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杭州府纸贵!钱塘沈家尧山堂力作出炉
    三月二十五日,清晨,庚辰科殿试开考。
    小万历亲至皇极殿。
    三百余名贡士列于殿外丹墀之上,先行五拜三叩之礼,然后鸿胪寺奏礼、鸣鞭之后,小万历摆驾离去,礼部官散题,众贡士开始就试。
    殿试仅一日之期,只考策问,考试结束后,有礼部官与翰林官弥封誊录。
    翌日,免常朝,读卷官于文华殿进读试卷,排出名次,然后交由小万历钦定一甲三名。
    近黄昏。
    读卷官之首申时行拿着考卷来到小万历面前,后面跟着数名负责拆卷与填写黄榜的读卷官。
    王锡爵与沈念因新晋阁臣,事务繁杂,皆不在读卷官之列。
    为保证科举的公平性,皇帝钦定一甲三名之时仍不可拆卷,即根据策论文章盲选。
    但这并难不倒冯保。
    冯保早已在考卷上做了记号,申时行不屑做此等苟且之事,但在小万历的示意下,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唰!唰!唰!
    小万历一脸认真地阅读着试卷。
    当寻到张懋修与张敬修的考卷后,不紧不慢地将张居正三子张懋修的考卷放到最前面,待确定一甲三名后,将排在二甲靠后的张敬修,放在了二甲第十三名。
    “朕已选出一甲三名,其余皆按众读卷官之意,拆卷填榜吧!”小万历说道。
    随即,读卷官们开始拆卷。
    一旁,书法甚好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余有丁手持狼毫笔,准备填榜。
    当余有丁看到一甲首名之时,不由得一愣,然后看向申时行。
    申时行走过来一瞧,说道:“该是谁,就是谁,无须避嫌!”
    当即,余有丁在黄榜上率先写下了张懋修的名字,然后依照名次誊录。
    ……
    三月二十七日,小万历在皇极殿传胪,赐进士共计三百零二名。
    “一甲状元张懋修,一甲榜眼萧良有,一甲探王庭撰。”
    “二甲第一名董嗣成,二甲第二名顾宪成,二甲第三名李同芳……二甲第十三名张敬修……”
    当京朝官们得知本届状元乃是张居正第三子张懋修后,都颇为意外。
    但意外归意外,却无人上书提出质疑。
    因为官员们猜出这大概率是太后与皇帝的意思,为感激张居正辅政之功。
    至于民间的学子们,当看到状元张懋修、二甲第十三名张敬修后,不可避免地生出“有内幕”的想法。
    但他们也只是在私下嚼嚼舌根。
    毕竟这种内幕操作,或来自皇帝,或来自首辅张居正,或来自阁臣申时行,没有一人是容得他们能招惹的。
    ……
    内阁值房,沈念屋内。
    沈念得知张居正第三子状元,长子二甲十三名后,直接猜到是小万历的意思。
    他对张懋修与张敬修有了解,二人不可能考出如此高的名次。
    “陛下此举,是雷霆还是雨露,还不一定呀!”沈念喃喃说道,他对小万历甚是了解。
    而此刻,隔壁的殷正茂、王锡爵二人与沈念的想法一致。
    他们知张居正操纵不了科考,即使能操纵也不会傻到让自己才能没有那么卓越的儿子成为状元。
    与此同时。
    张居正知晓此消息后,无奈一笑,捋须感叹道:“世人骂我是权臣,自此又多了一条理由!”
    随即,张居正拿出一本空白奏本,准备为两子进士及第写感恩奏疏。
    ……
    四月初三,常朝朝会。
    小万历赐封新晋进士。
    状元张懋修赐修撰,榜眼、探各赐编修。
    其余进士皆入京师各个衙门观政,四十岁以下有意愿参加庶吉士考试的,则由翰林院全权负责选拔。
    这批进士,朝廷的打算仍是送往地方州县历练,有政绩者,再召回京师任要职。
    ……
    四月初五,朝堂运转一切如旧。
    在王锡爵与沈念入阁后,内阁处理公事的速度明显加快。
    当下的大明,只要内阁值房这五位阁臣处事稳当且靠谱,外加小万历努力上进,整个两京十三省都会呈现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准备今年年初就致仕的工部尚书李幼滋和户部左侍郎刘斯洁,受到张居正再辅政三年的影响,也都未曾再提交奏疏请辞。
    ……
    四月十二日,宜搬家。
    小万历赏赐沈家的三进四合院,装修完毕,在一众锦衣卫的帮助下,沈念一家便搬入了新宅。
    三进大院,前院待客和奴仆居住、内院起居,后院作为仓储或客房。(如图)
    沈母、沈念、顾月儿都爱江南风,故而院内装修多仿照江南建筑,盆栽、山石、流水皆有。
    此外,室内的一些桌椅、摆件,装饰画,几乎都是王皇后相送。
    当下,王皇后与顾月儿的关系甚好。
    另外,新沈宅还增添了数名护卫、侍女、车夫、杂役等,全都是沈母所挑选。
    在理家方面,有沈母在,完全不需要沈念与顾月儿费心费力。
    ……
    四月二十日,天刚蒙蒙亮。
    杭州府钱塘县,县城北,一座名为尧山堂的书坊前,排着一列约有三百多人的长队。
    这家尧山堂,正是沈念沈家的产业。
    此书坊以刊印售卖书籍为主,笔墨纸砚为辅,因物美价廉外加经常做慈善,乃是整个钱塘县生意最好的书坊。
    今日,乃是《西游记》首发售卖之日。
    因新晋阁老沈念作序外加原本西游故事的影响,前来购买者甚多。
    不多时,书坊前的门板被挨个搬开,一名身穿灰色长衫、体态微微胖的中年人走了出来。
    “福叔!福叔!福叔!”很多排队者都兴奋地喊道。
    福叔是尧山堂的掌柜,因脾气好,喜好在各个茶馆里看戏与下棋,钱塘县城的读书人几乎都认识他。
    “哎!”福叔高兴地喊着,然后拿出一块长木牌挂在书坊旁的墙壁上。
    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板,通版)
    新刻,代表着此乃最新版西游记,与其他版本不一样。
    出像,指书内带有插图。
    官板,以前指官方出版,当下指的是质量上乘,装帧精美的版本。
    大字,则是字体较大之意。
    随即,福叔又拿出一块小一些的长牌子,将其抱在怀中,背面朝外,然后道:“本书共计百回,约六十万字,一部分六册刊印,内附插图八十一幅,你们觉得应该卖多少钱?”
    “一部三两银,一册六百文!”一名书生高声喊道。
    “不可能如此便宜!此等规格,一部至少五两银,一册至少一两银起!”又一名书生喊道。
    “兄台,你莫忘了,这里是尧山堂,售卖的书籍只会低于市价,我猜是一部四两银,单册不售!”
    “单册不售?怎么可能,尧山堂向来都是能拆开卖书的!”
    “我知道,我希望单册不卖,这样和我抢书的人就少了!”
    ……
    一群排队购书者与一群在一旁观望的爱书者兴奋地讨论起来。
    依照当下的成本核算,一套六十万字外加近百幅插画的书籍,需要数百块雕版,刻印装裱时费工费力。
    虽然尧山堂一下子就印制了五千部,但成本也绝对在二两银以上,一部书卖四两银,都属于正常现象。
    另外,一般这类分册的书籍,都不会分册售卖。
    因为分册之后,书籍会不成部,后续难以售卖。
    但是,尧山堂知晓有些贫穷的读书人喜欢换书看且没有能力一次性拿出数两银子购书,故而一直坚持分册售卖且分册不涨价。
    每次有新书出售,福叔都喜欢让购买者猜价格。
    待众人讨论一圈后,福叔亮起木牌,高声道:“一部一两八钱银,一册三钱银!每人限购一部!”
    此结果一出,令一众排队者都傻眼了。
    这明显是赔钱的价格,除非此书能卖到两万册以上。
    这个价格乃是沈念亲自定下的。
    沈念并没有想着靠西游记大赚一笔,而是想着将西游记传播出去,丰富民间百姓的文娱生活。
    并且,沈念相信这部书一经售卖绝对能卖两万册以上。
    江南这个市场远比北方大。
    所以,一定是赚钱的,只是赚得少些而已。
    另外,沈念告知福叔,在钱塘售卖两千册后,立即转向杭州府售卖,然后立即加印。
    有书版在,尧山堂书坊绝对是加印最快的。
    沈念还交待,在尧山堂加印万册之后,便宣布同意各大书坊覆版,即可复制尧山堂的书版。
    至于一些书坊想做得再精美一些,将插画再丰富一些,或者增加一些带有评论的版本,尧山堂都支持,都不会状告他们侵犯印制权。
    当下书籍的版权都是属于刊印者,而非著作者。
    沈念决意将此书直接打造成公版书,让天下百姓在茶余饭后,多一份快乐,让那些吃不饱不识字的底层百姓,也能多一些欢乐。
    ……
    很快,福叔开始售书。
    排队购买者看到此书的装帧以及内页的刊印后,都甚是兴奋,感觉即使此书内容不佳,就凭这种装帧与刊印效果,也能当作家藏书来充门面。
    当日,尧山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便售出八百多部。
    这受限于钱塘县有财力购买整部书的百姓有限。
    要知,一两八钱银,在当下足以购买三石大米或八十斤猪肉,相当于一名底层百姓近两个月的收入。
    三日后,《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售卖近两千册,福叔将售卖地转向了杭州府。
    与此同时。
    但凡看过此书的,全是好评,特别是第一册的大闹天宫。
    更有一些穷书生靠抄写《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都赚了钱。
    剩余的三千余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在每人限购一部的情况下,在杭州城不到两日便售罄,然后二手书价格直接飙升到了十两银一部,然而有价而无市。
    除此之外,此书的抄录版也在杭州府大卖,一时间,竟使得杭州府的纸张都涨了价。
    此书之所以大卖,乃是因当下市面上的通俗小说几乎都是香艳类型。
    西游中虽然也有暴力与香艳场景,但与市面上的那些书相比,简直就是一汪清水。
    另外此书的三观正,有追求自由的齐天大圣,有坚韧不拔的取经团队,外加充满想象力的神妖斗法,有效地填补了很多百姓精神上的空虚,特别是那些没钱在勾栏瓦舍享受生活的贫穷百姓。
    干完一天的体力活,想象自己是齐天大圣,一天的劳累都会清之一空。
    福叔在杭州府售卖时,还有一些达官贵人向福叔索要留印版,但福叔称已全部售出,再版之书,至少要等到一个半月后。
    留印版,其实就是书坊自留版。
    这类书在刊印装帧时会更加讲究,一般都是用于留存或送人。
    除了市面售卖的五千册外,福叔其实还藏有六十部留印版。
    这一百部留印版,福叔在书坊留存了二十部,寄送给远在北方的沈尧山与顾东行十部,寄送给身在京师的沈念二十部,方便他们阅读或送人。
    另外,又寄送给了此书的原作者吴承恩十部书。
    寄送之书,在三日前便已送出。
    ……
    四月二十八日,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县郊。
    一座农家宅院内。
    一名发须皆白、走路需要拄着一根拐杖的老者,望着眼前的十部《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老泪纵横。
    此人便是七十七岁高龄的吴承恩。
    他在嘉靖二十一年科考落第后开始撰写此书,一直写到万历元年,才算完成。
    本想着让同乡书商在京师试一试,以便完成遗愿。
    没想到竟被当朝新晋阁臣沈念看中,在拿到二百两银的同时,还实现了出书梦。
    前几日,为他作序的沈念擢升为阁臣,山阳县的县令带着一众乡贤纷纷来看望吴承恩,并让其居于首席。
    这是曾经的吴承恩根本不敢想象的。
    吴承恩双手颤抖地捧着一部《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闻着书上散发出的墨香,浑身都在颤抖。
    当他翻开书页,看到扉页那行“射阳山人吴承恩著”以及沈念称此书为“孩童枕畔之蜜饯,白丁梦中之醴泉”的序言后,忍不住嚎啕大哭,然后看向远方喃喃道:“老朽此生值得了!值得了!”
    ……
    五月初三,西游的风吹到了京师。
    京城内,茶楼酒馆之中,聊的全都是齐天大圣。
    一个有头脸的青年公子若不知西游之剧情,那就没脸出门。
    与此同时。
    一些勾栏茶楼迅速将此版本的西游改编成说书、话剧、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京师,谁能有一本尧山堂刊印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那身份地位绝对不一般。
    想去他家抄上一版的人都能排成长队。
    京朝官与一些京师老学究们,表面看似很矜持,其实暗地里也在找人托关系,能看到一本手抄版无插画的西游记,已算是人脉颇广。
    沈念拿到福叔寄来的二十部《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后,向小万历献上三部,向张居正送上两部,潞王一部,殷正茂、申时行、王锡爵三人各一部,英国公张溶一部。
    当下朝政繁忙,他们也都需看看闲书放松一下,调节调节心情。
    这些人拿到书后,都非常低调,皆不声张,将其藏在了床头。
    此乃沈念自家的书,就如同赠送家乡特产一般,算不得行贿,只算得上人情往来。
    剩余十部,沈念先给自己留三部。
    若有旧友来求书,他能给就给,给完七部后就称没有了。
    当下任翰林侍读学士兼詹事府左中允,与沈念向来不合脾气的沈一贯,也厚着脸登门向沈念求书。
    他脸皮甚厚,非常难缠,赖在沈念家不走,沈念便也给了他一部。
    但要了他一两八钱银书钱,免得他对外称沈念与他关系甚佳,是特主动地向他赠书。
    ……
    南京城,一座大宅的庭院内。
    啪!啪!啪!
    传来一道道打耳光的声音。
    甚是响亮。
    已致仕的张四维,一只手拿着一册抄录版的《西游记》,另一只手朝着跪在地上的张泰征足足抽了十余下。
    后者的脸迅速发红肿胀起来。
    “老夫……老夫……怎么能生出你这样的蠢货!你若能买断此版西游的书稿,咱们不但能大赚一笔,而且为父也能用此书打点人情,唉……唉……唉……”
    张四维脸色发青,被气得半死。
    他这个傻儿子正是因西游书稿与沈念发生矛盾,然后自残污沈念之名,最后被废除举人功名,罢黜为民的同时,三年内不准再参加科考。
    这相当于断绝了他入仕的可能。
    张四维见西游大卖,引得杭州纸贵,南京城的官员勋贵都在高价求购尧山堂刊印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不由得将气发在儿子身上。
    “时也!命也!老夫甚苦也!”张四维抬头望向远方,一脸惆怅。
    张泰征一脸委屈,忍不住道:“父亲,若我赴京考试时,您能再多给我五百两,我一定会将西游的书稿买下!”
    “还怪为父了?”张四维再次扬起手臂。
    “五百两!五百两!五百两……”庭院内再次传来清脆响亮的打耳光声。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上官不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上官不水并收藏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