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矛盾
    “小沙!”
    【我在呢!】
    工厂内,郝成尚未注意到这个消息,这个时候的他,一路和何钢说着各种各样的情况,然以后在工厂负责人梁博宇的引领下,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防尘防静电的准备后,来到了封装车间。
    “在这里,已经完成了晶圆封装前的预处理,包括切割、减薄等一系列的步骤。”梁博宇一边引领一边介绍着。
    “梁工之前是做哪方面工作的啊?”郝成开口问道:“是传统芯片的封测这一块儿吗?”
    梁博宇点了点头:“是的,郝总。”
    “碳硅融合半导体的封测和之前的传统半导体区别大吗?”别看碳硅融合半导体这方面的理论都是郝成提供的,但具体到批量生产中怎么去处理,他还真没怎么关心过。
    主要的工作都是生产这块儿和小沙进行联合处理的,他平时也有关注,但具体到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还是一线的工程师最为了解。
    “不算大。”梁博宇摇了摇头:
    “封测前的测试主要是看电路是否满足设计需求,设计要求ab这两个点之间的电压是多少,生产出来,我们通过探针卡连接测试机验证电压、电流、时序等特性是否满足设计需求。
    “碳硅融合半导体的话,与传统的半导体相比,无非是需要测试的项目变多了、点位立体了,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本质不同。”
    对于芯片如何制造,如何进行晶圆级的测试,郝成是恶补过一番功课的。
    梁博宇一说,他立即就明白了——晶圆测试这块儿,看的就是电路和电气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而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功能,那是另外需要考虑的。
    这个阶段,其实不管哪种类型的芯片,本质都是没有区别的。
    “你这什么表情?”郝成发现何钢托着下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开口询问。
    “在芯片这一块儿我不是专业的,但是我怎么发现,这芯片生产貌似和普通芯片也没什么区别啊?”何钢露出疑惑:“原本我想着,碳硅融合,立体芯片什么的,不是应该颠覆的吗?”
    听何钢这么说,郝成那是颇为无语,如果说传统芯片的生产光刻机是主要部件,那么碳硅融合半导体依然是光刻机和化学气相沉积相结合的方式。
    那看起来可不就是一样的吗?
    如果真的需要一个划时代的设备,也不可能是这两个月能搞出来的啊!
    更不可能说立即就能扩大产能,一年搞20条产线了。
    比如,郝成一直心心念念的微意识体芯片的制造问题,虽然理论他差不多也已经能够总结出来了,但是就是空中楼阁,很多材料和设备以现在的科技水平都搞不出来。
    “不要看表面,要看内里。”郝成摇了摇头:“碳硅融合只是方案,用碳纳米管代替一部分光刻线路,这只是方法。
    “硅通孔技术,本身就可以算作是它的简化版。最关键的东西是理念。比如,这是一张纸,代表的是平面芯片,商圈全是电路,我们现在把它定义为二维芯片。”
    事实上,芯片是有一定厚度的,在几百微米到1毫米不等。但这个厚度,更多的是为晶圆的支撑性在考虑。
    线路一般不是多层的,即便是多层的,就比如,郝成接着说道:“我们将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连续对折几次,假如说芯片中的电路并没有受到影响的话,这东西就算是三维芯片了吗?”
    “那肯定不是!”何钢当即回道。
    “这个时候,我们改变设计,”郝成一边演示一边说道:“在这张折迭了非常多层的纸上,垂直钻孔,让折迭的多层之间直接通过线路相连。现在算吗?”
    “算……吧?”何钢迟疑了一下,现在很多存储都是这么做的。
    “这只能算是3d封装。其本质还是二维芯片。这样的封装,减小了体积,但是没有改变本质。”郝成说道:“之所以说碳硅融合半导体是三维芯片,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二维芯片的核心关键:
    “就是多层之间的线路通路,它是不是自由的。3d封装,硅通孔技术等,只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联系,其展开不是网状结构,依然是平面结构的一个变体。”
    郝成笑了笑:“而三维芯片在制造的过程中,通过基底图案控制碳纳米管的生长,是能达到怎么设计,就怎么生长的。当然了,这也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核心当然是系统。”
    一个芯片,说句最不中听的,不就是一堆沙子(硅)和一堆煤(碳)吗?最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得看程序和系统。
    “老实说,我还真期待。”何钢不住的点着头,想着今天刚一见到郝成的时候,郝成说的,今天来的目的,是为小沙换一个身体。
    现在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新的身体,就是由新的碳硅融合半导体芯片形成的新的服务器集群。
    而他现在期待的是:小沙现在都已经强大成这个样子了,换一副新的身体又能怎么样的?还能真的变成人不成?
    何钢想破脑袋也没想出来,已经到了这个程度的小沙,还能怎么进化?
    这里边还有一个更大的前提,就是郝成先前已经做出的那个结论:ai,包括传统方式训练的以及小沙这个技术路线的,是不可能产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欲望的。
    “对啊,”郝成点了点头:“自主意识和自主欲望肯定是不可能产生的,但意识和立场的产生是另一回事儿。”
    “别问,”看何钢还要继续问什么,郝成一笑:“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这个时候,第一批芯片的电气性能已经按照设计需求测试完毕了,后续一系列的步骤,包括核心参数、环境适应性、极限压力的测试将继续进行。
    与之配套的服务器其他零部件也都已经准备好了,小沙新的身体,已经在快速的组装当中。
    而郝成这一次之所以这么着急过来,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想要验证一下【碳硅融合半导体芯片的加持下小沙这里意识和立场问题】自己之前的设想。
    一天的时间,郝成一边了解基本情况,一边将具体的信息通过小沙同步到了官网——碳硅融合半导体的量产进度正按照计划进行着。
    ……
    而另一边,鹏城大学。
    一场争论仍在继续。
    “高等教育,是我们的根基之所在。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我们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体系中。你说要创新、要改变甚至要融入小沙的体系,这我都认可。
    “但是,一竿子打翻整船人,全盘否定过去的做法,是不是也不合适?”
    “何校长,你不要偷换概念。什么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打翻谁了?这叫并行!先前所有的标准和体系都在,只是增加了关于以小沙评价为标准的体系,有什么问题?”
    鹏城大学一直是走在开放的前沿的,不是985,也不是211,就连近两年想要争取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都未能如愿,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否认它的强大,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和老牌名校相比,也并不差在哪儿。
    其原因就在这里,它直接、不盲从于过去的秩序,只要认为对自己发展有利的,那就去做。
    而如今也是如此。
    但这次的事情,貌似没有之前那么顺利,这边刚一开始,内部就开始有了矛盾。
    此刻的何子扬咬着嘴,他不想和其他人争,但这是恩师的吩咐,是旧有体系的受益者,这个时候,只有往前冲:
    “可是,为什么非要两套标准呢?将小沙的相关评价体系,融入我们既有的体系,不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何子扬,我懒得戳破你的小心思,还融合,你给我融一个看看?怎么融?小沙的评价占30%,然后你们这群学阀投票占70%?是这样吗?”有人立即用半嘲讽的语气,如此说着。
    “倒也不是这样,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既融合和平衡各方利益,又……”
    “停!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你现在有方案,你就直接说。没有,就不要闲扯淡,什么叫一定能找到一个?”
    “我……”
    何子扬还想说什么,但是校长这个时候彻底怒了:“我强调一下,这里是鹏城大学,是曾经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平衡各方利益,你就告诉我,你代表哪一方?
    “我还明说了今天,我不管你有什么心思,也不管你背后是谁,只要耽误了我们往前走,我不会对你客气。还有,你真要不想干了,现在可以辞职。”
    这也许就是鹏城大学的基因所在,就犹如成立的当年,人们纷纷想起当年,鹏城大学被银行招聘拒之门外的时候,那时校长的霸气。
    而如今,一点儿都没变。
    ……
    这场会议一结束,何子扬就立即给他老师去了一个电话:“老师,阻止不了。”
    “好,我知道了。”这边挂断电话,何子扬的老师,科学院某院士,心里就有些气急败坏:“将所有的东西,交给一个ai去评判,这像话吗?
    “ai再怎么强,评价再怎么精准,总得是需要一些人情世故的吧?我们是人,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
    “所以,我们怎么办?”另一位院士问着。
    “谈,找白驹科技谈。”
    “谈什么?人家根本就不接招!”
    有一群人一直在等着和白驹科技就这谈一谈,但,郝成的面儿都没见着,每一次得到的回复都是:“白驹科技不参与相关事情。”
    “那就联合所有的知名高校,卡死晋级条件,不松口。”
    “你能联合谁?”任何时候都是有清醒的人的:“你觉得,一个能把国外几十年的科研评价体系都干掉的标准,干不掉我们所谓的联合?
    “温和的做,根本干不过白驹科技。过激的做,你看上层会不会站在你们这边。”
    “那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有人问。
    “办法?那就首先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了。”说话的是算蛋白领域顶尖院士,华夏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王源教授。
    年前,他和郝成见过一面,探讨了很多问题,对于郝成的很多想法,他都是高度认可的。这一段时间也一直在参与墨枢系统的调试。
    他很欣赏郝成,倒是科学院的这某些人,王源是非常嗤之以鼻的。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科研,更好的评价一个成果的重要性,更好的选拔人才,”王源教授笑眯眯的:“那什么都不需要做啊,怎么能叫没有任何办法呢?”
    几个人都被王源一句话噎住了,总不能说我们就想自己掌握话语权吧?
    “行了,你们慢慢探讨吧,我还有事儿,以后这类事情就不要喊我了。”
    王源起身,还不忘补了一句:“碳硅融合半导体芯片已经成功流片,进入量产流程,郝总那边应该没空搭理你们,你们自己就慢慢合计着吧。”
    刚刚从官网看到相关的进度,王源也是故意提醒他们一下。
    “你……”
    王源头也不回的走了,他是特例独行的。能够走到今天,全是因为自己的天赋,在计算蛋白这个领域,可以说无出其右者。
    换句话说,但凡有人能影响他一点点,他评不上这个院士。
    再换一句话说,他本来就不在乎能不能评上,即便他不是院士,也丝毫不影响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权威。屠呦呦如此大的贡献,至今还不是院士呢,影响啥了吗?
    真才实干的人,能力到了这个程度,那他就是神,就可以无所畏惧,任何人的脸色都不看——同道者为朋,同义者为友,而道不同者不相为谋。
    在这折折腾腾的容易晚节不保。
    “郝工啊,”王源这边一出来,就给郝成去了一个电话:“墨枢的能力是不是能更进一步了?”
    接到电话的郝成嘴也是一抽,就这么一会儿工夫,接到好几个电话了,都是预定算力的。
    墨枢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郝成也是点头:“成品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必须先升级小沙的主要能力,然后第一时间就会安排这边的墨枢。”
    “行,我记住你这句话了,第一时间。”
    王源着重强调,然后说了科学院这边一些人的情况,然后提醒了一句:“临州大学那边,是否需要先把握一下?那边因为是白驹科技所在的城市,和你们的合作也是最多的,科学院这边有专人盯。”
    “多谢王教授,不过,这边不操心,我至少要在鹏城待一个月以上。”郝成的意思很明显了:不管。
    “那行!”王源也就是欣赏郝成这个劲儿,心里其实只有科学,只有技术,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不操心挺好,让他们折腾去吧!”
    (本章完)

章节目录

裁员后,我成了科技教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辰小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辰小序并收藏裁员后,我成了科技教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