都死了,死在了他这个已死之人前面。
而他本来是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
自从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听过那如雷的嚎声,白起一直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因为死亡而受到触动。
人屠举樽独饮酒,他高估自己了。
但他不后悔。
再来一次,他依然会这么做。
想要成大事,就必须要忍耐。
庭院里一时静寂,时不时响起树叶上积蓄的雨水滑落,敲打在石阶上的声响。
潮湿的空气里混合着泥土和槐的味道,嬴成蟜深吸一口气:
“怪我,我没有想到”
“收起你的仁慈吧!”人屠摔樽,硬生生打断:“你既然不坐王位,就引导不了大势。王上不断替换官位,踩着老秦贵族的脊骨抽老秦贵族的血,早晚都是这个下场!权谋一事是你所长,非我所长,你看不明白吗?”
嬴成蟜不语,微微垂首。
他当然看的明白。
事已至此,王龁不死,李龁、赵龁也会死。
荀子门生是新的势力,一个新的势力入场就要挤压旧的势力,就要旧的势力让出利益。
他的兄长考虑到老秦贵族祖上功劳,并不想挥舞秦剑,只想要安安稳稳得以新人换旧人。
老秦贵族不会觉得王上仁慈,只会觉得王上欺人太甚!
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既得利益者心甘情愿让出利益。
他们势必反扑。
要么扑死自己,要么扑死新人。
每一次新旧交替,都是血淋淋。
人屠轻叹一口气,语气缓和下来:
“老夫听说王上要熊氏那俩小子调查此案?”
“是,熊启已经动手了。”嬴成蟜向前走了两步:“他栽赃百里盛,在百里盛的住所藏匿罪证,以百里盛之口吊出孟家、西家……熊启、熊文说是他们合谋派人刺杀了王公,但……实是屈打成招。”
“什么是屈打成招?”白起转身,那张刀削斧劈极具立体感的面庞在年老时依旧极有魅力。
他的眼睛微微发红,其中似有晶莹闪过,只是一瞬就不见了:
“你是说他抓了百里盛,用烙铁烫百里盛的背,用竹签钉百里盛的指甲吗?你以为王上不知道?”
嬴成蟜再次默然。
他想起今早在宫门外看到的血迹——那些被拖着走的贵族们在青石板上留下暗红色痕迹。
“程序正义……结果正义……”嬴成蟜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你在说甚?”白起疑惑,他听得懂每个字,听不懂连起来的意思。
“没什么。”嬴成蟜摇摇头,不肯继续说了。
白起冷哼一声,权谋真是最肮脏的物件!
“小子。”人屠面庞冷硬,说出来的话却透着一股无力感:“这个时候外国要是来伐,蒙骜王龁白死,我白起白活。”
当此武将对秦王政有所怀疑之际,面对外敌,只有他白起站出来才能稳住秦国军心。
只是他若站出来,一切就都白费了。
“我听说你和燕丹有约定。你送他归燕,他举兵伐赵。”人屠声音中藏着一丝希冀:“他会信守承诺吗?”
若是燕攻赵,那秦国就不担心燕、赵打来了。
剩下有实力的大国就是魏、楚、齐。
齐和秦在蜜月期,齐公主还在等着嬴成蟜去接亲,不太可能会参与围攻秦的战斗。
那就只剩下魏、楚了。
这两个国家……白起眼睛微眯。
这两个国家若是敢来函谷关叩关,那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杀了百万人还不能统一天下,那就杀两百万!三百万!杀到其他各国无有生力量反抗为止!
“燕丹不太可能伐赵……”嬴成蟜摇摇头,话锋一转:“但白公不必担心,这场合纵赵国组不起来。”
“你确定?”白起眼放精芒:“你凭甚如此说?”
————
赵国,邯郸,赵王宫。
赵王寝宫的黄铜灯盏里,鲛油燃烧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赵王偃斜倚在雕案几后,左手指间把玩着一枚和田玉璧。和田玉璧在他指间转动,映着灯光泛出温润的光泽。
右手伸进郭开敞开的衣领,抚摸着郭开肌肤,慵懒开口道:
“美人,雁门关那边有消息了吗?”
郭开靠在赵王偃怀里,道:
“回王上,李牧派人送来军报,说边关胡人又有异动。”
赵王偃手中的玉璧突然停住:
“又是这个借口!
“寡人要他回邯郸商议伐秦之事,他就用胡人作梗!”
郭开目中闪过一丝锋芒,迅速敛去,媚笑道:
“王上息怒,李牧毕竟与先王有约在先,非赵国生死大事不归。”
“什么狗屁约定!”赵王偃猛地将玉璧拍在案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父王召他!他最后没有归吗?他就是不把寡人放在眼里!”
一旁的侍从吓得后退半步。
赵王偃扯开郭开衣衫,眸中闪过暴虐:
“燕国那边如何了?”
“燕国拒绝参与伐秦。”郭开犹豫了一下:“我们使者刚入燕境,便遭驱逐。”
“燕喜好胆!”赵王偃怒色更盛。
燕王喜这条向他摇尾乞怜,割地求和的狗竟然如此大胆了!
“王上,若燕国不参与……”郭开的话还没说完,赵王偃就摆手不听了。
赵王偃快步自温柔乡中起身,走到悬挂的舆图前,盯着看了半晌。
突然,手指重重地点在燕国的“蓟”字上。
“传令下去。”赵王偃的声音突然冷静下来:“暂缓伐秦计划。”
郭开如一株藤蔓般,自塌上生长蔓延缠到赵王偃的身上,惊讶道:
“王上?”
“燕国不参战,这还打个屁!”赵王偃冷笑,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寡人可不想重蹈覆辙,再被燕国偷袭后方。”
————
咸阳城,虎熊坊,蒙家宅邸。
一所居室内,蒙恬正在书房擦拭佩剑,独臂的他做这个举动都有些费劲。
烛光映照下,剑身上的云纹如水波般流动。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少主。”亲卫压低声音,道:“长安君到访。”
[这个时辰?]蒙恬眉头一皱,迅速将佩剑归鞘。
他整了整衣冠:
“请君侯进来。”
很快,嬴成蟜披着斗篷快步走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湿气。
少年随手摘下斗篷,露出那张略显疲惫的脸。
“蒙兄,深夜打扰了。”
蒙恬示意领着少年进来的亲卫退下。
待房门关上后,蒙恬才开口:
“君侯为何事而来?”
嬴成蟜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
“燕国不会参与伐秦了,燕国驱逐了赵国使者。”
蒙恬接过竹简,借着烛光快速浏览,面上一喜:
“这是好事,但……”
犹豫一下,道:
“君侯为何特意来告知恬呢?”
“因为王兄需要知道,他最能信任的将领是谁。”嬴成蟜直视蒙恬的眼睛:“蒙兄,和王兄有谊者,不多了。”
蒙恬的背脊不自觉地挺直,一脸正色地发誓:
“恬誓死效忠王上!
”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嬴成蟜露出笑容,点点头。
少年走到窗前,望着北方的夜空:
“李牧在雁门关按兵不动,燕国拒绝参战,赵国已经暂缓伐秦计划。”
“君侯运筹帷幄。”蒙恬由衷赞叹,话锋一转:“但若是白起将军尚在,当可击之。”
嬴成蟜转首,面有遗憾之色:
“武安君已逝,这些话不必再提。”
蒙恬点点头,仿佛只是随口说了句话:
“恬明白。”
独臂蒙家少主常看长安君跑武安君宅邸,次数太多了。
————
蓟城的清晨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燕太子丹站在宫殿的露台上,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天色,手中握着一封刚刚写好的密信,墨迹尚未干透。
“鞠武。”燕太子丹的声音冷静而沉稳:“派人将这封信秘密送往咸阳,务必交到嬴成蟜手中。”
鞠武接过信函,小心地收入袖中:
“王……太子,信中可要提及伐赵之事?”
燕太子丹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孤在信中言明。
“燕国新立,百废待兴,实难履行伐赵之约。”
转身望向南方:
“但孤特意强调,燕国绝不会参与伐秦之事。”
“殿下高明。”鞠武躬身道:“如此既保全了我国利益,又给了长安君一个顺水人情。”
燕太子丹轻轻抚摸着腰间佩剑:
“长安君助寡人归国,寡人自然记得这份情意,但……燕国利益高于一切!”
为了燕国不惜弑父的燕丹目光骤然变得锐利:
“传令边境守军,加强戒备。
“若赵国向西南,我们便向西!”
赵的西南是秦,燕的西是赵。
他眼中的寒光,让鞠武这个师长都不自觉地后退半步,眼中却是热泪盈眶。
燕有明君啊!
“臣明白了。”鞠武深深一揖,转身离去。
燕太子丹独自站在露台上,望着咸阳的方向。
晨光中,他的面容显得格外坚毅。
“长安君,你是君子。”他轻声自语:“燕是小人……”
泪盈眶,未落。
风吹过,带走。
弑父……他归燕之前,从未想过。
————
咸阳宫,奉天殿。
灯盏里的火焰不安地跳动着。
秦王政将竹简重重摔在案几上,声响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五国联军?”他的声音冷得像冰:“寡人还没去找他们,他们倒先送上门来了。”
阶下,熊启躬身而立,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他偷偷抬眼,看了看秦王政的脸色,又迅速低下头。
“王上。”熊启的声音有些发颤:“臣已经查明,王龁之死确为老秦贵族所为。他们勾结外敌,意图……”
“是吗?”秦王政突然打断他,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熊启的背脊一阵发凉,感觉王上的目光像刀子一样刮过他的后颈,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证据确凿。”一旁的熊文硬着头皮,声音越来越小:“百里盛已经招供……”
“这件事容后再议。”秦王政突然站起身,玄色王袍上的金线刺绣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踱走两步,道:
“寡人刚收到消息,燕国拒绝参与伐秦。”
左右两相惊讶抬头,这确实是个意外的消息,两人本来还想利用与楚国的紧密联系破解这次合纵。
“解寡人忧者,秦国难者,成蟜也。”秦王政笑得很自然。
熊启不解:
“王上是说……?”
“燕丹能顺利归国,全靠成蟜相助。”秦王政的声音里带着不加掩饰的赞赏:“虽然燕丹没有如约伐赵,但至少……”
“至少赵国不敢轻举妄动了。”熊文做恍然大悟状:“王上英明。”
秦王政转身,目光如炬:
“传令,加强边境防守。
“叫成蟜来见寡人。”
————
十日后,函谷关。
嬴成蟜站在城楼上,手中握着燕太子丹的密信。
晨光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
“君侯。”身后传来蒙恬的声音:“刚收到边境急报,赵国大军未动。”
嬴成蟜攥着燕丹寄来的丝帛,没什么喜色:
“意料之中。
“喏,燕丹寄来的。”
蒙恬上前一步,与嬴成蟜并肩而立:
“燕太子丹在信中如何说?”
嬴成蟜展开丝帛,轻声念道:
“燕国新立,百废待兴,实难履行伐赵之约。
“然秦燕之谊,丹铭记于心,绝不相负……”
念完信的少年将丝帛递给蒙恬,笑道:
“这物件不大,却可装丹的脸面。”
蒙恬接过,阅览,若有所思:
“燕太子丹这是……”
“既给了我们面子,又保全了燕国利益。”嬴成蟜伸个懒腰:“本来也没想着他能履行诺言,王室哪有那么多践诺者?只要燕国不参战就行了。燕国不参战,赵国就不敢轻举妄动。燕国风评,在赵国差得很呐。”
“主君!王上召你入宫!”呼还在很远处,声音便传过来了。
“走吧,一起。”嬴成蟜叫上蒙恬,笑道:“外患暂解,该处理内忧了。”
蒙恬笑不出来。
少年眼中的杀意,太重了……重的他心中发寒。
从那个平叛的夜过后,蒙恬就对长安君这个贤德君子的号很是不解。
这个杀人杀的如此熟练的少年,哪里贤德了?
(本章完)
雨后的咸阳城笼罩在薄雾之中,青石板路上积水映照着铅灰色的天空。
嬴成蟜站在白起府邸的庭院里,靴底碾碎了一片飘落的槐叶。
他抬头,望着那株百年老槐。
雨水顺着枝叶滴落,在石阶上溅起细小的水。
“白公。”少年的声音有些沙哑,以及掩饰不住的悲痛:“王公死了。”
白起背对着他,满头长白发遮住了这位人屠一切情绪。
老人微弯的脊背略微低垂,握着黄铜酒樽的手指微微收紧,酒樽表面凝结的水珠顺着他的指缝滑落。
“我知道。”白起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蒙骜、王龁,都曾是他的副将。
短短数日,他的副将都死了,死在了他这个已死之人前面。
而他本来是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
自从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听过那如雷的嚎声,白起一直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因为死亡而受到触动。
人屠举樽独饮酒,他高估自己了。
但他不后悔。
再来一次,他依然会这么做。
想要成大事,就必须要忍耐。
庭院里一时静寂,时不时响起树叶上积蓄的雨水滑落,敲打在石阶上的声响。
潮湿的空气里混合着泥土和槐的味道,嬴成蟜深吸一口气:
“怪我,我没有想到”
“收起你的仁慈吧!”人屠摔樽,硬生生打断:“你既然不坐王位,就引导不了大势。王上不断替换官位,踩着老秦贵族的脊骨抽老秦贵族的血,早晚都是这个下场!权谋一事是你所长,非我所长,你看不明白吗?”
嬴成蟜不语,微微垂首。
他当然看的明白。
事已至此,王龁不死,李龁、赵龁也会死。
荀子门生是新的势力,一个新的势力入场就要挤压旧的势力,就要旧的势力让出利益。
他的兄长考虑到老秦贵族祖上功劳,并不想挥舞秦剑,只想要安安稳稳得以新人换旧人。
老秦贵族不会觉得王上仁慈,只会觉得王上欺人太甚!
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既得利益者心甘情愿让出利益。
他们势必反扑。
要么扑死自己,要么扑死新人。
每一次新旧交替,都是血淋淋。
人屠轻叹一口气,语气缓和下来:
“老夫听说王上要熊氏那俩小子调查此案?”
“是,熊启已经动手了。”嬴成蟜向前走了两步:“他栽赃百里盛,在百里盛的住所藏匿罪证,以百里盛之口吊出孟家、西家……熊启、熊文说是他们合谋派人刺杀了王公,但……实是屈打成招。”
“什么是屈打成招?”白起转身,那张刀削斧劈极具立体感的面庞在年老时依旧极有魅力。
他的眼睛微微发红,其中似有晶莹闪过,只是一瞬就不见了:
“你是说他抓了百里盛,用烙铁烫百里盛的背,用竹签钉百里盛的指甲吗?你以为王上不知道?”
嬴成蟜再次默然。
他想起今早在宫门外看到的血迹——那些被拖着走的贵族们在青石板上留下暗红色痕迹。
“程序正义……结果正义……”嬴成蟜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你在说甚?”白起疑惑,他听得懂每个字,听不懂连起来的意思。
“没什么。”嬴成蟜摇摇头,不肯继续说了。
白起冷哼一声,权谋真是最肮脏的物件!
“小子。”人屠面庞冷硬,说出来的话却透着一股无力感:“这个时候外国要是来伐,蒙骜王龁白死,我白起白活。”
当此武将对秦王政有所怀疑之际,面对外敌,只有他白起站出来才能稳住秦国军心。
只是他若站出来,一切就都白费了。
“我听说你和燕丹有约定。你送他归燕,他举兵伐赵。”人屠声音中藏着一丝希冀:“他会信守承诺吗?”
若是燕攻赵,那秦国就不担心燕、赵打来了。
剩下有实力的大国就是魏、楚、齐。
齐和秦在蜜月期,齐公主还在等着嬴成蟜去接亲,不太可能会参与围攻秦的战斗。
那就只剩下魏、楚了。
这两个国家……白起眼睛微眯。
这两个国家若是敢来函谷关叩关,那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杀了百万人还不能统一天下,那就杀两百万!三百万!杀到其他各国无有生力量反抗为止!
“燕丹不太可能伐赵……”嬴成蟜摇摇头,话锋一转:“但白公不必担心,这场合纵赵国组不起来。”
“你确定?”白起眼放精芒:“你凭甚如此说?”
————
赵国,邯郸,赵王宫。
赵王寝宫的黄铜灯盏里,鲛油燃烧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赵王偃斜倚在雕案几后,左手指间把玩着一枚和田玉璧。和田玉璧在他指间转动,映着灯光泛出温润的光泽。
右手伸进郭开敞开的衣领,抚摸着郭开肌肤,慵懒开口道:
“美人,雁门关那边有消息了吗?”
郭开靠在赵王偃怀里,道:
“回王上,李牧派人送来军报,说边关胡人又有异动。”
赵王偃手中的玉璧突然停住:
“又是这个借口!
“寡人要他回邯郸商议伐秦之事,他就用胡人作梗!”
郭开目中闪过一丝锋芒,迅速敛去,媚笑道:
“王上息怒,李牧毕竟与先王有约在先,非赵国生死大事不归。”
“什么狗屁约定!”赵王偃猛地将玉璧拍在案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父王召他!他最后没有归吗?他就是不把寡人放在眼里!”
一旁的侍从吓得后退半步。
赵王偃扯开郭开衣衫,眸中闪过暴虐:
“燕国那边如何了?”
“燕国拒绝参与伐秦。”郭开犹豫了一下:“我们使者刚入燕境,便遭驱逐。”
“燕喜好胆!”赵王偃怒色更盛。
燕王喜这条向他摇尾乞怜,割地求和的狗竟然如此大胆了!
“王上,若燕国不参与……”郭开的话还没说完,赵王偃就摆手不听了。
赵王偃快步自温柔乡中起身,走到悬挂的舆图前,盯着看了半晌。
突然,手指重重地点在燕国的“蓟”字上。
“传令下去。”赵王偃的声音突然冷静下来:“暂缓伐秦计划。”
郭开如一株藤蔓般,自塌上生长蔓延缠到赵王偃的身上,惊讶道:
“王上?”
“燕国不参战,这还打个屁!”赵王偃冷笑,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寡人可不想重蹈覆辙,再被燕国偷袭后方。”
————
咸阳城,虎熊坊,蒙家宅邸。
一所居室内,蒙恬正在书房擦拭佩剑,独臂的他做这个举动都有些费劲。
烛光映照下,剑身上的云纹如水波般流动。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少主。”亲卫压低声音,道:“长安君到访。”
[这个时辰?]蒙恬眉头一皱,迅速将佩剑归鞘。
他整了整衣冠:
“请君侯进来。”
很快,嬴成蟜披着斗篷快步走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湿气。
少年随手摘下斗篷,露出那张略显疲惫的脸。
“蒙兄,深夜打扰了。”
蒙恬示意领着少年进来的亲卫退下。
待房门关上后,蒙恬才开口:
“君侯为何事而来?”
嬴成蟜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
“燕国不会参与伐秦了,燕国驱逐了赵国使者。”
蒙恬接过竹简,借着烛光快速浏览,面上一喜:
“这是好事,但……”
犹豫一下,道:
“君侯为何特意来告知恬呢?”
“因为王兄需要知道,他最能信任的将领是谁。”嬴成蟜直视蒙恬的眼睛:“蒙兄,和王兄有谊者,不多了。”
蒙恬的背脊不自觉地挺直,一脸正色地发誓:
“恬誓死效忠王上!
”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嬴成蟜露出笑容,点点头。
少年走到窗前,望着北方的夜空:
“李牧在雁门关按兵不动,燕国拒绝参战,赵国已经暂缓伐秦计划。”
“君侯运筹帷幄。”蒙恬由衷赞叹,话锋一转:“但若是白起将军尚在,当可击之。”
嬴成蟜转首,面有遗憾之色:
“武安君已逝,这些话不必再提。”
蒙恬点点头,仿佛只是随口说了句话:
“恬明白。”
独臂蒙家少主常看长安君跑武安君宅邸,次数太多了。
————
蓟城的清晨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燕太子丹站在宫殿的露台上,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天色,手中握着一封刚刚写好的密信,墨迹尚未干透。
“鞠武。”燕太子丹的声音冷静而沉稳:“派人将这封信秘密送往咸阳,务必交到嬴成蟜手中。”
鞠武接过信函,小心地收入袖中:
“王……太子,信中可要提及伐赵之事?”
燕太子丹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孤在信中言明。
“燕国新立,百废待兴,实难履行伐赵之约。”
转身望向南方:
“但孤特意强调,燕国绝不会参与伐秦之事。”
“殿下高明。”鞠武躬身道:“如此既保全了我国利益,又给了长安君一个顺水人情。”
燕太子丹轻轻抚摸着腰间佩剑:
“长安君助寡人归国,寡人自然记得这份情意,但……燕国利益高于一切!”
为了燕国不惜弑父的燕丹目光骤然变得锐利:
“传令边境守军,加强戒备。
“若赵国向西南,我们便向西!”
赵的西南是秦,燕的西是赵。
他眼中的寒光,让鞠武这个师长都不自觉地后退半步,眼中却是热泪盈眶。
燕有明君啊!
“臣明白了。”鞠武深深一揖,转身离去。
燕太子丹独自站在露台上,望着咸阳的方向。
晨光中,他的面容显得格外坚毅。
“长安君,你是君子。”他轻声自语:“燕是小人……”
泪盈眶,未落。
风吹过,带走。
弑父……他归燕之前,从未想过。
————
咸阳宫,奉天殿。
灯盏里的火焰不安地跳动着。
秦王政将竹简重重摔在案几上,声响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五国联军?”他的声音冷得像冰:“寡人还没去找他们,他们倒先送上门来了。”
阶下,熊启躬身而立,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他偷偷抬眼,看了看秦王政的脸色,又迅速低下头。
“王上。”熊启的声音有些发颤:“臣已经查明,王龁之死确为老秦贵族所为。他们勾结外敌,意图……”
“是吗?”秦王政突然打断他,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熊启的背脊一阵发凉,感觉王上的目光像刀子一样刮过他的后颈,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证据确凿。”一旁的熊文硬着头皮,声音越来越小:“百里盛已经招供……”
“这件事容后再议。”秦王政突然站起身,玄色王袍上的金线刺绣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踱走两步,道:
“寡人刚收到消息,燕国拒绝参与伐秦。”
左右两相惊讶抬头,这确实是个意外的消息,两人本来还想利用与楚国的紧密联系破解这次合纵。
“解寡人忧者,秦国难者,成蟜也。”秦王政笑得很自然。
熊启不解:
“王上是说……?”
“燕丹能顺利归国,全靠成蟜相助。”秦王政的声音里带着不加掩饰的赞赏:“虽然燕丹没有如约伐赵,但至少……”
“至少赵国不敢轻举妄动了。”熊文做恍然大悟状:“王上英明。”
秦王政转身,目光如炬:
“传令,加强边境防守。
“叫成蟜来见寡人。”
————
十日后,函谷关。
嬴成蟜站在城楼上,手中握着燕太子丹的密信。
晨光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
“君侯。”身后传来蒙恬的声音:“刚收到边境急报,赵国大军未动。”
嬴成蟜攥着燕丹寄来的丝帛,没什么喜色:
“意料之中。
“喏,燕丹寄来的。”
蒙恬上前一步,与嬴成蟜并肩而立:
“燕太子丹在信中如何说?”
嬴成蟜展开丝帛,轻声念道:
“燕国新立,百废待兴,实难履行伐赵之约。
“然秦燕之谊,丹铭记于心,绝不相负……”
念完信的少年将丝帛递给蒙恬,笑道:
“这物件不大,却可装丹的脸面。”
蒙恬接过,阅览,若有所思:
“燕太子丹这是……”
“既给了我们面子,又保全了燕国利益。”嬴成蟜伸个懒腰:“本来也没想着他能履行诺言,王室哪有那么多践诺者?只要燕国不参战就行了。燕国不参战,赵国就不敢轻举妄动。燕国风评,在赵国差得很呐。”
“主君!王上召你入宫!”呼还在很远处,声音便传过来了。
“走吧,一起。”嬴成蟜叫上蒙恬,笑道:“外患暂解,该处理内忧了。”
蒙恬笑不出来。
少年眼中的杀意,太重了……重的他心中发寒。
从那个平叛的夜过后,蒙恬就对长安君这个贤德君子的号很是不解。
这个杀人杀的如此熟练的少年,哪里贤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