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军火交易,刻板印象
    易卜拉欣对于考察结果很满意,无论是枪炮,质量都远胜奥斯曼国产的火绳枪以及奥匈帝国支援的燧发枪。火炮更是高机动性,获得了易卜拉欣的青睐。人还在试射场呢,当即拍板订购十二斤炮24门,步枪三千支。至于战舰嘛,尽管他很想要,但架不住手里没带那么多钱来。
    为了拉拢这个长期顾客,加上路途遥远的缘故,贾琏表示给个优惠价。
    怎么个优惠法呢?按照大周的银元结算,步枪送货上门,每支三十元(不含弹药),十二斤火炮,每门一千银元(含一个基数弹药)。
    步枪和火炮还是有区别的,步枪可以卖的便宜一点,但是火炮则不行,作为重火力,往往是你有钱人家都不卖给你。
    易卜拉欣算了算账,交付这批武器的费用后,还剩下一万银元左右,勉强够回程的销了。问题是自己不能白来这一趟不是,根据条约,这趟会有周朝的使者随行,并有舰队护送。
    “阁下,我们说几句悄悄话?”易卜拉欣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
    贾琏能猜到他的心思,不动声色的屏退左右,四下无人时,易卜拉欣才低声道:“阁下,回去的时候,贵国的使者一条船,贵国的舰队也是船,还有我一条船,那么多船空着回去不好吧?”
    贾琏听懂了,顺势微微点头:“确实能带一些压仓底的货。”
    易卜拉欣道:“货到伊斯坦布尔,交给我来处理,赚到的利润,一人一半!”
    贾琏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这厮不是啥好鸟啊,当我傻子呢?还是之前太好说话了?
    易卜拉欣脸皮极厚,面不改色的继续:“那就四六,我四,你六。”
    贾琏笑了笑:“买卖不是这么做的,英国人掌握了制海权,贵国的商船只能在地中海和黑海里打转。我国商船送货上门,意味着要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竞争,即便仅仅是奥斯曼帝国这个市场,那也足以让欧洲海盗们发疯了,我的人承担采购运输成本,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没这么做生意的。”
    化身生意人的易卜拉欣根本没有尴尬的意思,继续砍价:“三七,不能再降了,我的家族在奥斯曼虽然很强大,但没出过帕夏。销售货物不难,难的是如何回款。”
    贾琏听了呵呵一笑:“你们向英国人采购我国的货物,难道还能赊欠?如果不是为了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我有必要承担政治风险做这笔买卖么?我就在广州地面上坐等西洋商人的船来采购,难道还少挣了么?”
    易卜拉欣听了眼珠子一阵乱转,知道贾琏说的都是大实话,大周商船抢了英国人的市场,皇家海军真的会化身海盗的。这一趟之所以来时走了一年多,不就是因为路上频频被人拦下,耽误了行程么?就算知道是奥斯曼帝国的使团,英国皇家海军也没客气,扣了三个月才放行。
    “阁下,您说该怎么分成?”易卜拉欣确定贾琏没法忽悠了,干脆交出主动权。
    贾琏这才笑道:“给你两成利润,不要嫌少,已经很多了。一成你自己拿,另一成拿去搞好关系。另外我私人还有一批礼物送给你,那拿回去做礼物送人,也是极好的。”
    说着话,贾琏拍拍手,范平进来,身后跟着两个随从抬着一个箱子,放桌子上打开后,易卜拉欣顿时眼珠子亮如探照灯。
    一箱子左轮,一共十二支,配一个基数弹药。
    “这是送给我的?”易卜拉欣不自信的问,声音都颤抖了。
    贾琏笑了笑,这玩意看似很珍贵,战场的实际价值还不如一支步枪。只不过,目前没人能造的出来,只有大周帝国才能生产。
    得到贾琏的眼神肯定后,易卜拉欣激动的站了起来,抓住贾琏的手紧紧握着,使劲摇晃:“阁下,您是奥斯曼帝国最好的朋友。”
    贾琏笑着纠正他:“不不不,大周帝国是奥斯曼帝国的友好邻邦,阁下是本人在奥斯曼帝国最好的朋友。公私分明,才是长久之道。”
    “对对对,公私分明。”易卜拉欣哈哈大笑。
    随着此次周国使臣走陆路抵达广州,易卜拉欣的访问使命基本结束,短暂休整后,返航回国。
    为彰显周帝国国威,此番派出六艘三级战列舰护航,不影响正常航行作战的前提下,每条船上都带了一点货物。
    随行的还有四条飞剪船,作为前出的探哨。贾琏特意拜托使臣顾明,途径印度时,给丘吉尔送一份礼物。这个关系还是要继续维持的,别说什么不讲关系的屁话,哪都要讲关系,有关系办事就是要容易的多。别的不说,给你带个路都能省不少时间呢。
    这个外派使者,实在是一个苦差事,唯一的好处就是回来后升官快。以顾明为例子,现在是六品官,出使奥斯曼,留驻五年为使臣,期满后回国,最少是个正四品。当然了,这一类官员如果朝中没有人,天板也不高。真是朝中有人,也没必要冒险出海博一下了。
    鸿胪寺出身的顾明很识趣,表示一定把礼物交给丘吉尔将军。
    船队离开广州后,先去了大员岛,转道雅加达,顺便护送一支运输船队过去,上面有不少流放的囚徒。
    之所以没有商船随行,主要是担心刺激了英国人的神经,毕竟就海军实力而言,距离英国皇家海军还有很大的差距。后装火炮没有出现之前,贾琏不敢轻易冒险。再者就是海军作为探路先驱,此去奥斯曼帝国,后续还要转道英法进行友好访问。来回一趟,再快也要三年以上。
    在雅加达,获悉英国人已经退出马六甲海峡,将槟城与李家坡两地交给南洋海军,真正意义上确定了南洋为大周帝国的内海。贾琏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开疆拓土。船队抵达印度时,果然遭到了英国舰队的询问,得知是大周使团的舰队,对奥斯曼及欧洲进行友好访问,皇家海军鸣礼炮致敬。
    作为这支舰队的指挥官,前皇家海军上尉杜克,下令鸣炮回礼。
    丘吉尔少将收到了贾琏的礼物,一套珍贵的瓷器,一箱茶叶,以及一箱左轮。
    高兴之余的丘吉尔,生意细胞开始快速繁殖,觉得往欧洲卖左轮是一个不错的买卖,于是写信给贾琏,表达了对礼物的感谢之余,还提出了做左轮生意的可能性。
    说实话,收到回礼和回信的贾琏有点意外,左轮这玩意怎么说呢,眼下欧洲还流行决斗啊,用燧发枪短枪决斗,死亡率本来就不低,换成左轮,那不是两败俱伤的几率更大一些么?想想就觉得,太过罪恶了。但怎么说呢,卖左轮挣钱啊,一把左轮本钱不过二十元,卖给丘吉尔,翻一倍不过分吧?算上独家出品,再翻一倍不过分吧?
    这买卖做得,就这么定了。
    贾琏立刻回信,并报上价格,上门提货,每支左轮售价一百银元(附一个基数弹药),五百支起卖。
    最后决定卖一百元时,良心上确实有点过不去,可是想到别人用奢侈品收割韭菜,良心很快就被贾琏抛弃了。
    当然了,这批货属于高端产品,做工上肯定要精巧很多的,枪柄上肯定要高一些雕刻,显示一下工艺精湛。
    有飞剪船送信,一个月就送到了孟买,丘吉尔接到信大喜过望,立刻公器私用,派遣一艘战舰前往广州,借口是友好访问。
    一来二去的,这买卖少说能做三十年,甚至更久都不好说,毕竟拉瓦锡被忽悠到大周来了,没有现代化学之父,欧洲肯定要受影响的。
    回到京城这边,关于如何与沙俄使团谈判的事情,贾琏回信定了调子,那就好办了。
    贾琏的态度很明确,沙俄帝国的任何人和牲口,不得越过里海,否则视作挑衅。
    里海的重要性,各位看看地图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废话了。总之一旦有需要,中亚的西宁王,随时可以配合奥斯曼帝国打击沙俄。
    当然了,西宁王会不会遵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嘴上同意了,阳奉阴违也一点都不奇怪。
    但这不妨碍谈判的时候放狠话。更别说,这么大的地方,你没有实际控制,人家有没有越过,你根本不知道。
    作为沙俄试探的团长,鲁缅采夫真没料到,大周帝国的敌意如此之浓。
    为了维护沙俄帝国的利益,鲁缅采夫必须强硬的回答,主张实际控制区为边界,划分实力范文,同时要求东大,不得介入俄土战争。
    现阶段的西宁王,在中亚的控制区其实不大,因为人口严重不足。偌大的中亚地区,算上军队和移民,加一块不过百万人。勉强控制着所谓的安西故地。北面的哈萨克人,实际由沙俄在控制,所谓的不能越过里海,就是一句空话,沙俄的秉性,吃进肚子里的肉,能吐出来才怪了。
    根据西宁王的战报,在安西都护故地,最麻烦的对手就是哈萨克,双方不断的有小规模的交火。截止目前的消息,西宁王要派兵三万,北上找哈萨克人决战。这话是西宁王说的,会不会这么做,真不知道。至于里海,西宁王的人连边都没碰到呢。
    李清对沙俄的印象极差,两国的历史久远不说,单单是西域叛乱,背后就有沙俄的影子。安西都护故地,更是遭到了严重渗透。
    相比之下,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的英国人,主动示好,表示绝不进入缅甸,即便有人员进入,也是商人和传教士。
    你还别说,李清还就吃英国人这一套,但是对沙俄就没好脸色了。
    “反正本相的话就放在这了,绝不更改。”李清也不废话,起身就走,他是真的看见沙俄使臣就烦。
    承辉帝同样也不喜欢沙俄,非要找原因,那得在太祖年间了,当初周军在远东围困一处沙俄据点,攻破之后才发现,当地的沙俄守军断粮之后吃米肉。这件事情记录在周帝国的史书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周帝国自上而下对于沙俄的观感极差,什么率兽食人,野蛮,难以教化等等刻板印象。
    鲁缅采夫看着李清离开,头都大的要爆炸了。说好的礼仪之邦呢?就这?
    耽搁了一个月,这次谈判又暂停了。
    沙俄使团都要疯掉了,一位贵族在馆驿内怒吼:“契丹人太过分了,应该让哈萨克人用马刀狠狠的教训他们。”
    鲁缅采夫看傻子似得看着这个贵族,沙俄这种自大狂还不少。来之前的情报搜集显示,契丹正在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作战,争夺东南亚。按道理,他们应该回避两线作战才对。难不成契丹皇帝是个疯子么?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铁了心要跟沙俄开战?
    书信在南北之间来往,飞剪船一个月一个来回,交流的还算比较快的,还不用担心八百里加急跑死马。
    收到京城通报的贾琏,心里对于这次谈判结果并不乐观。以沙俄的秉性,最多能谈出一个实际控制线的条件。问题是,西宁王的军队,不是大周帝国的军队,属于他的私兵。这就很难保证他为了大周帝国的利益与沙俄死磕到底。
    很有可能一边向国内叫苦,不断地要援助,一边与沙俄那边暗通款曲,搞默契战争。
    至于战报嘛,那不是随便写的么?而且以大周的实际情况,对西宁王的原著,那也不是没底线的。
    李清在向皇帝汇报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可能性。并强调,与沙俄的合约,能否得到执行,不要指望对方会遵守,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帮助奥斯曼帝国,拖住沙俄的力量。
    承辉帝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沙俄的触手都接近北海(贝加尔湖),李逆的人马,在湖西边与沙俄零星武装有过交火。因为知道不会得到援助,李逆提出了加大贸易力度,他需要大量的茶叶和铁器。不过李逆拿不出什么交易的筹码,只能大量使用黄金和羊毛交易。长此以往,李逆的力量肯定会越来越弱的。这也是承辉帝担心的地方之一。
    别管他是不是叛贼,他现在是朝廷承认的漠北王。必须在贸易上给予足够的优待,才能保证长久的立足。
    现在的草原部落,已经没有南下的信心了,真的是被打怕了。羊毛贸易之后,漠南草原基本没有太大的威胁了。
    承辉帝交代李清,不要着急,慢慢谈就是了。
    李清真的就是不着急了,慢慢谈,熬耐心。
    进入十月,天气凉爽了许多,贾琏启动了前往南洋的巡视。此番出巡,特意带上了两个迟迟没机会下手的舞姬,还有鸳鸯和袭人。
    为啥没带三姐、晴雯和司琪呢?三姐是因为总算有音信了,必须留下,当然了,京城里也有好消息,二姐在贾琏走后一个月就断了天葵,找大夫看过之后是喜脉。主屋那边,王熙凤倒是没消息,平儿和桂香倒是有了动静。
    想到今后那么多孩子,贾琏头皮也有点发麻,能不能养活真不是事,问题是这些孩子很难每个都照顾到。
    但是作为贾母,则欢天喜地,多子多孙才是福气。甚至还表示,贾家的男丁,还是太少了。至少东府那边人丁不旺。
    贾琏没有绕行大员,直接奔着雅加达就去了。顺便还给李元送来了三千移民。
    说起这些移民是怎么来的,还真是有说法,上半年贾琏又搞了一次严打,割了一次灰色地带的韭菜。把广州当地一些不好的风气,狠狠的打了下去。同时还有全省各地的囚犯,下面的官员拍马屁,只要是罪犯,除了罪大恶极,必须死刑之外,其他的一律流放,发往南洋。
    随着荷兰人慢慢的撤出爪哇,如今的南洋舰队,能够远航的战舰数量已经过百,南洋各地随时保证有三十条战舰随时出战,三十条在保养,三十条在休假。可以说,在南洋这片海域上,已经没有对手了。
    但,贾琏并没有放松舰队的建设,因为他知道,北美十三州的独立战争快结束了。
    从欧洲那边传过来的消息看,独立战争持续了八年,目前虽然还没结束,双方都还有余力,大概率还要多打一年了。
    历史上是打了八年,这个时空就算再打一年才九年,就是不知道,路易十六这个锁匠,还会不会被自己发明的断头台送走。
    贾琏抵达雅加达,见到李元时,双方寒暄一番后,李元语出惊人:“先生,荷兰人告诉孤,英国人与北美叛贼开启谈判了。”
    贾琏大吃一惊:“不能吧,我这边一点消息都没有。”
    李元道:“说是秘密接触,荷兰人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而且西班牙人告诉孤,荷兰正在与英国秘密谈判,要结为盟友。英国还与葡萄牙是盟友。”说实话,李元如此消息灵通,大大出乎了贾琏的预料。可见在南洋这个地方,商业航线只要存在,就能比国内先一步知道欧洲的消息。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红楼:我是贾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断刃天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断刃天涯并收藏红楼:我是贾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