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拉拢
张吉甫如常来到内阁,与往日不同,今日约见了两位重要大佬,所以书吏提早安排好了对接,到了上午的时分,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成贤,还有吏部侍郎陈恒先后到来。
“这是王信手下名单。”
吏部侍郎陈恒掏出一份复录的名册,平放在案台上,张吉甫和李成贤站在案几旁边,目光被桌面上这份名录给吸引。
张吉甫默不作声,事情的方向是李成贤在推动,具体的事情是陈恒操弄,不过思路却是自己提供的。
李成贤一门心思扑在上头,沉不住气,催起了陈恒。
陈恒脸上充满自信,不急不慢的先拍了拍马屁,“还是张阁老早有准备。”
听到陈恒夸奖张吉甫,李成贤心里不快,张吉甫没有入京前,李成贤并不喜欢此人,心里头还有些防备。
此人十分强势,李成贤有所耳闻,奈何此人提出的思路,实在是让他无法拒绝,目前虽然一起合作,李成贤还是有些提防,所以不禁反问道:“何出此言?”
陈恒看了一眼张吉甫,张吉甫面色平静,陈恒心里有数,开口道:“这些人都立过功,也都升过官,不过卡的比较紧,能不升的就不升,能小升的绝不大升。”
也挑不出理,无论是以前,或者后来的河西营,主要在东南立功,经手的是金陵兵部,金陵兵部主导的事,到了京城的兵部也不过是盖个章。
那时候金陵兵部尚书是张吉甫,当然是他的手笔。所以此次拉拢这些将领,他们有很好的机会出手。
谁让王信是四大家那边的人呢,虽然王信能立功,可四大家不行。的确有个林如海比较厉害,可林如海不在京城,再厉害也无可奈何。
四大家给不了的,他们可以给;四大家升不了的官,他们可以升。只要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的规矩,好处就少不了。
陈恒因此自信道:“这个赵雍,他原本是罗明的属下,罗明的事情,诸位都清楚,此人没有路可走,正好王信出现,所以赵雍才投奔了王信。”
介绍完赵雍的经历,陈恒抬起手摸起下巴的胡须,眼神很是得意,仿佛胜券在握,轻描淡写的说道:“以此人的经历,加上前番东南抗倭之功,又有如今大同之事,是功是过,我们提笔一句话的事情而已,所以此人是最容易拉拢过来的。”
大同是九边的九个军镇之一,不光是王信的属下,还有冯庸的属下。
冯庸肯定是不会用了的,彻底架空。王信却不得不用,因为此人年轻,官位也不高,更入了太上皇的眼,没道理不用,所以要控制的用,成为朝廷的刀,利用此人的能力,震慑其余的军镇。
京营的改革最先被兵部胜出,由兵部主导执行,并且顺利推进,京营再加上大同,局面等于彻底打开。
李成贤点了点头,认可道:“此人不算是王信培养出来的人,的确问题不大,我看名单上此人还只是个佐击,可以把他升为游击嘛。”
佐击到游击等于升了两级,而且游击属于真正的将军,绝大部分武将毕生都难以突破,在李成贤嘴里仿佛是吃顿饭似的简单。
两人对着桌面上的名录指指点点,张吉甫却没怎么说话。
自己堂堂内阁大臣,出手对付王信,不过是个游击将军,传出去有失自己的身份,何况自己当初截着他来到京城,打算当做自己的亲信去培养。
张吉甫有信心从四大家里挖出王信,当然也会加强控制,只是不会做到今日的地步。
之所以改变想法,一则此人没有彻底投靠自己的心思,二则听到太上皇的话后,自己就放弃了。和太上皇抢人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得不偿失。既然如此,那就公事公办,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王信蹦了出来。
正应了那句话。
不做事就不会出事,越是做事越会出事。张吉甫很反感官场上的这句话,可今日不同,为了朝廷大局,委屈一下王信吧。
陈恒又问:“我们在这边商量,也只能从上面发力,接触不到他们,最重要的是张文锦,他这个人靠不靠得住?别我们把饭都做熟了,结果他接不住,最后的关头砸了饭碗。”
张文锦是李成贤的朋友,李成贤为朋友说话道:“只要有朝廷的配合,张文锦一定能稳得住。”
“尽快吧。”张吉甫终于开口。
众人点了点头。
最终要看张文锦,他在大同接触这些中下层的军官,无非是利诱罢了,都是为了利益,这就是事实,谁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现在有了朝廷的大腿出现在眼前,谁会不开眼的拒绝呢。
在内阁坐班,外头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求见,张吉甫忙了一天,坐着轿子离开皇宫,回去自己的府邸,一座崭新的大院,里头还有带着假山水池的园。
“来了这京城,为了朝廷的公事,却是失去了自己的时间。”张吉甫感慨,疲累的陷入躺椅里。
从金陵送来的十几名优伶,其中有名优伶的手艺最好,手指嫩滑,轻柔的抚摸张吉甫的额头,张吉甫很快忘记了烦心事。
可张吉甫还是张吉甫,心里头又在盘算。
宣化二镇问题不大,京营加上大同,接下来可以对辽西下手,这些年朝廷亏空太多,已经补不上了,去年自己平了倭患,东南大安,又用京营新练的几支兵去堵住九边的漏洞,稳住北边的胡患。
熬过了一二年,朝廷的税赋会好起来,可也不会补发,手里有了钱,就能控制住边地的将领,拉拢听话的,打压有野心的。
如此三五年下来,一切掌握在内阁中,哪怕太上皇不在了,新皇亲政,也影响不了什么。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被文官控制,皇帝要是不听话,胡作非为,那就让他落水,或者其他的意外,换个听话的皇帝。
那时候,天下为公!
文官是读书人里头竞争出来的,读书人来自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可以读书,只要有本事的,就能考中科举去做官,还有什么比这更公平的道路呢。
总比勋贵要好吧。
身为普通人,张吉甫没有贵族的血,岂不是一辈子都得当百姓或下人?
而且做官还要有好名声,士林里要有骨气,满朝众正盈朝,天下大兴啊。千百年间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只有自己了吧。
虽然自己爱享受了些,可这些都是自己该有的,不偷不抢,买的这些优伶,也是她们自个卖身,没人逼着她们,所以没人能指责自己,自己并没有做错。
——
河西营。
刘通督促着六十几名少年练功。
河西营十六岁以下的人有九十几人,其中十岁以下的最多,超过了一半。原来那些年龄大的,机灵点的孩子,早就溜出营逃跑去乞讨,也比呆在营里等死要强,所以孩童才这么多。
这也是命,留下来的反而落了好,逃出去的再想回来却回不来了。
并不是王信心狠,又或者不满逃离的人,而是能力有限,只能照顾眼睛里看到的人,刘通很清楚将军的心思。
后来一直到王信来了,河西营士兵们的日子才有了改善。别处还是家丁制,只有精锐才能吃得好,普通士兵仍然不当人。
能跟着王信的,年龄要在十四岁以上,所以王信身边的少年亲卫目前只有二十几人,其余的人留在河西营,由陈老头在营里头监督。
大军行军在外作战,陈老头年龄大了,已经跟上不体力,他的几名徒弟倒是从了军。
刘通回到了河西营,陈老头乐的轻松几天,和老史头等喝酒吹牛去了。
别看陈老头军饷高,多半是他请客,可别的老头该和他犟嘴的时候绝不让步,经常争的脸红脖子粗,特别是史老头,两人已经是老对头了。
刘通没事情做,闲不住,于是孩子们苦了,刘通比陈老头还要狠,陈老头以吓唬为主,刘通是真会动手,孩子们不敢偷懒。
有的孩子有天赋,有的孩子没有天赋,不过当兵又不是混江湖,能勤快,愿意吃苦,这两条就够了。
而勤快和愿意吃苦,是每个人都有的,只看他愿不愿意做,所以越是不太平,不稳定的时候,当兵却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
史平和小石头,以及另外三名孩子,这五个是孩子们中最有天赋的,刘通看在眼里没有出声,只是对他们格外严厉了些,越是厉害的人,眼光也类似,陈老头也是如此。
今天,刘通考较的是孩子们练气的功夫,看有没有偷懒。
常言说的好,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没有这一口气撑着,那就是架子,撑不了多久就没用了,可以轻易的放倒。
王信骑着马,身边跟着史平,两人回到了河西营。
看着刘通操练少年们,王信没有打扰。
虽然大家都喜欢将军,可没人愿意将军来营里,将军一来,大家都不自在了,并不是说大家不守规矩,可大家也不是铁人,总不能时时刻刻保持着营里头的军纪。
陈老头和史老头也偷偷藏起酒壶,悄悄的溜回去。
以前考虑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他们这些老家伙,巡查兵多半睁一只眼闭一眼。等将军来了,那大家就得一丝不苟,谁也别找理由。
“将军。”刘通训完了孩子们,擦了一把汗,来到王信身边。
“怎么样?”
“还行,没忘记自己的根。”刘通笑道。
穷苦人家的孩子,才吃了几天的饱饭,就忘记自己的根了,那算是毁了,想要混日子的,得是富家子弟,人家混的起。
世间本来就没有公平二字,有的人出身就残疾了,他们找谁要公平。
要么认命,要么逆天改命。
王信笑道:“你可能要升官了?”
“啊?”突如其来的话,刘通有点反应不过来,连忙问道:“我要升千总?”
刘通是守备,升官的话就是千总。
王信摇了摇头,“不知道,要看朝廷怎么想。”
“朝廷能怎么想?”
“你要是和我感情淡一点,大概官升的高一些,可能不止是千总,如果要是与我感情深一点,那就只是千总了。”王信猜测道。
朝廷并不是要对付自己,而是要对付武将,以文制武。
自己的属下积攒了很多功劳,于情于理都应该升一升,反而被压了许久,如今为了要拉拢分化自己的属下,升官是必然的手段之一。
可又不是为了对付自己,朝廷还需要用自己呢,大同那边还得防备生胡,所以别的人也要升,只是少一点而已。
刘通最初是张经节度使亲卫队长,后来跟随自己,昨早的一批人,以他的功劳和资历,别说千总,应该是佐击,都司都没问题。
听完了将军的话,刘通只觉得无语,又是朝廷的那套,最后苦笑道:“妈了个巴子,朝廷尽出幺蛾子,只知道折腾我们下面人。”
王信倒无所谓,换成是自己,自己也会这么做,不过是手段不同罢了,笑道:“所以看你的造化了。”
刘通不在意,“随他们闹去吧,我跟着将军就行。”
同样的游击将军,有的人手里才一百多兵,有的人几百兵,甚至一兵未有,彻底躺平富贵乡之中,而将军却能带几千兵。
王信相信刘通,可惜能像刘通这样的人却不多。
所以自己带兵规模一直有限,并不只是钱粮的原因,自己宁缺毋滥,只要好的,不要坏的。
(本章完)
张吉甫如常来到内阁,与往日不同,今日约见了两位重要大佬,所以书吏提早安排好了对接,到了上午的时分,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成贤,还有吏部侍郎陈恒先后到来。
“这是王信手下名单。”
吏部侍郎陈恒掏出一份复录的名册,平放在案台上,张吉甫和李成贤站在案几旁边,目光被桌面上这份名录给吸引。
张吉甫默不作声,事情的方向是李成贤在推动,具体的事情是陈恒操弄,不过思路却是自己提供的。
李成贤一门心思扑在上头,沉不住气,催起了陈恒。
陈恒脸上充满自信,不急不慢的先拍了拍马屁,“还是张阁老早有准备。”
听到陈恒夸奖张吉甫,李成贤心里不快,张吉甫没有入京前,李成贤并不喜欢此人,心里头还有些防备。
此人十分强势,李成贤有所耳闻,奈何此人提出的思路,实在是让他无法拒绝,目前虽然一起合作,李成贤还是有些提防,所以不禁反问道:“何出此言?”
陈恒看了一眼张吉甫,张吉甫面色平静,陈恒心里有数,开口道:“这些人都立过功,也都升过官,不过卡的比较紧,能不升的就不升,能小升的绝不大升。”
也挑不出理,无论是以前,或者后来的河西营,主要在东南立功,经手的是金陵兵部,金陵兵部主导的事,到了京城的兵部也不过是盖个章。
那时候金陵兵部尚书是张吉甫,当然是他的手笔。所以此次拉拢这些将领,他们有很好的机会出手。
谁让王信是四大家那边的人呢,虽然王信能立功,可四大家不行。的确有个林如海比较厉害,可林如海不在京城,再厉害也无可奈何。
四大家给不了的,他们可以给;四大家升不了的官,他们可以升。只要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的规矩,好处就少不了。
陈恒因此自信道:“这个赵雍,他原本是罗明的属下,罗明的事情,诸位都清楚,此人没有路可走,正好王信出现,所以赵雍才投奔了王信。”
介绍完赵雍的经历,陈恒抬起手摸起下巴的胡须,眼神很是得意,仿佛胜券在握,轻描淡写的说道:“以此人的经历,加上前番东南抗倭之功,又有如今大同之事,是功是过,我们提笔一句话的事情而已,所以此人是最容易拉拢过来的。”
大同是九边的九个军镇之一,不光是王信的属下,还有冯庸的属下。
冯庸肯定是不会用了的,彻底架空。王信却不得不用,因为此人年轻,官位也不高,更入了太上皇的眼,没道理不用,所以要控制的用,成为朝廷的刀,利用此人的能力,震慑其余的军镇。
京营的改革最先被兵部胜出,由兵部主导执行,并且顺利推进,京营再加上大同,局面等于彻底打开。
李成贤点了点头,认可道:“此人不算是王信培养出来的人,的确问题不大,我看名单上此人还只是个佐击,可以把他升为游击嘛。”
佐击到游击等于升了两级,而且游击属于真正的将军,绝大部分武将毕生都难以突破,在李成贤嘴里仿佛是吃顿饭似的简单。
两人对着桌面上的名录指指点点,张吉甫却没怎么说话。
自己堂堂内阁大臣,出手对付王信,不过是个游击将军,传出去有失自己的身份,何况自己当初截着他来到京城,打算当做自己的亲信去培养。
张吉甫有信心从四大家里挖出王信,当然也会加强控制,只是不会做到今日的地步。
之所以改变想法,一则此人没有彻底投靠自己的心思,二则听到太上皇的话后,自己就放弃了。和太上皇抢人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得不偿失。既然如此,那就公事公办,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王信蹦了出来。
正应了那句话。
不做事就不会出事,越是做事越会出事。张吉甫很反感官场上的这句话,可今日不同,为了朝廷大局,委屈一下王信吧。
陈恒又问:“我们在这边商量,也只能从上面发力,接触不到他们,最重要的是张文锦,他这个人靠不靠得住?别我们把饭都做熟了,结果他接不住,最后的关头砸了饭碗。”
张文锦是李成贤的朋友,李成贤为朋友说话道:“只要有朝廷的配合,张文锦一定能稳得住。”
“尽快吧。”张吉甫终于开口。
众人点了点头。
最终要看张文锦,他在大同接触这些中下层的军官,无非是利诱罢了,都是为了利益,这就是事实,谁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现在有了朝廷的大腿出现在眼前,谁会不开眼的拒绝呢。
在内阁坐班,外头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求见,张吉甫忙了一天,坐着轿子离开皇宫,回去自己的府邸,一座崭新的大院,里头还有带着假山水池的园。
“来了这京城,为了朝廷的公事,却是失去了自己的时间。”张吉甫感慨,疲累的陷入躺椅里。
从金陵送来的十几名优伶,其中有名优伶的手艺最好,手指嫩滑,轻柔的抚摸张吉甫的额头,张吉甫很快忘记了烦心事。
可张吉甫还是张吉甫,心里头又在盘算。
宣化二镇问题不大,京营加上大同,接下来可以对辽西下手,这些年朝廷亏空太多,已经补不上了,去年自己平了倭患,东南大安,又用京营新练的几支兵去堵住九边的漏洞,稳住北边的胡患。
熬过了一二年,朝廷的税赋会好起来,可也不会补发,手里有了钱,就能控制住边地的将领,拉拢听话的,打压有野心的。
如此三五年下来,一切掌握在内阁中,哪怕太上皇不在了,新皇亲政,也影响不了什么。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被文官控制,皇帝要是不听话,胡作非为,那就让他落水,或者其他的意外,换个听话的皇帝。
那时候,天下为公!
文官是读书人里头竞争出来的,读书人来自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可以读书,只要有本事的,就能考中科举去做官,还有什么比这更公平的道路呢。
总比勋贵要好吧。
身为普通人,张吉甫没有贵族的血,岂不是一辈子都得当百姓或下人?
而且做官还要有好名声,士林里要有骨气,满朝众正盈朝,天下大兴啊。千百年间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只有自己了吧。
虽然自己爱享受了些,可这些都是自己该有的,不偷不抢,买的这些优伶,也是她们自个卖身,没人逼着她们,所以没人能指责自己,自己并没有做错。
——
河西营。
刘通督促着六十几名少年练功。
河西营十六岁以下的人有九十几人,其中十岁以下的最多,超过了一半。原来那些年龄大的,机灵点的孩子,早就溜出营逃跑去乞讨,也比呆在营里等死要强,所以孩童才这么多。
这也是命,留下来的反而落了好,逃出去的再想回来却回不来了。
并不是王信心狠,又或者不满逃离的人,而是能力有限,只能照顾眼睛里看到的人,刘通很清楚将军的心思。
后来一直到王信来了,河西营士兵们的日子才有了改善。别处还是家丁制,只有精锐才能吃得好,普通士兵仍然不当人。
能跟着王信的,年龄要在十四岁以上,所以王信身边的少年亲卫目前只有二十几人,其余的人留在河西营,由陈老头在营里头监督。
大军行军在外作战,陈老头年龄大了,已经跟上不体力,他的几名徒弟倒是从了军。
刘通回到了河西营,陈老头乐的轻松几天,和老史头等喝酒吹牛去了。
别看陈老头军饷高,多半是他请客,可别的老头该和他犟嘴的时候绝不让步,经常争的脸红脖子粗,特别是史老头,两人已经是老对头了。
刘通没事情做,闲不住,于是孩子们苦了,刘通比陈老头还要狠,陈老头以吓唬为主,刘通是真会动手,孩子们不敢偷懒。
有的孩子有天赋,有的孩子没有天赋,不过当兵又不是混江湖,能勤快,愿意吃苦,这两条就够了。
而勤快和愿意吃苦,是每个人都有的,只看他愿不愿意做,所以越是不太平,不稳定的时候,当兵却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
史平和小石头,以及另外三名孩子,这五个是孩子们中最有天赋的,刘通看在眼里没有出声,只是对他们格外严厉了些,越是厉害的人,眼光也类似,陈老头也是如此。
今天,刘通考较的是孩子们练气的功夫,看有没有偷懒。
常言说的好,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没有这一口气撑着,那就是架子,撑不了多久就没用了,可以轻易的放倒。
王信骑着马,身边跟着史平,两人回到了河西营。
看着刘通操练少年们,王信没有打扰。
虽然大家都喜欢将军,可没人愿意将军来营里,将军一来,大家都不自在了,并不是说大家不守规矩,可大家也不是铁人,总不能时时刻刻保持着营里头的军纪。
陈老头和史老头也偷偷藏起酒壶,悄悄的溜回去。
以前考虑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他们这些老家伙,巡查兵多半睁一只眼闭一眼。等将军来了,那大家就得一丝不苟,谁也别找理由。
“将军。”刘通训完了孩子们,擦了一把汗,来到王信身边。
“怎么样?”
“还行,没忘记自己的根。”刘通笑道。
穷苦人家的孩子,才吃了几天的饱饭,就忘记自己的根了,那算是毁了,想要混日子的,得是富家子弟,人家混的起。
世间本来就没有公平二字,有的人出身就残疾了,他们找谁要公平。
要么认命,要么逆天改命。
王信笑道:“你可能要升官了?”
“啊?”突如其来的话,刘通有点反应不过来,连忙问道:“我要升千总?”
刘通是守备,升官的话就是千总。
王信摇了摇头,“不知道,要看朝廷怎么想。”
“朝廷能怎么想?”
“你要是和我感情淡一点,大概官升的高一些,可能不止是千总,如果要是与我感情深一点,那就只是千总了。”王信猜测道。
朝廷并不是要对付自己,而是要对付武将,以文制武。
自己的属下积攒了很多功劳,于情于理都应该升一升,反而被压了许久,如今为了要拉拢分化自己的属下,升官是必然的手段之一。
可又不是为了对付自己,朝廷还需要用自己呢,大同那边还得防备生胡,所以别的人也要升,只是少一点而已。
刘通最初是张经节度使亲卫队长,后来跟随自己,昨早的一批人,以他的功劳和资历,别说千总,应该是佐击,都司都没问题。
听完了将军的话,刘通只觉得无语,又是朝廷的那套,最后苦笑道:“妈了个巴子,朝廷尽出幺蛾子,只知道折腾我们下面人。”
王信倒无所谓,换成是自己,自己也会这么做,不过是手段不同罢了,笑道:“所以看你的造化了。”
刘通不在意,“随他们闹去吧,我跟着将军就行。”
同样的游击将军,有的人手里才一百多兵,有的人几百兵,甚至一兵未有,彻底躺平富贵乡之中,而将军却能带几千兵。
王信相信刘通,可惜能像刘通这样的人却不多。
所以自己带兵规模一直有限,并不只是钱粮的原因,自己宁缺毋滥,只要好的,不要坏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