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开皇之治,李家二郎(求月票)
    天下苦乱久矣,面对着携大势而来的隋军,四方皆是慑服。
    开皇十年,八月壬申日;
    随着隋使韦洸等人前往岭南,安抚各部,补足了天下的最后一处缺口。
    混乱了多年的天下。
    至此,终是再次一统。
    杨坚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就在天下彻底安定之后,他立刻便亲自从大兴城而出,率领着众子嗣与麾下大臣,亲自前往巨鹿祭祀顾氏先人。
    这确实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举动。
    祭祀顾氏。
    绝对会提高天下百姓对于这个新生王朝的期待之心。
    这就是顾氏能够带来的影响。
    不知不觉之间,“盛世”已经和顾氏产生了很大的联系。
    这对于这个新生王朝的帮助是难以想象的。
    祭祀之后。
    杨坚亦是邀请了顾氏入朝为官,甚至还表明了自己在大兴城之中为顾氏留下了一座“冠军侯府”。
    这一次,顾氏众人们并未拒绝。
    无论如何——
    顾氏是不可能一直作壁上观的,这也是顾氏必须要应对的。
    当今新王朝已经屹立。
    顾氏不可能一直待在巨鹿之内。
    当然,顾氏自然是不可能恢复到以前那般。
    初入朝堂便足以掌控一切。
    现在的顾氏于朝野之中难以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最好的去处也只是前往四方为官。
    正式从一个超脱的家族跌落了下来。
    但是一众顾氏子弟却十分的兴奋。
    多年以来,顾氏始终未曾出世,有太多太多的理想被隐藏在了巨鹿在这片土地之中。
    而他们终是要背负前人的期望与家族的重担重新前行。
    主脉;
    分家;
    顾氏当前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多年的天下混乱,以及顾氏影响力逐渐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对于顾氏而言同样极为致命。
    如今天下一统,顾氏需要再次向前。
    但顾煜却仍是坚持着自己的判断。
    巨鹿,顾府之内。
    “儿啊,你当真不愿前往朝堂?”顾粲看着眼前自己这个最为优秀的子嗣,整个人的表情极为的复杂。
    “父亲,儿心意已决。”顾煜的表情十分坚定,认真的点了点头。
    见状,顾粲不由得便叹了口气。
    如今的他已经不再年轻了。
    虽然贵为当代顾氏家主,但也只能将所有的期望交给后人。
    对于顾氏而言。
    这一条路注定十分的艰难,比以往还要艰难。
    就像是昔年的顾康一般。
    他们需要重新将顾氏的影响扩大,且得到天下人的认可,才能重新让顾氏回到巅峰。
    “你可是我顾氏当代最优秀的子弟.绝不能蹉跎一生啊。”
    他不由得提醒。
    顾煜朝着顾粲认真行礼:“父亲放心,儿明白家族之重。”
    “不过于儿而言。”
    “若无明主,儿就算出世亦不是什么好事。”
    明主——
    这是在封建时代完全无法避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身为顾氏子弟。
    顾煜同样也有着麒麟之志。
    然若遇不到明主的话,对于他而言有害而无利。
    这就是他不愿意出世的最根本原因。
    杨坚虽然看似对顾氏十分推崇,但在他眼中这也只是杨坚用来抚慰天下人心的手段罢了。
    他有着自己的心腹,且为人亦是有些乾纲独断。
    这种君主,并不适合他。
    当然,这也只是其次。
    最关键的还是源于他对当前太子杨勇以及晋王杨广的判断。
    他断定隋朝皇室注定会有一场极为强烈的内部斗争。
    且无论谁输谁赢。
    杨勇以及杨广都不算是明君,届时天下若是没有恢复过来,恐怕还会生出乱象。
    这就是他对于当前局势的判断。
    看着一脸坚定的顾煜,顾粲沉默了一下终是没能再多说些什么。
    自己的这个儿子确实已经超越了他。
    虽然还年纪轻轻,但都已经超越了他这个父亲,他又能多说些什么?
    顾煜是十分自信的一个人。
    这种自信与“自傲”不同。
    这是“顾氏”的出身以及才能赋予他的自信。
    他对于自己的判断十分的肯定。
    当然,顾煜同样也并未一直留在巨鹿之中。
    于他的话而言。
    他想出去看看天下,看看天下百姓。
    这些年来,他早已将一个个先人所留下的一切都学完了,除此之外也在接触着巨鹿内的一切。
    但于顾氏子弟而言,顾氏百姓终究不能代表了整个天下。
    他,需要去看看天下。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对顾煜将来的表现同样也是愈发期待。
    这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时代。
    一个于历史之中极为耀眼的人物即将出世。
    顾易也不知道顾煜会不会与他产生什么联系。
    但以顾煜当前的表现而言。
    他绝对会成为接下来整个历史以及顾氏最大的变数之一。
    并未出乎顾煜的预料,杨坚是不可能会重用顾氏的。
    他是一个枭雄。
    一个从乱世之中杀出来的枭雄。
    这种人一般都有着很强的自信,不可能如当年的刘备那般对待顾氏,也不可能直接提拔顾氏子弟。
    帝王所要的可不仅仅只是“忠心”。
    “忠心”只是帝王想要的基础,他更想要的是属于皇帝那独一无二的权力。
    这就是帝王!
    甭说是对于顾氏,对于他最为核心的关陇集团,杨坚都不会手下留情。
    没错,就是关陇集团。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在多年的乱世之中,在时局的影响之下,关陇集团仍是避无可避的出现。
    甚至影响力也都丝毫不差。
    在南北汉时期,关陇集团便能左右皇权。
    如今天下已经一统。
    杨坚自然不可能再容忍关陇集团的存在。
    这也是眼见的不凡之处。
    在天下一统之前,他知道自己是被关陇集团选出来的皇帝,甚至是愿意与关陇集团分出权力。
    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
    他绝对不会容忍关陇集团把控军队以及官职。
    “顾氏入朝”以及南方世人的出现,于他而言就是最佳的时机。
    轰轰烈烈的改革于大隋这个冉冉升起的王朝而始。
    ——杨坚却乃枭雄。
    他的智慧与手段都对得起这个称号。
    他首先要彻底恢复的自是科举。
    天下混乱至今。
    在一开始的时候种种制度并未混乱,包括刘裕刘赫之时,科举制都是南北两汉双方用来收揽人心最有用的手段。
    但随着时间越来越漫长。
    科举制亦是渐渐发展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这也是乱世的必然。
    世家掌控着大部分的力量,掌权者要想获得世家的支持就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妥协。
    杨坚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统治天下。
    根本原因便是因为南北两汉已经烂到了根里。
    名存实亡的科举;
    豪族的兼并;
    混乱的吏治;
    看不到尽头的乱世。
    长期混乱所带来的影响就注定了这些局势会出现。
    杨坚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将这一切立起来,让天下百姓都看到朝廷的心意!
    当然,这样做注定会引起内部的动荡。
    但当大势已成之时。
    这一切终究不能影响到大势。
    杨坚是个十分果决人,就像他当初决定踏出那一步一般,便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他先是整治四方吏治;
    然后便于开皇十一年,正式定下了科举的章程。
    不仅仅是完全承继炎汉时的政策。
    在此之中。
    他亦是根据局势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将考核的官员。
    这才是其中关键。
    要想彻底解决当前隋朝内部的动荡。
    这是他必须要做的。
    除此之外,还是官员体系上的改革。
    其实这些年来。
    随着天下的局势愈发动荡,南北两汉之中的朝廷格式也已经有了不同。
    杨坚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再次进行改革。
    他决定实行——五部六曹制。
    将一切权力重新分散,进而加强中央集权。
    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其中——
    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内侍省是宫廷宦官机构;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封驳之权;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
    再下设六曹。
    六曹分别是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
    吏部负责官员选拔和考核;度支曹后改称户部,掌管财政和户籍;礼部负责礼仪、教育和外交事务;兵部掌管军事;都官曹后改称刑部,负责司法和刑狱;工部掌管工程建设和手工业。
    此举不仅仅重新划分权力,亦是能够提高整个朝堂的运行效率。
    明确的官僚体系。
    又避免了因一人权势过高影响到了皇权。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兵权。
    当前天井下之势似乎已经有些回到了后汉乱世之时的那般,世家手中是有着兵权的。
    而杨坚当前要做的,便是要将一切权力收回。
    对于府兵制他亦是提出了改革。
    将府兵制从“兵农分离”改为“兵农合一”,下令天下将士户籍编入州县,与平民同属国家管辖,切断将领与士兵的私属关系。
    时设立十二卫府,将领由皇帝直接任命并频繁调换,防止军事贵族长期掌兵。
    接连的大改自是会引起混乱。
    当这一封封政令传出之时,各地顿时便有了叛乱。
    可这又能如何?
    杨坚此举最为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在争人心!
    无论是迎回顾氏也好。
    亦或是恢复科举,包括之前的重新打造货币等等,都帮他夺来了太多太多的人心!
    这才是杀招!
    当渴望着能够安稳过日子的百姓都感受到了朝廷的变化之后。
    人心便难以动摇了。
    面对四方的混乱,杨坚更是丝毫都不犹豫的出手。
    他将一个帝王的铁血无情展现的淋漓极致。
    且不论在此之前有多么大的功勋,与关陇集团的联系到底有多深。
    但凡造反——便是死路一条。
    在有着人心的支持之下,大隋的根基就不可能会动摇,四方叛乱相继被平定,各方势力相继被铲除。
    随后,杨坚更是开始了对于州郡的整治。
    杨坚下诏尽罢诸郡。
    即由过去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不仅仅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并规定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这绝对是一个能够兴天下的政策。
    连年的混乱对于地方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且不论其他的。
    此举对于吏治上的整顿便是一项大进展!
    四海沸腾。
    推行《开皇律》,重算户籍,均天下之田,减免赋税、
    昔年一个个盛世给杨坚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例子。
    他只需要根据这些例子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便足以让整个天下快速的恢复过来。
    开皇之治——如期降临。
    在经过多年的混乱之后杨坚的出现就如同一道曙光一般,划破了九州的黑暗。
    九州的底子并不差,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只要当一切趋于平静之后,华夏民族骨子之中的韧性,便能再次书写出新的传奇。
    这也是时代的选择。
    但于这一切的光明之中,混乱亦是在不断蔓延。
    顾易并未过多关注隋朝的内部。
    他只是偶尔关注一下其他顾氏子弟,最多的还是在关注顾煜。
    这些年来。
    顾煜可谓是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
    虽然将整个天下的变化都看在眼中,但他却亦是十分坚持着自己的判断。
    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的持续增长而心急,始终都在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就连顾易都不能确定这到底是“自信”还是“执拗。”
    不过却也并不是没有收获。
    他从始至终都未曾改名换姓,一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边通过百姓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对于他而言,这似乎亦是一场独特的磨砺。
    顾易能感受到他的进步。
    最关键的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顾煜从未上朝,但却于各方还是留下了一点名声。
    甚至就连杨坚都听说过顾煜的名号。
    但对于顾煜。
    朝中的顾氏子弟们全都是统一口径,那就是顾煜无心为官。
    对此,杨坚也是不甚在意。
    毕竟顾氏早已不复当初,又有什么需要他在意的?
    盛世的降临,亦是让杨坚愈发自信了起来。
    但命运的齿轮早已在无形之间转动。
    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
    武功。
    渭水支流在城外结了薄冰,倒映着赭红色的夯土城墙,雉堞上的冰棱垂成玉帘,在正午弱阳下泛着冷光。
    一辆马车缓缓驶进了城中。
    下一刻,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径直从马车中走了出来。
    先是呼了一口气,旋即脸上便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人自是顾煜。
    如今的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出身贵公子的感觉,皮肤黝黑就像是昔年的顾康一般,只剩下了身上的些许贵气。
    他下车沿着街道走去。
    还没一会儿,便见到风风火火的百姓竟齐齐朝着一个方向前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极为的兴奋。
    “嗯?”
    顾煜心生诧异,并未多想便走上前去拦住了一位老人拱手道:“这位老丈,乡亲们这是?”
    “哎呀~!”
    老丈本来走的便慢,此时更是气急败坏,急切的道:“你拦我作甚,使君今日得子.已经放出了消息,今日前去每户可领粟米五斗呢!”
    说着,老丈更是直接绕开了顾煜,全力跟随着人流继续朝前而去。
    使君得子?
    顾煜愣了一下,旋即脸上顿时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旋即立刻追随着人流朝前而去。
    此刻,县衙前的空地上已挤满了人,议论声不断。
    当李渊玄色锦袍上的金线在晨光中一闪,人群这才突然安静了下来。
    “多谢列位连日来为内子祈福。”李渊双手抱拳,腰间玉带扣在雪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小儿既生在武功,便是吃着关中水土长大的子民。”
    “诸位乡亲放心,我李渊决不食言!”
    说罢,他便直接挥了挥手敕令身旁的下人前去分粮。
    “李渊?”
    “唐国公?”
    顾煜饶有兴趣的站在人群后方看着这一幕,脑海之中瞬间便闪过了对应的信息。
    虽然他从未去过朝堂。
    但对于天下大事,以及朝堂内部的基本消息还是清楚的。
    在混乱的时代顾氏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消息渠道。
    他的脸上不由得便闪过了一丝惊讶,万万没料到李渊这种级别的人物竟会做这种事。
    这时
    李渊也是注意到了顾煜。
    虽然顾煜的一身打扮十分普通,且皮肤黝黑,但本就出身于世家的李渊还是立刻便注意到了顾煜气质的不凡。
    “嗯?”
    李渊下意识的皱了皱眉,旋即立刻穿过人群朝着顾煜而来,拱手说道:“在下岐州刺史李渊,字叔德,敢问公子是.”
    “见过唐国公,在下姓顾名煜,字曜之。”顾煜亦是连忙行礼。
    一瞬间,李渊的表情顿时就是微微一变。
    “顾曜之?顾氏子弟?”他紧紧的盯着顾煜,似乎是听说过顾煜的一些名号。
    见顾煜点头后,脸上顿时便闪出了喜色:“好啊!”
    “早就听闻公子一路行来,似要走过我岐州,本还在想能否有机会一见。”
    “却没料到竟会如此碰面,且还赶上了我二子降世。”
    “公子快快随我前往府中一叙。”
    李渊对于顾煜十分的热情,这也是顾氏出身给顾氏子弟们带来的好处了。
    “那便谢过唐国公了。”顾煜行礼。
    旋即便跟随着李渊一路走进了府内。
    府内环境并不算豪华。
    李渊十分热情,一边带路一边跟顾煜闲聊,说着自己对于顾氏的尊重,甚至还提到了想给子嗣送去顾氏求学的事。
    只是碍于如今只有一个长子,不敢如此。
    对此,顾煜自然也是没有多说什么。
    他能听出李渊拉拢他的意思,但这终究不符合他的道路。
    到了最后。
    更是想要让顾煜看看他刚出生的二子。
    顾煜原本还十分的随意,这也算是他时而便会做的一些事。
    顾氏子弟的道德底线极为灵活,身份能带来的优势不会蠢到不去用,给自己无故增加很多麻烦。
    顾煜踏着廊下积雪,随李渊穿过垂门,见到了刚刚出生的婴儿。
    那孩子乌青胎发沾着细密汗珠,蜷成绒绒的弯弧。
    顾煜目光刚触及襁褓,婴儿忽然睫毛轻颤,漆黑瞳仁如渭水寒星乍亮。
    小身子扭动着挣脱锦被,先是盯着帐顶,随后又落在了顾煜身上,与其对视,忽然咯咯笑出声。
    “这”顾煜下意识向前半步,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惊讶。
    此子给他的第一感觉,竟然是不凡!
    这时,李渊从乳母手中接过了婴儿,笑着朝着顾煜走来。
    走路间带起的微风吹动烛火。
    火光摇曳间,竟照亮婴儿掌心淡青色纹路,纵横交错间竟隐隐显出“王”字形状,与李渊腰间玉带扣上的蟠龙暗纹遥遥相映。
    虽然只是短短一刹那,但还是让顾煜的表情不由得一变。
    顾氏弟子从不是什么特别迷信的人,更别说是顾煜这种族内最天才的子弟。
    但刚刚的那一幕,却还是让他沉寂已久的心不由得微微一动。
    “此子不凡。”话音未落,李渊已快步上前,眼中精光闪烁:“公子当真以为如此?”
    顾煜喉结微动,目光仍紧锁婴儿粉嫩的掌心,半晌才沉声道:“观其气宇,确非池中之物。”
    李渊喜色难掩,衣袂带起的香风裹着期许:“那公子可愿留在我府中,教导二郎?”
    顾煜垂眸敛去眼底翻涌的情绪,终是摇了摇头,朝着李渊拱手道:“国公谬赞,顾某才疏学浅,实难担此重任。”
    “但若国公有意,届时可将此子送去巨鹿。”
    这并不是他要走的道路。
    而且他也不信什么所谓的天命之说,这是一代代族中先人留下来的道理。
    李渊神色顿时黯淡,相比于将子嗣送去巨鹿,能让顾氏子弟前来府中,这才是真正的荣耀。
    他想要的也是如此。
    就在这时,他怀中的婴儿突然又发出清脆笑声,藕节似的小手在空中抓握,竟朝着顾煜的方向挥了挥。
    顾煜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震颤从指尖传遍全身。
    这还是他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并非是谶纬迷信,只是单纯的感觉这孩子就是与普通婴儿不同,而且会与他联系颇深。
    “令郎可已取名?”他声音不自觉放轻。
    李渊看着顾煜变化的表情,不由得再次露出了笑容,大声道:“济世安民,故名世民!”
    “我李家二郎——李世民!”
    “世民.”顾煜不由得重复了一句,看着怀中渐渐安静下来的婴儿,表情这才渐渐恢复了平静。
    ps(今晚十二点之后就是双倍了,兄弟们的月票火力别忘了,月底了已经,不用就浪费啦!!)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鱼羽渔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鱼羽渔钰并收藏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