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城的逐步完工,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加入。
    这人一多,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也就多了。
    城市管理,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
    尤其是瘟疫问题。
    这可是稍有不慎,就会死一大片的。
    所以,辛屈对于北京府城的规划之中,明确安排了一些区域在下游与下风向,就是用来隔离一些人的。
    比如每天,各个坊都得去巡查,看看哪家闹出来了伤寒等事。
    但凡确定具有极强传染性,就关在特制的船只,顺流到隔离区去收纳。
    这里平日里只住一些老巫医,或者新式医馆的医生,负责应对传染性强悍的疾病。
    此外,每个月都得大量泼洒生石灰在水渠,暗渠,专门来消杀。
    对于现阶段的医疗技术来说,隔离与预防,才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手段。
    最后就是旱厕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北京一带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但没有大量修建水库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冲水式厕所,几乎是不可能。
    惟一能实现的,就是便宜的旱厕。
    因此掏粪工,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作为一个农业相对发达的国度,燕国四周的农场,也会承担这些粪便的收集与堆肥工作。
    农场是官家的产业,堆肥却也是能够卖到好价钱。
    一些拥有实际封邑的诸侯,也敏锐的察觉了堆肥的好生意。
    这年头,荒地不缺,枯木不缺,淤泥也不缺,唯独缺少足够的人力与开垦的熟地。
    养熟一块地,光靠人力,没有五年下不来,但有足够的堆肥情况下,三年也就能完成其中活计。
    因此很多人到处打听司农的事儿,钱送礼,也要从司农手里弄到这些技术。
    司农阿启一开始也是收受一点,毕竟每年拨款就这么点,司农府的几个项目,都是需要大量的钱财消耗,比如战马的培育等等。
    既然朝廷给不了这么多钱,那他只是技术发卖一些给老乡们,也没什么不妥,毕竟朝廷有考功,时间紧任务重,能不砸钱加速完成吗?
    但随着后来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连带着外国的使者都钱来买,而且是大价钱,他终于感觉到不对劲。
    不等下边有人参他,就趁着这一次搬迁进来新府邸,入宫谢恩的时候,将此事说了出来。
    辛屈此时正拿着一卷地图,上边标注为:辽西郡十三县邑全图。
    戴冰甲从镇西将军卸任,转为幽州左卫将军兼辽西太守之后,辛屈交代的任务,就是让他完成对辽西郡的测绘。
    辽西郡的大体范围包括:后世的朝阳市、锦州市、阜新市这几个地方。
    郡治一般设为柳城,也就是朝阳市。
    因此辽西郡的主要河流,就是大小凌河。
    这里是北平的触角,更是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但凡北平想要经略东北,就少不了从这里出兵与转运粮草。
    而且这里属于燕山山脉的一环,在山海关这一条线没有形成之前,就是绝对的防御重镇。
    当然,现在山海关一线正在加速形成,因为人类的开发,以及辛屈拿着城防图看了看之后,暗暗下了决心。
    山海关一线,必须填海了。
    因为辛屈发现,若是辽西郡真的将核心力量放在朝阳的话,卢龙道的重要程度将会飙升。按理来说没什么,但问题就在于,卢龙道太难走了,粮草的转运消耗太大。
    如此一来,辽西郡若是开发起来,想要反哺北平是做不到的。
    只能在辽西耕种,然后将粮食沿着辽泽入海,再转运过来。
    这样一来,辽东那边想要截断,辛屈是没有任何办法阻拦。
    更重要的还是,辽西还需要直面北方的游牧威胁。
    现在那边被自己干趴下了,威胁小了不假,但阿启这边也说了,外国势力正在学习与采买他们的生产技术。
    这玩意儿是防不住的。
    因为技术一定得推广,边塞想要安稳,更是要大力推广。
    如此一来,边疆以外的那些蛮夷,久而久之必然学会,现在还没事,但一两百年之后呢?
    随着气候变冷,半农半牧的外族,必然会变成游牧,然后再南下。
    这是避不开的死结。
    如此一来,北平就成前线了。
    一旦柳城被攻破,若是不能找到第二条路,东北必然丢失。
    皱眉放下地图,辛屈看向惴惴不安的阿启说:“种马的技术不能卖外,其他的的农业技术可以卖,无所谓。”
    辛屈一句话,让阿启显得惊愕:“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农业技术,是需要工业技术作为支撑的。没有钢铁,他们拿什么提升效率?堆肥这种事情很少人会吗?不,南方的稻作部落、方国普遍都有记载。
    他们那边靠近沼泽,淤泥如何形成,没道理他们不知道与利用。
    但取上来的淤泥,需要腐熟,腐熟之后需要搅拌进入土地里。
    若是用耜这样的工具,掘土就很麻烦了,还怎么搅拌?
    不如一把火烧荒,种三年换地,轮耕游耕来得实在。
    所以,只需要控制钢铁耕具的外流,短期内他们的产量就算有所增长,也是极为有限的。
    甚至稍微增长的产量,还能让他们为我们源源不断产生消费。
    库房里堆积的瓷器、绫罗、钱币,都是我们收割他们的利器。
    至于战马,这玩意儿是战争利器,不可能流于外国,徒增风险。”
    辛屈说完,表情没有太多变化:“所以,其他的你得卖出一个好价格,廉价了可不行,尽可能多敲一笔。
    司农下属的机构不少,光是育种、饲育这两个衙门,需要的资源,单靠国家拨款是养不起的。
    这些年通过贸易跟外界采购的种子,就是一大笔开销。
    之后你可以跟他们换。
    也可以展开合作。
    不管用什么方式,极大拓宽土地产出,才是司农需要做的事情。”
    阿启点了点头。
    “对了,你说,沿着榆次、洋河、广宁(锦州)这一条线,填出一片宽二十里的走廊,需要多久?”
    辛屈将地图铺开,指着辽西郡下方,然后手指哗啦一下。
    阿启看着地图,眼瞳一缩:“你圩田还不够?还要填海?”
    “不,只是加速这个过程。这里,大自然自己会填。”辛屈敲了敲石河、六股河、西河、大小凌河、辽泽这些区域,“这些地方每年都在堆沙,现在只是一些不算太连贯的孤岛、三角洲,但早晚会连在一起。若是每年推个一里地,一百年应该就能弄出一条走廊。
    一旦辽西郡有失,我们在还有一条走廊,可以保证辽东不丢。
    辽地对于北平太重要了。
    绝对不容有失,一旦丢了,北平就成了前线,彻底沦为四战之地,掣肘太大。
    所以……你觉得呢?”
    “嗯……这个。只怕一百年是不成的。”阿启连连摇头,“辽地应该短期没不会有影响吧?”
    “嗯。也是,或许是我想得太早了。”
    辛屈重新看着地图,片刻之后,在石河、六股河、西河、大小凌河这些地方的中上游,或者入海口的位置,圈了几个地方,写上“军屯”二字。
    准备将这里作为优先开发区域。
    既然填海消耗太大,那就加速这个过程。
    让水土流失来替他解决这个问题。
    将开发方向,转为辽西走廊这边入海的河流中上游,然后在这里造一些水利设施,甚至可以实验“束水攻沙”这个命题,加速中上游的水土入海。
    若是能彻底构造出一条辽西走廊,那么燕国对辽东的控制就有双保险。
    尤其是燕国现在的军备是最强的。
    当然,这里现在稍微冷的冬天也能走,只要沿海冻上就成。
    辛屈收了地图。
    然后看向阿启说:“水利这一块也研究研究。光靠司空府,还是不够快。毕竟水利最大的作用,还是在农业上。”
    “明白。”阿启应下,稍微一盘算,也是暗暗咋舌。
    难怪辛屈可以让他买卖农业技术,感情农业所消耗的钱粮这么多。
    育种、饲育也就罢了,若是再加上水利设施的推广与研究,还有耕具、监测地方的旱蝗洪涝等灾祸,这些销若是没有新的财富加入,只怕足以将司农府拖垮。
    还得想办法多捞点。
    只是靠什么手段呢?
    卖种子?
    这个不妥。
    “对了,之前你从西边弄回来的绵羊,我能卖吗?”
    阿启离开之前,想到什么,转身回来问。
    辛屈挑眉说:“绵羊与山羊的杂交难度,你不比我知道的少。”
    “所以我打算卖母羊,而且是拍卖。”阿启摩挲着下巴说,“绵羊的毛可以每年都剪。而我们有纺线技艺,基本上有点规模的部落都会。
    只要我们控制拍卖的规格,每年卖出一些年纪大的母羊。
    大体就是一两年之后就会老死的母羊,再加上养殖技术我们不全卖,他们培育的时候总会死上一些。
    这样一来南方的种群数量,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这玩意儿可比葱、葡萄之类容易控制多了。
    毕竟论种地,各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秘藏,也不见得都会采买。
    真叫他们换种,他们肯定担忧明年的收成。
    但绵羊就不一样了。
    而且杂交出来的山绵羊不也有吗?
    到时候公绵羊,也可以卖个好价。”
    阿启有点兴奋了。
    辛屈挠了挠脸,咋感觉这家伙越发缺德了呢?
    绵羊和山羊是会出一些混血,就跟骡子一样,但山绵羊和骡子也一样不可能产生后代。
    这一点燕国饲育衙门是知道的。
    因为他们做了一堆的实验,就是没办法产生第三代。
    所以这么搞,很败坏声誉的。
    “可以是可以,但不能用司农府的名义做。”辛屈没有否定这个手段,只是警告道,“朝廷是要门面的。弄个手套,别脏了脸。”
    “行。我知道怎么做了。正好处理掉一批老迈的羊,不然留着也只能杀了吃肉。太可惜了。”(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空山一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空山一先生并收藏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