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钦差行辕内,杨涟缓缓拆下肩上的纱布。伤口已经结痂,但肌肉牵动时仍会传来阵阵刺痛。他伸手摸了摸伤处,指尖感受到粗糙的痂皮。窗外传来鸟鸣声,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砖上投下班驳的光影。
“大人,该换药了。”
一名身着褐色短打的医者捧着药箱站在门外。
杨涟摇了摇头:“不必,伤口已经愈合。”
他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医者犹豫片刻,最终躬身退下。
杨涟拿起桌上的素色官袍,布料摩擦伤口时带来一阵刺痛,但他眉头都没皱一下。系好腰带后,取下挂在墙上的尚方宝剑,手指抚过剑鞘上精细的云纹。
这把剑是皇上亲赐,代表着无上的权威与责任。
庭院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低声呵斥。杨涟走到窗前,看见几名锦衣卫押解着一队官吏穿过中庭。那些人穿着皱巴巴的官服,帽子歪斜,脸色灰白。其中一人双腿发软,几乎是被两名军士架着前行,官靴在地上拖出两道痕迹。
“苏州知府赵明德。”
杨涟低声念出那个被拖着走的中年官员的名字。三日前,正是此人设宴款待,席间歌舞升平,却在暗处埋伏刺客。那一刀本可以要了杨涟的命,若非亲兵及时推开他,此刻躺着的就该是一具尸体了。
“大人,英国公来了!”
锦衣卫千户徐显在门外禀报,声音压得很低,似乎怕惊扰了杨涟的思绪。
杨涟收回目光,点头示意:“请。”
片刻后,张惟贤大步踏入书房。他今日未着甲胄,一身藏青色锦袍衬得身形挺拔,腰间御赐金刀的刀鞘在阳光下泛着暗金色的光泽。这位英国公已年过五旬,鬓角微霜,但步伐稳健,目光如炬。
“杨大人伤势如何?”
张惟贤的目光落在杨涟的肩膀上。
“无碍。”
杨涟还礼,示意对方入座:“国公此来,可是有要事?”
张惟贤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放在案几上:“江南七府十三县,涉事官吏、士族名录,共三百七十二家。”
杨涟拿起名册,纸张触感光滑厚实,显然是上好的宣纸。翻开第一页,墨迹清晰工整,每个名字后面都详细标注了官职、家世和主要罪行。随着翻阅,他的眉头渐渐皱紧,私通倭寇、隐匿田亩、贿赂官员、豢养死士……每一条罪名后面都附有简略证据。
“证据确凿?”杨涟抬头,目光锐利。
张惟贤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铁证如山。各家账册、密信、倭寇供词,均已封存在镇抚司衙门。其中二十七家还与白莲教有染,藏有违禁兵器。”
杨涟合上名册,指尖在封面上轻叩两下:“既如此,按律处置。”
“何时动手?”
“三日后。”
杨涟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杭州城的轮廓:“需要调集多少人马?”
张惟贤放下茶盏:“锦衣卫可出动八百,东厂五百,我再调火器营一千二百人配合。杭州卫所指挥使陈安可靠,他手下三千兵卒随时待命。”
“足够了。”
杨涟神色一肃,点头道:“先从杭州开始,一夜之间全部拿下,不留反应时间。”
张惟贤起身,金刀刀鞘碰撞发出清脆声响:“我会亲自带队。这些人在江南盘根错节百年,爪牙众多,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
杨涟将名册收入袖中:“有劳国公。明日午时,请各位指挥使到行辕议事。”
张惟贤拱手告辞,走到门口又转身:“杨大人,此事过后,江南恐怕要血流成河。”
“血早已流得够多了。”
杨涟的声音冷硬如铁:“只不过以前流的是百姓的血。”
三日后,黎明前的杭州城还沉浸在黑暗中,一队队黑影已经悄然行动。
城南李府,高墙深院。
二十名锦衣卫无声翻越围墙,落地时连一片落叶都没惊动。为首的总旗打了个手势,众人分散开来,迅速控制了各个出入口。
正房内,李老爷突然惊醒,感觉脖颈一凉,一柄绣春刀已经架在脖子上。
“李大人,奉钦差大人令,请跟我们走一趟。”锦衣卫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
同样的事情在杭州各处同时发生。城东赵家、城西孙府、城北周宅……锦衣卫如鬼魅般出现,将还在睡梦中的官员士绅从床上拖起。有人试图反抗,立刻被按倒在地;有人大声喊冤,换来的是堵嘴的布团;还有人企图贿赂,锦衣卫只是冷笑。
天亮时分,第一批囚车已经驶向杭州大牢。百姓们被喧闹声惊醒,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全副武装的军士押解着往日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那些绫罗绸缎包裹的躯体此刻狼狈不堪,有的连鞋都没穿,赤脚走在青石板上。
“那不是盐运使周大人吗?”
“快看,连布政司的刘大人都被抓了!”
“天啊,这是要变天啊……”
窃窃私语在街巷间蔓延,有人惊恐,有人兴奋,更多人则是难以置信。
接下来的三天,同样的场景在江南七府十三县轮番上演。锦衣卫手持盖有钦差大印的缉捕文书,按名册抓人。火器营的士兵把守城门要道,防止有人逃脱。东厂番子则负责抄家,一箱箱账册、密信被运往杭州。
第七日清晨,杭州城门处,囚车队伍绵延数里。
七万余人被分批押解,将踏上前往宁古塔的漫长路途。哭嚎声、咒骂声、哀求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城墙上的麻雀都不敢落脚。
“我爹是两朝元老!你们不能这样!”
“冤枉啊!我要见皇上!”
“孩子还小,求求你们放过他吧……”
囚车旁,锦衣卫面无表情地执行命令。有人试图挣扎,立刻遭到鞭打;老人体力不支倒下,就被拖到路边;孩童哭闹不止,母亲只能紧紧捂住他的嘴。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是勾结倭寇,这些年沿海的惨案都有他们份。”
“活该!去年李家强占我十亩水田,逼得我爹上吊!”
“可七万多人啊,里面会不会有无辜的?”
“嘘,小声点,锦衣卫听着呢……”
城楼上,杨涟负手而立,冷眼俯瞰这一切。他身后站着张惟贤和几位指挥使,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大人,是否太过严苛?”
年轻的锦衣卫百户王焕低声问道:“七万人流放,江南士林恐怕……”
杨涟没有立即回答,风吹动他的官袍下摆,露出里面素白的中衣。许久,他才开口:“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死者数十万。隆庆、万历两朝,江南赋税年年拖欠,国库空虚。这些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你清楚吗?”
王焕低下头:“属下愚钝。”
“江南积弊已久,非雷霆手段不能根治。”
杨涟转身看向众人,缓声道:“今日之痛,是为了明日之安。”
张惟贤点头:“杨大人所言极是。接下来安抚百姓才是关键,否则容易生变。”
“我正是此意。”
杨涟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我已拟好三条措施,请各位过目。”
文书上详细写着:
一、田亩重新丈量,按人口分与无地佃农;
二、减免赋税三年,鼓励耕种;
三、设立义仓,赈济贫民。
“好!”
杭州卫指挥使陈安拍案叫绝:“这三条若落实,江南民心可定。”
张惟贤仔细阅读后提出:“丈量田亩需防胥吏舞弊,我建议由锦衣卫监督。”
“正合我意。”
杨涟点头:“陈指挥使,请你抽调识字兵卒协助丈量;国公,锦衣卫负责核查;王百户,你带人巡视各州县,遇有欺压百姓者,就地正法。”
众人领命而去,杨涟独自留在城楼上。远处最后一队囚车正缓缓驶出城门,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泛着血色。
……………
接下来的日子,杨涟几乎走遍了杭州周边州县。他亲自监督田亩丈量,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登记在册。在余杭县,他发现一名胥吏暗中篡改地契,当即下令杖责五十,革除功名。
消息传开,各地丈量工作顿时顺利许多。
赋税减免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杨涟要求用白话书写,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听懂。他还在各县设立申诉处,专门处理赋税不公的案子。仅半月时间,就平反冤案百余起,追回被贪墨的税银三万两。
义仓的设立最为复杂。杨涟从抄没的家产中拨出粮食二十万石,分储各州县。他亲自设计了一套严密的发放制度:每户凭官府发放的木牌领粮,木牌上刻有防伪标记;每日发放数量登记在册,由锦衣卫定期核查;发现冒领者,全家连坐。
这一日,杨涟来到钱塘江边的渔村巡视。往日这里盗匪横行,渔民苦不堪言。如今江面上渔船往来,岸上孩童嬉戏,一派祥和景象。
“杨大人来了!”
一位白发老渔夫高呼,顿时全村人都围了过来。
“大人,多亏您分了田地,我家现在有饭吃啦!”
“我儿子从义仓领的粮食,救了我老伴一命啊!”
“大人青天啊!”
村民们跪倒一片,有人甚至磕起头来。杨涟连忙扶起最前面的老者:
“诸位请起,这是朝廷,是皇上的恩典,杨某只是奉命行事。”
老渔夫颤巍巍地捧出一条新鲜的鲈鱼:“大人,没什么好东西,这条鱼请您收下。”
杨涟摇头:“老人家留着卖钱吧。朝廷有令,官员不得收受百姓馈赠。”
老渔夫浑浊的眼眶里泛起泪光,粗糙的手掌攥着鲈鱼不肯松开:“大人不收,我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
周围村民见状纷纷附和,有人捧出自家晾晒的干菜,有人摘下脖颈上挂着的腌肉,七手八脚往杨涟跟前凑。
杨涟后退半步,双手抱拳作揖,声音恳切:
“乡亲们的心意杨某领了,但律法不可违。”
目光扫视着人群里衣衫褴褛的老弱,目光落在几个攥着野菜团子的孩童身上,喉头不由得发紧:“大家若真想谢,就把日子过好,莫再让孩子饿着肚子。”
话音未落,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几个年轻汉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带动着周围人也纷纷效仿。
白发老渔夫颤抖着双膝,面朝京城方向重重磕下头去:“皇上圣明!谢皇上隆恩!”
此起彼伏的磕头声在村口响起,扬起阵阵尘土,声音洪亮地呼喊: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涟望着这一幕,眼眶也跟着发热。想起半月前带着衙役丈量土地时,这些村民还躲在草棚里不敢露面。
那时村里十室九空,树皮都被啃得干干净净,如今能听见孩子们的嬉笑,看见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实在不易。
“都起来吧。”
杨涟上前搀扶,却被村民们推拒。人群自发让出一条道,老渔夫带着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硬是将杨涟簇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树洞里藏着村民们偷偷准备的米酒,陶瓮一打开,醇厚的酒香顿时飘散开来。
“大人,就喝一口吧。”
老渔夫捧着粗陶碗:“这是大伙儿用陈米酿的,不算馈赠。”
杨涟拗不过,接过碗浅抿一口。米酒下肚,暖意从心口蔓延开来。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嫩绿的秧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忽然想起京城那位年轻天子。
刚刚登基便推行新政,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才有了眼前这番景象。
“咱们敬皇上!”
不知谁喊了一声,村民们纷纷捧起酒碗。夕阳的余晖洒在陶碗里,米酒泛起金色的光。众人再次朝着京城方向跪下,三呼万岁的声音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在群山间久久回荡。
杨涟站在人群后方,望着村民们虔诚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所求不过是温饱。而朝廷的一纸政令,竟能让他们如此感恩戴德。
暮色渐浓,杨涟婉拒了村民留宿的好意,带着衙役踏上归途。身后,老渔夫仍举着那条鲈鱼追了好远,嘴里还在喊:“大人,这鱼清蒸最是鲜美!”
杨涟回头笑着摆摆手,马蹄扬起的尘土中,离开渔村时,夕阳西下,江面泛着金光。
杨涟骑在马上,听见身后传来渔歌:“杨青天,除奸佞,分田地,救苍生……”
随行的王焕笑道:“大人,百姓都称您为‘杨青天’了。”
杨涟却没有笑:“虚名而已。江南根基已腐,要重建非一日之功。明日去嘉兴,听说那里还有豪强隐匿田产。”
当夜,杨涟在行辕批阅公文至三更。
烛光下,他的脸色显得格外疲惫。肩上的伤口又开始隐隐作痛,但他没有理会。
“大人,该休息了。”徐显端来一碗热茶。
杨涟接过茶碗,突然问道:“徐千户,你觉得我做得对吗?”
徐显一愣,随即正色道:“大人执法如山,爱民如子,江南百姓有目共睹。”
“那为何朝中有人弹劾我‘滥杀无辜’?为何氏族中人称皇上为‘暴君’?”
杨涟的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
徐显不知如何回答,只能沉默。
杨涟放下茶碗:“去休息吧,明日还要赶路。”
烛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孤独。
翌日清晨,杨涟正准备出发去嘉兴,张惟贤突然来访。
“杨大人,昨夜收到密报,有人要对你不利。”英国公神色凝重:“回京的路上恐有埋伏。”
“多谢国公!”
杨涟整理着马鞍,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笑道:“意料之中。”
“我已调一队精锐护送,但还是小心为上。”
张惟贤压低声音:“朝中对你处置江南之事颇有微词,皇上虽然支持,但压力不小。”
杨涟翻身上马:“江南之弊,非重典不能治。若因此获罪,杨某无悔。”
张惟贤叹了口气:“杨大人保重。江南百姓需要你这样的官。”
杨涟拱手道:“告辞!英国公珍重!”
“珍重!!”
马蹄声渐远,张惟贤站在原地,望着杨涟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
(本章完)
“大人,该换药了。”
一名身着褐色短打的医者捧着药箱站在门外。
杨涟摇了摇头:“不必,伤口已经愈合。”
他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医者犹豫片刻,最终躬身退下。
杨涟拿起桌上的素色官袍,布料摩擦伤口时带来一阵刺痛,但他眉头都没皱一下。系好腰带后,取下挂在墙上的尚方宝剑,手指抚过剑鞘上精细的云纹。
这把剑是皇上亲赐,代表着无上的权威与责任。
庭院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低声呵斥。杨涟走到窗前,看见几名锦衣卫押解着一队官吏穿过中庭。那些人穿着皱巴巴的官服,帽子歪斜,脸色灰白。其中一人双腿发软,几乎是被两名军士架着前行,官靴在地上拖出两道痕迹。
“苏州知府赵明德。”
杨涟低声念出那个被拖着走的中年官员的名字。三日前,正是此人设宴款待,席间歌舞升平,却在暗处埋伏刺客。那一刀本可以要了杨涟的命,若非亲兵及时推开他,此刻躺着的就该是一具尸体了。
“大人,英国公来了!”
锦衣卫千户徐显在门外禀报,声音压得很低,似乎怕惊扰了杨涟的思绪。
杨涟收回目光,点头示意:“请。”
片刻后,张惟贤大步踏入书房。他今日未着甲胄,一身藏青色锦袍衬得身形挺拔,腰间御赐金刀的刀鞘在阳光下泛着暗金色的光泽。这位英国公已年过五旬,鬓角微霜,但步伐稳健,目光如炬。
“杨大人伤势如何?”
张惟贤的目光落在杨涟的肩膀上。
“无碍。”
杨涟还礼,示意对方入座:“国公此来,可是有要事?”
张惟贤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放在案几上:“江南七府十三县,涉事官吏、士族名录,共三百七十二家。”
杨涟拿起名册,纸张触感光滑厚实,显然是上好的宣纸。翻开第一页,墨迹清晰工整,每个名字后面都详细标注了官职、家世和主要罪行。随着翻阅,他的眉头渐渐皱紧,私通倭寇、隐匿田亩、贿赂官员、豢养死士……每一条罪名后面都附有简略证据。
“证据确凿?”杨涟抬头,目光锐利。
张惟贤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铁证如山。各家账册、密信、倭寇供词,均已封存在镇抚司衙门。其中二十七家还与白莲教有染,藏有违禁兵器。”
杨涟合上名册,指尖在封面上轻叩两下:“既如此,按律处置。”
“何时动手?”
“三日后。”
杨涟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杭州城的轮廓:“需要调集多少人马?”
张惟贤放下茶盏:“锦衣卫可出动八百,东厂五百,我再调火器营一千二百人配合。杭州卫所指挥使陈安可靠,他手下三千兵卒随时待命。”
“足够了。”
杨涟神色一肃,点头道:“先从杭州开始,一夜之间全部拿下,不留反应时间。”
张惟贤起身,金刀刀鞘碰撞发出清脆声响:“我会亲自带队。这些人在江南盘根错节百年,爪牙众多,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
杨涟将名册收入袖中:“有劳国公。明日午时,请各位指挥使到行辕议事。”
张惟贤拱手告辞,走到门口又转身:“杨大人,此事过后,江南恐怕要血流成河。”
“血早已流得够多了。”
杨涟的声音冷硬如铁:“只不过以前流的是百姓的血。”
三日后,黎明前的杭州城还沉浸在黑暗中,一队队黑影已经悄然行动。
城南李府,高墙深院。
二十名锦衣卫无声翻越围墙,落地时连一片落叶都没惊动。为首的总旗打了个手势,众人分散开来,迅速控制了各个出入口。
正房内,李老爷突然惊醒,感觉脖颈一凉,一柄绣春刀已经架在脖子上。
“李大人,奉钦差大人令,请跟我们走一趟。”锦衣卫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
同样的事情在杭州各处同时发生。城东赵家、城西孙府、城北周宅……锦衣卫如鬼魅般出现,将还在睡梦中的官员士绅从床上拖起。有人试图反抗,立刻被按倒在地;有人大声喊冤,换来的是堵嘴的布团;还有人企图贿赂,锦衣卫只是冷笑。
天亮时分,第一批囚车已经驶向杭州大牢。百姓们被喧闹声惊醒,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全副武装的军士押解着往日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那些绫罗绸缎包裹的躯体此刻狼狈不堪,有的连鞋都没穿,赤脚走在青石板上。
“那不是盐运使周大人吗?”
“快看,连布政司的刘大人都被抓了!”
“天啊,这是要变天啊……”
窃窃私语在街巷间蔓延,有人惊恐,有人兴奋,更多人则是难以置信。
接下来的三天,同样的场景在江南七府十三县轮番上演。锦衣卫手持盖有钦差大印的缉捕文书,按名册抓人。火器营的士兵把守城门要道,防止有人逃脱。东厂番子则负责抄家,一箱箱账册、密信被运往杭州。
第七日清晨,杭州城门处,囚车队伍绵延数里。
七万余人被分批押解,将踏上前往宁古塔的漫长路途。哭嚎声、咒骂声、哀求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城墙上的麻雀都不敢落脚。
“我爹是两朝元老!你们不能这样!”
“冤枉啊!我要见皇上!”
“孩子还小,求求你们放过他吧……”
囚车旁,锦衣卫面无表情地执行命令。有人试图挣扎,立刻遭到鞭打;老人体力不支倒下,就被拖到路边;孩童哭闹不止,母亲只能紧紧捂住他的嘴。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是勾结倭寇,这些年沿海的惨案都有他们份。”
“活该!去年李家强占我十亩水田,逼得我爹上吊!”
“可七万多人啊,里面会不会有无辜的?”
“嘘,小声点,锦衣卫听着呢……”
城楼上,杨涟负手而立,冷眼俯瞰这一切。他身后站着张惟贤和几位指挥使,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大人,是否太过严苛?”
年轻的锦衣卫百户王焕低声问道:“七万人流放,江南士林恐怕……”
杨涟没有立即回答,风吹动他的官袍下摆,露出里面素白的中衣。许久,他才开口:“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死者数十万。隆庆、万历两朝,江南赋税年年拖欠,国库空虚。这些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你清楚吗?”
王焕低下头:“属下愚钝。”
“江南积弊已久,非雷霆手段不能根治。”
杨涟转身看向众人,缓声道:“今日之痛,是为了明日之安。”
张惟贤点头:“杨大人所言极是。接下来安抚百姓才是关键,否则容易生变。”
“我正是此意。”
杨涟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我已拟好三条措施,请各位过目。”
文书上详细写着:
一、田亩重新丈量,按人口分与无地佃农;
二、减免赋税三年,鼓励耕种;
三、设立义仓,赈济贫民。
“好!”
杭州卫指挥使陈安拍案叫绝:“这三条若落实,江南民心可定。”
张惟贤仔细阅读后提出:“丈量田亩需防胥吏舞弊,我建议由锦衣卫监督。”
“正合我意。”
杨涟点头:“陈指挥使,请你抽调识字兵卒协助丈量;国公,锦衣卫负责核查;王百户,你带人巡视各州县,遇有欺压百姓者,就地正法。”
众人领命而去,杨涟独自留在城楼上。远处最后一队囚车正缓缓驶出城门,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泛着血色。
……………
接下来的日子,杨涟几乎走遍了杭州周边州县。他亲自监督田亩丈量,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登记在册。在余杭县,他发现一名胥吏暗中篡改地契,当即下令杖责五十,革除功名。
消息传开,各地丈量工作顿时顺利许多。
赋税减免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杨涟要求用白话书写,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听懂。他还在各县设立申诉处,专门处理赋税不公的案子。仅半月时间,就平反冤案百余起,追回被贪墨的税银三万两。
义仓的设立最为复杂。杨涟从抄没的家产中拨出粮食二十万石,分储各州县。他亲自设计了一套严密的发放制度:每户凭官府发放的木牌领粮,木牌上刻有防伪标记;每日发放数量登记在册,由锦衣卫定期核查;发现冒领者,全家连坐。
这一日,杨涟来到钱塘江边的渔村巡视。往日这里盗匪横行,渔民苦不堪言。如今江面上渔船往来,岸上孩童嬉戏,一派祥和景象。
“杨大人来了!”
一位白发老渔夫高呼,顿时全村人都围了过来。
“大人,多亏您分了田地,我家现在有饭吃啦!”
“我儿子从义仓领的粮食,救了我老伴一命啊!”
“大人青天啊!”
村民们跪倒一片,有人甚至磕起头来。杨涟连忙扶起最前面的老者:
“诸位请起,这是朝廷,是皇上的恩典,杨某只是奉命行事。”
老渔夫颤巍巍地捧出一条新鲜的鲈鱼:“大人,没什么好东西,这条鱼请您收下。”
杨涟摇头:“老人家留着卖钱吧。朝廷有令,官员不得收受百姓馈赠。”
老渔夫浑浊的眼眶里泛起泪光,粗糙的手掌攥着鲈鱼不肯松开:“大人不收,我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
周围村民见状纷纷附和,有人捧出自家晾晒的干菜,有人摘下脖颈上挂着的腌肉,七手八脚往杨涟跟前凑。
杨涟后退半步,双手抱拳作揖,声音恳切:
“乡亲们的心意杨某领了,但律法不可违。”
目光扫视着人群里衣衫褴褛的老弱,目光落在几个攥着野菜团子的孩童身上,喉头不由得发紧:“大家若真想谢,就把日子过好,莫再让孩子饿着肚子。”
话音未落,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几个年轻汉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带动着周围人也纷纷效仿。
白发老渔夫颤抖着双膝,面朝京城方向重重磕下头去:“皇上圣明!谢皇上隆恩!”
此起彼伏的磕头声在村口响起,扬起阵阵尘土,声音洪亮地呼喊: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涟望着这一幕,眼眶也跟着发热。想起半月前带着衙役丈量土地时,这些村民还躲在草棚里不敢露面。
那时村里十室九空,树皮都被啃得干干净净,如今能听见孩子们的嬉笑,看见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实在不易。
“都起来吧。”
杨涟上前搀扶,却被村民们推拒。人群自发让出一条道,老渔夫带着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硬是将杨涟簇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树洞里藏着村民们偷偷准备的米酒,陶瓮一打开,醇厚的酒香顿时飘散开来。
“大人,就喝一口吧。”
老渔夫捧着粗陶碗:“这是大伙儿用陈米酿的,不算馈赠。”
杨涟拗不过,接过碗浅抿一口。米酒下肚,暖意从心口蔓延开来。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嫩绿的秧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忽然想起京城那位年轻天子。
刚刚登基便推行新政,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才有了眼前这番景象。
“咱们敬皇上!”
不知谁喊了一声,村民们纷纷捧起酒碗。夕阳的余晖洒在陶碗里,米酒泛起金色的光。众人再次朝着京城方向跪下,三呼万岁的声音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在群山间久久回荡。
杨涟站在人群后方,望着村民们虔诚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所求不过是温饱。而朝廷的一纸政令,竟能让他们如此感恩戴德。
暮色渐浓,杨涟婉拒了村民留宿的好意,带着衙役踏上归途。身后,老渔夫仍举着那条鲈鱼追了好远,嘴里还在喊:“大人,这鱼清蒸最是鲜美!”
杨涟回头笑着摆摆手,马蹄扬起的尘土中,离开渔村时,夕阳西下,江面泛着金光。
杨涟骑在马上,听见身后传来渔歌:“杨青天,除奸佞,分田地,救苍生……”
随行的王焕笑道:“大人,百姓都称您为‘杨青天’了。”
杨涟却没有笑:“虚名而已。江南根基已腐,要重建非一日之功。明日去嘉兴,听说那里还有豪强隐匿田产。”
当夜,杨涟在行辕批阅公文至三更。
烛光下,他的脸色显得格外疲惫。肩上的伤口又开始隐隐作痛,但他没有理会。
“大人,该休息了。”徐显端来一碗热茶。
杨涟接过茶碗,突然问道:“徐千户,你觉得我做得对吗?”
徐显一愣,随即正色道:“大人执法如山,爱民如子,江南百姓有目共睹。”
“那为何朝中有人弹劾我‘滥杀无辜’?为何氏族中人称皇上为‘暴君’?”
杨涟的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
徐显不知如何回答,只能沉默。
杨涟放下茶碗:“去休息吧,明日还要赶路。”
烛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孤独。
翌日清晨,杨涟正准备出发去嘉兴,张惟贤突然来访。
“杨大人,昨夜收到密报,有人要对你不利。”英国公神色凝重:“回京的路上恐有埋伏。”
“多谢国公!”
杨涟整理着马鞍,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笑道:“意料之中。”
“我已调一队精锐护送,但还是小心为上。”
张惟贤压低声音:“朝中对你处置江南之事颇有微词,皇上虽然支持,但压力不小。”
杨涟翻身上马:“江南之弊,非重典不能治。若因此获罪,杨某无悔。”
张惟贤叹了口气:“杨大人保重。江南百姓需要你这样的官。”
杨涟拱手道:“告辞!英国公珍重!”
“珍重!!”
马蹄声渐远,张惟贤站在原地,望着杨涟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