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气候改变
    一月份的华北平原,正处于白雪皑皑的苍白之中。
    齐鲁省的泉城。
    经过一年多的加班加点,黄河泉城大坝终于在这个月的28号正式竣工。
    高达50米的大型重力坝,还有两座大型三级船闸,就耸立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河道之中。
    与此同时,黄河中上游下来的泥沙,则通过挖泥船和运输飞艇,源源不断输向沿海低洼地区,用于堆高沿海有被海水淹没的高风险地区。
    站在泉城大坝刚刚对外开放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泉城大坝以下的黄河河道,宽度比以前扩大不下于3倍,有些河段的河面宽度甚至比以前扩大了近五六倍。
    沿岸大量低洼平原被黄河河水淹没了,形成大片的浅滩。
    不过这些被淹没的浅滩,并没有被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抽沙设备,将这些淹没区的泥沙抽到两岸,用于增加两岸的海拔高度。
    从观景台上,就可以看到不在少数的抽沙船在浅滩区作业。
    哪怕此时一部分河面布满了浮冰,仍然没有遮挡承包企业的施工。
    当然,这也和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落地有关系。
    现在很多工程设备,其实都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了,工作人员根本不需要亲自上船操作,而是在岸边搭建一个临时控制中心,就可以实现远程办公。
    中科院的气候研究员白声远,正带着两个博士生,站在观景台上,拿着望远镜观察着眼前这一片“新黄河”。
    其实泉城附近的黄河河面,其面积也就扩大5倍左右,真正变化比较大的河段,是靠近黄河入海口那边。
    现在黄河入海口向上,逆流100公里左右,这也使一段河道的河面面积几乎扩大50倍左右,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湖泊”。
    从齐鲁省最新更新的官方地图上,黄河入海口附近已经被标称为“东营湖”,水域面积为5741平方公里,比青海湖还大。
    看着眼前布满浮冰,流动速度不快的河面,白声远摇了摇头:“看来要尽快启动几条备用河道,不然东营湖的面积还会继续扩大。”
    “老师,黄河水利委员会那边应该有计划吧?”博士生李晓峰提了提眼镜。
    另一个博士生侯康则不太关心这一点,他平静地说道:“晓峰,别操心这种事情,其实现在华北平原被掩埋一部分,对于咱们国内也影响不大。”
    李晓峰随即驳斥道:“怎么没有关系?华北平原可是国内的粮食核心产区,如果面积继续减少,那以后如何保证国内和亚洲联合体的粮食安全?”
    “你最近没有看网上的新闻吧?”
    “啥?难道又出什么新技术了?”李晓峰有些不确定地反问起来。
    侯康指了指大坝不远处的泉城新区:“那些二十层高的大厦,都是中铁集团建设的农业大楼,最近被淹没的低洼地区农民,可以选择去西北和漠南,也可以选择租用这些农业大楼里面的室内农场。”
    “室内农场?这成本也太高了吧?就算是国内水电费便宜,也禁不住这样玩吧?”
    对于两个学生的讨论,白声远并没有插嘴,而是默默观察着黄河的河面。
    侯康提了一句:“江院士前段时间发布了一个新技术。”
    “江院士?江淼院士?他又研发出什么了?”李晓峰顿时来了兴趣,毕竟江淼在国内生物和农业学界的名声太响了。
    “你自己用手机查一下不就知道了?我解释不清楚,不过你也够拼的,这几个月真不问外面的事情呀!”
    李晓峰苦笑起来:“侯哥,我不比你脑子灵活,如果不专心一点,项目可能没有办法按时完成。”
    他随即拿出手机,快速搜索了一下江淼这几个月的各种信息,很快就知道侯康说的那个技术是什么了。
    “…突破天然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真不愧是江院士,生物技术还真是可怕,这一下子,几乎可以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了。”
    “现在你还认为国内没有办法办法保证粮食安全?”侯康打开保温杯,喝了一口热奶茶
    “我信,毕竟这是江院士的成果。”
    放下望远镜的白声远,淡淡提醒道:“未来华北平原的气候可能将出现半永久性的改变,你们的课题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如果你们努力一点,说不定可以出几篇高质量论文。”
    “研究华北平原气候改变吗?这确实是一个好方向。”李晓峰微微点头。
    “那晓峰你就研究这个方向吧!侯子,你呢?有什么打算?”白声远看向另一个学生。
    侯康笑着拧保温瓶,然后胸有成竹地说道:“我打算研究华北平原的生态转变,随着华北平原的淡水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未来华北平原的生态必然会出现改变,而且随着各种工程改造,可能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生态小系统。”
    白声远先肯定这个方向,又询问起侯康的职业规划:“不错,不过侯子,你这个项目至少需要五六年潜心研究,你有这个耐心吗?”
    “老师,我家里的情况你也是清楚的,反正我家公司的继承人肯定轮不到我,还不如将精力留给学术研究。”侯康无奈地说道。
    白声远和李晓峰随即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他们听侯康说过家里面的情况。
    他家是开连锁超市的,但是侯康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这些兄弟姐妹都不是什么谦恭派,每一个都紧盯着那十几家超市的家产。
    侯康并不想和兄弟姐妹争斗,其实他父亲也看出他的性格,因此给他购买了房子之后,又给了他一笔钱,让他自己看着办。
    这也是侯康变得佛系的原因。
    “老白,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酒店?”
    中科院的水利研究员邓文奎在不远处走过来。
    白声远拍了拍身上的一些雪,然后看了看手表:“现在还早着呢,还没有到四点钟,吃晚饭又太早,再考察一个小时可以吗?”
    邓文奎看了一下时间,也觉得现在太早了一点,便点头同意了:“也好,待会五点钟左右,在大坝管理大楼的停车场集合。”
    “没问题。”
    邓文奎刚想说什么,一阵悠长的汽笛声,就在附近的河面上回荡不息。
    卟卟卟…
    只见一艘万吨级的电动集装箱船,从下游河面缓缓行驶而来,然后这艘集装箱船在引水员的指挥下,进入了其中一座大型船闸之中。
    从观景台上,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这艘集装箱船。
    邓文奎笑着说道:“这有史以来,第一艘进入黄河的万吨船。”
    一旁的白声远拿下防雪盲的墨镜擦了擦:“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不过老邓,现在万吨船可以开到哪里?”
    邓文奎想了想脑海中的一些资料:“嗯…现在可以开到豫南省的商都市码头,商都码头以上的黄河河道,目前只能通行5000吨级船舶,到壶口瀑布以上的黄河河道,则只能通行2000吨级船舶。”
    “这也不错了,以前黄河几乎不能通航,现在中下游的通航能力都不比长江弱多少了。”
    “比不了长江。”邓文奎摇摇头:“长江未来会持续进行升级改造,江城以下的河道,会升级到可以通行3万吨级别的船舶。”
    白声远有些惊讶:“那岂不是很多桥梁要拆除重建?”
    “其实长江上的一部分大桥,现在不重建也不行了,毕竟当时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现在的情况。”
    闻言,白声远苦笑起来:“谁能想到不到五六年时间,全世界就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也不怪当时的设计人员没有考虑现在的情况。”
    “这也没有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那倒也是。”
    几人交谈的时候。
    万吨集装箱船已经通过一道船闸,进入了第二道船闸的闸道之中。
    白声远想起来一件事,小声问道:“老邓,听说黄河水利委员会那边计划开辟多几条黄河河道?”
    “那哪来的小道消息?”邓文奎一脸诧异。
    “你忘了,我这边也可以接触一部分机密内容,毕竟增加下游的河道数量,肯定需要进行相关论证,他们将一部分内容交给我们这边论证,具体内容就是增加河道之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邓文奎点了点头:“你猜得没有错,黄河水利委员会确实有这方面的计划。”
    白声远叹息道:“看来沿海大坝修建之后,一部分河道的排水不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
    “凡事有利有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等未来陆地和海洋水系再次形成动态平衡之后,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那你知道要增加多少条河道吗?”
    邓文奎倒是没有隐瞒,而是将自己知道的一部分内容告诉了对方:“目前是打算先增加一条人工河道,从冀省的南部通过,优先考虑淹没低洼地区,同时尽可能实现河道的航运价值、气候调节价值。”
    “对了,长江那边好像也有动作,不过他们好像是打算将一部分长江水通过汉江,再建设一条新运河接入黄河。”
    邓文奎摇摇头:“呵呵,项目我听说了,不过好像被否了,主要是工程量太大,建设周期太长,没有办法在十年内完成。”
    “那还真是可惜了。”
    “可惜什么?黄河现在连自己的水域增量都没有办法解决,哪来的底气去承接长江的水?”
    “是呀!没有想到,短短五六年时间,华北平原的用水问题就出现逆转。”
    正如几人所说的那样,现在华北平原的用水问题,不再是水资源不够用,而是水资源增量太大,导致黄河下游水域面积不断扩大。
    造成现在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是全球气候改变,导致华北平原的整体降水量逐年增加。
    比如大名鼎鼎的400毫米降水量线,现在已经和老版地图标注的不一样了,其线路向西向北,移动了近100公里到300公里。
    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赛里斯不断建设防海大坝,这导致黄河等河流的入海口被堵住,大量上游下来的河水,不断堆积在下游的河口三角洲附近,并向上逆向扩张水域面积。
    加上为了缓解下游河道不断扩大的水域,在黄河下游沿途,选择低洼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湖。
    这些在华北平原不断扩大的水域面积,导致当地的水蒸发量飙升,现在华北平原一点都不干,反而变得和淮河流域一样湿润。
    如果用气候改变来描述,那就是华北平原原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其北部变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则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即冀省变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而豫南省、齐鲁省则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半永久性的气候改变。
    既有全球气温上升的因素,也有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同时也和赛里斯的工程改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华北平原的气候改变。
    而原来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湿润化改变。
    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地区,当属腾格里沙漠。
    这里之前虽然种植了大量的仙豆大豆,让其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2030年的到来,当地的年降水量,已经变得和关中平原差不多了。
    因此之前李晓峰担心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国内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主要是西北、漠南、漠北三地,因为气候改变,带来的耕地增量,比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减量还多。
    加上江淼搞出来的新型农作物,可以让室内农场的农产品产能提升至少四倍以上。
    因此亚洲联合体内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能,不仅仅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飙升。
    现在国内不断加大力度推广新型室内农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减少城乡之间之间的资源差距。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气候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
    虽然国内的粮食储备足够多,但这并不是疏忽大意的理由。
    毕竟谁也不知道地球的气候接下来会如何改变,特别是随着南极洲光伏系统的建设进度不断增加,中科院的气候研究所,已经发现不少问题。
    至少现阶段,人类还是没有办法百分百控制全球气候,除非使用飞艇,布置起一个类似于猴版戴森球的结构,才有可能实现对全球气候的全面调控。
    显然要建设这种猴版戴森球,不是亚洲联合体在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当前全球割裂的局面,让这个工程很难实现。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看到了一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岭南仨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岭南仨人并收藏我看到了一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