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卿们的共议,田豫求卸兵权的上表终于被天子曹叡允许了。
至于他将改任什么职务,曹叡让他归来京师述职后再作决定,但庙堂重臣都猜到了,天子其实已然做出决定了。
因为所谓的归来述职,其实是曹叡让田豫自己来选择,留在庙堂之上还是前去御贼吴前线而已。且依着田豫的性子与先前被构陷过的过往,定是不愿意居庙堂之高的。
不出意外的话,应是前去二线的徐州、豫州或兖州吧。
毕竟,淮南与荆襄前线当前没有职缺。
随着此事暂告一段落,接替督并州之兵、镇守在河套的人选,天子曹叡也定下了,最终还是选择了秦朗。
这是最理想的人选,但却是曹叡失落之下的选择。
却说,当他借着前去北邙山庄园游乐时,将秦朗、曹爽、曹肇与夏侯献皆招来伴,在玩乐闲聊时提及了此事。声称此谏言是夏侯惠所上,且将夏侯惠不会前去以及督镇的好处大抵提了,然后让各人各抒己见。
每每列宴最为活泼、跳脱的曹肇,不出意外的第一个作言。
先是称赞了几句夏侯惠此提议对魏室社稷很好,随后便请缨自去。
如此作言,也算是意料之中吧。
如今曹叡正值壮年,而前去镇守河套至多也不过四五年,归来就是能在诸人中鹤立鸡群了。此中利害轻重,如何不令人热衷呢?
随后作言的曹爽,也不假思索便毛遂自荐。
夙来谨言慎行的秦朗,则是不争不抢,以一句“臣才干韬略皆属平常,乃唯命是从之人耳。若陛下不以臣愚钝,以督镇之责委之,臣需候田豫归朝、上门求教以期萧规曹随后,方敢赴任”带过。
最后作言的夏侯献,却是直接推辞了。
以自己刚改任河南尹没多久,职责频繁变更不谙朝廷法度、不忍让天子迎来朝臣质疑任人唯亲为由。
这番看似贴心的言论,让曹叡大失所望。
因为曹叡的心中,只有两个人选,次选是秦朗,首选则是他。
曹爽与曹肇不在考虑当中,是曹叡觉得这两个人还没有担当重任的能力。
秦朗入选的缘由不必说,于情于理于才都合适,且还是昔日曹真临死之前,曹叡以社稷事问之的唯二人选。
而夏侯献入选且是首选嘛~
在诸多宗室与谯沛子弟之中,曹叡期待最高的人就是他!
不仅是他与曹叡乃表兄弟之故,更因为曹叡是将他当作夏侯惇那般培养的啊~
魏国第一任大将军,夏侯惇的征战之功乏善可陈,但为什么武帝曹操对其最是器重、不吝委以重任呢?
不就是因为夏侯惇持重、可安后方吗?
前汉开国时论功行赏,汉高帝刘邦论镇守后方的萧何功居第一、攻城略地无数的曹参在后,就是最好的例子。
先前当过中领军的夏侯献都出任河南尹了,竟想不明白官职变动背后的深意、罔顾曹叡的殷殷期盼!
如此,曹叡焉能不失望。
还说什么任人唯亲之类的话语~
当真荒谬!若是任人唯贤,以尔之才能,安能出任京师所在的河南尹!
事情的最后,是玩乐归来宫禁时,众人辞别归去前,曹叡看似无意的叮嘱了秦朗一声,让他念及昔日讨伐鲜卑轲比能的功绩,出于人情世故、臣僚和睦考虑,应该在田豫归朝后登门作谢一番。
话语落在众人耳中,便是人选定为秦朗了。
对此,秦朗不悲不喜,夏侯献事不关己,曹爽与曹肇则是有些惋惜,但却因为瞧见曹叡意兴阑珊的样子,也不敢多言复争。
曹叡确实是不开心。
他倏然觉得,这一代的宗室与谯沛子弟,没有一个是能与他同心同德、忧君所忧。
是的,所有。
立下颇多功绩的、常直言明谏得失的夏侯惠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夏侯献等人是让曹叡感慨才干不足,而对夏侯惠则是惋惜不知变通、看不透君主到底要的是什么。
就拿他觉得不可以夏侯献出镇河套之事来说吧。
其缘由,是担心献父夏侯楙贪鄙,恐会诱发并州原本就无法禁止的奴隶贸易,愈演愈烈、成为谯沛子弟之耻。
然而,这种理由也太小觑他这个天子了。
夏侯楙夏侯献都是臣子,荣辱生死在曹叡一念之间。
在夏侯献赴任之前,曹叡只需严辞警告一声,夏侯楙就算对奴隶贸易的利益垂涎三尺都不敢染指一分、逾矩半步!
再者,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当地实情。
为了魏国北疆的安稳,并州的奴隶贸易是不能根绝的。如梁习早年任职并州刺史时,打击豪右、肃清纲纪,令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为何奴隶贸易犹不能止呢?
盖因贩卖奴婢最狠之人,就是胡狄头人、部落首领!
这些部落大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根基,杜绝部民声势壮大而夺位,且确保有限的田亩牧场不会出现出产不足食的情况,便将多余的人口当作牛羊卖了。
并州官府对此,在政令上严厉打击,但在执行的时候则需要难得糊涂。
其中缘由,想想就明白了。
若是不允许奴婢买卖,部落大人们的部民多了、食不果腹了,那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依着游牧民族的惯例,也唯有对外转移矛盾、兴兵南下寇掠郡县了吧?
从社稷与庙堂的角度来看,对比边境动乱与奴隶贸易的危害,孰轻孰重呢?
不知变通的夏侯惠,就不懂此中因果利害。
还有先前清查士家屯田之事。
为什么在清查之前,曹叡就不惜让毌丘俭从千里之外赶回来,只是为了告诫夏侯惠一声“治大国如烹小鲜”呢?为什么在洛阳典农部清查之后,曹叡明知转为让太尉府来主事,会让清查流于形式,却依旧做出决策呢?
他是一位糊涂愚蠢的君主吗?
当然不是的。
相反,他很明智。
且不吝赞赏司马懿这样清查才是从实情出发、深谙帝王之心。
缘由是在代天牧民的帝王视角里,“士农工商,国之石民”有着不同的职责。
士者,源于世卿制。
先秦世卿世禄制崩解后,便慢慢演变成了官本位制。
入汉后士族们所追崇的诗书传家,本质上就是想让家族世世代代有人当官、掌控权力,变相的成为“世卿”。
身为天子的曹叡知道,魏国没有实现大一统、证明代汉乃天命所归之前,在很多事情需要对士人妥协。
况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威力,不是汉高帝刘邦追溯到尧帝之后、汉武帝刘彻时的君权神授就能抵消的。
汉室承秦、曹魏代汉,天下人并不会意外曹魏有一天也被取代。
所以为了社稷的安稳、有效的统治,曹叡必须要与世家士族作妥协。
而统称为百姓的农与工,在帝王的眼中犹如牛羊,羸弱者务农桑供给粮秣物资,强健者赶赴战场捍卫社稷。
商贾则是被圈养的豕。
放任其长大增肥,待到国库空虚或天灾人祸影响了税收,无法从百姓手中收上粮秣物资的时候,就能应急宰杀度过艰难时刻了。
这样的视角,就是曹叡对清查屯田时,选择姑息一些不法事的根本缘由。
世事之中,只有黑白才分明,没有所谓的正邪不两立。
天家皇室对百姓的予取予求,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横征暴敛,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有方式不同罢了。
一个是通过赋税徭役可持续性的温水煮青蛙;一个是蛮横暴力的直接抢夺。
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姑息这些贪官污吏的存在。
不止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将几个人拎出来诛杀或流放以平息民愤;更是因为这类人如果根绝了的话,百姓就会发现苦难的源头并将矛头对准天家皇室了
那才是曹叡与魏室社稷的不可承受之重。
一心想着除恶务尽的夏侯惠,在曹叡“朕也难”的剖心之言下还是听不懂、参不透这层利害啊~
又或者说,夏侯惠是不可能参得透的。
曹叡已然不止一次,从他身上感受到“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味道了。
理念上的分歧,便是曹叡在很多事情上扭曲或推翻夏侯惠的谏言、甚至是采取强硬手段逼迫其从命的缘由。
他是期盼过有朝一日,夏侯惠会犹如司马懿那般深谙帝心的。
但今日对夏侯献的大失所望,让他触类旁通、心有所悟,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了是不可强求的。
唉!
古来明君,知人善任。
素来以明君自拟的曹叡,现今觉得对夏侯惠只能取其长,有些事情还是不参与的好。
京师洛阳城东,首阳山南麓,并不知道天子曹叡已然对自己做出定论的夏侯惠,正与丁谧以及夏侯和顶着烈日炎炎策马而行。
夏侯和是受了他叮嘱,特地告了沐休随行的。
表面上的理由,是夏侯惠约让他一并来拜访结庐守丧的陈泰。
实情则是吴应昨日寻了丁谧,告知了昔日石鉴寻隙背后的指使者,故而夏侯惠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先来问问陈泰对此是否知情。(本章完)
至于他将改任什么职务,曹叡让他归来京师述职后再作决定,但庙堂重臣都猜到了,天子其实已然做出决定了。
因为所谓的归来述职,其实是曹叡让田豫自己来选择,留在庙堂之上还是前去御贼吴前线而已。且依着田豫的性子与先前被构陷过的过往,定是不愿意居庙堂之高的。
不出意外的话,应是前去二线的徐州、豫州或兖州吧。
毕竟,淮南与荆襄前线当前没有职缺。
随着此事暂告一段落,接替督并州之兵、镇守在河套的人选,天子曹叡也定下了,最终还是选择了秦朗。
这是最理想的人选,但却是曹叡失落之下的选择。
却说,当他借着前去北邙山庄园游乐时,将秦朗、曹爽、曹肇与夏侯献皆招来伴,在玩乐闲聊时提及了此事。声称此谏言是夏侯惠所上,且将夏侯惠不会前去以及督镇的好处大抵提了,然后让各人各抒己见。
每每列宴最为活泼、跳脱的曹肇,不出意外的第一个作言。
先是称赞了几句夏侯惠此提议对魏室社稷很好,随后便请缨自去。
如此作言,也算是意料之中吧。
如今曹叡正值壮年,而前去镇守河套至多也不过四五年,归来就是能在诸人中鹤立鸡群了。此中利害轻重,如何不令人热衷呢?
随后作言的曹爽,也不假思索便毛遂自荐。
夙来谨言慎行的秦朗,则是不争不抢,以一句“臣才干韬略皆属平常,乃唯命是从之人耳。若陛下不以臣愚钝,以督镇之责委之,臣需候田豫归朝、上门求教以期萧规曹随后,方敢赴任”带过。
最后作言的夏侯献,却是直接推辞了。
以自己刚改任河南尹没多久,职责频繁变更不谙朝廷法度、不忍让天子迎来朝臣质疑任人唯亲为由。
这番看似贴心的言论,让曹叡大失所望。
因为曹叡的心中,只有两个人选,次选是秦朗,首选则是他。
曹爽与曹肇不在考虑当中,是曹叡觉得这两个人还没有担当重任的能力。
秦朗入选的缘由不必说,于情于理于才都合适,且还是昔日曹真临死之前,曹叡以社稷事问之的唯二人选。
而夏侯献入选且是首选嘛~
在诸多宗室与谯沛子弟之中,曹叡期待最高的人就是他!
不仅是他与曹叡乃表兄弟之故,更因为曹叡是将他当作夏侯惇那般培养的啊~
魏国第一任大将军,夏侯惇的征战之功乏善可陈,但为什么武帝曹操对其最是器重、不吝委以重任呢?
不就是因为夏侯惇持重、可安后方吗?
前汉开国时论功行赏,汉高帝刘邦论镇守后方的萧何功居第一、攻城略地无数的曹参在后,就是最好的例子。
先前当过中领军的夏侯献都出任河南尹了,竟想不明白官职变动背后的深意、罔顾曹叡的殷殷期盼!
如此,曹叡焉能不失望。
还说什么任人唯亲之类的话语~
当真荒谬!若是任人唯贤,以尔之才能,安能出任京师所在的河南尹!
事情的最后,是玩乐归来宫禁时,众人辞别归去前,曹叡看似无意的叮嘱了秦朗一声,让他念及昔日讨伐鲜卑轲比能的功绩,出于人情世故、臣僚和睦考虑,应该在田豫归朝后登门作谢一番。
话语落在众人耳中,便是人选定为秦朗了。
对此,秦朗不悲不喜,夏侯献事不关己,曹爽与曹肇则是有些惋惜,但却因为瞧见曹叡意兴阑珊的样子,也不敢多言复争。
曹叡确实是不开心。
他倏然觉得,这一代的宗室与谯沛子弟,没有一个是能与他同心同德、忧君所忧。
是的,所有。
立下颇多功绩的、常直言明谏得失的夏侯惠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夏侯献等人是让曹叡感慨才干不足,而对夏侯惠则是惋惜不知变通、看不透君主到底要的是什么。
就拿他觉得不可以夏侯献出镇河套之事来说吧。
其缘由,是担心献父夏侯楙贪鄙,恐会诱发并州原本就无法禁止的奴隶贸易,愈演愈烈、成为谯沛子弟之耻。
然而,这种理由也太小觑他这个天子了。
夏侯楙夏侯献都是臣子,荣辱生死在曹叡一念之间。
在夏侯献赴任之前,曹叡只需严辞警告一声,夏侯楙就算对奴隶贸易的利益垂涎三尺都不敢染指一分、逾矩半步!
再者,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当地实情。
为了魏国北疆的安稳,并州的奴隶贸易是不能根绝的。如梁习早年任职并州刺史时,打击豪右、肃清纲纪,令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为何奴隶贸易犹不能止呢?
盖因贩卖奴婢最狠之人,就是胡狄头人、部落首领!
这些部落大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根基,杜绝部民声势壮大而夺位,且确保有限的田亩牧场不会出现出产不足食的情况,便将多余的人口当作牛羊卖了。
并州官府对此,在政令上严厉打击,但在执行的时候则需要难得糊涂。
其中缘由,想想就明白了。
若是不允许奴婢买卖,部落大人们的部民多了、食不果腹了,那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依着游牧民族的惯例,也唯有对外转移矛盾、兴兵南下寇掠郡县了吧?
从社稷与庙堂的角度来看,对比边境动乱与奴隶贸易的危害,孰轻孰重呢?
不知变通的夏侯惠,就不懂此中因果利害。
还有先前清查士家屯田之事。
为什么在清查之前,曹叡就不惜让毌丘俭从千里之外赶回来,只是为了告诫夏侯惠一声“治大国如烹小鲜”呢?为什么在洛阳典农部清查之后,曹叡明知转为让太尉府来主事,会让清查流于形式,却依旧做出决策呢?
他是一位糊涂愚蠢的君主吗?
当然不是的。
相反,他很明智。
且不吝赞赏司马懿这样清查才是从实情出发、深谙帝王之心。
缘由是在代天牧民的帝王视角里,“士农工商,国之石民”有着不同的职责。
士者,源于世卿制。
先秦世卿世禄制崩解后,便慢慢演变成了官本位制。
入汉后士族们所追崇的诗书传家,本质上就是想让家族世世代代有人当官、掌控权力,变相的成为“世卿”。
身为天子的曹叡知道,魏国没有实现大一统、证明代汉乃天命所归之前,在很多事情需要对士人妥协。
况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威力,不是汉高帝刘邦追溯到尧帝之后、汉武帝刘彻时的君权神授就能抵消的。
汉室承秦、曹魏代汉,天下人并不会意外曹魏有一天也被取代。
所以为了社稷的安稳、有效的统治,曹叡必须要与世家士族作妥协。
而统称为百姓的农与工,在帝王的眼中犹如牛羊,羸弱者务农桑供给粮秣物资,强健者赶赴战场捍卫社稷。
商贾则是被圈养的豕。
放任其长大增肥,待到国库空虚或天灾人祸影响了税收,无法从百姓手中收上粮秣物资的时候,就能应急宰杀度过艰难时刻了。
这样的视角,就是曹叡对清查屯田时,选择姑息一些不法事的根本缘由。
世事之中,只有黑白才分明,没有所谓的正邪不两立。
天家皇室对百姓的予取予求,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横征暴敛,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有方式不同罢了。
一个是通过赋税徭役可持续性的温水煮青蛙;一个是蛮横暴力的直接抢夺。
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姑息这些贪官污吏的存在。
不止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将几个人拎出来诛杀或流放以平息民愤;更是因为这类人如果根绝了的话,百姓就会发现苦难的源头并将矛头对准天家皇室了
那才是曹叡与魏室社稷的不可承受之重。
一心想着除恶务尽的夏侯惠,在曹叡“朕也难”的剖心之言下还是听不懂、参不透这层利害啊~
又或者说,夏侯惠是不可能参得透的。
曹叡已然不止一次,从他身上感受到“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味道了。
理念上的分歧,便是曹叡在很多事情上扭曲或推翻夏侯惠的谏言、甚至是采取强硬手段逼迫其从命的缘由。
他是期盼过有朝一日,夏侯惠会犹如司马懿那般深谙帝心的。
但今日对夏侯献的大失所望,让他触类旁通、心有所悟,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了是不可强求的。
唉!
古来明君,知人善任。
素来以明君自拟的曹叡,现今觉得对夏侯惠只能取其长,有些事情还是不参与的好。
京师洛阳城东,首阳山南麓,并不知道天子曹叡已然对自己做出定论的夏侯惠,正与丁谧以及夏侯和顶着烈日炎炎策马而行。
夏侯和是受了他叮嘱,特地告了沐休随行的。
表面上的理由,是夏侯惠约让他一并来拜访结庐守丧的陈泰。
实情则是吴应昨日寻了丁谧,告知了昔日石鉴寻隙背后的指使者,故而夏侯惠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先来问问陈泰对此是否知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