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浊世红尘中,不黑未必是白,不赢也未必就是输了,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就如在清查士家屯田之事上,公卿朝野皆以为赢家只有天子曹叡,而顶着无数压力、背上骂名也要彻查的夏侯惠非但没有迎来去积弊的美誉,最后的上疏还沦为天子增校事权柄的棋子,也是输家那般。
但夏侯惠本人觉得自己没有输。
他的初衷,不过是想让魏室社稷的隐患少一些而已。
今也算是大抵达成了,何来言输?
然而,待时间来到盛夏六月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真的输了。
天子曹叡让他犹如小丑那般输得很彻底。
一来,是太尉府清查京畿各郡典农部十分迅猛,仅是一个月的时间便上疏庙堂说结束了。
明面上,被倾吞的田亩都追回来了,弘农与河东太守也换人了,然而代价却是所有过往皆不问,诸如藏匿部民、奴役士家等不法事都姑息。
这样的结果,令夏侯惠大失所望。
虽然他知道屯田积弊难以根治,但至少也要做到,经过这次肃察,可令京畿典农部五年八年无有舞弊贪墨之事吧?
如今一切过错皆不究,信不信待到翌年春耕时,那些追回来的田亩又变了姓氏?
夏侯惠并不觉得,被朝野赞为聪颖之主的天子曹叡连这点都预料不到。
但现实就是狠狠的给了他一巴掌。
曹叡下诏清查结束了。
还狠着夸赞了太尉司马懿老成谋国、是可使民无忿的社稷重器。
惟有让夏侯惠有一点宽慰的是,曹叡下诏嘉奖罢了,便以侍中陈矫为司徒、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司空,稍微抑制了司马懿在朝中无人班列同的地位超然。
另一个缘由,则是曹叡又觉得宫禁里乏趣了,想着在芳园西北起土山景观。
但先前不再征士家宫室力役之言犹在耳,遂亲自持锄掘土,让百官自公卿以下至太学生皆来挑土垒山;并遣人在山上种桦、竹、杂木等善草以及捕山禽杂兽放置其中。
着实让公卿百官与上万百姓同甘共苦了一把,也将簪缨者的怨气根植在魏室社稷里。
就连上苍都看不过去,让京师洛阳在六月迎来了一场地震。
毕竟“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既然魏室天子将公卿百官当作役夫来用,那以后也不要怪他们在魏室天子权威被践踏的时候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了。挑了好几趟土石的夏侯惠,倏然觉得武帝曹操那句“我基于尔三世矣”,或许不是后继有人的欣慰,而是悲从心来的怅然。
当然了,觖望归觖望。
夏侯惠也没有尝试着去犯颜直谏。
而是安分守己的每日往返中护军署与中书监之间点卯,安之若素候着景初二年的到来。
他早就心冷了,也不复对曹叡报有希望了。
如何在这短短一年时间内,让自己成为曹叡心目中的社稷砥柱、能托付后事的忠臣,才是当务之急。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就在六月末,自并州五原郡而来的上疏,让他迎来了排除竞争对手的机会。
这份奏疏是田豫上的。
以复置的云中与五原以及朔方郡皆靖安、西部鲜卑各种落与内附的杂胡部落皆安抚得当为由,请庙堂允他辞去都护河套之权。
如不出意外的话,田豫自请罢去兵权,应是知道了太尉司马懿卸任雍凉都督之故吧。
司马懿作为魏国唯存的辅政大臣,都放下兵权归朝了,他作为蜀主刘备的故吏,也理应识趣些。
再者,继鲜卑轲比能授首、辽东公孙覆灭,魏国北疆无有狼烟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为魏国征战多年,却不改官职止于郡县,如今年近七十了,也不想继续在边地担任着重号将军,以免迎来构陷攻讦、为家门招来祸事。
奏疏先至尚书台,后转中书监,依着曹叡先前的嘱咐,录了一份放在兼领中书侍郎夏侯惠的案头。
对此,在朝政庶务鲜作建议的夏侯惠,此番不吝笔墨。
附录谏曰:
“臣惠窃以为,陛下宜准奏。边地出产不丰,今北疆无患,撤军可减少开支,免边民供养之苦。田将军戎马多年,熟谙行伍,若归朝可为陛下参详兵事,若转任他处,宜转淮南、荆襄为上。盖因田将军早年曾有破贼吴之功也。此外,臣惠斗胆妄揣,陛下若忧心田将军离任、边地胡虏复为患,可以宗室子弟出镇之,亦可为我魏室社稷磨砺都督之选也。”
让小吏依流程呈上去后,他便归去中护军署静候天子召见。
因为他能笃定,对于田豫的去留,庙堂公卿能给予曹叡各种参考意见,但“砥砺都督之选”这六个字唯有他敢说、能说。
果不其然。翌日将近晌午时分,在东堂的侍从便前来中护军署,声称天子赐膳,让他赶紧过去。
赐膳是真的。
只是膳食才被送上来的时候,曹叡便直接戏言道,“在田国让上疏中,稚权劝朕以宗室子弟代之、为国储才,乃是欲效仿毛遂乎?”
“回陛下,非也。”
本就没打算动匕筷的夏侯惠,不假思索便恭敬作答道,“非臣惠狂妄,而乃臣惠现今行伍履历,已然不需要前去五原郡镇守、安抚胡虏以磨砺才情了。”
“竖子不惭言!”
当即,曹叡便笑骂了声,指摘道,“田国让三朝老臣,为国征伐数十年,方有督镇北疆之权,稚权虽也有功绩在身,但犹胜田国让乎!再者,稚权果真不求功邪?”
骂归骂,但曹叡并没有动气。
他是知道的,单单以讨平辽东公孙的功绩论,夏侯惠当真不需要镇守在狼烟不复的北疆来为履历添色了。若将他外放督镇地方,去雍凉则不可,去贼吴主攻的淮南也稍有欠缺,但镇守荆襄的话,是不会有人以他年龄反驳的。
就如早年的夏侯尚。
拜为征南将军镇守荆州的时候,也只是才过而立之年不久。
“臣惠之私心,瞒不过陛下。”
没有半点惶恐之色,夏侯惠同样笑颜潺潺,“陛下,臣惠不自荐,乃欲留在京师,待逆蜀或贼吴入寇时,可有机会驰援以立功绩耳。”
“嗯。”
露出果然如此神情的曹叡,悠然拈须。
见状,夏侯惠心思一动,便又忙不迭的补了句,“陛下,如田将军上疏所言,北疆安靖、并州已无兵事,是否再留督镇之职,在于两可之间。臣惠在附录之中提及可遣宗室子弟代之、以期为国磨练都督之选,也只是谏言巨细俱全也。今陛下问及,臣惠不敢有瞒,此职添督镇履历,必然也;增督率之才,未必也。还请陛下自察之。”
谏言说可遣人去,但自己却不愿去,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尤其是在多疑的君主当面。
不过,夏侯惠是多此一举了。
在曹叡心中,本就没有让他出镇并州的意思。
没必要,也太屈才嘛~
且从魏室社稷的角度出发,他觉得夏侯惠的提议很好。
因为对秦朗、夏侯献、曹肇与曹爽等人而言,这种毫无风险就能增添履历的职位,堪称可遇不可求啊!
就算是如夏侯惠的隐晦意思,此举有揠苗助长之嫌,曹叡也认了。
谁让如今的魏国宗室大将与谯沛督率青黄不接呢?
是故,曹叡听了,脸上笑容更甚,语气殷殷而谓之,“朕不过是戏言耳,稚权何必自疑哉!稚权裨益社稷之心,日月可表,朕何时有疑之?嗯,此事且先不议,用膳罢。”
“唯。谢陛下赐膳。”
酒足饭饱,各自漱口净手。
待侍从们将餐案等撤下,殿内唯二人在的时候,曹叡先扯了几句闲话,便回归主题,“督镇并州,既是稚权所谏,应是有过思虑,不知以为何人可胜任?”
“回陛下,臣惠有过思虑,谨供陛下参详。”
早就正襟危坐的夏侯惠,闻言便不假思索而答,“臣惠窃以为,骁骑将军秦朗最佳,武卫将军曹爽次之,安丰太守曹纂再次之。余者者.宁缺之,或增并州刺史职权,亦不可委之。”
宁缺毋滥
其余者如夏侯献与曹肇,在你眼中竟不堪到滥竽充数的地步了吗?
一时间,曹叡默然。
但他很快就先略过这点,转为关注:夏侯惠竟将曹爽放在了次选之上!
督镇并州以秦朗是最佳者,这是无可争议的。
不止是因为秦朗乃云中人,让边人与胡虏部落有亲切感;更因为秦朗性情谨慎,最能胜任安抚之责不过。
安丰太守曹纂,早年被前去给夏侯惠当副职,两人有交情,被放在最末也能说得过去。
但为什么还举荐了曹爽呢?
要知道,曹爽这些年从来没有停止过攻讦夏侯惠。
就连曹叡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独自沉吟了片刻,却仍无法理解的曹叡,最终还是出口询问道,“稚权以为可胜任者,以为不可胜任者,是以何缘由断之?一并细细道来。”
什么缘由?
呵~
当然想借此机会,将他们其中一人踢出京师洛阳;以便在明年的某个时间里,没办法出现在你跟前啦!(本章完)
就如在清查士家屯田之事上,公卿朝野皆以为赢家只有天子曹叡,而顶着无数压力、背上骂名也要彻查的夏侯惠非但没有迎来去积弊的美誉,最后的上疏还沦为天子增校事权柄的棋子,也是输家那般。
但夏侯惠本人觉得自己没有输。
他的初衷,不过是想让魏室社稷的隐患少一些而已。
今也算是大抵达成了,何来言输?
然而,待时间来到盛夏六月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真的输了。
天子曹叡让他犹如小丑那般输得很彻底。
一来,是太尉府清查京畿各郡典农部十分迅猛,仅是一个月的时间便上疏庙堂说结束了。
明面上,被倾吞的田亩都追回来了,弘农与河东太守也换人了,然而代价却是所有过往皆不问,诸如藏匿部民、奴役士家等不法事都姑息。
这样的结果,令夏侯惠大失所望。
虽然他知道屯田积弊难以根治,但至少也要做到,经过这次肃察,可令京畿典农部五年八年无有舞弊贪墨之事吧?
如今一切过错皆不究,信不信待到翌年春耕时,那些追回来的田亩又变了姓氏?
夏侯惠并不觉得,被朝野赞为聪颖之主的天子曹叡连这点都预料不到。
但现实就是狠狠的给了他一巴掌。
曹叡下诏清查结束了。
还狠着夸赞了太尉司马懿老成谋国、是可使民无忿的社稷重器。
惟有让夏侯惠有一点宽慰的是,曹叡下诏嘉奖罢了,便以侍中陈矫为司徒、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司空,稍微抑制了司马懿在朝中无人班列同的地位超然。
另一个缘由,则是曹叡又觉得宫禁里乏趣了,想着在芳园西北起土山景观。
但先前不再征士家宫室力役之言犹在耳,遂亲自持锄掘土,让百官自公卿以下至太学生皆来挑土垒山;并遣人在山上种桦、竹、杂木等善草以及捕山禽杂兽放置其中。
着实让公卿百官与上万百姓同甘共苦了一把,也将簪缨者的怨气根植在魏室社稷里。
就连上苍都看不过去,让京师洛阳在六月迎来了一场地震。
毕竟“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既然魏室天子将公卿百官当作役夫来用,那以后也不要怪他们在魏室天子权威被践踏的时候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了。挑了好几趟土石的夏侯惠,倏然觉得武帝曹操那句“我基于尔三世矣”,或许不是后继有人的欣慰,而是悲从心来的怅然。
当然了,觖望归觖望。
夏侯惠也没有尝试着去犯颜直谏。
而是安分守己的每日往返中护军署与中书监之间点卯,安之若素候着景初二年的到来。
他早就心冷了,也不复对曹叡报有希望了。
如何在这短短一年时间内,让自己成为曹叡心目中的社稷砥柱、能托付后事的忠臣,才是当务之急。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就在六月末,自并州五原郡而来的上疏,让他迎来了排除竞争对手的机会。
这份奏疏是田豫上的。
以复置的云中与五原以及朔方郡皆靖安、西部鲜卑各种落与内附的杂胡部落皆安抚得当为由,请庙堂允他辞去都护河套之权。
如不出意外的话,田豫自请罢去兵权,应是知道了太尉司马懿卸任雍凉都督之故吧。
司马懿作为魏国唯存的辅政大臣,都放下兵权归朝了,他作为蜀主刘备的故吏,也理应识趣些。
再者,继鲜卑轲比能授首、辽东公孙覆灭,魏国北疆无有狼烟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为魏国征战多年,却不改官职止于郡县,如今年近七十了,也不想继续在边地担任着重号将军,以免迎来构陷攻讦、为家门招来祸事。
奏疏先至尚书台,后转中书监,依着曹叡先前的嘱咐,录了一份放在兼领中书侍郎夏侯惠的案头。
对此,在朝政庶务鲜作建议的夏侯惠,此番不吝笔墨。
附录谏曰:
“臣惠窃以为,陛下宜准奏。边地出产不丰,今北疆无患,撤军可减少开支,免边民供养之苦。田将军戎马多年,熟谙行伍,若归朝可为陛下参详兵事,若转任他处,宜转淮南、荆襄为上。盖因田将军早年曾有破贼吴之功也。此外,臣惠斗胆妄揣,陛下若忧心田将军离任、边地胡虏复为患,可以宗室子弟出镇之,亦可为我魏室社稷磨砺都督之选也。”
让小吏依流程呈上去后,他便归去中护军署静候天子召见。
因为他能笃定,对于田豫的去留,庙堂公卿能给予曹叡各种参考意见,但“砥砺都督之选”这六个字唯有他敢说、能说。
果不其然。翌日将近晌午时分,在东堂的侍从便前来中护军署,声称天子赐膳,让他赶紧过去。
赐膳是真的。
只是膳食才被送上来的时候,曹叡便直接戏言道,“在田国让上疏中,稚权劝朕以宗室子弟代之、为国储才,乃是欲效仿毛遂乎?”
“回陛下,非也。”
本就没打算动匕筷的夏侯惠,不假思索便恭敬作答道,“非臣惠狂妄,而乃臣惠现今行伍履历,已然不需要前去五原郡镇守、安抚胡虏以磨砺才情了。”
“竖子不惭言!”
当即,曹叡便笑骂了声,指摘道,“田国让三朝老臣,为国征伐数十年,方有督镇北疆之权,稚权虽也有功绩在身,但犹胜田国让乎!再者,稚权果真不求功邪?”
骂归骂,但曹叡并没有动气。
他是知道的,单单以讨平辽东公孙的功绩论,夏侯惠当真不需要镇守在狼烟不复的北疆来为履历添色了。若将他外放督镇地方,去雍凉则不可,去贼吴主攻的淮南也稍有欠缺,但镇守荆襄的话,是不会有人以他年龄反驳的。
就如早年的夏侯尚。
拜为征南将军镇守荆州的时候,也只是才过而立之年不久。
“臣惠之私心,瞒不过陛下。”
没有半点惶恐之色,夏侯惠同样笑颜潺潺,“陛下,臣惠不自荐,乃欲留在京师,待逆蜀或贼吴入寇时,可有机会驰援以立功绩耳。”
“嗯。”
露出果然如此神情的曹叡,悠然拈须。
见状,夏侯惠心思一动,便又忙不迭的补了句,“陛下,如田将军上疏所言,北疆安靖、并州已无兵事,是否再留督镇之职,在于两可之间。臣惠在附录之中提及可遣宗室子弟代之、以期为国磨练都督之选,也只是谏言巨细俱全也。今陛下问及,臣惠不敢有瞒,此职添督镇履历,必然也;增督率之才,未必也。还请陛下自察之。”
谏言说可遣人去,但自己却不愿去,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尤其是在多疑的君主当面。
不过,夏侯惠是多此一举了。
在曹叡心中,本就没有让他出镇并州的意思。
没必要,也太屈才嘛~
且从魏室社稷的角度出发,他觉得夏侯惠的提议很好。
因为对秦朗、夏侯献、曹肇与曹爽等人而言,这种毫无风险就能增添履历的职位,堪称可遇不可求啊!
就算是如夏侯惠的隐晦意思,此举有揠苗助长之嫌,曹叡也认了。
谁让如今的魏国宗室大将与谯沛督率青黄不接呢?
是故,曹叡听了,脸上笑容更甚,语气殷殷而谓之,“朕不过是戏言耳,稚权何必自疑哉!稚权裨益社稷之心,日月可表,朕何时有疑之?嗯,此事且先不议,用膳罢。”
“唯。谢陛下赐膳。”
酒足饭饱,各自漱口净手。
待侍从们将餐案等撤下,殿内唯二人在的时候,曹叡先扯了几句闲话,便回归主题,“督镇并州,既是稚权所谏,应是有过思虑,不知以为何人可胜任?”
“回陛下,臣惠有过思虑,谨供陛下参详。”
早就正襟危坐的夏侯惠,闻言便不假思索而答,“臣惠窃以为,骁骑将军秦朗最佳,武卫将军曹爽次之,安丰太守曹纂再次之。余者者.宁缺之,或增并州刺史职权,亦不可委之。”
宁缺毋滥
其余者如夏侯献与曹肇,在你眼中竟不堪到滥竽充数的地步了吗?
一时间,曹叡默然。
但他很快就先略过这点,转为关注:夏侯惠竟将曹爽放在了次选之上!
督镇并州以秦朗是最佳者,这是无可争议的。
不止是因为秦朗乃云中人,让边人与胡虏部落有亲切感;更因为秦朗性情谨慎,最能胜任安抚之责不过。
安丰太守曹纂,早年被前去给夏侯惠当副职,两人有交情,被放在最末也能说得过去。
但为什么还举荐了曹爽呢?
要知道,曹爽这些年从来没有停止过攻讦夏侯惠。
就连曹叡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独自沉吟了片刻,却仍无法理解的曹叡,最终还是出口询问道,“稚权以为可胜任者,以为不可胜任者,是以何缘由断之?一并细细道来。”
什么缘由?
呵~
当然想借此机会,将他们其中一人踢出京师洛阳;以便在明年的某个时间里,没办法出现在你跟前啦!(本章完)