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初拟回归筹备组名单
第487章 初拟回归筹备组名单
深城招待所。
吴利民见尹生放下电话,笑着道:“飞马原料供货解决,新厂区已经破土,劳工招募的也差唔多啦。”
“尹生做生意,真是生财有道,日进斗金。”
尹照棠敬酒道谢:“多亏吴局关照,冇吴局找到的供应商,飞马还在苦恼货源。”
吴利民摇头感叹,暗暗羡慕:“看你们挣着大钱,突然感觉招商局的工作,干起来真冇意思。”
“每天起早贪黑,挣几百块工资。”
尹照棠闻弦知意,恭维道:“吴局是为人民服务嘛,不一样的。我们商人能挣到钱,有吴局的一份功劳。”
“哪天吴局想辞职下海,忠义集团,敞开怀抱,高位以待。”
吴利民轻笑一声,却不会在心头当真。
还坐在招商局的位置上,子女海外留学,境外旅游的账目,可都挂老忠的帐。
下海经商后,同老忠的关系,朋友变对手,肯定冇福利了。好多傻仔认不清权力是椅子,帽子带来的,仲以为下海还会有人捧着,殊不知,没椅子,没地位,没靠山,没能力。
只要坐在招商局的椅子上一天,再大的老板来深城,都要敬一杯酒。
只要守住头上的帽子,子女在国外混得不好,回国都有一份事业。
“不讲这些啦,啰嗦两句罢了。尹生有打算买下廿一厂的股份?”吴利民说回正题。
尹照棠坦然承认,笑着道:“是呀,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廿一厂拿到订单,只是恢复运转,想扩大产能,还需要一大笔钱。”
“老忠正好收购入局,把控货源。与其收购台省企业,不如收购内地工厂,多保住一些工人的饭碗。”
吴利民微微颔首:“谈的怎么样?”
“购入百分之三十,一个点二万港币。”同规模的厂子,在台省至少翻五倍。
而且廿一厂已经搞过一轮工人集资,零零散散,有二十几个点的股份,属于全体工人。在大下岗时代,好多厂子为自救,最后都会采用工人集资的方案。
叫所有工人一起出资,升级设备,寻找订单等。表面上是不硬性要求,但拿不出集资款,便会被优先下岗。
要是工厂盘活,大家都有好处,工厂破产,工人家庭将集体破产。最好的结局,便是由外资收购,买断股份。
尹照棠暂时没去动工人手里的股份,只向工厂购买百分之三十。廿一厂前途已定,收购工人股份,等于叫工人白吃苦,有可能引起民怨。
这种烫手山芋傻仔才动,宁愿把钱给工人挣了,提高积极性。都冇必要断人财路,败坏口碑。廿一厂的工人们,真是工厂的主人。
飞马则是第二大股东,只要肯出钱,溢价收购股份,随时都能买下工厂。但廿一厂的技术没问题,位置却有点远。
吴利民小心试探道:“尹生有打算在深城周边,配套建个分厂吗?”
“上沪的原料,送到深城,走水路,也需要额外成本。在深城建分厂,更利于出口。”
尹照棠手上添酒,面色莞尔:“老吴,你可真是雁过拔毛,有点好东西,都想要往深城搬。”
吴利民笑道:“深城别的没有,有政策嘛。税收优惠,配套设施,统统都能搞定。”
尹照棠摇摇头:“迁厂需要时间,飞马正在扩张窗口期,最缺时间。短期内,只能原地扩产,长远来看,有不小的可能。”
上沪到底是国内的经济龙头,老忠根基设在深城,但有一颗子落在上沪,长期有利好。除非上沪主动淘汰纺织业,否则,飞马不会去动廿一厂。
但老吴帮老忠一个大忙,政绩上一定要给回报。
尹照棠需要酬神,恰逢其会,主动说道:“听闻深城正在进行《城镇养老金》试点,公司收到文件,决定表个态,为全厂职工缴纳养老金。”
“这份态度,老吴,你满不满意。”
如果说,对港招商是深城的使命,招商工作做的好,领导班子算政绩优良。那么,试点工作便是在给深城加担子,令深城班子倍感压力。
要是干的出色,政绩拔尖,整个班子都要记功。要是干的不行,大领导考核受影响,班子集体也受影响。
孰轻孰重,老吴心里清楚,但养老金试点的事,比迁厂更难开口。因为,迁厂是有收益的,养老金制度,却完全是叫企业交钱。
大领导连开几次座谈会,还在跟国营的企业单位聊呢。暂时都没聊出一个结果,外资企业就有表态,在工作上当真是个突破口。
吴利民喜上眉梢,竟不知怎么感谢,连道两声满意后,感慨道:“忠义集团真是爱国企业,利国利民。”
“在新界工厂的薪资,不仅是同行最高,还愿意做表率,支持国内政策。有飞马作先锋,看那些单位企业,还有没有底气再油腔滑调,推推诿诿。”
虽然,国内全面推行养老金制度要到九十年代,但一项政策在推广前,照惯例都要进行试点。
做小范围内的社会实验,看看成效,积累经验。有些制度虽是借鉴国外,但适不适应国情,需不需修改,都是在试点进行总结。
“大家都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啦。只要是有利民生的政策,都是帮公司创造环境,忠义集团不会推卸责任的。”尹照棠并非是在讲大话。
只要老忠不甘心做小资本,便注定要扛起社会责任,与其等文件,不如做奉献。后世没大范围执行的小文件,他去碰便可。
吴利民突然发现港商比他还会喊口号,心中古怪,却无法辩驳,叹气道:“尹恒觉悟高,不像是个商人。”
“明天见大领导的时候,记得多问一件事。”
尹照棠眯起眼睛,察觉关键:“乜事,这么重要?”
吴利民道:“大领导好像已跟上头,初步拟成回归筹备委员会的名单,尹生若想争一个位置,还需要多下工夫。”
尹照棠心里稍许有些失落,以老忠的体量,投资,竟还无法内定一个名额?筹备组的名额,千金不换,有心气的人都想争一争。
老吴看来是知道内幕,但不好多嘴,只能在范围内提点,让尹照棠主动去跟大领导讲。
(本章完)
深城招待所。
吴利民见尹生放下电话,笑着道:“飞马原料供货解决,新厂区已经破土,劳工招募的也差唔多啦。”
“尹生做生意,真是生财有道,日进斗金。”
尹照棠敬酒道谢:“多亏吴局关照,冇吴局找到的供应商,飞马还在苦恼货源。”
吴利民摇头感叹,暗暗羡慕:“看你们挣着大钱,突然感觉招商局的工作,干起来真冇意思。”
“每天起早贪黑,挣几百块工资。”
尹照棠闻弦知意,恭维道:“吴局是为人民服务嘛,不一样的。我们商人能挣到钱,有吴局的一份功劳。”
“哪天吴局想辞职下海,忠义集团,敞开怀抱,高位以待。”
吴利民轻笑一声,却不会在心头当真。
还坐在招商局的位置上,子女海外留学,境外旅游的账目,可都挂老忠的帐。
下海经商后,同老忠的关系,朋友变对手,肯定冇福利了。好多傻仔认不清权力是椅子,帽子带来的,仲以为下海还会有人捧着,殊不知,没椅子,没地位,没靠山,没能力。
只要坐在招商局的椅子上一天,再大的老板来深城,都要敬一杯酒。
只要守住头上的帽子,子女在国外混得不好,回国都有一份事业。
“不讲这些啦,啰嗦两句罢了。尹生有打算买下廿一厂的股份?”吴利民说回正题。
尹照棠坦然承认,笑着道:“是呀,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廿一厂拿到订单,只是恢复运转,想扩大产能,还需要一大笔钱。”
“老忠正好收购入局,把控货源。与其收购台省企业,不如收购内地工厂,多保住一些工人的饭碗。”
吴利民微微颔首:“谈的怎么样?”
“购入百分之三十,一个点二万港币。”同规模的厂子,在台省至少翻五倍。
而且廿一厂已经搞过一轮工人集资,零零散散,有二十几个点的股份,属于全体工人。在大下岗时代,好多厂子为自救,最后都会采用工人集资的方案。
叫所有工人一起出资,升级设备,寻找订单等。表面上是不硬性要求,但拿不出集资款,便会被优先下岗。
要是工厂盘活,大家都有好处,工厂破产,工人家庭将集体破产。最好的结局,便是由外资收购,买断股份。
尹照棠暂时没去动工人手里的股份,只向工厂购买百分之三十。廿一厂前途已定,收购工人股份,等于叫工人白吃苦,有可能引起民怨。
这种烫手山芋傻仔才动,宁愿把钱给工人挣了,提高积极性。都冇必要断人财路,败坏口碑。廿一厂的工人们,真是工厂的主人。
飞马则是第二大股东,只要肯出钱,溢价收购股份,随时都能买下工厂。但廿一厂的技术没问题,位置却有点远。
吴利民小心试探道:“尹生有打算在深城周边,配套建个分厂吗?”
“上沪的原料,送到深城,走水路,也需要额外成本。在深城建分厂,更利于出口。”
尹照棠手上添酒,面色莞尔:“老吴,你可真是雁过拔毛,有点好东西,都想要往深城搬。”
吴利民笑道:“深城别的没有,有政策嘛。税收优惠,配套设施,统统都能搞定。”
尹照棠摇摇头:“迁厂需要时间,飞马正在扩张窗口期,最缺时间。短期内,只能原地扩产,长远来看,有不小的可能。”
上沪到底是国内的经济龙头,老忠根基设在深城,但有一颗子落在上沪,长期有利好。除非上沪主动淘汰纺织业,否则,飞马不会去动廿一厂。
但老吴帮老忠一个大忙,政绩上一定要给回报。
尹照棠需要酬神,恰逢其会,主动说道:“听闻深城正在进行《城镇养老金》试点,公司收到文件,决定表个态,为全厂职工缴纳养老金。”
“这份态度,老吴,你满不满意。”
如果说,对港招商是深城的使命,招商工作做的好,领导班子算政绩优良。那么,试点工作便是在给深城加担子,令深城班子倍感压力。
要是干的出色,政绩拔尖,整个班子都要记功。要是干的不行,大领导考核受影响,班子集体也受影响。
孰轻孰重,老吴心里清楚,但养老金试点的事,比迁厂更难开口。因为,迁厂是有收益的,养老金制度,却完全是叫企业交钱。
大领导连开几次座谈会,还在跟国营的企业单位聊呢。暂时都没聊出一个结果,外资企业就有表态,在工作上当真是个突破口。
吴利民喜上眉梢,竟不知怎么感谢,连道两声满意后,感慨道:“忠义集团真是爱国企业,利国利民。”
“在新界工厂的薪资,不仅是同行最高,还愿意做表率,支持国内政策。有飞马作先锋,看那些单位企业,还有没有底气再油腔滑调,推推诿诿。”
虽然,国内全面推行养老金制度要到九十年代,但一项政策在推广前,照惯例都要进行试点。
做小范围内的社会实验,看看成效,积累经验。有些制度虽是借鉴国外,但适不适应国情,需不需修改,都是在试点进行总结。
“大家都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啦。只要是有利民生的政策,都是帮公司创造环境,忠义集团不会推卸责任的。”尹照棠并非是在讲大话。
只要老忠不甘心做小资本,便注定要扛起社会责任,与其等文件,不如做奉献。后世没大范围执行的小文件,他去碰便可。
吴利民突然发现港商比他还会喊口号,心中古怪,却无法辩驳,叹气道:“尹恒觉悟高,不像是个商人。”
“明天见大领导的时候,记得多问一件事。”
尹照棠眯起眼睛,察觉关键:“乜事,这么重要?”
吴利民道:“大领导好像已跟上头,初步拟成回归筹备委员会的名单,尹生若想争一个位置,还需要多下工夫。”
尹照棠心里稍许有些失落,以老忠的体量,投资,竟还无法内定一个名额?筹备组的名额,千金不换,有心气的人都想争一争。
老吴看来是知道内幕,但不好多嘴,只能在范围内提点,让尹照棠主动去跟大领导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