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南阳镇
(渣更一章,今天约会呢……)
徐州。
原来的知府衙门,已经变成临时的皇帝行宫,以及汉军前线作战指挥部,聂宇在此召开战前军事会议。
来开会的人不少,既有杨芳、白楠在内的汉军各师高级将领,又有随军而来的秘书官、参谋官,就连哈达这个索伦千总(大汉皇帝封的),都被允许旁听会议。
杨芳仔细端详桌上地图,随后拿起墨块对着曹州府圈画一笔:“陛下,以曹州府目前战况推论,还有陈(兴业)司长传回线报,曹州义军要拿下曹州府城或许有些难度,但府城以外地盘,应该问题是不大了。而且,就以目前曹州清军的抵抗规模,义军的推进速度来看,陈司长传回线报应当确凿无虞,清军确实将军队都调离驻地,集中于济南府协防了。”
白楠挠了挠头,有些摸不着头脑:“清军到底怎么想的?把军队都调到济南府,这是除了济南,其它地方都不要了?”
杨芳说道:“清军怎么想的不重要,关键在于我军接下来该怎么打?”说罢转身朝向正坐的皇帝,拱手说道:“陛下,山东清军已将各路主力集结于济南府,不论意欲何为,我军都必须有所动作,不能只让曹州义军孤军作战。”
聂宇问道:“杨卿是怎么想的?”
杨芳没有迟疑,当即回答道:“臣以为,应当即刻调军北上,我军兵力现已充足,粮草军械都已齐备,正是北上的好时机。”
话只说一半,剩下一半是给聂宇这个皇帝留的。
皇帝御驾亲征,作为将领,杨芳自然不好夺了皇帝风头,更不能皇帝没说话,就自己定好战略计划。
“嗯,”聂宇点头说道,“那就打吧!朕这次虽说是御驾亲征,但具体该怎么打,还是由你们自己去判断,不用担心朕会插手胡来。”
真正的御驾亲征,大多都是如此。
皇帝只是把御驾搬到前线坐镇,把握战略上的大方向,对关键战事做出决断,同时提振军心士气,保障军队的后勤。
除此意外,基本不会太插手前线将领主帅的指挥。
毕竟,就算聂宇本人算是马上皇帝出身,但论起打仗指挥,他肯定是不如杨芳这些天生将才,甚至连何顺安、陈有年这几个野路子,都只能算是不上不下。
得到了皇帝首肯,杨芳当即给出自己想好的战略方案:“既然山东的清军集结于济南府,那不论清军想做什么,我军只需沿着大运河北上,先行拿下南阳镇,便能趁此战机雄踞山东以南,切割南北战场。”
听到南阳镇,众人连忙顺着地图看过去,就见那是山东境内运河南段的一个小镇。
此镇刚好在鱼台县东北部,跟几百年后的南阳镇不同,现在的南阳镇地形非常的恶心人。
它的东边是独山湖,西边是南阳湖,南阳镇就是两湖中间的一条狭长陆地,大运河又从南阳镇中间穿过去,往北还要连通三条河流支脉。
换言之,拿下了南阳镇这块战略要地,汉军就能分割山东战场。
曹州府、济宁州基本就算是丢了,就连兖州府都难以保全。
清军要想攻打汉军,压根没办法。因为清军没有水师,清军的水师早就被灭完了,要么就被汉军收编了,哪还有像样的水师。
没有水师,就破不了南阳镇,破不了南阳镇,汉军就能雄踞南阳镇,随时打靠近大运河南部的任何地方。
果然是天生的将才啊!
一眼就看出了南阳镇的重要性,跟这样的天赋性将领,汉军这边的普通将领确实是没法比,只能凭经验和套公式。
聂宇看过杨芳的战略预案,没有反对,直接就在会议上敲定。
战略敲定,汉军北上。
汉军水师也不用临时调动,因为此前的运输军粮、军械等杂务,一直都是长江水师在负责护航。
现在不过是把护航任务,扩展到了南阳镇前线。
徐州的汉军兵力,只有第五师、第二师的两个本部,另有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十三师的新军部队。
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已经分别调入河南、安徽二省,作为援军部队增援第七师的魏新荣。
……
济宁州。
“大人,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又出什么事了?难道是曹州的贼军打过来了?”
济宁知州张体仁满脸慌乱,他可是前不久才得知,曹州府出现了一大股自称大汉义军的贼寇。而且光速拿下了曹州府南部诸县,差点没给他吓得弃城逃跑。
报信的师爷连忙摇头:“不……不是曹州贼军,曹州贼军没打过来。”
张体仁听到不是曹州贼军打来,心里先是暗松口气,接着又马上满脸怒容喝骂道:“不是曹州贼军,那你在此大惊小怪,成何体统?又不是南军打过来了!”
师爷一愣:“大人您怎知道是南军打过来了?”
“……”
“什么?”
也不知缓了多久,张体仁终于是缓过劲来,接受现实。
汉军打过来了,虽然不是直接来打的济宁,但却把济宁南边的南阳镇给打下来了。
确切地说,甚至不是打下来的,而是汉军的水师战船开到了南阳镇。然后南阳镇的士绅全体投降,就连安置在镇上的官府巡检官,也都麻溜跪地请降。
南阳镇一丢,不止是南北交通水运被切断,而且济宁与南部诸县的联系,同样也被切断。
甚至于,就连济宁州城本身,都暴露在了汉军的兵锋之下,这可把张体仁吓得差点当场投降。
之所以还没投降,就在于他的济宁州,还保留了一支绿营驻军。
济宁州原本有四个营的驻军,英和调走了三营,独留一营,还是看在济宁州正处运河中段,战略位置比较重要。
张体仁有心想投,他不是八旗,也不是包衣,而且还是山西人。
能在济宁当知州,纯粹是朝廷安排不过来了,再加上山西现在大乱。他除了身边的妾室和妾生子,老家的妻儿亲族早没了消息,就算投降也没啥心理负担。
可他想投降,问题是他又摸不清济宁营清军将官的想法。
万一自己想投降,对方不想投降,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
不过,这货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既然不知道能不能投,那就干脆先不管了。
先把南阳镇被汉军夺取的情况,上报给济南的巡抚大人和英和大帅。然后就安心窝在济宁州,对外界一切消息,全都不予回复。
静待汉军和清军的战况,汉军先来济宁州,他就说什么也得想办法投降。
清军先来济宁州,他就看情况什么时候倒戈。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也得投降。他又不傻,这大清眼看着就要不行了,他可是汉人,还有回头路,不能跟着这条破船一起沉了。
(本章完)
(渣更一章,今天约会呢……)
徐州。
原来的知府衙门,已经变成临时的皇帝行宫,以及汉军前线作战指挥部,聂宇在此召开战前军事会议。
来开会的人不少,既有杨芳、白楠在内的汉军各师高级将领,又有随军而来的秘书官、参谋官,就连哈达这个索伦千总(大汉皇帝封的),都被允许旁听会议。
杨芳仔细端详桌上地图,随后拿起墨块对着曹州府圈画一笔:“陛下,以曹州府目前战况推论,还有陈(兴业)司长传回线报,曹州义军要拿下曹州府城或许有些难度,但府城以外地盘,应该问题是不大了。而且,就以目前曹州清军的抵抗规模,义军的推进速度来看,陈司长传回线报应当确凿无虞,清军确实将军队都调离驻地,集中于济南府协防了。”
白楠挠了挠头,有些摸不着头脑:“清军到底怎么想的?把军队都调到济南府,这是除了济南,其它地方都不要了?”
杨芳说道:“清军怎么想的不重要,关键在于我军接下来该怎么打?”说罢转身朝向正坐的皇帝,拱手说道:“陛下,山东清军已将各路主力集结于济南府,不论意欲何为,我军都必须有所动作,不能只让曹州义军孤军作战。”
聂宇问道:“杨卿是怎么想的?”
杨芳没有迟疑,当即回答道:“臣以为,应当即刻调军北上,我军兵力现已充足,粮草军械都已齐备,正是北上的好时机。”
话只说一半,剩下一半是给聂宇这个皇帝留的。
皇帝御驾亲征,作为将领,杨芳自然不好夺了皇帝风头,更不能皇帝没说话,就自己定好战略计划。
“嗯,”聂宇点头说道,“那就打吧!朕这次虽说是御驾亲征,但具体该怎么打,还是由你们自己去判断,不用担心朕会插手胡来。”
真正的御驾亲征,大多都是如此。
皇帝只是把御驾搬到前线坐镇,把握战略上的大方向,对关键战事做出决断,同时提振军心士气,保障军队的后勤。
除此意外,基本不会太插手前线将领主帅的指挥。
毕竟,就算聂宇本人算是马上皇帝出身,但论起打仗指挥,他肯定是不如杨芳这些天生将才,甚至连何顺安、陈有年这几个野路子,都只能算是不上不下。
得到了皇帝首肯,杨芳当即给出自己想好的战略方案:“既然山东的清军集结于济南府,那不论清军想做什么,我军只需沿着大运河北上,先行拿下南阳镇,便能趁此战机雄踞山东以南,切割南北战场。”
听到南阳镇,众人连忙顺着地图看过去,就见那是山东境内运河南段的一个小镇。
此镇刚好在鱼台县东北部,跟几百年后的南阳镇不同,现在的南阳镇地形非常的恶心人。
它的东边是独山湖,西边是南阳湖,南阳镇就是两湖中间的一条狭长陆地,大运河又从南阳镇中间穿过去,往北还要连通三条河流支脉。
换言之,拿下了南阳镇这块战略要地,汉军就能分割山东战场。
曹州府、济宁州基本就算是丢了,就连兖州府都难以保全。
清军要想攻打汉军,压根没办法。因为清军没有水师,清军的水师早就被灭完了,要么就被汉军收编了,哪还有像样的水师。
没有水师,就破不了南阳镇,破不了南阳镇,汉军就能雄踞南阳镇,随时打靠近大运河南部的任何地方。
果然是天生的将才啊!
一眼就看出了南阳镇的重要性,跟这样的天赋性将领,汉军这边的普通将领确实是没法比,只能凭经验和套公式。
聂宇看过杨芳的战略预案,没有反对,直接就在会议上敲定。
战略敲定,汉军北上。
汉军水师也不用临时调动,因为此前的运输军粮、军械等杂务,一直都是长江水师在负责护航。
现在不过是把护航任务,扩展到了南阳镇前线。
徐州的汉军兵力,只有第五师、第二师的两个本部,另有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十三师的新军部队。
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已经分别调入河南、安徽二省,作为援军部队增援第七师的魏新荣。
……
济宁州。
“大人,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又出什么事了?难道是曹州的贼军打过来了?”
济宁知州张体仁满脸慌乱,他可是前不久才得知,曹州府出现了一大股自称大汉义军的贼寇。而且光速拿下了曹州府南部诸县,差点没给他吓得弃城逃跑。
报信的师爷连忙摇头:“不……不是曹州贼军,曹州贼军没打过来。”
张体仁听到不是曹州贼军打来,心里先是暗松口气,接着又马上满脸怒容喝骂道:“不是曹州贼军,那你在此大惊小怪,成何体统?又不是南军打过来了!”
师爷一愣:“大人您怎知道是南军打过来了?”
“……”
“什么?”
也不知缓了多久,张体仁终于是缓过劲来,接受现实。
汉军打过来了,虽然不是直接来打的济宁,但却把济宁南边的南阳镇给打下来了。
确切地说,甚至不是打下来的,而是汉军的水师战船开到了南阳镇。然后南阳镇的士绅全体投降,就连安置在镇上的官府巡检官,也都麻溜跪地请降。
南阳镇一丢,不止是南北交通水运被切断,而且济宁与南部诸县的联系,同样也被切断。
甚至于,就连济宁州城本身,都暴露在了汉军的兵锋之下,这可把张体仁吓得差点当场投降。
之所以还没投降,就在于他的济宁州,还保留了一支绿营驻军。
济宁州原本有四个营的驻军,英和调走了三营,独留一营,还是看在济宁州正处运河中段,战略位置比较重要。
张体仁有心想投,他不是八旗,也不是包衣,而且还是山西人。
能在济宁当知州,纯粹是朝廷安排不过来了,再加上山西现在大乱。他除了身边的妾室和妾生子,老家的妻儿亲族早没了消息,就算投降也没啥心理负担。
可他想投降,问题是他又摸不清济宁营清军将官的想法。
万一自己想投降,对方不想投降,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
不过,这货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既然不知道能不能投,那就干脆先不管了。
先把南阳镇被汉军夺取的情况,上报给济南的巡抚大人和英和大帅。然后就安心窝在济宁州,对外界一切消息,全都不予回复。
静待汉军和清军的战况,汉军先来济宁州,他就说什么也得想办法投降。
清军先来济宁州,他就看情况什么时候倒戈。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也得投降。他又不傻,这大清眼看着就要不行了,他可是汉人,还有回头路,不能跟着这条破船一起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